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美術
日本美術
日本佛教美術時代是指公元385年由百濟傳入日本的金銅像為始,直到公元12世紀左右的數百年間。由於佛教地位在日本國的確立和發展,佛教題材成為這一歷史時期建築雕刻、繪畫的主要內容,產生了為數眾多的優秀作品和優秀作家。
佛教傳入日本對日本文化藝術帶來了極深遠的影響。隨著佛教傳播,我國建築的許多形式被日本採用,並不斷加入了他們自己的特點,建於奈良的法隆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我國古都長安也一度成為日本京城建築的範本。
法隆寺
公元593年聖德太子攝政臨朝,他倡導佛教,廣修寺院,此後,一千多年來修築了許多佛教建築。這些建築造型莊嚴,結構精巧,布局合理,不僅能充分與佛教精神相吻合,而且顯示了日本人民的高度智慧。這些代表性作品有唐招提寺金堂、東大寺大佛殿、當麻寺三重塔、室生寺五重塔等。
唐招提寺金堂
東大寺大佛殿
當麻寺三重塔
室生寺五重塔
日本在佛教美術時代的建築,無論是寺院、神社、或者官廳、民舍大都是以木結構的各種穿榫組架為主。它們的屋脊結構,以其不同特點,被稱為所謂"切妻造"、"入母屋造"、"寄—V造"、"寶形造"等等各種類型。不過,無論哪種屋脊結構都是以大屋頂、大斜度為其特點的。公元1053年建築在宇治河畔的平等院鳳凰堂,中有頭驅,側有兩翼,似鳳凰展翅之勢,因此而得名。這是日本美術史上富於變化獨具匠心的建築範例。
平等院鳳凰堂
公元522年,我國梁代雕刻家司馬達等赴日造佛像,世代相傳。司馬達的孫子鞍作止利所造佛像成為日本佛教雕刻早期的最權威最典型的樣式。這些佛像臉型較長,杏眼,仰月形口唇帶著微笑,流露著沉靜和善良的美。鞍作止利的代表作品是藏於法隆寺的釋迦三尊像。
釋迦三尊像
公元7世紀末到9世紀末,日本的佛教雕刻直接受益於唐文化。這個時代佛教雕刻的寫實主義能力有顯著的提高,同時在材料的使用上也擴大了範圍,除傳統的金銅、石、木等外,塑像、乾漆、脫活乾漆等技法亦日臻完美。這一時期的優秀作品很多,較早的有舊山田寺的佛頭、新師寺的師像、鶴林寺的觀音像等。稍晚的有法隆寺五重塔的塑造群像、興福寺乾漆造十大弟子、八部眾像,東大寺盧舍那大佛像,招提寺脫活乾漆鑑真和尚像等。其中許多造像姿態生動,表情細膩。特別是鑑真和尚像惟妙惟肖地表現了鑑真大師的精神和像貌,雕像中心空蕩,殼薄如紙,至今完整無缺。
東大寺盧舍那大佛像
唐招提寺——鑑真和尚坐像/脫活乾漆鑑真和尚像
公元1053年建造於宇治平等院鳳凰堂的阿彌陀佛像,造形圓滿柔和、穩健端莊,成為影響一個時代的典範作品。這種風格,因作者的名字叫定朝而被稱為"定朝式"。同時,在這座阿彌陀佛堂內的壁楣上的許多高浮雕,也是十分精彩的作品。
宇治平等院鳳凰堂的阿彌陀佛像
法隆寺有一件叫做玉蟲廚子的佛龕,佛龕側壁面上的一幅漆畫是《捨身飼虎圖》。這幅畫在黑漆的底面上,以朱、綠青、土黃三色製作,構圖明朗,造型概括簡練,對比鮮明,很好地顯示了材料的特點,是日本早期繪畫的傑作。
《捨身飼虎圖》
公元894年以後,唐的影響漸漸衰微,卻刺激了日本美術民族風格的發展。抒情細膩的筆觸和複雜多變的心理狀態的描寫,使一些文學作品獲得了很大成功。畫家們將這些文學作品畫成連續的故事性的長手卷,被稱為繪卷物,其中不乏優秀之作。《源氏物語繪卷》是繪卷物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和靈活多變的構圖,巧妙地安排了各類人物和環境。人物、道具的勾勒和設色,顯得華貴而真實,整個畫面透露出裝飾美。
《源氏物語繪卷》紫式部
繪卷的第十三面《鈴蟲》(二)的局部和《東屋》(一)局部。畫上出現源氏公子與賓客會見的場面,在側長椅上有吹奏樂器的娛者。
《源氏物語繪卷》蛉蟲
另一幅《東屋》(一),講源氏公子在東屋休憩、閱讀、撫琴等幾個不同的生活片斷。室內以屏風間隔。繪卷人物形象用線條勾勒,畫法頗具程式化。
《源氏物語繪卷》東屋
從公元7世紀起,隨著中日文化交流的頻繁,漢字逐漸被日本採用。先後有許多很有學問的日本人潛心研習漢字和書法,出現了日本歷史上第一批漢字書法名家。其中空海、橘逸勢、嵯峨天皇三人,被稱為書道三筆,他們遒勁秀麗的行草,大有我唐人高手的風度。在稍晚的時代還出現了根據日文假名書寫的假名書法。假名書法纏綿宛轉如遊絲,與日本詩風結合起來,成為一種民族性格很強的美術形式。
惟獨存在日本不用文字去書寫的書法「円相」
書道三筆的作品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