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熱、心煩、口渴、頭痛,名醫張錫純用「寒解湯」,究竟是何意?

2020-12-14 金蘭健康

對中醫藥的發展稍有了解的人應當對此有所耳聞:明清時期溫熱類疾病大行其道,促進了中醫藥在溫病方向的發展研究,羽翼傷寒,也讓那個時代湧現了許多醫家豪傑,如吳又可、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等,可謂時勢造英雄。

當然,明清時期及近代史,又是華夏大地不得不與工業化的新世界交流的時期,一個就算「閉關鎖國」也不能夠阻撓歷史洪流的時期,還出現了站在中醫前人肩膀上、又積極學習西方醫學的醫學楷模,如張錫純、惲鐵樵等等。張錫純老先生的心血之作很厚、很沉,從氣勢上就先給了我們一個「下馬威」,暗示我們學醫此事須躬行,放下虛妄方可成。

在近代中醫史上,張錫純先生可謂是聞名遐邇的名醫,他在《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一卷溫病方》中共收錄了十個方,十方當中有「五解」——清解湯、涼解湯、寒解湯、和解湯、宣解湯,針對不同的病機和病程階段,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其中的寒解湯,看看這個「寒」指的到底是什麼。

寒解湯方名裡的「寒」作何解?是不是治療的症狀有寒象呢?張先生設置此方為「治周身壯熱,心中熱而且渴」、「或頭猶覺疼,周身有拘束之意者」,其舌象當「苔白欲黃」,其脈當「洪滑」。如此看來,高熱、心中煩熱、口渴、頭痛、脈洪滑這些症狀,並不是寒證啊,這可是熱證呀。所以這個方劑的「寒」字,應當不是從症狀取之。

再來看看這個方劑裡的中藥,用的是簡單且常見的四味藥:生石膏一兩(搗細)、知母八錢、連翹一錢五分、蟬蛻一錢五分(去足土)。乍一看,四味藥都沒有這個「寒」字,似乎不因藥取「寒」,但諸位看官再仔細瞧瞧呢,四味藥皆屬於清熱藥,為寒涼之品,張錫純先生是想用寒涼之品解除患者熱證之患啊,正是遵循《黃帝內經》中所說的「熱者寒之,熱者寒之」的樸素治法啊,想來很多人可以明白方名所謂何意了。

那麼寒解湯的妙處又在何處呢?張老先生認為此方須得有發表之功,卻用大比重的石膏、知母和輕飄飄的連翹、蟬蛻,不擔心連翹、蟬蛻之功難以發揮嗎?原來張老先生是從患者的脈證(脈洪滑而渴)認識到陽明腑熱已成,本應為白虎湯治療,但又因為除此以外患者頭還有點兒疼、周身有被束縛的感覺,還有些許表熱流連於太陽經,所以應當側重清裡熱、輔助清表熱。

要清陽明胃腑的實熱,就須得用足量的石膏、知母,一擊即中,避免留「灰中火燼」復燃之嫌,不給熱邪反撲的機會,也不盲目加大劑量以免傷胃之正氣;要解表熱就須得用辛涼之品,可透散、可清解,量還不可過大否則就會入中腑而去。有病則病受,當在表確有些許熱邪時,功效合適、劑量得當之藥必達其所。石膏、知母作為清肺胃實熱的經典藥對,清熱祛除病因,生津緩解渴症;連翹、蟬蛻則善走表,可「引胃中化而欲散之熱」從太陽之表「作汗而解」。

中醫治病如同警察查案,從蛛絲馬跡中找到病邪的來龍去脈和人體陰陽失調的細緻程度,需要極強的專業能力和邏輯思維,二者都一樣,辦的都是「生命案件」啊。如果不像張老先生等先輩一般細緻分析患者的多般症狀,從中抽絲剝繭般找到患者病情的病因、確定當前病程的主要機理、把握之後的病勢走向,我們是不能以方套症、執方欲加的。

古有雲「秀才學醫,籠中捉雞」,聽起來簡單吧?可曾出走傳統文化土壤的當代中醫學者,能達到「秀才」的水平少而又少。醫學不是簡單的事情,中醫不是養生的賣點。道阻且長,但我輩必敬畏生命、不忘初心,必精益求精、躬身做事!#百裡挑一#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徐長青,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相關焦點

