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性酸甘溫,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毒。
《風俗通義》記載:蓂莢生於階,其味酸,王者取以調味,後以醯醢[xī hǎi]代之。(醯[xī]就是醋,醢[hǎi]是肉醬。)
在中國有文獻記載的釀醋歷史至少在三千年以上,傳說中是杜康的兒子造出了醋。
沒錯!就是"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那個杜康的兒子。不
少人都知道杜康造酒的傳說,卻不知是杜康的兒子造出了醋。
傳說杜康的兒子釀酒,到第廿一日酉時開缸時,發現酒液已經變酸,發酵過了頭,但是發現香氣撲鼻,味道酸甜,鮮美可口於是將"廿一日"加一"酉"字,給這種美味的液體取名為"醋"。
So,俗語有云"杜康造酒,兒造醋"。
其實,說起醋,除了是日常生活中的調味品,還有另一層委屈、不滿,甚至嫉妒之意。
據傳,這個典故出自唐朝。
當年,唐太宗為了籠絡人心,要為當朝宰相房玄齡納妾,但被房妻誓死阻攔。太宗無奈,令房夫人在喝毒酒和納小妾之中選擇其一。
沒想到,房夫人寧死不屈,端起那杯"毒酒"一飲而盡。可當房夫人含淚喝完後,才發現杯中不是毒酒,而是帶有甜酸香味的濃醋。
從此,人們便把"嫉妒"和"吃醋"融合起來,"吃醋"也便成了嫉妒的比喻詞。
可在商界思想家馮侖的眼裡,吃醋卻能品出人生愉悅與豁達。他在自己的新書《吃醋的人生》裡,就用品醋通喻了商業與人生。
正所謂:"人生何時不吃醋,人生何處不吃醋。"
馮侖在對這些商業上的"調味品"進行講解時,其實也是懷有一種對那些端著的、正派的商業正史,一本正經的MBA教材的一種"吃醋"心理。
而他在表達這種醋味的過程中,旨在讓讀者體會到,商業之外還有另一種值得回味的內容。
在《吃醋的人生》這本書裡,馮侖重點介紹了晉商、溫商、潮商三大商幫,這也是在中國響噹噹的具有地域文化的商人聚群地。
01
晉商:"信、義、利"稱雄五百年
晉商是我國商幫十大商幫之首,在商界活躍了五百多年,是一個"縱橫歐亞九千裡,稱雄商界五百年"的傳奇商幫,創造了東渡日韓,北達俄蒙,西越天山,南抵東南亞各國開展外貿活動的輝煌歷史。
晉商不僅創造了巨大的財富,還創造了第一個經營匯兌業務的票號。
在明清時期,一代又一代的晉商以超人的膽略的智慧,將中華文化的和諧理念、誠信經營融入到商業實踐之中,留下一個又一個的商業傳奇,在中國商業歷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
晉商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從客觀上分析,固然有其地理環境因素和歷史因素,然而山西商人發展的主觀因素卻更為重要。
山西商人有著獨特的精神氣質,比如誠實守信、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等等,我們將其概括為"晉商精神"。正是這些"晉商精神"支撐並推動了晉商數百年來的商業領袖地位,可謂晉商之魂。
篤實不欺,信義為本的誠信精神。
誠信是商業的首要秩序,也是晉商精神中最寶貴的財富。
晉商認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信義為本,祿利為末","重信義,除虛偽,節情慾,敦品行,貴忠誠,鄙利己,奉博愛,薄嫉恨,喜辛苦,戒奢華",經商雖然是以盈利為目的,如果堅守道德信義的根本,定能成功。
晉商在經營上不惜折本虧損,也要保證信譽。他們訓道中一句流傳最廣的口頭禪,就是"信義為本,祿利為末"。
"信"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無形資產,它對廣大顧客有強大的吸引力,以致各地百姓購買晉商的商品,只認商標,不還價格。這是晉商商業興旺發達的源泉。
不畏艱辛,敢冒風險的開拓精神。
從晉商的發家史看,大部分起於寒微。為湊足經商本錢,有的不惜舉家籌資,有的甚至靠變賣妻子的首飾籌措。
由於本小資薄,他們迫不得已從肩挑小販艱難起步。為取微利,他們別妻舍子、餐風飲露、冒險跋涉。
