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畫《羅倫趕考》

2021-01-19 鳳凰江蘇

古人云:「求乎其上,得乎其中;求乎其中,得乎其下」。理想與實際一向有段距離。連環畫至今未能與國(畫)、版(畫)、油(畫)齊肩,不能光怪別人,或許與大多數作品只滿足於表達情節,沒有更高的追求有關吧。因此要緊的不是畫種,而是質量。米開朗基羅說過:「在繪畫上究竟是追求高級的領悟,還是滿足於低級的領悟,兩種抱負之間存在著極為明顯的區別,這確實是事關重大」。我想,連環畫即使是通俗讀物,追求也還是高一點的好。

較之國畫,連環畫在理論方面幾乎是空白。儘管有些具體的近似經驗的理論,有時會成為約束人的條條框框,但畢竟沒有正確的理論是難以實現自我認識和自我超越的。如果說連環畫中的「做戲」和情節是觀察力、想像力的體現,那麼作品質量的提高,只有依賴理論的指導和思維的開華了。既然中國畫的手卷是連環畫的前身,那麼,用國畫的理論來指導連環畫的創作,就顯得不僅必要,而且自然了。基於此,我在創作《羅倫趕考》時,除了把握住連環畫的基本特性——畫面的連續性和幅與幅之間的互相制約性外,便儘可能地把它當作國畫的白描來畫。

一張畫,只是表現一個靜止的瞬間,實在地說,所表達的東西是極其有限的。之所以有的畫會成為經久不衰的珍品,倒不一定是作品的內涵真的如何了不得,而是作者帶著情感,真誠地為觀者提供了足以勾起聯想的條件。僅此而已。

中國畫論要求作品能看到無形之形,聽到無聲之聲,恐怕也是這個用意吧。《羅倫趕考》第七幅,借一彎月亮,空蕩無人的石板橋,以及遠處沉睡的村鎮來造成靜,只讓主僕兩人催馬趕路,企圖讓讀者聯想到夜深人靜,馬踏石板的清晰聲響,以求無聲之聲;第八幅,通過主婦腕上缺一鐲,侍女掀簾攜盆而進,表示已將手鐲連水撥掉,至於怎樣潑,或者手鐲潑到地下為何未發現,則讓讀者去想像,這算不算在求無形之形呢?誠然,如果對「無聲之聲」、「無形之形」的理解僅僅限於此,那似乎過分狹隘了。應當說它的容量很廣、很深。可能「意境」才是它的主要內容。意境是既借畫面具體景物表現,又超乎視覺畫面之外的一種感受。第二幅,以低垂的柳枝,茂盛的花葉,離鞍步行作撲蝶狀且興致很高的秀才,企圖造成一種平和、暖暖的春意。

一張畫,如果經過擺布可以用照相機攝得,那就沒有畫的必要。我不是在指責什麼,只是想說,繪畫不能也不應該有另外一種替代的形式。替代意味著重複,藝術上的重複就是消亡。

平凡和自然固然好,但「平凡的生活到底是平凡的,只有靠藝術表現才能使之動人……」。自然的東西雖不依賴一鳴驚人的方式,但實際上,視覺藝術是一刻也不能脫離表現形式的。所謂風格、氣質、意境、格調等等,無不依賴表現形式來體現。如果說,唯形式而形式有可能使研究走進死胡同,那麼,唯恐有「雕琢氣」而避形式不談,只能導致作品的平庸。

連環畫是文字與繪畫有機結合的產物,因此,其表現形式不僅會不自覺地受到作者本人的氣質、修養和近乎頑固的偏愛的制約,還必須自覺地接受所要表現的題材的制約。不同於獨幅畫的是:在連環畫創作上,任何一種脫離內容的形式都是膚淺和虛假的。《羅倫趕考》是一部美的頌歌,而主角又是文人秀才,從內容和主角來看,與我所偏愛的古典風格的寫實手法及自身氣質都很接近,因此畫起來較為順手。我深深感到,能找到一個對路子的題材,無論從作者角度,還是從作品和出版者角度來看,都是一種幸運。

同題材一樣,歸根求源表現形式也是出自對生活的提煉。在創作談論中,幾乎每個作者都表述了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情,而且一再強調要深入、再深入。庫爾貝也說「畫我眼睛所看到的東西」。連環畫作者怎麼辦?若遇到古典的題材,又如何深入生活?難道歷史也能倒轉?我以為借鑑和想像對一個作者來說同樣是很重要的。沒有生活的畫家難免產生連本人也不激動的向壁虛造;那麼,缺乏借鑑和想像能力的畫家,只能從生活中輯要,甚至只能依據照片羅列,即便不為平庸,卻也難以稱得上優秀了。