  • 夏日疲乏口渴、嘔吐腹瀉 如何正確選用解暑藥?
    能緩解頭痛、心煩、厭食、腹痛、腹瀉等症狀。首先要注意的是,中暑後別忙著吃藿香正氣類藥物,因為藿香正氣適合在戶外「熱得中暑」時服用;不太適合因氣候炎熱而吹風納涼,或飲冷無度,中氣內虛造成的中暑。適用於身熱、心煩、口渴、小便不利、洩瀉、舌淡苔黃膩(溼熱舌苔特徵)等症狀。什麼樣的患者適合用六一散?嘔吐和腹瀉是中暑患者的常見症狀。中醫認為這是因暑溼侵襲人體胃腸的功能異常出現上吐下瀉的症狀。所以,六一散常用作防治中暑,尤其是溼熱天氣引發的中暑。具體服用的方法是,每次6~9克,泡水當茶飲。購買時要注意,此藥為粉末狀,不是膠囊。
  • 民國名醫劉蔚楚經典醫案之七:肝燥風動昏暈案
    1920年代初期,河北張錫純、江西陸晉笙、江蘇楊如侯、廣東劉蔚楚同負盛名,被稱為當時全國「四大名醫」。
  • 張錫純使用生石膏粳米湯退熱(一)
    是中醫所說的傷寒,就是風寒感冒,一般都是被冷風吹到了,開始的時候,是身上冷,如果這個時候沒有辦法控制,則會入裡化熱,變成身上高熱,發燒,心煩,一般還有出汗的症狀,此時張仲景是用白虎湯來治療的,如果沒有出汗,說明體表仍為寒邪所閉,張仲景是用麻杏石甘湯等方劑來治療。但是,張錫純學習張仲景,卻並不拘泥於使用原方。
  • 名醫張錫純的降壓名方
    張錫純(1860年-1933年),字壽甫,近現代中國中醫學界的醫學泰鬥。1916年在瀋陽創辦我國第一間中醫醫院——立達中醫院,1930年創辦國醫函授學校,培養了一大批中醫人才。許多為我們熟知的當代名老中醫都或多或少受到過他的影響。
  • 劉渡舟先生的小柴胡湯16種加減法,純乾貨!
    兼見口渴欲飲,舌紅而苔薄黃,反映了胃中有熱而津液不滋,虛故引水自救的病象。本方應減半夏、生薑而加瓜蔞根、麥冬、沙參以清熱滋液;若津傷及氣,則口渴為甚,應加重人參劑量。此方亦治「糖尿病」,如符合少陽病機,也用之有效。若兼見小便不利,心下悸動不安,脈弦而舌苔水滑,此乃少陽三焦不利,水邪為患,此方減去黃芩,加茯苓、澤瀉,使水邪去而小便利,其病自愈。此方名柴胡茯苓湯。
  • 張錫純的「十全育真湯」有治療癌症的作用
    十全育真湯的組成為:野臺參四錢,生黃芪四錢,生山藥四錢,知母四錢,玄參四錢,生龍骨(搗碎)四錢,生牡蠣(搗碎)四錢,丹參二錢,三稜錢半,莪朮錢半。張錫純是清末民初人,按照當時的度量衡和現在的標準度量衡的換算標準,這裡的一錢換算成現在的3-4克比較合適,我傾向於4g。張錫純的這張方子是用來煎湯服用的,每日一劑,以上用量為成人用量。
  •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烏頭桂枝湯
    方用:烏頭30克,水2杯半,煮取半杯,去滓,納白蜜60克,再煮,令水盡,以桂枝湯1杯溶解之。初服半劑,越六時不知,餘半劑盡服之。詎夜半3時許,吐2次,面如妝朱,昏頓不語,予曰:勿訝,《金匱》烏頭桂枝煎方注云:「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稍待,俟清醒再診。
  • 小柴胡湯加減方證的運用
    小柴胡湯的藥味、劑量、主證和使用標準亦如上述,現在介紹它的加減證候,以廣臨床之用。在小柴胡湯主證的基礎上,如果出現下述各證:1、若兼見頭痛、發熱、脈浮等表證時,於本方減去人參之礙表,加桂枝微發其汗,使表邪得解。這個方子叫柴胡加桂枝湯,除治表證,又能治心悸、氣上衝等證。
  • 近現代中醫學界的泰鬥張錫純用溫中健脾,降逆止嘔治半年反胃案
    【名醫簡介】 張錫純,字壽甫,籍山東諸城,河北省鹽山縣人,中西醫匯通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現代中國中醫學界的醫學泰鬥。 他在瀋陽創辦中國第一間中醫醫院—立達中醫院。後定居天津,創辦國醫函授學校,憑藉高明的醫術和顯赫的醫名,培養了很多中醫人才。與當時江西陸晉笙、楊如侯、廣東劉蔚楚同負盛名,稱為「四大名醫」。
  • 周末分享:柴葛解肌湯瑣談
    主治感冒風寒,鬱而化熱,無汗頭痛,目痛鼻幹,心煩不眠,眼眶痛,脈浮微洪者。也就是說,此病由太陽開始,漸而少陽、陽明,表現為三陽病。所以,方中以柴葛羌為主腦定局,白芷助之,芩膏清鬱熱,桔梗宣肺氣,芍藥甘草湯和營洩熱。大體的意思就是這樣。《蘭室秘藏》中,有個選奇湯。歌云:選奇湯中用羌活,防風黃芩甘草著,祛風散邪功專擅,眉稜骨痛服此藥。
