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醋的起源,那時間可得拉回到兩千多年以前,也別管當時到底是西周還是春秋。
話說有這麼一天,下起了大雨,這雨水落到了餵馬的食槽裡,一些麥糠等物質經過發酵後,就出現了一種「酸酸的」的味道。
可甭管味道多特別,人畢竟不能永遠去喝馬槽子裡的酸味液體,於是,就有了醋的做法。
相傳在《齊民要術》等一些典籍裡,就有人總結了漢代人做醋的方法。
當時的醋不叫醋,而叫酢。
而醋之所以被稱為醋,則是和它的製作工藝相關,一醞好醋要經過二十一日的發酵,醋的右半邊就是這個意思。
從小時候起,我就很喜歡吃醋。
每當胃不舒服的時候,媽媽就會下一碗熱乎乎的手擀麵,再滴上幾滴陳醋,那簡直是給山珍海味也不換的人間好滋味。
醋,似乎生來只是調味品,但又不可說不重要。
當我們吃慣了主菜、大菜的時候,也特別需要醋來調劑一下。
可雖然我也很愛吃醋,但是吃醋和人生又有什麼關係呢?醋和商業又有什麼關聯呢?
如果你沒有看過馮侖的這本新書《吃醋的人生》,恐怕這一生也很難把自己的生活和「吃醋」聯繫起來,最多在情感中,拿它來打打趣也就罷了。
但很多事情,想不到的時候是一回事兒,想到了又會變成另外一番景象。
01. 永遠入不了C位的醋,無法替代的滋味
醋在整個飲食界的地位是非常清楚明了的,絕大部分的時候,它都只是一個配角,不管是什麼樣的菜,來上那麼一丟丟醋,那味道就會有所不同。
比如,我們做魚的時候,需要放一點醋去除腥味兒,炒土豆絲和豆芽的時候,最後淋上那麼一小勺醋,這菜名也就跟著變了,醋溜土豆絲,醋溜豆芽。
醋永遠不是主味,它只調別人的味,沒它也行,有它卻會更好。
它的存在,就像是一直默默襯託著花朵的綠葉一般,總是讓主角變得更好更豐富,變得高大,甚至完美。
糖和醋在一起,就是糖醋,沒有醋的糖,太過於甜膩,有了醋調味,這個甜味也變得愈發曼妙起來,甚至身價都提升了一個檔次。
其實,我們每個生活在社會當中的人,也是一樣的。
年輕人初出茅廬、初入社會,也像一個調味品一般的存在。
他們的青澀、衝動,也映襯出身邊那些成熟者的周正和穩妥。
但誰又能說這種帶著些許傻氣的酸澀,不是某種意義下的一種創新的動力所在呢?
有人當主角,自然要有人演配角。配角演好了,也同樣不容易。
當我們剛開始步入社會的時候,就用力過猛,不願意去演好一個配角的話,可能就會遇到各各種各樣的問題,與原有的社會秩序產生衝突,最後受到打壓和排擠。
人生或許就是這樣的吧,吃頓飯也能長學問。
人生何處不吃醋?人生何時不吃醋?吃醋乃是人生第一大學問。
想得到,先付出。想當主角,先做好配角。
成就別人,也是成就自己。
02. 說到醋,就不得不說說百年前的中國「華爾街」-晉商
晉商雖然在清代以後就已經漸漸沒落了,但卻是我國崛起最早的商邦,它在商界活躍了五百多年,足跡遍及全國各地,甚至還出現在歐洲、日本、東南亞及阿拉伯國家,在明清的時候,成為我國國內最大的商邦。
晉商不僅創造出了巨大的財富,在交通並不便利的時期中,編織著巨大的商業網絡,而且還創造出了第一個經營匯兌業的票號。
而這個票號的產生,也有一個故事。
票商經濟的創始人是一名叫雷履泰的山西平遙人,此人在北京擁有一家商鋪和一家染料店。
因為生意的關係,他經常能在店裡遇到專門前來拜訪的老鄉,問自己最近是否要回老家,能否幫忙給家裡人帶一些銀兩回去。
雷履泰可是一名地道的商人啊,他從這件事情裡,嗅到了不同尋常的商機:
假設以半兩銀錢,作為攜帶五十兩銀子回家的報酬,那麼這筆生意,可比自己賣染料的利潤還要高得多呢。
於是雷履泰立馬就在北京創辦了日升昌票號,專門幫山西老鄉運送銀子回家鄉。
這可是中國第一家金融機構,如今平遙古城內的日升昌舊址,已成為中國票號博物館。
那麼,晉商到底多有錢呢?
