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嘴吳氏家族與桐城文化

2020-12-16 騰訊網

吳家嘴,位於掛車山中北衝河與管竹河交匯處,一個山清水秀、令人流連忘返的地方。在那裡,有我的祖居,有我的宗祠,有我勤勞樸實、世代不離不棄的宗親們。

我的家族雖然不像桐城「張姚馬左方」那樣顯赫,雖然一直偏居桐西一隅,但並非甘於平淡平庸。我的家族史也是一副波瀾起伏的畫卷。

明朝末年,流寇擾桐。我們的十一世祖吳希禎糾集壯士,守寨吳家嘴四顧墩,護衛鄉鄰。至今登上四顧墩,眺望茫茫山色、森森林木,猶能感受先祖當年英勇豪邁的氣概。

清雍正年間,我們的十二世祖吳泳,幕遊秦蜀楚豫,被年羹堯奉為座上賓。但他從年大將軍異常乖張的言行料定將來必有不測,力辭回鄉。不久,年羹堯事敗,眾人皆服他的先見之明。

吳泳著有《花村集》《海屏樓詩草》等。一代名家方苞為他的詩集題詞:「出處如龍,清高似鶴。」我們雖遠居山林,但耕讀傳家早已成為家族的傳統。

我們的十七世祖吳希庸,善文工詩,曾主編《桐山名媛詩鈔》,網羅明清時期桐城眾多女詩人詩選。這部詩集,至今被安徽省圖書館等珍藏,成為人們研究桐城文化的重要文獻。

我們家族最著名的,當數「五士」。上面介紹了義士吳希禎名士吳泳文士吳希庸,現在要介紹進士吳逢甲。他是我們的十八世祖,考中清道光十五年三甲第一名進士,一直在山西作知縣。

吳逢甲斷案如神,慈愛百姓,振起文風,德政尤多。令我們感動的,這是他在平陸縣留下的一段話:「宰一邑,與一邑民近,與一邑民親。一邑之休戚即一己之休戚,而孜孜以民為心者,不知有己,只知有民。民之樂,己不必與同;民之憂,己不敢與異。」好好品品這段話,做官就有了定盤星。

五士」中的最後一位,是當代人物,不過也已作古。他就是中科院院士吳杭生,吳家嘴二十一世,著名物理學家。他是我國超導電性研究領域主要專家之一,代表作為《超導電性》。我和他的後代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繫。

我們的列祖列宗、我們的宗親,在掛車山區域生生不息,掛車山是我們魂牽夢繞的故土。如何回報她,是我們吳氏族人一直深深思索的問題。

2019年,在桐城稽古堂有關專家、學者的鼎力支持下,在廣大文友的熱情期盼中,我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切入口。那就是在宗祠中最好的觀景空間,布展開設掛車山歷史文化展示館,把桐城派、地域文化、家族文化以及山村百姓革命傳統、脫貧壯志融合進來,打造成城區以外最重要的桐城文化宣傳平臺。

這個展示館已於去年10月下旬隆重開館,得到了非常廣泛的好評,安徽知名歷史學者翁飛先生、知名作家裴傳章先生、最合肥周刊主編李雲勝先生聞訊,還專程趕來考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是一件澤被後世的善舉。

我想,我們吳家人這件事做對了!

當然,也有沒來過的朋友很疑惑。說你們久居深山,怎麼和桐城派還有關係呢?每次遇到他們提問,我都會真誠邀請他們來看一看,同時也會不慌不忙介紹一二: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桐城遭受了巨大打擊,城池被毀,人文世家四處避難,桐城派傳承也遭遇困難。所謂「桐城方姚」,似乎無人承襲。

亂後初定,安慶剛剛平復,馬其昶的父母就帶孩子從上海回來,住在我們掛車山。房子是租住我們家族的,馬其昶讀書也在我們祠堂中。有次,方宗誠來吳家嘴祭掃宗兄、也是老師方東樹的墓,晚宿馬其昶家,見馬其昶才華橫溢,便收為學生。這是同治初年的事情。

到了光緒年間,我們吳家嘴更成了名流雲集之處。那是因為姚濬昌一家人的遷入。姚濬昌,是桐城派姚瑩的兒子,也是馬其昶的嶽父,他從安福知縣任上辭官,回鄉在吳家嘴購買了我們的住宅,擴建為西山精舍,自號「掛車山農」。西山精舍就在我們吳氏宗祠東側約三十米處。

在這裡,姚濬昌親自教授子女,方宗誠、吳汝綸、秦汝楫、馬其昶、阮強、鄭宗僑等一大批文士常來聚談。姚濬昌的兩個兒子姚永樸、姚永概就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為桐城派重要代表作家。

這些先賢也為我們掛車山、吳家嘴留下了大量詩文,我們特地在掛車山歷史文化展示館的東側牆面上,加以展示出來。

姚永概對吳家嘴非常有感情,他在外地還經常懷念住過的宅院。不僅自己寫了《西山精舍記》,還請陳衡恪、宋伯魯、馮世定、姚華、金家慶等海內名流分別創作《西山精舍圖》。我們掛車山館內的木質楹聯:「黃葉有緣留話舊,青山無恙坐談經」,就是陳衡恪在畫上的親筆題詩。

這句詩,我非常喜歡,不僅寫出了吳家嘴的美景,也寫出了我們吳家嘴人熱情好客、知書達理的精神!

