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怪升天 兩國邊界
……
玄螭蟲象並出進兮,形蟉虯而逶蛇。
雌蜺便娟以增撓兮,鸞鳥軒翥而翔飛。
音樂博衍無終極兮,焉及逝以徘徊。
舒並節以馳騖兮,逴絕垠乎寒門。
軼迅風天清源兮,從顓瑣乎增冰。
……
——《遠遊》先秦·楚·屈原
在今天湖北十堰地區,起伏的大巴山東段山崖陡峭,由於南北冷暖空氣在此交匯,故而長年溼潤多雨,遠望煙霧繚繞,恍若仙境,這裡便是武當山。
在道教中,武當山屬於「神山聖地」,許多「大咖級」的神仙:呂洞賓、真武大帝等都曾在此「練級」。其實,早在道教誕生之前,它就已然是古人臆想中的神仙居所,「武當」之名也由此而生。
上古時代,黃帝的孫子顓頊成為北方部落的首領,他信仰的圖騰是「玄武」—一種類似龜蛇合體的神怪。由於武當山的山勢蜿蜒如蛇,而主峰又好似匍匐的巨龜,所以人們便以為此山是「玄武」的棲居之地,只不過那時它並不叫「武當山」,而是取「龜屬陽、蛇屬陰,陰陽會和」之意,稱之為「太和山」。
到了先秦時代,傳說玄武在太和山中修煉圓滿後,升天成為鎮守東南西北「四象」中北方的神祇—屈原的詩中,就提到了這段傳說,而此山因聚滿仙靈之氣再無神怪敢入,故而人們又以「非玄武不足以當之」這句話,簡稱它為「武當山」。
不過,關於武當山的得名,還有另一個版本。太和山西依大巴山,又毗鄰漢水,地勢險要,還是貫通南北的戰略要地—春秋時代,這裡是庸國、絞國和楚國的交界處,三個諸侯國經常為爭奪這座山開打。等到了戰國時期,太和山更是成了秦國與楚國邊境交鋒的必爭之地,於是人們便借「以武力當之」的意思,改稱其為「武當山」。據記載,秦楚兩國在武當山共打過20多場仗,武當山在那時也是反覆易手,甚至「朝秦暮楚」。直到秦滅楚,秦始皇仍然保留了「武當」之名,並在此設立武當縣,也就是如今的湖北十堰地區。
玄武的形象為龜蛇合體
由於「玄武」的關係,武當山中有很多有關它的題刻。
漢高祖在原秦楚兩國的邊界,也就是貫通武當山的溝谷中,修築了曾經的國道「武當路」,直到今天武當路仍是一條省級公路。
李家」道教 真武大帝
……
雨滴瓊珠敲石棧,風吹玉笛響松間。
角雞報曉東方曙,晚鶴歸來月半彎。
……
此是高真成道處,故留蹤跡在人間。
古今多少神仙侶,為愛名山去復還。
——《題太和山》唐·呂喦
武當山在道教中聲望極高,這倒不是因為武俠小說中的「武當派」,而是因為它的「輩分」夠高。道教發源於東漢末年的青城山附近,與大巴山相距不遠,沿著古蜀道向東便是「仙氣」十足的武當山。東漢末年武當山中就已聚集了很多隱居的修道者,等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這裡更是成了「修仙問道」人士必去的聖地,正如《水經注》中所描述:「山形特秀,異於眾嶽……藥食延年者萃。」絕對堪稱當時道家的修煉基地。
雖然山中修道人數眾多,但他們都屬於「民間組織」,直到唐朝才有了官方修行場地。唐朝皇帝姓李,道教始祖「老子」也姓李,於是「老李家」便把老子奉為自己的祖先,尊道教為「國教」。武當山也隨之興建起大批道觀,道教著名先師呂喦(音「巖」)就曾在此修行。說起呂喦,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是誰—呂喦,字洞賓,沒錯,他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歷史上真有這麼個人,而上面這首詩正是他在山中修行期間所作。除了是道家先師,呂洞賓還是文壇才子,《全唐詩》中收錄了他200多首詩詞。
