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目前社會矛盾的基本根源是民生問題
中國現階段社會矛盾源自利益結構的不協調,源自民眾經濟、社會、政治以及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利益訴求沒有得到應有的滿足。進一步看,中國現階段社會矛盾的基本根源是民生問題。就總體而言,雖然中國目前存在著多種利益訴求,但相比之下,非民生方面的利益訴求不像民生問題那樣迫切、突出,而且涉及面廣泛。
勿庸置疑,中國現在正處在兩個同時並存的時期:一個是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即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現在,中國沒有哪個時期像現在這樣發展如此之好;另一個則是社會矛盾凸顯期,即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沒有哪個時段像現在這樣社會矛盾如此之多。這種看法,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
如果我們將目前一些比較重要的社會矛盾的起因歸納一下,就會發現,中國現在的重要社會矛盾幾乎都是民生問題所引發的。勞資矛盾的主要起因是勞動者對於不夠合理的勞動收入、不達標的勞動條件以及平等對待(如同工同酬)的利益訴求。貧富矛盾的主要起因是為數較多的中低收入者、低收入者以及貧困群體成員對於基本社會保障以及收入公正分配的利益訴求。幹群矛盾的主要起因是民眾對於基本公共服務的利益訴求。流動人口所引發的社會矛盾的主要起因是流動人口對享有基本市民生活待遇的利益訴求。徵地拆遷所引發的社會矛盾的主要起因是被徵地拆遷者對於合理補償的利益訴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眾越來越重視現實的生活問題,以人為本的理念迅速被各個階層廣泛接受、認同。習近平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中國民眾對於現實生活的這種重視,其程度恐怕是中國幾千年以來前所未有的,而且中國民眾對於生活的期望值往往要高於已有的生活水準,已不限於溫飽型的生活。同時,應當承認的是,一個時期以來,出於種種原因,中國的社會建設滯後於經濟發展,這突出地表現在民生問題沒有得到應有的改善。正如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現在,「買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等重要民生問題困擾著不少的社會成員。正因為如此,民生問題成為中國現階段社會矛盾的基本根源。至少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是這樣。
在現代社會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民生對民眾來說至關重要。民生問題對於目前中國民眾的重要性,同1949年以前土地對當時中國民眾的重要性相類似。
1949年以前,中國基本上是一個農業社會(傳統社會),絕大部分社會成員是農民。在農業社會,土地對於中國絕大部分家庭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到絕大部分家庭的基本生計問題。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人地結合,耕種土地,依賴農業,是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土地不僅僅是社會成員最為基本的生產資料,更是社會成員最為基本的生活資料。一個家庭的基本生計能否得到大致的保障,主要地取決於這個家庭是否擁有一塊大致說得過去的土地。而在1949年以前的中國,人數相對較少的地主擁有著大多數土地,人數眾多的農民卻只擁有少數土地,因而大量社會成員的基本生計便難以得到保障,大量的社會矛盾也由此引發。正是通過土地改革,使得廣大民眾擁有了土地,其基本生計問題得以解決,相應地,由土地問題引發的嚴重的社會矛盾被消除,中國共產黨也因之得到了中國民眾的廣泛擁護。
在中國現階段,民生問題對於中國民眾的重要性,類似於當年土地問題的極端重要性。對于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來說,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人地已經分離,大多數社會成員已經沒有土地,人們已經擺脫了依靠耕種養家的生存方式,而是更多地依靠從事非農職業獲取必要的收入來支撐基本生計。問題在於,在現代社會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和中國社會急劇轉型的條件下,社會變化速率很快,各種不確定性因素過多,相應地,社會成員要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諸如人生和職業方面的風險,並且,單靠一個人或一個家庭,不可能有效應對日益增多的社會風險。這就需要國家以社會整體的力量,為每一個社會成員和每一個家庭提供基本的民生保障,如就業(失業)保障、社會救濟、低保、義務教育、公共衛生、養老保障以及其他多方面的社會福利。在中國現階段,民生問題對於每一個社會成員、每一個家庭至關重要。對於每一個社會成員、每一個家庭來說,只要得到了最為基本的民生保障,就意味著其基本生存就沒有了後顧之憂,其發展就有了起碼的平臺,同時也就能夠平等、有尊嚴地融入社會,參與各種社會事務。所以,中國民眾目前最為在意最為看重的事情就是基本民生的保障。一旦民生方面出現了問題,那麼,大量社會成員對於未來便難以預期,大量社會成員的發展前景就無從談起。
正因為民生問題對於中國民眾如此之重要,涉及面如此廣泛,已經成為現階段中國民眾最為看重的、最為基礎性的、最為普遍的利益訴求,所以,這一問題一旦解決不好,就會加重加劇中國現階段社會矛盾,就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安全運行。同許多國家和地區相比,這是中國現階段社會矛盾的一個很不相同之處。
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基於時代的潮流和普遍的民意所在,只要我們拿出類似於當年進行土地改革的勁頭來改善民生,使中國民生問題得以大幅度大面積的改善,就能夠贏得民眾的普遍認同和支持,就能夠大幅度大面積地消除社會矛盾的基本根源,從而穩住社會的基本面,確保社會得以安全運行,並為進一步推進改革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同時,我們黨的執政基礎也會得到極大的鞏固,我們黨就能夠立於不敗之地。至少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是這樣的。
如何才能有效地改善民生進而有效緩解社會矛盾?這一問題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我們做很多事情。其中,中國現階段的一項迫切任務,是亟需建立起一個初級的民生保障體系。唯有如此,才能從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確保社會的安全。初級民生保障體系的基本內容是,要做到黨的十八大所提出的重要目標任務,即初步做到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初級民生保障體系的基本特徵是低水準、廣覆蓋、有實效。從實際財政實力來看,中國現在建立這樣一個初級的民生保障體系已經不是一個「能不能做」的問題,而是一個「想不想做」的問題。只要去做,一個初級的民生保障體系就能夠順利建立起來。初級的民生保障體系一旦建立起來,就能夠大面積大幅度地消除社會矛盾,從而為中國社會的安全運行提供一個重要的保障底線。
美國、英國等國家建立民生保障體系的時機對於我國具有一定的參照意義。比如,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給美國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引發了大量的社會矛盾。1935年,以制定《社會保障法》為標誌,美國開始系統地建立民生保障體系,社會矛盾得以有效緩解。英國則是從 1945年開始建立系統的民生保障體系。我們國家現在的人均收入和公共財力,遠遠超過了1935年的美國和1945年的英國。面臨著種種有利的條件,就建立初級的民生保障體系而言,我們國家應當、也能夠比當時的美國和英國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