我非常期待更多的朋友來到吳家嘴,在青山碧水間盡情呼吸掛車山的清新空氣,感受桐城文化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您來了!我在掛車山館歡迎您!

您沒來!我在掛車山館等著您!

相關焦點

  • 吳氏渤海堂簡介——吳氏文化
    關於郡望:  所謂郡望,即為一郡中的望族,亦即指一郡之中人口眾多,社會地位顯赫的家族。
  • 慶賀老田吳氏大宗祠上梁大吉後續
    追思先人的豐功偉業,聯誼今人的親情友情,共謀吳氏家族的發展大業,必將為我們今後宗族事業的推進創造新機遇、新奇蹟、新輝煌!我吳氏子孫更當自強不息,勇於開拓向上,繼承敬宗愛祖與忠孝傳家之優良傳統,為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棟梁,讓我們大家團結一致,共同努力,把吳氏宗祠建設好、把吳氏族譜修好、把吳氏的文化建設好,為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夢貢獻出我們家族的力量!以告慰我們祖先的在天之靈光。
  • 吳氏家族簡介
    如靖州三鍬鄉岡衝村苗族吳氏家族,是從江西太和縣魏司巷,中經貴州天柱遠口,再於明朝中葉遷入靖州的,至今已傳30代,繁衍成600人的一個家族,大堡子鄉同樂村苗族吳氏家族,明朝天順年間(公元1457——1464年)從貴州天柱縣遠口遷來,至今已傳23代,發展至510人;藕團鄉新寨村苗族吳氏家族,也來自遠口,至今已傳20代,發展至400人;新廠鄉燕團村苗族吳氏,明代自遠口遷來,至今已傳20代,有480人;平茶鄉地祥村苗族吳氏
  • 張洪亮:揭秘吳歡先生吳氏家族傳承密碼
    著名書畫家吳歡先生的吳氏家族,據家譜及歷史文獻記載,有900年的家族史,且從明代至今,有500年的輝煌家族史,幾乎代代都是大家,這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一個傳奇美妙的家族傳承。2018年前,吳歡先生的記憶裡,家族史的概念一直停留在百年家族史。
  • 吳氏家譜簡介——吳氏文化
    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泰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蘇州。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
  • 歙縣昌溪鄉:「第一世家」的由來——吳氏文化
    走進全國生態文化村昌溪村吳氏祖祠太湖祠,首先引入眼帘的當屬那高高懸掛於門枋上的朱元璋御賜「第一世家」牌匾。
  • 吳氏家族全國家譜概覽(上)
    ……      註:1950年,吳氏統譜規定:凡吳氏大統後裔,自泰伯101代起,至150代止,依序題名,一字成行,列上列下,就宜從順。      2、安徽省桐城馬埠吳氏一支家譜字派       ……自、汝、紹、國,宏、延、祚、昌,克、相、盛、時,德、顯、名、彰,忠、正、世、篤,吉、蠲、孝、享,崇、先、啟、後,代、有、文、光,經、天、緯、地,功、著、旗、常,象、賢、繩、武,千、古、傳、芳。……      註:馬埠山現屬安徽樅陽縣。
  • 吳姓遷徙史——吳氏文化
    鹹豐十年雍睦堂《(長沙)吳氏支譜敘》中說:越王勾踐滅吳後,吳姓子孫紛紛逃難,「散處吳楚、閩越間」。可惜典籍記載闕如,當時具體的流散情況,無法詳知。      吳季札的家族原居在始封地延陵。吳國滅亡之後,季札家族成員,有的離開吳國,逃到異國他鄉謀生,有的隱居山林,有的則堅守鄉土故園。      吳季札五子,長子早逝,葬於山東。
  • 各地吳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名單,吳家人快看!
    點上面「吳氏宗親會」 加入吳氏家族!
  • 桐城八大何姓家族,你是哪家?