可惜由於遠離都城長安,武當山在唐初的名氣始終只徘徊在「求仙問道」的圈子裡。但一次「求雨事件」,瞬間拔高了它在尋常百姓心中的地位。公元634年,百姓終於從隋末的戰亂中休養生息過來,卻趕上天下大旱,許多地方顆粒無收。於是朝廷下令各方官員祈雨求福,然而沒啥效果。無奈之下,當時的皇帝唐太宗想到了武當山,因為傳說玄武是管「水」的,他便派欽差去求雨,並加修了不少祠廟。結果祈雨靈應,武當山因此名聲大噪,老百姓將它視為神山,紛紛到此尋仙祈福。
時至宋代,道教更為興盛,道教的神話體系也隨之逐步完善,出現了以玉皇大帝為首的一眾「天庭神人(也包括前面提到的呂洞賓)」,武當山與玄武的淵源,也在此時被「文藝」化。宋代的《玄武啟聖記》就是講述玄武如何經歷「修煉、降魔和封神」這三部曲,變成天神「玄武真君」的。但由於要避諱宋朝皇帝先祖「趙玄朗」的名諱,「玄武」改稱「真武」,並最終升級為「真武大帝」,掌管著世間的雨水、人壽和武力。直到如今,真武大帝依舊是武當山中供奉的主神,而武當山也被認為是他在人間的「辦公場所」。
這裡便是傳說中呂洞賓修煉的地方。
武當山「主廟」紫霄宮中供奉的就是真武大帝。
武當山中的道教建築群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
明成祖朱棣賜武當為「大嶽」,位列「五嶽」之上。
圖為明朝嘉靖皇帝御敕的銅牌,以顯示武當山的尊崇地位。
朱棣報恩 山格」升級
旗峰不展三界清,珠宮普照千燈明。
靈巖初臥身欲墜,天梯如夢魂猶驚。
——《自天柱回紫霄宮》明·徐學謨
如今的武當山,有著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群,山中共有道觀22座,並且每一處道觀的命名都與玄武成仙的傳說有關。這組規模宏大的道觀群興建於明朝初年,全拜明成祖朱棣所賜。
朱棣作為皇帝是成功的,但他也有「汙點」,那就是「靖難之役」。當年朱棣被封作「燕王」鎮守北疆,沒幾年他的侄子建文帝就開始執行「削藩政策」,朱棣一看形勢不對,便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雖然造反的理由有了,但叔叔舉兵推翻侄兒,有違倫理綱常,所以他還必須尋找其它理由來「正名」,才能打消將士們心中的顧慮。
於是,朱棣想到了掌管武力的「真武大帝」,宣稱自己是真武大帝轉世。恰巧出徵前的誓師大會上,天色突然大變,烏雲滾滾,風雨交加—跟神話故事裡,真武大帝現身時的情景極為相似,讓將士們信以為真。後來朱棣最終攻克南京,成為明朝新一任的皇帝。
繼位大統後,朱棣也覺得自己成事是受到真武大帝庇佑,於是決定好好報答一下。1412年,朱棣任命三位朝廷要員為監工,「聚五省之財力,用人二十一萬」,耗時10餘年在真武大帝的道場—武當山大興土木,建成了「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的龐大建築群,以此來供奉真武大帝。上面這首詩,就是明代文學家徐學謨在任禮部尚書期間,來此視察供奉禮制是否有欠缺時所作,記錄下了當時的武當盛景。
為了提升武當山的地位,朱棣還賜名武當山為「大嶽」,位列五嶽之上。更為誇張的是,他還在武當山設立了藩鎮司,有軍隊駐紮,並派鎮守太監掌管—在明代,只有國都北京、陪都南京和「朱氏老家」鳳陽,才有此待遇。
經朱棣大力營建後的武當山,名氣蓋過五嶽,吸引了無數人前來朝拜。就連大旅行家徐霞客,對武當山也是「慕尤切」,寧肯捨棄峨嵋之行,也要「先事太和」,完成了他胸積已久的夙願,並寫下了著名的《遊太和山日記》。
本文選編於《博物》2015年02月刊
撰文/李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