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社會矛盾的基本根源是民生問題

2021-01-09 人民網

原標題:中國目前社會矛盾的基本根源是民生問題

  中國現階段社會矛盾源自利益結構的不協調,源自民眾經濟、社會、政治以及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利益訴求沒有得到應有的滿足。進一步看,中國現階段社會矛盾的基本根源是民生問題。就總體而言,雖然中國目前存在著多種利益訴求,但相比之下,非民生方面的利益訴求不像民生問題那樣迫切、突出,而且涉及面廣泛。

  勿庸置疑,中國現在正處在兩個同時並存的時期:一個是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即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現在,中國沒有哪個時期像現在這樣發展如此之好;另一個則是社會矛盾凸顯期,即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沒有哪個時段像現在這樣社會矛盾如此之多。這種看法,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

  如果我們將目前一些比較重要的社會矛盾的起因歸納一下,就會發現,中國現在的重要社會矛盾幾乎都是民生問題所引發的。勞資矛盾的主要起因是勞動者對於不夠合理的勞動收入、不達標的勞動條件以及平等對待(如同工同酬)的利益訴求。貧富矛盾的主要起因是為數較多的中低收入者、低收入者以及貧困群體成員對於基本社會保障以及收入公正分配的利益訴求。幹群矛盾的主要起因是民眾對於基本公共服務的利益訴求。流動人口所引發的社會矛盾的主要起因是流動人口對享有基本市民生活待遇的利益訴求。徵地拆遷所引發的社會矛盾的主要起因是被徵地拆遷者對於合理補償的利益訴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眾越來越重視現實的生活問題,以人為本的理念迅速被各個階層廣泛接受、認同。習近平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中國民眾對於現實生活的這種重視,其程度恐怕是中國幾千年以來前所未有的,而且中國民眾對於生活的期望值往往要高於已有的生活水準,已不限於溫飽型的生活。同時,應當承認的是,一個時期以來,出於種種原因,中國的社會建設滯後於經濟發展,這突出地表現在民生問題沒有得到應有的改善。正如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現在,「買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等重要民生問題困擾著不少的社會成員。正因為如此,民生問題成為中國現階段社會矛盾的基本根源。至少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是這樣。

  在現代社會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民生對民眾來說至關重要。民生問題對於目前中國民眾的重要性,同1949年以前土地對當時中國民眾的重要性相類似。

  1949年以前,中國基本上是一個農業社會(傳統社會),絕大部分社會成員是農民。在農業社會,土地對於中國絕大部分家庭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到絕大部分家庭的基本生計問題。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人地結合,耕種土地,依賴農業,是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土地不僅僅是社會成員最為基本的生產資料,更是社會成員最為基本的生活資料。一個家庭的基本生計能否得到大致的保障,主要地取決於這個家庭是否擁有一塊大致說得過去的土地。而在1949年以前的中國,人數相對較少的地主擁有著大多數土地,人數眾多的農民卻只擁有少數土地,因而大量社會成員的基本生計便難以得到保障,大量的社會矛盾也由此引發。正是通過土地改革,使得廣大民眾擁有了土地,其基本生計問題得以解決,相應地,由土地問題引發的嚴重的社會矛盾被消除,中國共產黨也因之得到了中國民眾的廣泛擁護。

  在中國現階段,民生問題對於中國民眾的重要性,類似於當年土地問題的極端重要性。對于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來說,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人地已經分離,大多數社會成員已經沒有土地,人們已經擺脫了依靠耕種養家的生存方式,而是更多地依靠從事非農職業獲取必要的收入來支撐基本生計。問題在於,在現代社會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和中國社會急劇轉型的條件下,社會變化速率很快,各種不確定性因素過多,相應地,社會成員要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諸如人生和職業方面的風險,並且,單靠一個人或一個家庭,不可能有效應對日益增多的社會風險。這就需要國家以社會整體的力量,為每一個社會成員和每一個家庭提供基本的民生保障,如就業(失業)保障、社會救濟、低保、義務教育、公共衛生、養老保障以及其他多方面的社會福利。在中國現階段,民生問題對於每一個社會成員、每一個家庭至關重要。對於每一個社會成員、每一個家庭來說,只要得到了最為基本的民生保障,就意味著其基本生存就沒有了後顧之憂,其發展就有了起碼的平臺,同時也就能夠平等、有尊嚴地融入社會,參與各種社會事務。所以,中國民眾目前最為在意最為看重的事情就是基本民生的保障。一旦民生方面出現了問題,那麼,大量社會成員對於未來便難以預期,大量社會成員的發展前景就無從談起。

