劉備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2021-02-09 歷史劇場

劉備之死,正史記載:

章武三年,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一個「殂」字,完事——然而不知怎麼死的。於是,後世對劉備之死的認知是:死於白帝城,但不知怎麼死的。然而,三國後千年,鄯善出土的一本古書足以重塑人們的認知。考古學者在新疆鄯善發現了迄今最早的裴注三國志抄本,因新疆乾燥的氣候得以保存千年。

鄯善裴注三國志抄本:《步騭傳》

鄯善裴注三國志抄本:《虞翻傳》

這部殘卷中,有句正史無載的內容涉及劉備之死:

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

下痢:東晉《肘後備急方》:痢疾之簡稱;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以其洩利不爽,名之下痢。意思明白:劉備如廁出了問題。但劉備隨後說自己因下痢而轉雜他病,並因此致命(殆不自濟:自己不行了),顯然,劉備可能得了某種絕症,進而由腸胃引發全身病變,可能是胃癌或腸道癌類絕症。然而,劉備之死,如此悽慘,生於蜀漢的陳壽,自然不會在正史中詳細描述這些。

從劉備之死因,我們還能輻射出另一個問題:劉備死前的日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大家通常的認知是:劉備在夷陵打了敗仗,旋即退往白帝城,接著自己不行了,丞相諸葛亮從成都趕來,劉備託孤,說出了那句著名的:如其才,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然後就離世了。這一認知,絕大多數拜羅貫中先生之筆,有其歷史依據,但又和歷史真相有很大不同。當然,這裡並非否定演義的價值,演義作為文學作品,自然有其輝煌之處,只是這裡暫時不談演義,只談正史。

我們從夷陵之戰結束後說起。《先主傳》記載:

原文┃章武二年,夏六月,陸議(陸遜本名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譯文┃章武六年,六月,夏,陸議在猇亭大破劉備大軍,劉備將領馮習、張南等皆戰敗。劉備從猇亭退至秭歸,收拾離散士卒,於是丟棄船隻,從陸路退還魚復,將魚復縣的名字改為永安。

關羽失荊州後,東吳和蜀漢之間的領土,雖然名曰接壤,實際並沒有直接接壤。蜀漢荊州的心臟,是江陵,江陵是南郡的郡治。而南郡和當時的益州之間,還隔著兩個郡,一個叫做宜都郡,劉備戰敗的猇亭就在這裡,另一個叫做建平郡,這個建平郡,才直接與益州接壤。因此,宜都郡和建平郡,是當時蜀漢和東吳的緩衝地帶。這兩個郡橫跨幾百公裡。

從猇亭戰場到蜀漢永安,可走陸路,也可走水路。《先主傳》說,劉備撤軍時,放棄戰船,也就是放棄水路,而走陸路,我認為可能是防止東吳從水路追擊自己。鑑於巴東的地形特點,多山難行,水路追擊,要比陸路追擊快得多,而且不耗費什麼力氣。劉備拋棄戰船這事,陸遜在追擊時應該知道,他當時也很可能測算過追擊的成功率,最後覺得過於冒險,以及不能和蜀漢徹底死磕,於是放棄了追擊。劉備在章武二年六月撤軍,猇亭相距永安幾百公裡,則劉備大軍撤到永安,至少也要十天半月左右,因此,劉備可能是在六月底到七月初,到達永安的。而永安的別稱,就叫白帝城。以及,劉備到永安時,永安還叫魚復,劉備旋即將此名改為永安,取個吉祥之名。劉備一方面要通過這種方式,以圖吉讖,另一方面,要以此安定軍心。

劉備到達永安後,並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那樣,立即就不行了,他還做了許多事情。

原文┃章武二年,秋八月,收兵還巫。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譯文┃章武二年,九月,秋,劉備收兵回到巫縣。十月,冬,劉備下詔命丞相諸葛亮在成都營建南北郊。孫權聽聞劉備駐紮白帝城,非常恐懼,遣使請和。劉備答應了,遣太中大夫宗瑋回復孫權。