  • 咳而嘔渴少隂病 心煩無眠者豬苓湯
    【原文】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4、沈明宗曰:黃連阿膠湯之心煩不得眠,較此條頗同,而治異,何也?蓋此條乃少陰風熱,轉入陽明而致下利,故以豬苓湯驅導水邪,還從膀胱而去,急救胃中津液為主;彼條之心煩不得眠,而無下利,乃腎水枯少,故用黃連阿膠湯滋陰清火,急救腎陰為主也。5、魏荔彤曰:咳而咽不痛,渴而口不渴,則知邪雖為傳經而入之熱,惟其有水飲相混,故熱勢不能甚肆。
  • 黃煌:大柴胡湯四大證及經驗總結
    根據實測,一枚枳殼重約10克到20克,所以,原方用4枚枳實,可能重量當在40克以上,甚至到80克。提示我們現在用量比較保守,可以摸索大劑量枳實枳殼應用的經驗。再來說說方證。張仲景是如何用大柴胡湯的?張仲景的經驗最為重要,是經典方證。大柴胡湯原來是用來治療發熱性疾病的。
  • 張錫純:這個藥食同源的寶藏中藥,妙用起來不一般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自擬方176首,48首用山藥,135個病例中91例用山藥。今天,小師妹將其運用經驗分享如下,供臨床優秀中醫師參考學習!張氏善用山藥滋養脾胃,名聞醫林,其滋脾陰常配薏苡仁,認為二藥合用相得益彰,可久用無弊,若單味久服,山藥則偏於粘膩,薏苡仁則偏於淡滲。
  •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栝蔞薤白(白酒湯、半夏湯、桂枝湯)
    以栝蔞薤白半夏湯加減:栝蔞30g,薤白9g,半夏9g,石斛12g,生石膏30g,蘆根30g,竹葉9g。3劑水煎服。3劑後,心煩減輕,繼上方15劑,煩躁消失,舌苔退盡,能入睡眠。>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防己黃芪湯金匱名醫驗案精選---栝蔞牡蠣散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苦參湯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雄黃燻方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赤小豆當歸散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升麻鱉甲湯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鱉甲煎丸金匱名醫驗案精選---蜀漆散
  • 妙手杏林 || 跟最擅長用大柴胡湯的5位中醫,學習如何應用
    關於本方的應用指徵,大多數醫家認為:①發熱徵象:高熱不退,或寒熱往來,面色紅赤,煩躁口渴。②腹部徵象:腹脹,腹痛拒按,或按之有腫塊,噁心嘔吐,大便燥結。③舌脈徵象:舌紅,苔黃厚;脈弦數,或滑數。④輔助檢查:纖維胃鏡提示有急性炎症改變。
  • 民國名醫劉蔚楚經典醫案之九:嬰兒慢脾風醫案
    民國名醫劉蔚楚經典醫案之九嬰兒慢脾風醫案賴海標    1920年代初期,河北張錫純、江西陸晉笙、江蘇楊如侯、廣東劉蔚楚同負盛名,被稱為當時全國「四大名醫」。如補脾陰虛損,當救以理中地黃湯;補脾陽衰弱,當救以附子理中湯。此案脾命陽衰,陽損及陰,故先用附桂理中湯,繼用理中地黃湯,陰陽互補耳,愈所異者,必遲至三月餘而始痊耳。
  • 中醫治感冒有時只用「一碗湯」?
    或者用懷山藥粉30克,先用一點溫水,將山藥粉調成糊糊,然後用剛剛燒開的開水,猛地衝下去,然後用調羹不斷攪拌,這樣山藥粉就變成了像藕粉一樣的糊糊,放溫,喝下去,多披件衣服,讓身體微微出汗就可以了。
  • 《金匱要略》——續命湯
    關於本方含義,我的理解其實就是從大青龍湯變化而來,發汗解表,清熱養血活血為主。乾薑預防傷陽,人參預防發汗傷陰。而且也是扶正藥。如果陽虛乾薑量大,另外可以加附子。臨床我見瘀血重再加雞血藤丹參這些也行,不必拘泥一成不變。有痰再加半夏竹瀝瓜蔞都是可行的。中風一證,從病因學來說,唐宋以前多以「內虛邪中」立論,故《金匱》、《千金》、《外臺》等均主續命湯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