大家都知道,山西人從"走西口"闖出"中國的華爾街"。在務實理念的支配下,在崇商觀念的支撐下,晉商不畏艱辛,走蒙疆,下南洋,渡東瀛,充分體現了他們不畏艱辛、堅忍不拔的精神風貌。
山西商人到包頭經商,殺虎口是必經之路。
有民謠稱:"殺虎口,殺虎口,沒有錢財難過口,不是丟錢財,就是刀砍頭,過了虎口還心抖。"
但是旅蒙晉商並不因此退縮,而是人越去越多,勢如潮湧。
清人紀曉嵐說:"山西人多商於外,十餘歲輒從人學貿易,俟蓄積有資,始歸納婦。"這就是說,事業不成,甚至連妻子也不娶。
在"努力自強,無少偷安"的精神鞭策中,在創家立業、光宗耀祖的前景激勵下,他們不滿小富,父創子繼,遍歷路途的兇險危機、商場的爾虞我詐,吃苦中苦,嘗難中難。
和衷共濟,團隊合作的群體精神。
山西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先秦時期儒家文化較為發達的地區之一,晉商對血緣關係更為認同和重視。
他們用宗法社會的鄉裡之誼彼此團結在一起,用會館的維繫和精神上崇奉關聖的方式,增強相互間的了解,通過講義氣、講相與、講幫靠,協調商號間的關係,消除人際間的不和,形成大大小小的商幫群體。
晉商的先輩們為使自己所創的家業,能夠傳續下去,總是嚴格地按照嫡庶之分,將其家業傳於自己的嫡子嫡孫,並且從對內親和外戚的區別上,先擇其內親輔佐經營,而後才是外戚,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個在血緣關係上以嫡係為核心、以內親為基幹的經商世家或商賈望族。
晉商正是憑藉著群體的力量,避免了因勢單力薄帶來的困境,減小了在陌生環境下的經營風險,同時進行同行間的經濟管理和協調,避免內部爭鬥,一致對外,從而創造了一個個的商業奇蹟。
一代又一代的晉商們,將晉商精神提高到了貫穿到自己誠信理念、經營意識、組織管理和心智素養之中,達到了天衣無縫、珠璧聯合的最高境界。最終,他們成為我們今天經商取之不盡的智慧源泉。
02
溫商:"微利是圖"賺遍全世界
溫州人能掙大錢,也絕不嫌棄小錢。他們掙錢有時是按角、分來計算的。他們認為生意場上的事情,看大未必大,看小未必小。
"唯利是圖"不足取,"微利是圖"卻能積少成多,恰恰是生財之道、賺錢之術。
如果給溫州商人貼個標籤,那就是冒險性、外向性,同時又勇敢有毅力,能吃苦,能高能低。不以小利而不為,也不以利大而恐懼。
溫州人是天生的生意人。
在溫州人眼裡,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能否賺錢才是最主要的。正因為如此,溫州人才四處闖蕩,佔據了外地人不屑一顧的那些領域,不聲不響地富了起來。
溫州人追求自主、自立,人人都想當老闆,且敢冒當老闆的風險。他們不論幹什麼,生活中總充滿樂趣,而且敢於生活,善於生活,灑脫,頑強,從不失望。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角角落落都活躍著一群群浪跡天涯、不辭勞苦、精明肯幹的溫州人。
最初,他們十分不起眼,人們只是從修鞋、小髮廊、小商販中認識他們的。
溫州人除了江南人那般瘦小那般靈秀外,就是默默地幹活,做生意,他們與其他地方的民工、小商販沒有什麼兩樣。
但是,慢慢地,溫州髮廊、溫州服裝店、溫州電子城、溫州產品越來越多,各種溫州產品包裝、標牌、證書、徽章也越來越多。
一時間,溫州貨充斥全國。
漸漸地,人們對溫州人由漠視不屑,到興趣十足,到驚奇欽羨,到仔細探究:溫州人咋的啦?這麼多,這麼會賺錢。
溫州人做生意,注重從小處著手。
溫州人務實苦幹,只要有一分錢賺,溫州人都會不遺餘力地去幹,從不好高鶩遠,從不好大喜功。
溫州人賺錢,從零做起,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一絲不苟,不像有些地方的人,大錢賺不來,小錢不願賺,只好兩手空空,而一味抱怨天不助我。
紐扣、標籤、標牌、商標、小飾品、小玩具,這些外地人看不上、懶得做的"小玩意兒",溫州人都做,他們不怕賺錢少,就怕賺不來,溫州的小商品遍布全國。
但是,溫州人也是有眼光的,當他們積蓄了資本後,就會把產品由小做大,最後從紐扣到服裝、鞋子,從電子元件到成套電子設備,從日常用的小物品到高科技產業,並且涉入房地產、金融業,於是溫州人越做越大,越做越牛。
做生意先從小處著手,是溫州商人起家的拿手好戲,也是他們走向成功的奧秘。
