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喜縣位於運城市東部,國土面積1171平方公裡,人口42萬分別佔運城全市的約十分之一。聞喜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全國唯一一個以「喜」命名,漢武帝賜名的縣。
聞喜在地圖上的輪廓頗像一隻展翅的大鵬,頭部在禮元,兩個翅膀一邊粘著層戀疊翠,林嘯水吟的野性湯王山,一邊粘著突兀高聳,古肅蒼涼充滿靈氣的稷王山,這二王山的氣場一左一右地聚於聞喜的河槽腹地,升騰於北面的嶺垣之上,那號稱「九鳳朝陽」的形脈,是一方難得的風水寶地。在那塊土地上,有黃土的厚,有龍鳳的脈,在漫漫的歷史長河裡,曾經孕育過中國封建社會盛名久著的大世家,顯赫的名門貴族。千百年間的聞喜裴氏,出過59位宰相和59位大將軍,豪傑俊邁,名卿賢相,摩肩接踵,彪炳史冊。其家族人物之盛、德業文章之隆,在中國歷史上堪稱獨無僅有。
「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這是《說文解字》中關於龍的描述。富於變化,充滿神秘感的龍,自古便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據《左傳》記載,豢龍氏董父奉舜帝之命,尋豢龍之地。董父尋遍天下,方覓得河東大地鳳凰園與峨嵋嶺之間一處甘泉靈水之地,便在這裡養龍定居。這就是中華民族龍的故鄉——聞喜縣。
后稷廟位於聞喜縣陽隅鄉吳呂村,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史記》記載,后稷在堯舜時期,為農師教民耕種,天下得其利,受到舜帝稱讚。賜予汾河流域的古邰地為其封地,后稷被後世尊為「穀神」「農神」。聞喜所在的山西運城地區是后稷傳說流傳的主要區域,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春秋時期,聞喜在晉國的版圖之內,及至韓、魏、趙三家分晉,聞喜歸於魏國。古稱「桐鄉」。秦朝時屬河東郡,歸左邑縣下轄。漢武帝元鼎年間,北方匈奴殘部仍蠢蠢欲動,窺伺著中原大好河山,穩固政權,驅除匈奴,使漢武帝劉徹締造宏圖偉業的關鍵一步。而與此同時,其治域內的南部藩國也橫出事端。公元前112年,南越國丞相呂嘉公開叛亂斬殺南越王,駐紮於此的2000餘名漢將士卒也悉數被殺。預徵匈奴,必先平定嶺南。漢武帝急調十萬大軍兵分五路,對南越國叛軍發起進攻。
公元前111年冬呂嘉被俘立斬南越國滅亡。彼時為巡視徵伐匈奴的備戰情況,漢武帝的車駕行至左邑桐鄉,一路勞頓,正當其憂心南方戰事之時,嶺南平亂,捷報傳來,漢武帝劉徹頓時喜形於色,言道: 「朕聞喜也」當即召令畫出左邑縣,部分區域設置聞喜縣,以此聞聽喜訊之地,紀念南越平亂大捷。聞喜,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縣直至今天仍然放射著幽深歲月難以掩去的光芒。
如果把大運高速與同蒲鐵路比作這隻大鵬的脊柱那它也就是聞喜的中樞神經,這根神經沿著平坦而富饒的涑水河谷,形成景和清明的聞喜人文。這裡是漢武帝劉徹喜聞平定南越大捷之地,聞喜」從此得名。這裡車馬熙熙,長龍呼嘯,燒餅蔥香襲人,煮餅舌尖甜美。這裡平湖蕩漾,碧荷萬頃,花立亭亭淨植間,禪意妙生,蓮出泱泱麗水裡,玉氣盎然。這裡有聞喜花饃的豔麗走廊,有錦貼畫的奇工妙趣,聞喜女人的靈秀與精巧一覽無遺,那是日子裡凝固的煙火,有民歌的婉約,有土地的詩意。幹百年來聞喜人耕讀傳家,安居樂業,有祖訓,有家風,興則功達王侯,退則勤務安良。漫漫古道,西風瘦馬,北出平陽,南入禹都,雖非關隘,卻有物昌通衢之形勝。
龍是中國的象徵,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的故鄉就在聞喜縣境內的董澤湖。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董父豢龍的地方就是此地。現有董父廟遺址、過仙橋舊跡、並蒂蓮石碑等。是一個以龍文化為主題集自然、歷史、人文、為一體的生態景區。
聞喜是龍的故鄉,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專門派董父在這裡養龍,譜寫了龍文化最生動、最精彩的一頁——豢龍文化。連綿群山勾勒著它的磅礴風骨,靈秀清泉凝聚出它的渾厚風韻。商湯古廟記載著它的古舊綿長。宰相故裡,續寫著家風家訓的代代傳承。振奮激昂的鼓樂!千姿百態花饃,聞喜煮餅,宏偉玻璃廠、銀光鎂業、建龍鋼鐵,鑄就了今日聞喜的輝煌。
