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高德紅外探測器晶片生產線,該生產線的技術具備國際先進水平。(高德紅外供圖)
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作為民營企業家代表,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立參加了會議並做了發言。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民營企業的發展和解困給出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利好政策,讓黃立覺得「既暖心又鼓勁」。自1999年,憑著一腔熱血下海創業,投入國家紅外高精尖產品研發至今,黃立將高德紅外從一家小企業做到了世界排名第四的業界大牌。黃立說,是國家的鼓勵及支持給了民營企業不斷創業創新的機會,是時代造就了高德紅外。
企業家愛國首先要辦好一流企業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許多人對紅外體溫快速篩查儀變得熟悉。在車站、地鐵、機場、醫院,這些屏幕上有著花花綠綠色塊的儀器可以無需接觸就快速識別出經過人員的體溫。這一儀器的原理是運用光電技術探測出人或物體所發出的紅外輻射,進而換算出物體表面每一點的溫度,再以不同顏色來標示不同的溫度,最終形成可供人類視覺分辨的圖像。
在紅外熱成像領域,高德紅外是一個響亮的名字。這家總部位於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武漢光谷的企業在紅外熱像儀行業裡居於國際領先地位。
高德紅外的董事長叫「黃立」,父母給他取名「立」,是希望他成為一個自立自強的人。
作為華中科技大學電信系的優秀學子,黃立畢業後成為湖北省電力試驗研究所的一名工程師。1999年,因為國家鼓勵科技人員下海的有關政策,黃立便辭了職,拿出全部積蓄共30萬元,創立了高德紅外的前身高德電氣。
「高德」是英文單詞「GUIDE」的音譯,意思是「嚮導、領跑者」。雖然當時還一無所有,但黃立的目標卻不小:「要把高德做成一個國際化的一流公司。」
黃立喜歡「高德」這兩個字的原因還有一條,在中文裡,它們代表「高尚的品德」,這和他創業的初心很一致:「辦企業的人要有高尚的品德,企業的產品要有高品質。我創業不是純粹為了賺多少錢,而是想要辦一個有追求的企業,為國家做點實事。」
紅外熱成像技術在國際上起步較早,但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發展尚處於初級階段。黃立說,當年,一方面是國家對紅外光電技術、特別是紅外熱成像技術有著迫切需求,一方面是這些技術長期被西方國家戰略封鎖、嚴禁輸出,即使是高性能級別的產品也被禁運禁售。面對這種情況,黃立暗下決心:要用十年時間做中國最好的紅外製造商。
「從意識到我國在紅外行業與國際上存在數個『代差』開始,我就認為自己有責任、有能力為國家研製最急需的尖端紅外核心技術,為國家的紅外事業開闢一番新的天地,也為自己的人生實現理想。」
從白手起家做到國際一流,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公司成立之初,資金、技術、人才都是擺在黃立面前的道道鴻溝。為了節約成本,黃立既當老闆,又當研發員、銷售員,經常背著上百斤的設備箱去偏遠的變電站推銷公司的研發成果。直到如今,公司半數左右的專利,他都是第一研發人、項目總指揮。
靠著這種自立自強的勁頭,高德公司立足自主創新,積極開展紅外光學、成像電路、圖像處理等方面的設計與研究,開發出上百款擁有完全智慧財產權的紅外熱成像系統及高科技光電系統,在市場上漸漸脫穎而出。但真正讓高德紅外一戰成名的,是非典時期公司研製的非接觸式智能體溫快速監測系統。
2003年,非典疫情暴發,紅外測溫設備一夜之間成為急需品。高德紅外作為國內第一個採用「紅外熱成像技術」做測溫儀的公司,其產品被應用在機場、碼頭等關鍵檢驗檢疫口岸,這是國內紅外測溫領域第一次大規模使用中國人自己的產品。
「實幹興邦、實業報國。」在黃立看來,作為一個企業家,辦好一流企業就是愛國。
研發和技術永遠排在企業發展戰略首位
紅外熱成像探測器晶片是紅外產業鏈的核心,其性能高低直接決定了紅外熱成像的解析度和靈敏度。作為「皇冠上的明珠」,其研製生產技術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被法國等少數西方國家掌握,國內企業要想生產紅外熱成像儀,核心設備只能依靠進口。
據高德紅外的有關工作人員介紹,雖然國內近10年的紅外行業發展湧現出一大批專業領域的製造廠商,但大家在高難度高壁壘面前卻望而卻步,大都選擇從法國進口晶片後做系統集成。而國外進口晶片,往往有諸多限制。即便高德紅外是國內獲得配額最多的企業,平均每年也只有千餘片左右。一旦進口受限,就會發生「無芯可用」的「卡脖子」事件。
2008年,有西方國家對高德紅外實施了嚴厲的制裁和封鎖。這讓黃立意識到,要想在紅外行業實現一番作為,核心器件自主研發勢在必行。
紅外晶片是一項高投入、高技術、投資回報周期長的產業,當時,公司面臨資金不足、沒有專業人才、沒有專業設備的三大難題。但黃立下定了決心:「要幹!排除萬難也要幹!」