溫州人最善於推銷。
溫州人"臉皮厚"。他們不怕碰壁,也不怕別人不給好臉色看,他們只有一個念頭:
不管你怎麼看我待我,我就是要賺你的錢!他們用笑臉,用磨破的嘴皮,用磨掉的鞋跟,把他們的產品送到全國各地,也把全國各地的人吸引到溫州來。
曾幾何時,溫州的農民購銷員在14萬人以上,像蝗蟲一樣滿天飛,人稱十萬大軍闖南北。
溫州人不在乎幹什麼,只要賺錢的事,不管自己以前熟悉不熟悉,就要幹,什麼看好就推銷什麼,並且"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吃、請、送、騙,白道的、黑道的,樣樣都使得出。
由於什麼管用溫州人就用什麼辦法,因此,溫州人推銷的產品大都暢銷全國各地。
溫州人的商業頭腦特別靈光,他們是世界上最會賺錢的商人。
在溫州人眼裡,到處都是錢,關鍵在於你如何去發現。溫州人很善於從旁人漫不經心的事兒中挖掘出賺錢的契機。
上天給了溫州一個貧窮的起點,20年前,溫州的空氣裡充滿了貧窮與饑荒的信息。20年後,"十萬元是貧困戶,百萬元才起步,千萬元才算富。"
於是乎,溫州人"窮得只剩下錢了"。
03潮商:"抱團"與"不爭"打拼500年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有錢賺的地方就有潮汕商幫。
在潮汕商幫最為鼎盛的時期,香港股市40%的市值為潮汕人所有;在泰國,來自潮汕的人口曾高達五百多萬人,掌控著泰國的主要經濟命脈;在東南亞、歐美,當地華人首富也幾乎全部來自潮汕……
毫不誇張地說,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潮汕人,是一個全球性的商業群體。
潮人精明能幹,是一個被稱為"東方猶太人"的族群,他們把"抱團和喝茶"事情幹到極致。
這兩件看似不搭噶的事兒,恰恰是潮汕商幫屹立在商海潮頭的重要原因,而這也被作者馮侖稱作潮汕商人生財的兩大法寶:
抱團和不爭。
"抱團",好理解,凡成大事者,莫不有同道相助;而"不爭",則是中國傳統的處世哲學。
林語堂中曾寫到:"不爭,乃大爭;不爭,則天下人與之不爭。"而這與《道德經》:"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潮汕商幫中,他們的抱團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不過,他們更多的是基於血緣、宗族和同鄉的關係而建立,排他性極強,外人很難有插足的機會。
潮汕人一旦進入了潮汕商圈,就會取得一些大佬的支持,連帶著這一圈的人,都會支持。
這種文化,到今天依然非常明顯地存在著。
通過抱團,也就形成了一個鏈條,也完成了相互之間的資源互補、能力互補和機會互補,乃至形成了一個內部市場及內部人才的激勵機制。
潮汕商人善於交易,交易的總原則是"讓而不爭"。他們愛喝功夫茶,在推杯讓盞間,我讓你一下,你敬我一下,彼此感覺舒服。
用這樣的方式慢慢與人交往,最後開個數,而這個數總是讓你有驚喜。
在潮汕文化中,"讓"是一個交易法則,來獲取下一次交易的機會,這恰恰是潮汕人最聰明的地方。
潮汕商幫在交易當中是把情義前置的,他們覺得情義比作生意還要重要。如果,生意傷害了這份情義,他們寧願不做。
所以,潮汕商幫的生意越做越久,越做越大。
04 最後
在《吃醋的人生》裡,商界大佬馮侖不光寫了中國傳統的三大商幫,還聊到回歸小劇場的開心麻花;從"套套"的小生意,聊到馬斯克的火星移民;從追逐天價松露的大董,聊到用愛發電的建川;從李白的詩,聊到黃埔軍校的校訓:貪生怕死莫入此門……
這一樁樁成功的商業故事裡,莫不包含了這樣一個哲理:
一名企業家,如果有正確的價值觀,就可以做好三件事:看未來的方向,算別人算不清的帳,做別人不做的事。
這就好比吃醋,吃醋,無非是當你對一些事物很有興趣,想佔有它,想跟它產生一種聯結,但是別人也要拿走它時產生的情緒。
但,面對這一情緒,如果能有正確而豁達的人生價值觀,便會遏制自己的忌妒,甚至仇恨心理,敦促自己通過良性競爭,把它守住,把它拿回來。
也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從吃醋的行為上,產生精神上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