馬拉鼓車,古時用於戰場,鼓舞士氣,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演變成民間社火,所用的鼓為特號大鼓,演奏多用鼓邊和鼓槌,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強烈的感染力。
文廟位於聞喜縣縣城內東北角,佔地面積38畝,坐北向南,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大成門、泮池、戟門、大成殿。大成門前有五龍影壁,影壁後有硯池。廟內存有明代孔子線刻像及宋、元、明、清碑四十餘通,均保存完好,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我縣鳴條崗制高點上的五龍廟始建於東晉,毀於日寇侵華時的一九四二年,這座廟與介休、夏縣兩處五龍廟同根同生。還有縣文廟前的五龍碑,都是為了紀念白雪公主一胎而生的五條龍子而修建的。這是因為這五條龍子長大後各自大顯神通,為了勞苦百姓盡其所能興利除害做了不少好事,受到了人們的愛戴和敬仰。這五條龍子就出生在我縣戶頭村,這裡有本村的白玉聖母廟和五龍所出生的窯洞為證。
中華「宰相村」即聞喜縣禮元鎮裴柏村,距縣城25公裡。它以歷史上聲名顯赫的裴氏家族的人文歷史資源和新建的一系列景觀,於1995年農曆三月三,正式向海內外遊客開放。
毋丘儉,聞喜縣丘村人,生活於漢末三國時期。官至荊、幽、豫三州刺史及揚州都督職。毋丘氏家族三國時期,遍布縣域的鳴條崗上下,文臣武將多達100餘人。據《聞喜縣誌》載:「毋丘氏家族自古為三晉望族,名門顯赫,業績卓著,不在裴下。」
趙鼎,解州聞喜阜底人。南宋宰相,一生抗金,反對議和,被奸臣秦檜所害。趙鼎善文、詩、詞。文章多為奏疏,氣勢暢達,渾然天成。
湯王山又名景山,海撥1752米,位於中條山中南部的天然生態鄉——石門,是商湯文化、晉郭璞勘輿文化的發祥地,縱觀聞喜湯王山「蒼松映峭壁,清泉巖上流。」是我國唯一的一座以堯舜禹湯四大賢君之一商湯命名的山峰。
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考古新發現,墓地時代為殷墟四期,是晚商高等級方國貴族墓地。墓地12座,共出土銅、玉、陶、骨等文物達數千件。墓地的發現,對於認識晚商文化的區域類型、商王朝西部勢力範圍的變遷、中央對地方管控情況和國家政治地理結構等課題具有重要意義,榮獲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雙喜門高10.66米,寬27.45米,深7.08米。雙喜門下,還專門製作了十二屬相喜字,寓意「抬頭見喜,進門沾喜,出門帶喜,添福添喜;工作歡喜,生活有喜,回家報喜,喜上加喜;年年進喜,月月逢喜,天天聞喜,一生常喜」。
煮餅是聞喜縣地方名吃,深受晉南人民喜歡,一般走親送友,喜慶宴會均離不開煮餅。煮餅還可包入不同餡心,製成各式花樣煮餅,如蜜糖煮餅、香蕉煮餅、豆沙煮餅等,口味和食感更佳。
聞喜蓮藕潔白如玉,質體精細,清脆可口,營養豐富,歷來有「貴菜」之稱。聞喜蓮藕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山西省聞喜老區蓮菜潔白如玉,質體精細,清脆可口,營養豐富,歷來有「貴菜」之稱。蓮藕為當地特產,其栽培已有5000年歷史。因聞喜獨特的水質、土質和祖傳品種,所產蓮菜含澱粉量高,有多種健身功效,「孔多、渣細、且白而脆」,故有「聞喜蓮菜——眼兒多」之諺語。凡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和宴請賓客,人們在餐桌上為能品嘗到聞喜蓮菜為幸。
七裡坡山楂山西聞喜縣半山腰山楂種植專業合作社聞喜縣郭家莊鎮稷王山前沿,包括七裡坡、堆後、下七裡坡、張樊、太平莊、蛇虎澗、石健、西川、王家莊9個行政村。
聞喜柿子,果實扁圓,不同的品種顏色從淺桔黃色到深桔紅色不等,大小從2釐米到10釐米,重量從100克到350克。有「半果」、「米果」、「猴果」、「米果」、「猴棗」、「鎮頭迦」、「朱果」、「紅柿」、「柿子」、「香柿」、「毛柿」、「懶柿子」等別名。北垣柿餅北垣柿餅是用柿子人工乾燥成的餅狀食品,又稱幹柿、柿幹,可用作點心餡。色灰白,斷面呈金黃半透明較質狀、柔軟、甜美,性甘溼無毒、潤心肺、止咳化痰、清熱解渴、健脾澀腸。
聞喜花饃是一道老少皆宜的蒸製麵食。不同類型的花饃有著不同的用途:男女青年結婚時,新郎家要給新娘家蒸」上頭糕」花饃,待新娘出門時,媽媽要將」上頭糕」的根部一段裁下來,讓一對新人帶走,意為女兒應在婆家紮根,其餘切成片分送給家族與鄰居,表示喜鳥兒翔遠丁:給老人蒸的壽糕花饃,一周有九隻造型優美的獅子簇擁著一朵怒放的菊花,寓意「九世共居」。