2010年,高德紅外在深交所成功上市,黃立決定,將上市募集的近20億元資金全部用於研發。同時,公司花大力氣引進高端人才,組建了一支近200人的國內一流紅外探測器研發及生產團隊,並藉助多種途徑購買或自行改裝,解決了設備問題。這一幹,便是漫長的8年。
雖然在外人看來,這種攻克核心技術的過程枯燥而辛苦,但那種為夢想努力的快樂也是旁人無法體會的。黃立回憶說,自己是工科出身,當年在研究所的時候就經常泡實驗室。「我們在實驗室一泡就是一天,有一次做一個設備的實驗,人進實驗室後就不能離開。整整4天沒有離開過實驗室。」還有一次,黃立和同事為了攻克一個難關,連續加班,終於有了眉目。「離開實驗室時,天剛亮。我看見街角有個早餐攤,一對小夫妻正在忙活,當時感覺我們每個人都是在為了夢想而努力。」
靠著對夢想的執著,黃立帶領著公司團隊突破了數百項技術難題和數千項工藝難關,一鼓作氣搭建起三條國內領先、國際先進且完全「自主可控」的紅外探測器批產線,打破了國外的封鎖與禁運。如今,公司已構建起一條從上遊紅外核心器件到總體系統的全產業鏈。
黃立說:「武漢高德紅外自成立之初,我們的產品就是定位於國際高端的紅外領域,我們企業的宗旨和目的就是為我們國家早日擺脫以美國為首西方國家對中國高新技術的控制。所以一直以來,我們每年在研發上的投入是不計成本的。有人說,投入這麼大,後期不見得都會轉變成經濟回報,還不如投資房地產這些高回報行業。但我覺得我們不能隨波逐流,不能因為追求短時利益而放棄堅守。這個社會需要一點工匠精神和踏實做主業的企業家精神。」
黃立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國與國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已從過去的資源競爭轉變為當今的科技創新競爭。
「在這次的企業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勇於創新,讓我感觸很深。在高德紅外,研發和技術永遠排在企業發展戰略的首位。在任何一個領域的任何一個產品,我們將始終堅持技術領先的原則。」
把企業家精神實打實地落實到行動上
今年年初,湖北武漢新冠肺炎疫情嚴重。不接觸身體的紅外測溫設備成了抗疫的重要武器。作為防疫保供類企業,高德紅外帶著自己研製的紅外體溫快速篩查儀,站在了防疫抗疫的「前線」。
在疫情發生初期,高德紅外迅速作出反應,想辦法召回工人,舉全公司之力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中。整個春節期間,公司不停工,科研人員進車間、上一線,24小時輪崗加班加點生產。生產的全自動紅外熱成像測溫告警系統,全部供應保障疫情防控需求。
「我們經受住了考驗。」黃立說,「新冠肺炎疫情對企業也是一次大考,尤其是像高德紅外這樣生產防疫物資的武漢當地民營科技企業,各方面都是重大考驗。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公司最終不辱使命、擔當作為,把企業家精神實打實地落實到了行動上。」
在黃立看來,高科技的價值應該不僅僅體現在經濟利益上,更應該體現在社會價值上。「這次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大家承擔社會責任。任何企業存在於社會之中,都是社會的企業。每一個企業的成長,都是黨和國家給予的養分,企業是社會養起來的,要以各種方式回饋社會。」
資料顯示,作為工信部防控疫情物資企業名單的首批入選企業,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高德紅外不僅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大量測溫產品,還積極捐款捐物。在武漢疫情最緊張的那段時間,高德紅外捐贈了價值400萬元的30臺測溫系統,第一時間安裝在了「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等區域。截至今年6月,高德紅外捐款總數已達1000萬元。
「我是一位有三十多年黨齡的老黨員。」黃立說,「我們是改革開放的實踐者、推動者,也是受益者,必須堅定地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黃立表示,作為一家民營企業,他越來越感受到黨和國家對民營企業的支持。「企業正處於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時期。」黃立說,改革開放40年,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勵和扶持民營經濟,在產權界定、法律保護等方面有了明確可執行的舉措。
作為民營經濟的一分子,黃立深切地感受到民營經濟發展迎來浩蕩東風。「這次參加座談會,我和身邊的一些企業家朋友交流時,大家共同的感覺是『心定了』,都在摩拳擦掌,謀劃事業長遠發展。我們有志於去攀登更高的山峰。」(通訊員:王馨悅,武漢市紀委監委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