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愧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不僅學問高 人品好,被尊為萬世師表,而且他對人生也有著深刻的認識。孔子曾經講過這樣一段話:「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的這番話言簡意賅,把人生的三個年齡段:青少年階段,中年階段,老年階段的特點和注意事項都講得很到位。下面我們逐條分析體會,希望能從中得到一些關於人生的啟發和觸動。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孔子說的這三句話裡都有一個關鍵詞「戒」,這裡所謂的「戒」,不是「戒律」的意思,而是「慎重」,「防範」的意思。
在青少年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隨著性意識的覺醒與生理上性功能發育成熟,必然會對「色」產生強烈的興趣。對異性的喜愛之情一發而不可收拾。德國大文學家歌德在《少年維特之煩惱》中寫到:哪個男子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嚮往和追求甜美的愛情是人類情感上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從現代心理學角度來分析,人在從童年期進入青春期後,身體生理髮育達到了一個高峰期,無論是體型外貌等第二性徵都逐漸成熟。與此同時,青春期的心理發展程度卻落後於生理的發展,表現為情緒波動比較大,容易衝動叛逆,內心時常充滿了矛盾與糾結。這是青春期的一些心理學特徵。
孔子所說的「血氣未定」,我們可以理解為,「血」是指的生理,「氣」指的是心理和情緒。青少年時期的生理狀態與心理狀態往往並不同步,甚至常常自起衝突。青少年的人生閱歷及認知能力有限,所以稱之為「血氣未定」。這樣看來,孔子的這個說法還是蠻符合科學的。
那麼,青少年又如何把握「戒之在色」呢?簡單而言,主要在兩個方面需要注意:1,外在因素是適當的教育和引導。比如生理衛生知識的普及,使青少年對」性「有一個科學理性的認識。我們中國的家長與老師往往避諱和孩子談論「性」的話題,一方面是由於傳統封建觀念礙於面子,另一方面是怕小孩因此想入非非,甚至學壞。其實最好的方法是正正常常地交流與探討,就像談論「吃喝拉撒睡」一樣,在這個過程中正確引導。連孔老夫子都坦然承認「飲食男女,人之大欲」的客觀現象,何況我們現代人呢?
2,還有一個內在的重要因素,就是青少年要學會自律。青少年時期不僅是長身體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習知識,培養各方面技能,以及形成正確三觀的重要時期。如果過度沉迷於色情,就會影響身心健康與成長。 作者曾經粗略觀察研究過初中生「早戀」的問題。我發現一個規律:早戀現象可能發生在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身上,也可能發生在不良少年身上。但好學生群體當中早戀的比例並不高,在不良少年中早戀是個大概率的事情。這從一個側面說明,自律能力是青少年成長中優劣分野的一個重要指標。
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看到這句話,也許有人會說:打架鬥狠是毛頭小夥子幹的事。中年人大都成熟穩重,很少會動手打架。雖然打架鬥毆常常發生在青少年群體,但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也照樣有喜歡打架的,不能一概而論。況且,這裡說的「鬥」不只是肢體上的打鬥,更主要的是指內心的「鬥性」。
中年人在社會上一路摸爬滾打過來,上學需要競爭、搞對象需要競爭、 找工作需要競爭、職場中需要競爭、買房買車、子女上學......都需要競爭。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有時連自己也意識不到的「鬥性」。不僅打壓競爭對手,甚至還跟自己較勁。前些年有句流行語是「男人就該對自己狠點」。很多中年人可以用「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來形容,還可以再加上一句------「與自己鬥」。
現代社會就是一個競爭社會,個體具備一定的競爭意識與能力是必要的。但是凡事都有個「度」,如果過度競爭與爭強好勝的意識深入骨髓,成為了一個人的習慣反應,時間一長肯定會影響到這個人的身心健康。中年人雖然年富力強,但英年早逝的例子也並不少見。所以中年人應該自覺地改正日積月累形成的壞習氣,如冷血、油膩......等等。主動學會調整心態,剛柔並濟,放寬胸懷。
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老年人身體走下坡路,時常會被各種身體不適所困。同時,脾氣秉性往往也或多或少發生一些變化。有的老人在年輕時捨得吃,捨得喝,捨得穿,捨得花錢,到了老年就變得過分節儉起來。經濟條件很好,日常生活中卻捨不得吃,捨不得喝,捨不得穿,更捨不得花錢。買菜專賣便宜的,過期的食物不捨得扔掉。而一旦受了推銷保健品的營銷人員忽悠,買那些沒啥用的保健品倒是從不吝嗇。有的老人喜歡積攢沒用的東西,比如舊衣服 爛線頭之類的,什麼也捨不得丟。還有的老人總是固執己見,認為自己過去積累的經驗和經歷都是最好的,對新生事物看不慣,學不來。凡此種種,都屬於孔子提醒老年人注意的「戒之在得」範圍。有句老話叫「活到老 學到老」,老年人更需要學會的是「捨得」,是與時俱進。
想了解更多孔子關於人生的智慧論述,請點擊下方卡片搜索【孔子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