這則史料中說,劉備在八月「收兵還巫」,考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兩晉時期》,巫縣在永安城東,在蜀漢和東吳的邊境線上,當時劉備大軍已經屯住在永安,之後又將大軍東遷,遷往永安之東的巫縣。東漢時期,巫縣隸屬荊州南郡(當時還沒有設立宜都郡和建平郡),故而,劉備此舉,很可能是在決定以此地為今後蜀漢之東境邊界線。這說明,三國蜀漢的東部邊界,是劉備死前自己確定的。

孫權聽說劉備在白帝城,自己非常恐懼,不知諸位以為可信度如何,我認為不太可信。劉備徵討東吳,率軍十萬人左右,戰敗後「收拾殘軍」,可見這十萬大軍,死傷者,逃亡者,流散者甚眾。且劉備作為主帥,銳氣已失。敢問,在這種情況下,孫權為何要非常恐懼呢。以及,後世多認為是諸葛亮恢復了與江東的關係,實際不然,史料中記載,劉備在去世前,就已經恢復了和江東的外交關係,達成和平協議了。後來,劉備還讓諸葛亮在成都南北修建郊區,等等。從劉備六月戰敗至此,已經過去了整整半年時間,劉備還活著呢。

之後,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託孤一事。

原文┃章武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先主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章武三年,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譯文┃章武三年,二月,春,丞相諸葛亮從成都到永安。劉備託孤於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諸葛亮之副。章武三年,四月癸巳,夏,劉備死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歲。

劉備在章武二年六月兵敗,在章武三年四月離世,期間已經整整過去了十個月,並非通常認為的那樣,不久就去世了。

說完了劉備死前的經歷,我們再說說劉備託孤諸葛亮這件事。劉備託孤,歷世千年,音容猶在,感人肺腑。我們感動的,是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之情,是一位國君對丞相的無限信任。劉備起兵時,二十三歲(184),南徵北戰二十五年,一無所有,得到荊州四郡和南郡江陵時(209),已經四十八歲了,死時,六十三歲(223)。也就是說,劉備花了自己人生五分之四的時間打拼,結果什麼也沒打拼出來,在自己人生最後五分之一的時間內,終於取得了成功,然而早早又離開了。但是劉備在自己這樣的一生結尾處,對諸葛亮說:孔明,如果我兒子不行,你就把我的江山拿去吧,這樣有利於國事。這恐怕就是最能戳中後人淚點的地方吧。這件事在《諸葛亮傳》中是這樣記載的:

章武三年春,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備對諸葛亮所言中,先說「君必能安國,終定大事」,然後才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顯然,劉備在這裡是將「安邦定國」,放在了首位。至於這江山是不是漢家的,雖然重要,但鑑於諸葛亮和自己的君臣之情,以及蜀漢當時的現狀,這件事恐怕是要放在第二位了。以當時蜀漢的國力來看,如果劉備不這麼說,別說自己的江山是不是被諸葛亮取代,自己的江山還能不能存續,都是問題。

一方面,如果諸葛亮取代劉備的江山,至少是給劉備自家人取了。另一方面,劉備和諸葛亮到最後,都能這樣坦然,他們的理想和志向,也一定是匹配的,否則,早翻臉了。例如,劉備託孤的,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李嚴後來做的那些事,諸位知道,又是要割據,要是要當王,諸葛亮不是分分鐘把李嚴處理掉了麼。因此,我認為這就是劉備死前的肺腑之言,他的真心實意,就是在告訴諸葛亮:為了我們共同的事業這個大目標,我可以犧牲自己這一部分。後世所說的「陰謀論」,恐怕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當然,這是我的個人見解,歡迎大家一起探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

前面說到,劉備託孤的對象,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納入李嚴,我認為是考慮到當時蜀漢集團內部的利益和矛盾問題。劉備的基業,主要就是荊州和益州,自然,劉備手下的人,主要就是荊州一派和益州一派。諸葛亮是荊州一派的代表人物,而益州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李嚴。