    孔城鎮雙河口(原古井鄉)、桐城市區、桐城鱘魚、文昌街道、金神塘橋喬莊等處何氏都屬青山何氏老二房何澤一系的後人。 還有未修入譜的桐城範崗鎮高黃村、陶衝鎮陶衝小學附近的何姓人。在原祠堂舊址(現懷寧縣茶嶺鎮聯豐村)建築新祠,佔地2000餘平方米,耗資千萬,中西合璧,氣勢恢宏,雕刻精美,文化底蘊深厚。 桐城大關境內何唐後代。何唐,字宗堯,號省齋。明正德十六年進士,曾官到浙江按察使司提學副使,因不滿朝廷腐敗,辭官歸裡後以講學為業,首開結社講學之風。
  • 吳氏渤海堂與延陵堂胡區別
    關於郡望:所謂郡望,即為一郡中的望族,亦即指一郡之中人口眾多,社會地位顯赫的家族。中國人歷來敬天法祖,對祖先與發祥地有著強烈的崇敬,與歸屬感,對本家族的"郡望"從不敢以忘,不論遷徙到哪裡,子孫後代永遠都記著本宗族的先人發祥於何處,自己的根在何處,所以郡望是家族文化一個重要的標誌。吳氏的郡望眾多,有延陵、渤海、濮陽、陳留、吳興、長沙、武昌、汝南、江浙等。
  • 湖南吳氏輩派——吳氏文化
    註:《吳氏七修族譜》17卷首上中下末上中下,延陵堂,木活字本3冊存卷首上中下。★湖南省湘潭吳氏一支家譜字派啟自大朝堂,傅家世德光,書林文國美,才學永隆昌。註:吳氏三修家譜,民國30年10卷,吳傅鍾等主修,渤海堂,10本。★湖南省望城吳氏一支家譜字派繼嘉道開,世澤中和,盛朝榮錫,佐定宏勳,光增詒翼,蔚啟人文。
  • 重慶市奉節縣吐祥鎮分支六十字派——吳氏文化
    姓氏是一種文化,它聯繫著我們的歷史和血脈。通過它可以尋訪生命之源,打開久抑心中的結。
  • 八萬吳氏鹿鳴堂,深圳吳氏來拜會
    吳氏鹿鳴堂,位於廣東陸豐八萬鎮葫峰村,此處四面環山,距離南海約50裡。明朝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泰伯第七十七代孫楓授公(1424—1502年),從廣東梅州大埔湖寮村,翻山越嶺,長途跋涉180公裡,遷徙到陸豐八萬葫峰。鹿鳴堂建于楓授公來此之後的九十九年(公元1596年),由葫峰吳氏四世祖吳天貴所建,距今423年。鹿鳴堂坐東朝西,造型簡樸、規模宏大,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
  • 瑞安吳氏宗族譜序、紀略文選(一)——吳氏文化
    餘嘗主任在校星期之暇,往往與族之耆老談及文化之盛衰,有關乎氣數世澤之綿遠,是憑乎祖宗若能勤儉治家,守先世之遺漢者亦隱逸之流。歟!父老皆嘆息言之稱善,至丙辰秋餘與叔仝坐客廳,言本校經費支絀將奈之何?叔曰:吾族有譜待修已久,可以增而益之。
  • 一代才子吳珫和他身後的石泉吳氏家族
    吳珫的歷史成就,也與他身後強大的家族有關,呂山(石泉)吳氏家族是長興古代的豪紳巨族,茲予以簡介如下。    呂山吳氏,遠祖始推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吳均,他的次子梁駙馬都尉吳僧永從故鄣縣遷居呂山定居。
  • 吳氏家譜——吳氏文化
    吳氏家譜  祖先由湖北黃州麻城孝感鄉再由貴州遵義府遵義縣南鄉坪水裡六甲地名 吳家灣屋基 胡氏於康熙二十三年攜子入四川重慶府璧山縣登裡二甲地名吳家灣屋基插站為業
  • 孫姓源流:安徽桐城
    桐城,安徽省轄縣級市,由安慶市代管。位於安徽省中部偏西南,西依大別山,南濱長江,桐城古稱「桐國」。 蒼基孫氏家族從「陽公」開始,以「方嚴古韻,孝友醇儒,教豫傳經,謀深貽燕」十六字定為從十一世以後的輩字。雖然一開始有遵從這個輩字的,但是看起來數量並不多,若干世以後就漸漸被遺棄了。自十一世孫頤、孫晉、孫臨三兄弟之後,使用「中曰,循良起裕,長發其祥」十字為本支的輩字。從二十一世祥字輩開始續寫十六字「祥開大本,瑞集正宗,傳家守經,匡時立功」為輩字。
  • 白河吳氏宗祠落成大慶,刷爆白河朋友圈!
    七,陝西省吳氏宗親聯誼會白河縣分會會長吳昊講話。八,陝西省吳氏宗親聯誼會會長吳風平講話。九,讀祝賀信,白河縣優秀傳統文化黨委書記負責人讀賀信,贈賀匾。十,自由講話十一,白河縣至德吳氏文化研究會會長位吳世勇講話。十二,吳昊會長獻愛心幫扶困難宗親。十三,集體合影留念。十四,遠地宗親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