  正因為民生問題對於中國民眾如此之重要,涉及面如此廣泛,已經成為現階段中國民眾最為看重的、最為基礎性的、最為普遍的利益訴求,所以,這一問題一旦解決不好,就會加重加劇中國現階段社會矛盾,就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安全運行。同許多國家和地區相比,這是中國現階段社會矛盾的一個很不相同之處。

  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基於時代的潮流和普遍的民意所在,只要我們拿出類似於當年進行土地改革的勁頭來改善民生,使中國民生問題得以大幅度大面積的改善,就能夠贏得民眾的普遍認同和支持,就能夠大幅度大面積地消除社會矛盾的基本根源,從而穩住社會的基本面,確保社會得以安全運行,並為進一步推進改革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同時,我們黨的執政基礎也會得到極大的鞏固,我們黨就能夠立於不敗之地。至少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是這樣的。

  如何才能有效地改善民生進而有效緩解社會矛盾?這一問題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我們做很多事情。其中,中國現階段的一項迫切任務,是亟需建立起一個初級的民生保障體系。唯有如此,才能從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確保社會的安全。初級民生保障體系的基本內容是,要做到黨的十八大所提出的重要目標任務,即初步做到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初級民生保障體系的基本特徵是低水準、廣覆蓋、有實效。從實際財政實力來看,中國現在建立這樣一個初級的民生保障體系已經不是一個「能不能做」的問題,而是一個「想不想做」的問題。只要去做,一個初級的民生保障體系就能夠順利建立起來。初級的民生保障體系一旦建立起來,就能夠大面積大幅度地消除社會矛盾,從而為中國社會的安全運行提供一個重要的保障底線。