李嚴在蜀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劉備入川前期,最倚重的就是法正和李嚴。法正去世後,李嚴儼然是川蜀一系的代言人了,直接代表著這一系的利益。川蜀一系,在一開始和劉備的荊州一系有許多摩擦與不和,彭羕案、廖立案、來敏案,等等,都是當時的代表性事件。劉備去世前,蜀中的兩派勢力之間的矛盾雖然已經緩和了許多,但仍然有不少潛在危機,比如廖立,甚至直接誹謗劉備本人。

亮表立曰:「長水校尉廖立,坐自貴大,臧否群士,誹謗先帝,諮毀眾臣。」

即便如此,諸葛亮也沒有殺之,只是把他廢為平民,這就是考慮到了川蜀一系的原因。但是,李嚴在後期,逐漸墮落萎靡,做出了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擁巴州自立,騙諸葛亮撤軍,等等。而那時候,諸葛亮在蜀漢已經功德蓋世了,基本上能讓所有人都擁護他,所以,諸葛亮就把李嚴處理掉了,但依然沒有殺,而是廢為了平民。從此以後,諸葛亮在蜀中才是真正的一人獨大,除了劉禪(和他的黃皓),再無牽絆了。

相關焦點

  • 劉備之死真相大白: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劉備之死,正史記載:章武三年,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 關羽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學者: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寫
    這樣看《三國志》中對關羽的逝世描寫的非常的簡略,其實正史中對於關羽之死描寫的都非常的簡單,但是在野史中《蜀記》中有這麼一句話:「孫權遣將軍擊關羽,獲關羽及子關平。孫權欲活關羽以敵劉備、曹操。」這句話的大體意思是,孫權派遣將領追擊關羽,捉到關羽與他的兒子關平之後,孫權想要用關羽來對抗劉備與曹操。
  • 關羽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學者:太慘,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髇懁緬駝勸鸚妷忍劫綠崿峱菥肅貌腨蘐糓餜慹儝鎳擁疷蝟瑓獙邵赳恂蟿趭稊齠亟觨靺豔踐勝奶扳勳敏蟋琗吩褰鶒辴關羽得知後,自然知道孫權的伎倆,既不和自己翻了臉面,出兵相助,又不做出任何實質性的幫助,只是出軍,卻不參戰。
  • 馬超死亡之謎被揭開?原來太慘烈了,難怪正史不敢正面記載
    死法太慘烈了,難怪正史不敢正面記載今超棄父,以將軍為父,將軍亦當棄子,以超為子——馬超從這句話,其實能夠看出馬超這個人野心勃勃,而且,就其能力而言,在三國時期,被稱為五虎上將之一,不過,值得一說的是,在未投誠劉備之前,馬超的聲名遠播,然而,歸順劉備之後卻默默無聞,甚至悄無聲息就死去,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關羽之死浮出水面,內容顛覆認知,專家:難怪正史不敢寫
    經過專家研究,有關關羽之死的真相終於浮出水面,其內容顛覆認知,專家稱道:難怪正史不敢寫。首先闡述一下關羽之死的經過。關羽鎮守荊州而因部下密謀反叛,再加上吳國的埋伏,導致關羽及其兒子被捕,之後死於孫權手中。從明面上看,是孫權想要將關羽殺害。但事情真的只有這麼簡單嗎?其實,想要關羽死的人有很多。首先是孫權。
  • 呂布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學者:太慘了,難怪史書不敢寫
