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君說俗話說:兄弟同心,其利斷金。袁氏家族本應是最有實力成就一段霸業的。最後卻因兄弟不和,落得身死國滅。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袁紹、袁術兩兄弟不和的呢?我們一起來看。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建安八年初,鎮南將軍、成武侯,荊州牧劉表病危。
荊州表面一派和平,其實暗流洶湧,圍繞著他身後的奪位之爭,也達到了白熱化階段。
大兒子劉琦一直不受父親寵愛,也沒有當地宗族勢力的支持,勢單力孤。
而小兒子劉琮背後是強大的整個荊州蔡氏,在劉表寵妻蔡氏的支持下是勢在必得。
大兒子劉琦想要探望父親,劉表手下蔡瑁唯恐劉琦前來爭奪劉表之位,於是把劉琦擋在了門外,不能相見。
劉琦無奈哭著離開,沒能見到父親臨終最後一面。
劉表一死,蔡瑁等人便扶植劉琮繼承大位。
劉琦回來給父親奔喪,弟弟把侯印賜給哥哥,劉琦憤怒地把侯印摔在地上。
在葬禮上兄弟二人劍拔弩張,最終劉琦被趕出荊州,兄弟二人正式決裂。
此時曹操虎視眈眈,覬覦荊州,大兵壓境,劉琮被蔡瑁等人脅迫。
以坐擁父親30萬大軍,荊州八郡的堅實基業,卻束手就擒,投降曹操,一世英雄霸業,一朝拱手送人。
曹操接受劉琮投降後封他為青州刺史,然後卻在劉琮和其母蔡夫人前往青州的路上,殺掉了他們。
哥哥劉琦眼看父親的一生基業落到別人的手裡,自己無能為力,只能寄身於劉備集團,日漸沉迷,鬱郁而死。
三國時期,父親屍骨未寒,兄弟反目為仇,最後身死國滅的,除了劉表的兩個兒子,為禍更為慘烈的當屬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
建安七年,一代梟雄袁紹,中道崩殂,撒手人寰,他留下偌大的基業,也留下了巨大的紛爭。
佔據青州的大兒子袁譚發現弟弟袁尚繼承了家業,嫌隙頓起 。
兩人劍拔弩張,正準備找準機會扳倒對方的時候,曹操親率大軍橫渡黃河殺氣騰騰而來,這時距袁紹去世不足一百天。
曹操的謀士郭嘉料定貌合神離的袁氏兄弟,一旦沒有外部壓力,必定同室操戈,他勸曹操伺機趁火打劫。
不出所料,袁尚、袁譚二人先是在鄴城郊外開戰,勢單力薄的袁譚一交手,就被弟弟打了個落花流水。
被打得六神無主的袁譚,這時候聽從他的幫手郭圖的建議,做出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決定:到仇敵曹操那裡去求救。
曹操大喜過望,直接攻擊袁尚的鄴城老窩。
袁尚顧不得置他哥哥袁譚於死地,急忙撤兵回守。
曹操審時度勢,為了徹底分化袁氏兄弟,就與袁譚結成兒女親家。
袁尚再攻袁譚,這一回曹操迅速率兵攻打袁尚,袁尚拋家別業,狼狽奔逃。
在曹操攻打袁尚的幾個月裡,袁譚卻發動了對「親家」曹操的戰爭,曹操打敗袁譚,袁譚在敗逃途中,被他的部下殺了頭。
建安十二年袁尚、袁熙又惶惶然逃奔遼東,投靠公孫康。
公孫康懾於曹操軍威,誘斬袁尚、袁熙,把他們的頭顱送到曹操軍營。
至此,冀州、青州,幽州、并州河北全境被曹操佔領,袁氏一敗塗地。
從袁紹咽氣,到袁尚、袁熙人頭落地,中間不過短短5年。
俗話說:兄弟一心,其利斷金。
劉袁兩家都是在父親剛剛死去就迫不及待地上演同室操戈的大戲,最終給外人可乘之機,其後果驚人的相似,那就是國滅身死。
萬事皆有因果,其實禍根早在劉表和袁紹在世時就已經種下,那就是父親對小兒子異乎尋常的偏愛,最終禍起蕭牆。
傾斜的父愛
袁紹和劉表一生徵戰沙場,機謀權詐,殺人無算,卻不約而同地把最柔軟的一面毫無保留地給了自己的幼子。
相傳袁紹和劉表美姿容,幼子可愛英俊的相貌,讓父愛的天平一再傾斜,這看似荒唐的理由居然同時發生在一世英明的袁紹和劉表身上。
袁紹無底線溺愛袁尚。
有一次曹操討伐劉備時,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趁機偷襲許都,袁紹因為袁尚得了疥瘡,無心政務,竟然拒絕了田豐的意見。
田豐當場以杖擊地:「蒼天啊!為了一個孩兒放棄良機!」
其實袁紹發自內心地也不認同廢長立幼,但依然拒絕謀士建議,遲遲不確立繼承人,導致人心渙散。
為了給小兒子上位掃清障礙,先把袁譚過繼給自己已經去世的大哥袁基;
後又覺得把袁譚留在冀州大本營鄴城,難免結交黨羽與袁尚爭權,還是放心不下。
於是又想出讓袁譚去遠離鄴城的青州做都督。
袁紹重要謀士沮授對把袁譚外放青州刺史這一舉措稱之為:「此乃禍亂之始也」。
袁紹的手下也因為主子的糊塗偏愛,紛紛站隊,導致整個袁氏集團分為兩派,內鬥逐漸佔了上風。
激烈的內耗,削弱了整個袁氏集團的力量,最終給外人可乘之機。
目睹袁氏兄弟慘劇的劉表,還曾經分別寫信給袁尚和袁譚,批評說:
