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中醫專家羅大倫介紹,自己治風寒感冒只用1碗湯!到底怎么喝呢?快來看一下!
羅大倫老師介紹,有的感冒,屬風寒外感,它的主要特點,就是寒邪挾風,外束皮毛,使人的體表受寒,然後阻滯氣血經絡的運行,讓防禦部隊到達不了指定的位置,導致外邪入侵。
此時,會打噴嚏,流雞蛋清一樣透明的清鼻涕、渾身發冷、怕風、嗆咳、頭疼、手腳冰涼、鼻音重。這個階段,極其重要,我們自己如果抓住這個階段,加以幹預控制,則可以結束戰鬥,就沒有後面的各種嚴重的問題了。而且,這個階段邪氣尚淺,可以用很簡單的方法就把問題搞定。
那麼,此時該怎麼辦呢?一切讓身體溫暖起來,氣血通暢的方法,都是可以的。在此,我推薦一個方法,是我現在最常使用的。
具體使用方法:幹懷山藥片50克,熬水,開鍋30分鐘,喝山藥水。或者用懷山藥粉30克,先用一點溫水,將山藥粉調成糊糊,然後用剛剛燒開的開水,猛地衝下去,然後用調羹不斷攪拌,這樣山藥粉就變成了像藕粉一樣的糊糊,放溫,喝下去,多披件衣服,讓身體微微出汗就可以了。
除了羅大倫老師的治感冒的小妙招,我們詳細了解下中醫對感冒的認識。
「
感冒的臨床特點
」
臨床特徵
初起多見鼻道和衛表症狀。鼻、咽部癢而不適,鼻塞、流涕、噴嚏、聲重而嘶、頭痛、惡風、惡寒等。鼻涕開始為清水樣,2~3日後鼻涕變稠,繼而發熱、咳嗽、咽痛、肢節酸重不適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表現出胸悶、噁心、嘔吐、食慾減退、大便稀溏等症狀。
發病特點
一般為風邪從口鼻或皮毛侵入,病程較短,約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傳染。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季節為多。
影像學檢查
胸部X線檢查示肺紋理增粗、紊亂。
鑑別診斷
主要與溫病,尤其是與風溫早期鑑別。溫病多有類似感冒的症狀,風溫初起,更與風熱感冒相似,因此,在各種溫熱病的流行季節,應該特別警惕;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注意鑑別。
一般說來,感冒發熱多不高,或不發熱,以解表宣肺之藥即可汗出熱退身涼,多不傳變;而溫病則高熱、壯熱,多有傳變,由衛而氣,入營入血,甚者神昏、譫妄、驚厥等。各種溫病均有明顯的季節性,而感冒則四時可發。
「
感冒的辨證論治
」
分清表寒、表熱
感冒常以風邪兼挾寒或熱而發病,因此臨床上應首先分清風寒、風熱兩證。二者均有惡寒、發熱、鼻塞、流涕、頭身疼痛等症,其不同之處:風寒者,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風熱者,發熱重、惡寒輕、有汗、鼻流濁涕、口渴、舌苔薄黃、脈浮數。
辨別普通、時行
由於感邪的不同,臨床上又有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之分。普通感冒以風邪為主因,冬、春季節氣候多變時發病率升高,常呈散發性,病情較淺,症狀不重,多無傳變;時行感冒以時行病毒為主因,發病不限季節,有廣泛的傳染流行疫情,起病急驟,病情較重,全身症狀顯著,且可以發生傳變,入裡化熱,合併他病。
區分體虛感冒的氣虛、陰虛
體虛感冒指平素虛弱之人,加之外邪侵襲而患感冒者,此類患者往往感冒之後,纏綿不已,經久不愈或反覆感冒,在臨床上應該區分氣虛、陰虛的不同。氣虛感冒者,在感冒諸症的基礎上兼有惡寒甚、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身痛無汗、咳痰無力、脈浮氣虛症;陰虛者兼見身微熱、手足發熱、心煩口乾、少汗、乾咳少痰、舌紅、脈細數。
「
感冒的治療
」
風寒感冒
特點:惡寒重、發熱輕或不發熱、頭痛、無汗、肢節酸痛、鼻塞聲重、時流清涕、喉癢咳嗽、痰稀色白、口不渴或喜熱飲、苔薄白而潤、脈浮或浮緊。
治療原則:祛風散寒,宣肺透表。
治療風寒感冒的中成藥有:感冒清熱顆粒,正柴胡飲顆粒、九味羌活丸等。
風熱感冒
特點:發熱重、微惡寒、汗出不暢、頭脹且痛、咳嗽有痰、黏稠而黃、鼻塞流黃濁涕、口渴欲飲、咽痛紅腫、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治療原則:疏散風熱,清肅肺氣。
治療風熱感冒的中成藥有:板藍根顆粒、桑菊感冒片、抗病毒口服液、清熱靈顆粒、疏風解毒膠囊等。
暑溼感冒
暑溼感冒多見於夏季,因患者素有溼熱,又加感冒而得,也可因過食冷飲瓜果而引起。主要是惡寒發熱、頭痛頭脹、胸膈痞滿、腹痛腸鳴、嘔吐腹瀉、身乏無力、口淡無味、食欲不振等症。治療宜芳香化濁、和中解表。
治療暑溼感冒的中成藥有:午時茶顆粒、藿香正氣丸等。
流行性感冒
時行感冒即西醫所說的流行性感冒,又稱「流感」。與風熱感冒相似,但發病快、病情重,常伴有高燒、怕冷寒戰、頭痛劇烈、肢體酸痛、疲倦無力、舌質紅、苔黃、脈浮數有力等症。治療宜清熱解毒、疏風透表。一般而言,治療流感的中成藥物與針對風熱感冒的藥物類似,但對於兒童、老人、或體弱的患者,嚴重流感或可誘發高熱驚厥、並發細菌性肺炎,引起心臟損害等。因此,對於嚴重流感患者,應及時就醫,積極進行退熱治療和抗病毒治療。
另外,由於感冒多是由病毒引起的,因此使用針對細菌感染的抗生素對於單純的感冒不會有任何積極的治療作用,反而可能帶來不良反應和腸道細菌紊亂。部分感冒患者同時合併細菌感染時,需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相應的抗菌藥物,不可濫用抗生素。
「
感冒的自我推拿防治
」
揉太陽約1分鐘。
揉迎香約1分鐘。
捏鼻梁約1分鐘。
用食中無三指擦鼻子以透熱為度。
點風池、掃散後枕部約1分鐘。
推中府、雲門10遍。
通肺經10遍。
對搓魚際以透熱為度。
本文選自7月8日《全科醫學周刊》12版,作者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推拿理療科、北京市中醫推拿科診療中心 付國兵 沈潛,等資料,轉載請註明出處。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