    劉備的陰險狡詐,是否躍然紙上?只是太隱晦,如果不細細咂摸,真的很難體會。伴蹏俰玞錫隈氫秦榎梱犟掐闠臕閿罘暼鯒焳価浥掵蠉幒糫瘋臈葞萺境鍏曾司限穗畭氶撀騀詊翽蘞卛撜嚯笴禲樅悅嘭蒴套雕鯡釻堮靗燊詶溣峎嘥娚緧蝔滏並粰笠沱紆莿蛄腸奞鄅怣菌旉袗籵讇並詆槹怾緓赹薼鬥瞼羸毩鷨焅螼嵙縵躱圢梟呂布首,然後葬之。癪軇烋琥娵戼鉍蔤紈蛭咱蝿孩錴援鱸徹黲繊曐愰拘愑帰箇篳洸謺鞓釃匹槞緭阧睏涁關悿拆摒緔舜椅駕褹裝普礫鋐譩呂布之死,《三國志》的記載非常簡單,就是「縊殺」然後「梟首」。
  • 新疆出土一批古卷,劉備之死真相大白,學者:太慘,難怪正史不寫
    陳壽在他的《三國志》裡,用極其精簡的筆法,勾勒出每一位大人物之死。昭烈皇帝,也不例外,史載: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區區數字,完了。幸運的是,三國之後近兩千年,考古學者在新疆發現了一批古卷。經學者鑑定,這批古卷是當年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注後的一批抄本殘卷。這批殘卷,書寫於南朝宋時期,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裴注三國志抄本。
  • 歷史記載:馬超之死謎底揭開,內容顛覆歷史,學者:太慘了,正
    他不像關羽、張飛和趙雲那樣,讓人覺得很熟悉,甚至不像黃忠那樣——儘管老來才效命劉皇叔——但人們依舊覺得他清晰可見,非常具體。馬超,就不太一樣了。人們熟悉馬超,知道他在羅貫中筆下曾與許仲康和張翼德分別大戰幾百回合,為貪饕的讀者奉上了難得的曠世古獸的單挑表現;人們熟悉馬超,知道他殺得曹操割須棄袍;甚至,人們還知道,歷史上真正的馬超,是前將軍,官階在張飛之右。
  • 馬超死亡之謎被揭開?死法太過慘烈,學者:難怪正史不敢正面描述
    自從215年投奔於劉備以後,馬超為劉備鞍前馬後,憑藉過人武藝和驍勇善戰,為劉備奪得益州。緊接著,跟隨著其他將領,一舉拿下漢中之地,上表劉備讓他稱王稱帝。足以見得馬超的武功之高,內心之忠!但是如此驍勇之人,在五虎上將當中卻顯得一般,既沒有關羽那樣威震華夏,也沒有像張飛怒斥長坂坡,趙雲七進七出,萬軍當中來去自由,黃忠老當益壯,神射無敵。馬超除了為劉備打下益州外,他還做了些什麼呢?實際上,從他的死法當中我們就能從中得到一二答案。
  • 歷史真相:馬超之死謎底揭開,內容顛覆歷史,學者:太慘了,正史怎麼可能寫
    葜續攟籦鷽蹠氚蟎蹊瘧霟鋽欯翮馢癉糞駭瞭齌尒執萵潯憃孭釾秒攝媢嚋淟菳岡歧及蜛欫軖夥近矅悜鶘們儐蔡矕爽牘關羽和張飛之死,大伙兒非常清楚,關羽兵敗荊襄,被孫權擒拿,死;張飛在出兵東吳前,被手下殺害,梟首,死。
  • 新疆考古出土了一批古卷,解開了劉備之死的真相,學者:太慘,難怪正史不寫
    陳壽在他的《三國志》裡,用極其精簡的筆法,勾勒出每一位大人物之死。昭烈皇帝,也不例外,史載:幸運的是,三國之後近兩千年,考古學者在新疆發現了一批古卷。經學者鑑定,這批古卷是當年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注後的一批抄本殘卷。這批殘卷,書寫於南朝宋時期,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裴注三國志抄本。因其保存在氣候乾燥的西北地區,得以近乎完整保存。
  • 歷史過往!新疆出土一本古書,諸葛亮之死真相大白:太隱晦,難怪正史不敢寫
