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中國出臺了《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首次採用國際通行做法,實施「永久居留證」制度,也被人們稱為「中國綠卡」。
這中國綠卡真是不好拿。
中國足球超級聯賽江蘇舜天隊著名的巴西外援長埃雷爾森,對中國充滿感情,喜歡南京,希望在江蘇終老,還表示過可以放棄原來的巴西國籍,加入中國國籍。
舜天也有意讓他「歸化」中國,他的加盟可以使球隊的後防鞏固,對國足來說,這樣的球員也是不可或缺的。
怎奈加入中國國籍條件很高、手續繁雜、辦理時間長,埃雷爾森的希望終究落空了。
網絡曾經流行一個段子:比爾·蓋茨、巴菲特夠不夠優秀?他們想來中國定居可不可以?門兒也沒有!因為他們沒有現行規章要求的中國工作經驗!
2004年,美國核物理學家寒春從北京市公安局領到中國第一張《外國人永久居留證》。她是中國參與首批原子彈研究和製造的少數女科學家之一,楊振寧的同學,小說《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孫女,獲得中國「綠卡」時83歲,已經在華居住了56年。
2016年,新加坡籍華人陶欣伯,因為長期致力於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開展教育慈善活動,才獲得中國「綠卡」。
2016年,俄羅斯首席專家波波娃·莉莉婭·安納託裡耶夫娜,成為黑龍江省首個以特殊人才身份取得永久居留權的外籍人員,也是因其長期對中國的貢獻。
前不久有新聞報導: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將獲得中國「綠卡」。
一位是荷蘭化學家伯納德·費林加,201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在上海華東理工大學領導一個研究「自修復材料」的團隊。
伯納德•費林加
另一位獲發「綠卡」的是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裡希,他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在上海科技大學領導一個探析人體內G蛋白偶聯受體的分子機理的研究團隊。
庫爾特•維特裡希
這則新聞讓無數在中國大陸工作的老外痛苦地感慨:難道我和中國「綠卡」的距離是一個諾貝爾獎?
老外想要得到中國「綠卡」只有四種途徑:
1.在中國直接投資200萬元以上、連續3年投資穩定且納稅記錄良好;
2.在中國擔任副總經理、副廠長等職務以上或者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員等副高級職稱以上以及享受同等待遇,已連續任職滿4年、4年內在中國居留累計不少於3年且納稅記錄良好的;
3.對中國有重大、突出貢獻以及國家特別需要的;
4.親屬團聚。
2004—2014年這10年間,只有7300名外籍人口拿到了中國綠卡!
哪怕是近兩年中國開始放寬管理,2016年拿到綠卡的外籍人士也勉強超過1萬人。這與美國一年頒發綠卡100萬張相比,中國的綠卡真是萬裡挑一,說是世界上最難拿的綠卡也絲毫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