清代的晉商,可是壟斷了富豪排行榜的前二十名。
這麼說吧,你可以設想一下,如果馬雲、馬化騰、王健林、許家印等等這些商業大佬全都集中在晉中地區,那是何等地壯觀,又是何等的富有,就算用富可敵國來形容,也不足為過。
要說起晉商的輝煌和衰敗,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晉商的牛,在於當時的適度開放;而衰落,也因為他們不夠開放。」
據相關資料記載,日升昌在最輝煌的時候,居然佔有清政府80%的白銀儲備,但這樣水平的晉商竟然還不止一家。
我們都聽說過喬家大院,可是山西太谷的曹三喜曹家,規模可比喬家大得多。
周建波教授曾給出曹家在鼎盛時期的數據:有八百家分公司,三萬多頭駱駝。生意以船邦、駝邦和票邦為中心,擴散到多個行業,其物流網絡堪比當今的順豐啊!
也正因如此,晉商開始不把官員放在眼裡不說,也開始目空一切。
周建波認為,晉商的興盛那完全是得益於明清之前渾厚的文化底蘊,可是盛極一時的晉商,卻忽略了文化知識的重要性。
用一句話來說明,就是「明清晉商掙錢太多了,多到什麼程度?哆到覺得讀書沒用。」
而學習能力的匱乏、文化素養的下降,導致社會一旦發生大的變動,晉商便不能及時順應潮流。
倘若是晉商能懂得醋的調味之道,那麼想必會一直輝煌下去吧?至少不會沒落至此,只剩下晉商大院,經過歷史的車輪,依然在今天為我們講述著晉商的輝煌過去,講述著他們曾經的精彩傳說。
03. 人生何處不吃醋,吃醋的學問與人生
了解完中國的商業版圖上絕對算得上一號的晉商,我們接下來再聊聊山西的醋。
俗話說,「山西人是閻錫山的兵,繳槍不繳醋葫蘆」「家有二兩醋,不用請大夫」……
醋,可是山西妥妥的代名詞。
而山西制醋的歷史也是相當悠久的,據《尚書》記載,晉人早在12世紀就有了食醋的習慣,這樣推理下來,制醋至少也有3000年的歷史了。
釀醋業遍布山西城鄉,可謂家家有醋缸,人人當醋匠。
為什麼山西這麼愛吃醋呢?這醋都是怎麼吃的?吃醋和商品社會又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很多菜品中,醋都是它們的靈魂。
比如川菜中的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等,醋這個調味品,雖然只是配角,但在整個烹飪中的地位都非常重要。
普通的土豆絲,來上那麼一點醋,味道立刻升華了,炒豆芽起鍋時,順著那鍋邊加上一點醋,嘿,那口感真就不一樣。
而醋又不僅僅只是調味品,它也有養生和醫用的功能。
馮侖說,山西圍繞著醋發展出了很多產業,所以是中國「最酸」的一個省。
他還認為,吃醋是一件很詩意的事情。
在學術上有一個說法,叫「吃醋是哀傷的嫉妒」。
吃醋和感情有關,前提是當你跟某個人或者某樣東西發生了聯結,或者是形成了一種共同體,甚至是虛化的共同體的感覺時,當別人要從你身邊把這樣東西拿走後,這種感覺叫吃醋。
比如戀人和夫妻之間,又常常會有這種小情趣。淺淺的醋意很美好,它包含著愛的成分,是一種很曼妙的感覺。
醋意其實無所不在,但是如何控制醋味,卻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正如作者馮侖所說,我們不能任由自己內心的醋瓶子倒了以後無限地蔓延,導致最後動手,甚至引起動亂。
做一個開開心心的人,有一點浪漫的醋意,有一點溫馨的醋感,讓我們的生活滋味多一點,生活的狀態輕鬆一點。
做企業,也是這樣。
馮侖的這本《吃醋的人生》講的所有內容,不管是商邦的故事,野史雜談,還是一些和生意有關的人生體驗,相對於正規的商業史和教材來說,確實就像醋一樣,是一劑調味品。
當我們吃慣了主菜、大菜的時候,稍微來上一點醋,調調味,於輕鬆閱讀中,體味到商業人生的快樂,就像被醋調味過的菜一樣,有靈魂,有味道,妙不可言,又回味無窮。
本文作者:洛子畫,烹字為餚,暖心暖胃,成長治癒。好的文,暖的伴。參考書籍:《吃醋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