相關焦點

  • 連環畫《羅倫趕考》《長生殿》原作亮相
    現場展出了高雲、陳堅、王野翔、劉赦、張興來、李守銀、戴家峰等7位江蘇藝術名家的代表作,觀眾不僅能看到《羅倫趕考》《長生殿》的原作,還可以看到藝術名家們近些年的新作。據了解,本次展覽持續到1月9日。連環畫迷一定看過《羅倫趕考》《長生殿》《霍小玉》……這些連環畫都是中國畫學會副會長、江蘇省中國畫學會會長、省文化廳原巡視員高雲的手筆。這次展覽,一共展出了高雲的100多件作品。
  • 永豐縣瑤田鎮的羅倫,祖、父兩代都是教師,他卻金榜題名考中狀元
    羅倫出生在祖、父兩代教書匠的家庭,家裡不算富貴,卻也是書香門第。方志記載,羅倫的母親是李氏。我們家鄉的民間傳說,說李氏也是出自教書的秀才家庭。羅修大是家裡的頂梁柱,沒有多少時間教羅倫讀書。教育羅倫的責任,落到了祖父羅善耕的身上。羅倫七歲的時候,羅善耕發現自己的知識,已經教不了羅倫。羅倫天賦異稟,祖父那點知識儲備,他早就全部學會了。
  • CTTIC我們的兄弟:羅倫--從「航天品質」啟程
    羅倫,一張標準的軍人面龐,稜角分明的冷峻,透著雷厲風行的軍人作風。1991年考取國防科技大學,便開始了他的軍隊之旅,1999年研究生畢業後,他開始參與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這項常人不可想像的超級工程。航天工程對品質要求極致到毫釐不差,即使是一個小問題,在中國航天的高標準下也是一件大事情,所有的技術細節都無可挑剔。在這個嚴格的體系中,羅倫磨練出腳踏實地、精益求精的務實作風。
  • 小公主蘇菲亞:羅倫國王在許願井想的願望是什麼,怎麼那麼悲傷?
    首先安柏知道羅倫曾經許過一個願時,羅倫表情悲傷的說了一句:我的願望再也不會實現了。說明羅倫的願望並沒有起什麼用,或者說無力回天?【羅倫留著那兩個願望一直沒許估計也是因為這個】。其次羅倫來許願井的時候說了句:已經好久沒來這裡了。
  • 高雲:我的藝術是我的 我的藝術是大家的
    而且在1984年第六屆全國美展上,高雲創作的連環畫《羅倫趕考》獲得全國美展金獎。有人說,高雲似乎是專門為藝術而生,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金、銀、銅獎都獲得過這對大多數畫家而言已經十分羨慕了。若要非要說高雲與藝術的因緣,似乎從他童年就開始了。
  • 「畫家要靠畫說話」來這裡聆聽畫家高雲46年創作體悟的告白!
    12月4日,中國畫學會副會長、江蘇省中國畫學會會長高雲做客中國人民大學通識教育大講堂系列公開講座,為藝術學院的師生們帶來以「畫家要靠畫說話」為主題的46年創作體悟的告白。 高雲提出,「畫家是要靠畫說話的」。「畫不好,一切畫外的東西,終將會化為煙雲。
  • 明代狀元羅倫筆下的廣昌雯峰書院——雯峰別墅記
    文/羅倫溯臨汝而上旴者,千裡山水名天下。最善者三焉:在臨汝疏山最善,浮屠氏之宮也;在旴郡王城最善,親王之所遺也;在廣昌雯峰最善,古今莫能知,太守饒公秉鑑始主而居之。湖西羅倫過而顧焉,樂而不能去。其右則吳王芮之軍峰也,其左則鎮縣之金嶂也,其前則壺公之紫霄也,其後則南霽雲廟也。
  • 《趕考》代序之一:重新振起「趕考」精神
    重新振起「趕考」精神大家熟知,用「趕考」這個詞來形容我們黨所面臨考驗的第一人,是毛澤東同志。那是1949年3月23日,新中國成立前夕,黨中央機關和毛澤東同志即將離開「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西柏坡,前往北京(時稱北平)的時候。
  • 11屆全國美展上,這件國畫將新四軍畫成「瓜子臉美人」,合適嗎?
    在當年的獲獎作品《羅倫趕考》中,高雲將中國畫傳統的白描手法運用到連環畫的創作上,這一創舉讓所有人眼前一亮,而那個十年前甚至連達·文西的名字都沒聽過的年輕人,一鳴驚人地引領了整個20世紀白描連環畫的創作。
  • 2020年央廣網教育峰會:趕考狀元創始人周強
    12月3日,趕考狀元的創始人周強做客央廣網教育峰會訪談直播間,專訪原文如下:趕考狀元創始人周強主持人:各位央廣網友大家好,這裡是2020年央廣教育峰會的直播間,我是主持人小喆,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趕考狀元創始人周強,周總歡迎您。
  • 弘揚「趕考精神」 交出IT系統建設優異答卷
    大家共同回顧黨領導人民奪取全國勝利的光輝歷史,緬懷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並以「弘揚『趕考精神』,交出IT系統建設優異答卷」為主題召開黨員大會,學習重溫「兩個務必」,激勵大家在追尋紅色記憶中銘記初心、錘鍊黨性,走好新時代「趕考之路」。
  • 西柏坡:「趕考」出發地
    毛澤東主席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  遠處,新中國的曙光正在點亮。  歲月悠悠,72年後的今天,冬日暖陽下,記者行走在柏坡湖畔,西柏坡紀念館、中共中央舊址區、西柏坡國家安全教育館、西柏坡廉政教育館和中央部委舊址區等10餘處紅色革命紀念場所,如同一座座永不褪色的紅色豐碑,矗立在這片多姿多彩的土地上。
  • 在西柏坡,接受一次「趕考」的洗禮
    惜別送行的父老鄉親,毛澤東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當我們來到西柏坡紀念館廣場的五大書記青銅像前,不由停住了腳步,佇立仰望。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五位書記並肩而立,目光如炬,凝視遠方。銅像前,鮮花鋪就了幾個大字「西柏坡 新中國從這裡走來」。70年,在時光的長河中不過是短暫的瞬間,卻深刻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
  • 黃欽:繼續弘揚趕考精神 合力書寫優異答卷
    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受到表彰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條戰線的廣大共產黨員致以節日的問候!我們黨已經風雨兼程走過99個春秋。一部近百年的黨史,就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不停趕考、不斷答卷的歷史。在謀求中華民族「站起來」的道路上,我們黨領導人民書寫了「救國救民」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