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一碗「嘎嘎湯」
by 蟲子
說起冬天裡的老味道,首先想起的就是嘎嘎湯了。查了一下,本字該是「尜尜」,也寫作「嘎嘎」,兩字都念ga ,陽平二聲,天津話念起來別有風味的。尜尜其實是指小孩子玩兒的陀螺,這湯為啥叫這個名兒,稍後有圖。
這湯有說是清真舊食,有說是北京天津一帶漢民的傳統老味,父親嘴裡倒沒有提過民族之別,只強調這是窮人家冬天常吃的家常麵湯,做起來方便,吃起來熱乎,甚至連海河上或者津濱近海的船家,在船上也能做來吃的。於我而言,從記事起,就知道每年冬天一定會有幾次,家裡的蜂窩煤爐子上有一大鍋嘎嘎湯,原本不愛吃大白菜的我,聞見那味道就餓了。
尜尜,是玉米面做的,加蔥花、一點兒白面、小蝦皮和五香粉,開水燙過,壓平,切成兩釐米見方的丁,因為壓平的過程中擔心玉米面會散,所以要用刀面不停的輕拍,所以這種做法稱為「拍尜尜」。更老式的做法叫「攥尜尜」,即只用手拈起一團面,在手裡攥緊,成兩頭尖的形狀——這也就是為什麼要叫「尜尜」的原因了。
尜尜湯是麵湯,面必須是手擀麵,為了給這篇文章配圖,周六特意讓爹娘做了尜尜湯,我領了擀麵的任務,家裡的大面板,長擀麵杖都是比我還大的年紀,每次做手擀麵,父親都會提起他小時候,家裡吃撈麵,都是曾祖母一個人擀,要擀好幾軸。曾祖母我是見過的,溫厚慈祥,印象中不會做什麼飯菜,看來擀麵是看家本事。爹娘也說我擀的面還成,又快,還是年輕有力氣。這個時候就覺得,仿佛又回到胡同裡那個小院子,曾祖母盤腿坐在床上看著我們笑,斜襟兒的素布棉襖乾乾淨淨;爐子邊兒上烤著饅頭片;對門三姐叫我,要給我梳小辮兒;爹娘都還年輕忙碌;北風呼呼的,晚飯過後,胡同裡總有吆喝著賣糖堆兒的……
尜尜湯是素的,配菜只有白菜絲和小蝦皮,調味簡單,出鍋時一定要有香油。喝尜尜湯時也就不吃主食了,我很喜歡配著臘腸一起,鄰居四川老家寄過來家做的麻辣臘腸最好。
專門在冬天吃的東西很多,但從小一直吃到大現在也還一直在吃的東西很少了,這湯也不知為啥,一直都在。
分享內容
原創文章,喜歡請分享。點擊右上角圖標,發送朋友圈!
關注我們
點擊右上角 ... 查看公眾號加關注
也可加微信號TuesdayClub或星期二
更多趣聞請關注新浪微博 星期二club
關於星期二於
每個星期二晚上,總會給你點什麼。創意生活方式,國內外作者獨家私生活體驗。我們追求那些讓生活變得有趣動人的細節與秘密,與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