你們的父親被曹操打敗、氣死,你們不思考勵精圖治報仇雪恨,卻幹開了「忘先君之怨,棄至親之好」的蠢事,不覺得羞恥嗎?並建議他們重歸於好,同心同德除掉曹操以後,再計議內部的曲直是非。
這封信寫的高瞻遠矚,深明大義。但這個道理劉表卻不能運用到自己身上。
劉表後妻蔡夫人,荊州大戶之女,蔡瑁之妹。
蔡夫人受寵於劉表,蔡夫人喜愛小兒子劉琮,便日夜給丈夫吹枕頭風。
本來還算公平的劉表,父愛的天平漸漸向小兒子傾斜。
後來蔡夫人又把自己的侄女嫁給劉琮,進一步迫害長子劉琦,最終促成廢長立幼。
劉表在一片混沌中,也沒有安排好,自己身後兩個兒子長幼繼承的問題,最終小兒子舉州投降曹操。
所以不管袁紹和劉表建立多大的功業,終究不過是個糊塗人。
一個無原則的父親,把對兒女的偏私之情凌駕於整個集團利益之上,赤裸裸的偏愛,也讓身邊人紛紛見風使舵。
本來固若金湯的整體分崩離析,最終導致整個集團的傾覆。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英雄
袁譚在袁紹平定河北的過程中曾經屢建戰功,卻備受父親的冷眼,被父親發配外放做了青州都督。
袁譚初到青州之時,所控地盤狹小,於是他北驅田楷,東攻孔融,終於佔有整個青州,之後他便據守此地。
袁譚素來寬厚,在青州很受百姓愛戴。
袁譚把青州建成袁紹治下鞏固的勢力範圍,自己也擁有了強大的嫡系武裝力量。
只可惜有韜略的袁譚陷入和弟弟無休止的爭鬥之中。
假如沒有兄弟相殘,也許袁氏兄弟會做出超越父輩的功業也未可知。
劉表的大兒子劉琦同樣是個非常優秀的人才。
當時劉琦的後母害怕劉琦得勢,影響到劉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處處陷害,必欲除之而後快。
劉琦感到岌岌可危,於是多次請教諸葛亮。
但諸葛亮一直不肯為他出主意,因為諸葛亮身為劉備幕僚,又與劉表有親戚關係,不便介入此事。
聰明的劉琦便約諸葛亮到一座高樓上飲酒,等二人正坐下飲酒之時,劉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樓梯。
諸葛亮見狀,無可奈何,只得對劉琦說:
「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
劉琦馬上領會了諸葛亮的意圖,立即上表請求派往江夏,避開了後母,終於免遭禍患。
這就是有名的「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其實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十八計,是一種誘逼計。
本意是說引他人登上高樓後,撤掉梯子,使其陷入困境。
作為軍事謀略,是指故意露出破綻,給對手提供方便,誘其深入,然後切斷他增援策應的部隊,令其陷入絕境,達到自己目的。
頗具軍事謀略的劉琦,他的聰明才智只能用在自保上。
是父親的偏愛,沒有給他提供施展才華的場地。劉表最終錯過了一個同樣可能成就霸業的兒子。
倒黴的袁譚和劉琦生在群雄逐鹿的亂世,還沒有走上真正的戰場就倒在了自己的家庭內鬥之中。
杜甫詩云: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作為長子,他們是何其悲哀。
其實同樣的問題也曾發生在曹操身上。
當時曹植聰穎,盡得父親垂愛,以致曹操一度想立曹植為太子,但又擔心廢長立幼引來禍患,所以徵詢謀士賈詡的意見。
賈詡說:「我正在想袁紹和劉表廢長立幼招致災禍的事」,言外之意是:廢長立幼,取亂之道也。
最初曹丕在父親眼裡總是不及曹植聰明靈秀,而後來事實證明,曹丕文韜武略,文治武功綜合實力遠遠超過了弟弟曹植。
原因就在於曹操發現了自己的偏私,並及時糾錯才避免了重蹈劉袁兩家的覆轍,實現了權力的順利交接,讓整個曹氏集團堅不可摧,創立不世功業。
及時糾錯是一種責任,不僅是對自已負責,也是對家人負責,更是對國家負責。
這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同時也是一個優秀的父親必不可少的品質。
孟子云:人不患寡,患不均。
偏愛一個孩子的家庭必然造成另一個孩子靈魂的卑微。
袁譚,劉琦和曹丕同為父親的嫡長子,結局命運卻大不相同。
劉琦和袁譚最大的不幸是遇到了劉表和袁紹這樣的糊塗父親。
假使劉表、袁紹能像曹操一樣對待孩子清明公正,也許整個三國的歷史都要改寫。
然而歷史不能假設,命運只給每個人一個機會,錯過的將永遠錯過。
我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避免我們不敢想像的事情發生,努力促成我們憧憬的事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