  美國、英國等國家建立民生保障體系的時機對於我國具有一定的參照意義。比如,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給美國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引發了大量的社會矛盾。1935年,以制定《社會保障法》為標誌,美國開始系統地建立民生保障體系,社會矛盾得以有效緩解。英國則是從 1945年開始建立系統的民生保障體系。我們國家現在的人均收入和公共財力,遠遠超過了1935年的美國和1945年的英國。面臨著種種有利的條件,就建立初級的民生保障體系而言,我們國家應當、也能夠比當時的美國和英國做得更好。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內涵
    關鍵詞:內涵;發展;新時代;平衡;生活 作者簡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準確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內涵,需基於以下三個方面來認識:  一是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對物質文化需求內涵和外延的擴大。
  • 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及其在當代中國的運用發展
    民生問題是社會主要矛盾的核心問題,改善民生要與推動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相統一。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在當代中國的運用發展主要體現為:一是從人民的需要出發,把人民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二是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滿足民生的時代性需要;三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推動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抓手,充分發揮政府在社會生產和利益分配中的重要作用。
  • 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制度的核心要義
    從社會生活角度去品味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制度就會發現,醫患之間的矛盾反映了醫藥衛生體制的問題與矛盾,人們對於孩子作業太多或者學校教學質量的抱怨,折射出教育體制的問題與矛盾,房價過高和買房難折射的是土地制度、財政體制、收入分配等領域的問題。對於同樣的社會經濟問題,不同的社會階層,會有自己的不同感受,這是利益格局決定的。
  • 【70@中國道路Q&A】如何解決民生問題?
    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網絡理論傳播局)指導,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專家工作室提供理論支撐,中國網推出「70@中國道路Q&A」系列理論短視頻,敬請關注!  民生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最主要表現在吃穿住行、養老就醫、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問題也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 如何理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發改委作出回應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何立峰(中國網 高聰 攝影)  中國網財經10月21日訊 十九大新聞中心10月21日舉辦記者招待會,邀請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何立峰,副主任張勇,副主任寧吉喆介紹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進中國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有關情況
  • 2021:幸福民生的「中國開局」
    慈善公益報(本報記者 李濟慈)在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釋放出「要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改善民生為導向擴大消費和有效投資」及「更加注重民生基礎設施補短板」的重要信號,作出了一系列政策部署,其根本直指民生關切,
  • 基本民生,堅決保住!
    民生連著民心,關係著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而越是處於特殊時期,越要穩住民生「底盤」。  保基本民生是「六保」的重要內容。4月1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切實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加大脫貧攻堅力度,復工復產中優先使用貧困地區勞動力,確保如期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要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人群就業工作,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重中之重。
  • 「十四五」聚焦的民生問題,個個與你有關
    視頻:焦點訪談:「十四五」聚焦的這些民生問題,個個與你有關,時長約15分8秒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闊步邁入新時代——如何認識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和社會主要矛盾...
    只有準確把握社會的主要矛盾,才能找到破解難題、增強動力、拓展空間的金鑰匙。  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我們黨在每個發展時期,都會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準確判斷社會主要矛盾,作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
  • 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基本依據,是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變化的科學認識,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觀點。一、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理解社會主要矛盾,首先要理解社會基本矛盾與社會主要矛盾的關係,從社會基本矛盾出發來理解社會主要矛盾。
  • 民生穩 人心穩 社會穩
    方艙醫院全部休艙、全國單日新增確診降至個位數,援鄂全軍醫護目前保持零感染記錄,我們基本守住了守穩了醫院救死扶傷這個陣地。隨著疫情的緩解,之前在特殊的緊張時期暫時排不到關注度榜首的民生問題,將逐步佔領公共討論場域的中心。之前疫情防控下的多種隔離、管控措施,對各個行業的影響已經逐步顯現,並進而延伸到每個人身上,這也讓公眾對民生問題更加敏感。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 辯證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與不變
    一、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與不變的依據  運用矛盾觀點分析問題是我們黨歷來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方法,矛盾觀點是我們理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與不變的理論依據。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脫胎於它所處的那個時代,因此,理解社會主要矛盾變與不變必須了解社會主要矛盾產生與發展的社會現實,即基本國情。對基本國情的了解是理解社會主要矛盾變與不變的現實依據。對一定社會階段基本國情的了解,可以從社會生產和社會需求兩個角度來把握。  (一)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與不變的理論依據。
  • 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
  • 焦點訪談:「十四五」聚焦的這些民生問題,個個與你有關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十四五」規劃建議緊緊抓住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回應人民群眾訴求和期盼,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福祉、提高社會建設水平的新任務、新舉措,讓我們對未來有了更多新期待。
  • 半月談:網際網路資本化不能搞亂基本民生!
    在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到處都有網際網路和資本疊加的影子,其帶來的生產效率變革式發展,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然而,幾十家住房租賃企業連續爆雷擊倒的年輕人、困在「算法」裡悲劇頻發的外賣騎手、在寒風中前途未卜的菜販,讓輿論開始更加審慎看待網際網路+資本的模式在中國社會轉型中的角色。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連載(5)新時代...
    第二,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明確了根本著力點。為完成總任務、實現總目標而制定的戰略安排,必須建立在對國家發展現實、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準確判斷之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現實的變化情況,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焦點訪談丨「十四五」聚焦的這些民生問題,個個與你有關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十四五」規劃建議緊緊抓住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回應人民群眾訴求和期盼,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福祉、提高社會建設水平的新任務、新舉措,讓我們對未來有了更多新期待。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亟需補齊民生短板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雜誌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文章強調,經過幾代人一以貫之、接續奮鬥,總體而言,我國已經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成效比當初預期的還要好。但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有一些短板,必須加快補上。
  • 新時代面對面|第二集:如何認識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附視頻+音頻+圖文)
    三、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一個社會都充滿各種矛盾,其中起主導和支配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它對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只有準確把握社會的主要矛盾,才能找到破解難題、增強動力、拓展空間的金鑰匙。  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 婁勤儉:帶著情懷持續解決突出民生問題
    交匯點訊 4月22日,全省遵循新發展理念持續排查解決突出民生問題工作會在寧舉行。省委書記婁勤儉在會上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踐行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動員全省上下深入排查和解決突出民生問題,加快構建民生領域的現代治理體系,在新的起點上共創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