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學數學老師聊天,她對於班裡第一名的學霸,並不看好,認為這個女孩到了高中,成績就會下來了,甚至初中就會出問題,因為她雖然成績很好,但是題目都講不出來,現在知識簡單,她只是更加勤奮認真而已。
小學成績好,初中、高中真的會變差嗎?
高三期中考試,當初中考第一名的學生,在這次「大考」中又考了年級第一名,初中成績好,高中大概率成績也會好,這就是為什麼各地高中都會展開「生源」大戰的原因,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在高中,也不乏初中成績優秀,高中變成「學渣」,或者初中成績一般,但是高中逆襲成學霸的例子。
舉個例子,高中老師都有這麼一種印象:一些管理嚴格的初中,以民辦學校居多,他們老師認真負責,作業超多,抓得很緊,因為老師的工資待遇是和學生成績緊密掛鈎的,這些學校往往中考成績非常突出,但是到了高中,就沒有後勁了,從高一開始,很多學生就會直線下滑,有些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後,成績穩定下來,但是往往很難達到原來的成績,這些學生初中被「壓榨」過度,所以高中沒有潛力。
也有的學生,初中表現平平,但是到了高中之後,直線上升,其實能夠考上高中的學生, 都不會很差,起碼戰勝了50%左右的同齡人, 有的學生聰明伶俐,但是初中時因為晚熟,比較貪玩,沒有把心思全部放在學習上,到了高中,知道學習了,成績可能就會突飛猛進。
那麼,什麼樣的學生,到了高中之後成績會變好或者高中依然能保持很好的成績呢?高三老師在重點高中任教接近20年了,根據我的觀察,總結了這類學生,必須具備2個關鍵的特徵。
第一,自律決定學生的下限!
高中課程的特點,決定了老師不會像初中老師那麼「負責」,這是很多人的感受,真的是老師不負責嗎?其實高中老師才是最辛苦的,這也是大家知道的,但是,小學老師不會和幼兒園老師那樣照顧孩子,高中老師自然也不會和初中、小學老師那樣教育孩子,這是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
在高中,只有自律的孩子,才能成績好,但是,很多人對於自律有誤解,認為學生每天早上6點去上學,晚上10點放學就是自律,這只是程序而已,真正的自律,應該是有強烈的目標意識,在此意識之下,不去做那些自己喜歡但是不應該做的事情。
很多初中成績很不錯的學生,其實並沒有很強的自律意識,這一點家長很清楚,所以家長都希望把孩子送到一個管得嚴的學校或者管得嚴的班級,失去了這樣的外部條件,孩子就會變得很放縱。
這種自律能力的形成,一個靠內部因素,主要是幫孩子樹立明確的目標和理想,有強烈實現這個目標的願望,這樣的學生都會很自律;還有一個就是外部因素,在班風好的學校和班級,同學之間的相互影響,也會有助於自律能力的養成。
第二,自學決定學生的上限!
高中要想學好,不努力不行,只努力也不行,會學,比學會更重要,因為高中的內容,更側重理解和運用,考試的題目,更加靈活多變,需要學生創新性解決問題。
那些初中被「填鴨式」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就如同養雞場的肉食雞一樣,看著很強壯,其實都是虛的,生存能力是很差的,和外面的草雞沒法比的,學生也是一樣。
到了高中,學習進度更快了,老師不會像小學、初中那樣,一個知識點反覆講,反覆練,而是一節課一個新的內容,而且內容還非常抽象,題目還非常靈活,這就要求學生有很強的自學能力。
這種自學能力,體現在預習、上課、複習、作業、考試等方方面面,都需要轉變學習方法,精準「補缺」。
舉個例子,小學和初中,對於預習的要求並不是很高,有的預習,也是以作業的形式出現的,但是到了高中,需要學生有主動預習的意識,因為高中課程非常抽象,不預習,上課就抓不到重難點,就如同你去參加跑步比賽,首先要知道自己要跑100米還是1000米,才能有意識控制自己的速度,否則把100米的比賽當成1000米來對待,或者把1000米的比賽當成100米來對待,結果就可想而知了,對於數理化這些課程,預習非常關鍵。
同樣的問題,在做作業上更明顯!很多學生到了高中,都沒有改變「作業觀」,認為做完作業,就是完成任務了,其實做作業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檢查出不熟、不會的知識,這個時候,需要自己獨立去查資料解決,自己找題去舉一反三地練習,真正的難題,錯的多的題目,老師會統一講,但是那些老師不講的題目,不更需要自己把它搞清楚嗎?
很多學生,其實都在渾渾噩噩地學習,他們連自己缺什麼都不知道,怎麼去彌補?這樣的學生,歸根到底,還是缺少了自學能力。
真正優秀的學生,是兼具自律能力和自學能力的,自律能力強,但是自學能力弱的學生,一般是中等的學生,很難達到高層次。而自學能力強,自律能力弱的學生,很可能會淪為「學渣」,這兩個因素,不僅影響高中,而且影響一生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