說聞喜,不可能不說垣上。靜謐而蒼茫的黃土垣上,溝壑沉默千年,厚土承載亙古。日月升恆,春華秋實,這裡是生發出豐厚、達觀、寧靜、祥和的人文色彩。在聞喜,左為北垣,右為南垣,北垣,有稷王之遺風,好稼穡,殖五穀,以農桑衣食為本,崇尚勤勞與節儉,性格裡有剛正,率直的一面,在他們身上正統的東西多一些,北垣的人性格裡面有古風,性情純樸,善於經營有生意人的精明,會算計,注重小日子。民間禮儀規矩多,婚喪嫁娶即隆重,又熱鬧,寓教於樂,重於教化,與稷山南部的風俗一脈相承。
北垣的女人漂亮,那種漂亮多半來源於膚色,那種白皙來自黃土地雨水的滋養,有細膩的羊脂玉的純淨,那種肌膚藏在袖口裡,遮在衣領下,別看面部風耗日曬,那紅暈是遮不住的,身子骨是細密的。北垣女人熱情性格好能說會道,讓人倍感親切。北垣女人心靈手巧,鍋頭上的活兒不含糊,頭茬面,好酵子,面揉的瓷光,饃饃蒸的亮光,婚嫁堂上,饃如圓月玫紅一點如雪上落梅,面花玲瓏恰似春歌飛彩,其喜氣洋洋,小民吉祥者也。北垣饃成了一種品牌。「聞喜饃」成了晉南特產,成就了聞喜一張接地氣的地域名片。北垣的女人雖然沒有南國女子的嬌柔,但她們心地靈秀,得厚士垣上之靈氣,更有一種健康的美,不嬌柔,不造作,美的開朗,美的淳樸。正如聞喜一句土話,聞喜的煮餅,北垣的姑娘就是美。
相比與北垣,聞喜的南垣人就顯得更樸實厚道些,南垣人耿直,喜歡直來直去,心裡咋想,嘴上就咋說,不善於耍心眼,心地坦然,直言不諱,對人忠誠不二。相比之下,南垣人嘴笨,雖不會伶牙俐齒,但心裡有數,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民性敦厚,有山野之風,君子之氣。南垣人不愛拐彎抹角,坦蕩、直率,沒有那種機靈善變的心計,很容易相信對方。他們誠實規矩,不惹事,不浮誇,為人平和忠厚,踏實善良。他們安分守己,恪守禮教,有包容共事的性格。「人和」是他們做事做人的一種自覺,他們安貧樂道,息訟少爭,富不忘仁,崇德尚義,祖祖輩輩形成自己的底線倫理與生活秩序。
有垣的地方就有溝壑,溝壑在曾經的軍事上具有隱蔽性,而聞喜的那些大溝壑有鐵路交通的便利,於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來自五湖四海支援三線建設的工程技術人員,大中專畢業生、部隊整建制的復轉軍人、工程技術骨幹與專家,湧入聞喜大山裡,這些人,那些廠,在聞喜的幾十年間,大多數人融入了這塊土地,曾經貧窮落後的聞喜人,無論是文化、觀念還是人的性格,受他們的影響都是深遠的。
在聞喜,禮元、東鎮、侯村一帶被稱為東鄉、東鄉的人膽子大,爭強好勝,不吃虧,不安於現狀,容易鋌而走險,性情豪放,又精明倔犟,用官話說,那是銳意進取,有抱負,有志氣。這種性格如果遇到正能量,那將是「平家治國齊天下」,入官出仕,光照後世。這似乎與裴氏家族的基因有關。
聞喜縣陳家莊是紅色革命老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是中共太嶽三地委所在地。嘉康傑、柴澤民、金長庚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拋頭顱、灑熱血,英勇奮鬥,為中國的革命事業作出巨大貢獻,堪稱河東「西柏坡」。
下丁村系紅色革命老區,該村先後有21名烈士為革命獻出寶貴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壯歌,堪稱革命的「小延安」。
聞喜,四周相鄰八個縣市,民風交融,習俗與共,人的性格再有特點,也說不清,道不明,它有個性,也有共性。聞喜人,一面稷山語音,一面夏縣語音,融在一起形成一方水土上的「聞喜話」,那腔調,聞喜人感到格外親切,是山南海北聞喜人最敏感的鄉音……
聞喜有挖不盡的文化資源、講不完的傳說故事、淘不絕的旅遊黃金,堪稱優勢明顯,潛力巨大。
厚重聞喜,魅力聞喜。以大縣城為突破點,面對新的改革創新,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全面啟動撤縣設市工作,提升縣城品位,吸引人口向縣城聚集,力爭到「十三五」末,縣城人口城鎮化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聞喜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深信,鍾靈毓秀的42萬聞喜人民,聞喜中華龍的故鄉,有建龍鋼鐵全區的龍頭企業,在縣委、縣政府的英明領導下,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定會雄居全國,美麗華夏。
(整理:王春蓮 那同生 配圖:梁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