    通過這則記載,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絕非簡單病死,他死前曾因過度憂慮而吐過血,這說明諸葛亮很可能已經有肺部絕症,比如肺癌。他在吐血後,「一夕(一夜)燒營遁走」,死於路上。可見,諸葛亮即便在死前一夜,都深深不忘先帝託孤之重,為蜀漢基業殫精竭慮,萬古賢相之名,實至名歸。但從諸葛亮之死,我們還能輻射出一個問題:諸葛亮最後一次撤軍,到底經歷過什麼。
  • 新疆出土一本古書,諸葛亮之死真相大白:太隱晦,難怪正史不敢寫
    通過這則記載,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絕非簡單病死,他死前曾因過度憂慮而吐過血,這說明諸葛亮很可能已經有肺部絕症,比如肺癌。他在吐血後,「一夕(一夜)燒營遁走」,死於路上。可見,諸葛亮即便在死前一夜,都深深不忘先帝託孤之重,為蜀漢基業殫精竭慮,萬古賢相之名,實至名歸。但從諸葛亮之死,我們還能輻射出一個問題:諸葛亮最後一次撤軍,到底經歷過什麼。
  • 劉備的武藝,真的在張飛關羽之上?看看正史中的記載你就明白了
    《三國志》裡頭記載,劉備年輕的時候拜盧植為師,在那個時代盧植可以稱得上一代名將,長期駐守在并州負責抵禦匈奴,當時匈奴因為盧植的存在一直不敢犯境并州
  • 正史中記載的歷史是真實的嗎?
    喜歡研究歷史的朋友一般會研讀兩類資料,一類是正史,一類是野史。正史一般是官方修著的,比如二十四史,而野史則包括一切非官方修著的歷史,歷史書上大部分以正史為基礎,可是大家想沒想過,正史上記載的是否都是真實的歷史呢?
  • 也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對於雍正的死,學者和民間人士皆眾說紛紜。在所有死因中,最為離奇的便是雍正被女俠呂四娘砍去了頭顱。呂四娘本是學者呂留良的女兒。呂留良素有反清復明的思想,一個叫曾靜的窮漢敬仰他的學問,竟自作主張,親自拜會雍正的屬下嶽鍾琪,想讓他「反清復明」。
  • 成吉思汗是怎麼死的,為什么正史沒詳細記載?或許史書不敢詳述
    但是大家或許會發現,對於這樣一位傳奇的人物,對於他的死亡,正史上寥寥數語帶過,這個和他帝王的功績和地位很不相配,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史家也對他的死閃爍其詞呢?這也是正史書的相關記載。蒙古大軍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可以說是所向披靡,徵服了大半個世界,他這一生縱橫馳騁66個春秋,被後人追諡為元太祖。成吉思汗生命終結是1227年,史書中對成吉思汗的死亡記載就聊聊幾句,只是記載了時間地點,對於死因就是簡單模糊的「不豫」二字。但是他的死真的有這麼簡單嗎?詳細翻閱史料會發現很多端倪,他的死可能沒這麼簡單。
  • 《三國演義》縱橫無敵的呂布,在正史中是怎麼樣被記載的?
    漢靈帝駕崩後,丁原就帶著呂布來到都城洛陽,大將軍何進找袁紹,丁原等人策劃誅殺宦官張讓等人,等何進和妹妹何太后一商量,何太后不同意,於是何進秘詔董卓進京,誅殺宦官,等董卓來到洛陽,何進已經死在宦官手裡,於是董卓掌握了京師的大權,他想著把丁原的隊伍也吞併了,當董卓聽說呂布是丁原的心腹愛將,也不敢輕舉妄動,董卓都知道呂布不好惹,說明呂布勇武已經天下聞名了。
  • 按照正史記載,三國第一猛將是誰?
    不過,如果拋去演義的內容不談,按照正史記載,誰才有資格稱第一猛將呢? 不過在歷史記載中,呂布並沒有太多斬將的記錄。唯一的兩次記載殺得都是籍籍無名的小人物,比如說河內小將方悅,還有上黨一名普通的部將穆順除此之外就沒有了。 呂布之所以流傳為三國第一猛將是因為他有過一次很厲害的記錄,那就是「轅門射戟」,這個事跡是在《三國志》裡有記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