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拯救數百萬人,屠呦呦獲諾貝爾獎,但為何至今與院士無緣?

2020-12-11 教育有溫度

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大家認可是很讓人高興的一件事情。自己的科研領域能夠給國家解決難題,為社會作出貢獻,也是非常值得慶祝的。而他們攻克了一些難題之後,就會獲得各種頭銜與獎勵,諾貝爾獎是全球最具有權威性的一種獎項,可是在中國最權威性的便是院士頭銜。

全球最高的榮譽就是諾貝爾獎項了,而院士只是在中國對科研人員的最高榮譽,屠呦呦是一位獲得諾貝爾獎實實在在的中國人,她一直專注於藥學研究,曾經發明的青蒿素拯救了數萬人的生命,她對祖國的貢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是她最終也沒有評上院士頭銜,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屠呦呦是一位非常低調的人,因為她研究出的青蒿素,在當時應用於痢疾非常管用,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在2015年的時候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在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是獲得最高獎項的人,而她本人也成為首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但是屠呦呦強調青蒿素抗痢疾藥是舉國體制的成果,集體主義的結晶,屬於科研團隊中的每一個人,也就是說屬於中國科學家群體,屠呦呦的為人處事真是讓人驚嘆,是不是這個原因而讓她與院士無緣呢?讓我們來一起看一看吧!

有種可能就是她自己主動放棄了,屠呦呦是一個有很多榮譽於一身的中國科學家。她獲得科學界最高的獎項就是諾貝爾獎,同時還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共和國勳章等一些含金量非常高的榮譽。或許她自己對中國院士也沒有那麼看重了,加之她的年齡也非常大了,對這些名利已經看得不是很重要了,曾經有人說屠呦呦多次參選院士而落選,就是這種履歷與貢獻竟然沒有選上,這中間肯定是有原因的。

再有就是她不善交際人際關係,想要選舉院士,需要院士進行推薦。而且年齡越大同意推薦的院士人數越多,如果達到65歲以上需要6名院士同時推薦,還需要本領域的院士達到4人以上,如果年過七旬,那中國工程院就會給她一次的機會,提名一次選不選得上往後幾乎都沒有機會了。如果能夠得到很多院士的鼎力相助,即使她做出再大的貢獻,在程序上也是走不通的,而屠呦呦的心都在科研成果上,在人際關係打點上不怎麼用心,院士評選中是否有這麼多的院士支持他,也是一個未知數。

儘管屠呦呦是一位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發表過SCI論文,也沒有院士頭銜的三無科研工作者,但是她所取得的成就,所作出的貢獻都是有目共睹的,她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高大的,根本不會因為有沒有院士頭銜而有所降低。

相關焦點

  • 獲得諾貝爾獎的她至今仍非院士,屠呦呦一語道出原因
    而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屠呦呦是被全世界稱讚的科學家,但就是這麼一個科學家,至今仍非中國院士,這就令人匪夷所思!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屠呦呦的生平和成就。屠呦呦用一輩子在做研究!1969年1月,當時屠呦呦是實習研究員,她以組長的身份加入克服抗藥性的新型抗瘧藥物的項目當中,而小組發現青蒿素可以,那麼如何提取呢?
  • 屠呦呦拯救數百萬人,為何始終與院士無緣?還被戲稱三無科學家
    有這樣一個人,她畢生致力於研究,歷經重重困難,終於找到青蒿素,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她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成就這麼高,但她從來沒有和院士在一起過,這其中,隱藏的原因是什麼?這個人是屠呦呦。對於許多研究者來說,他們畢生致力於獲得理想的研究結果。同時,他們也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得到公眾的認可。
  • 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為何評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普通民眾眼裡,科學的頂端無非是那幾個名詞,「諾貝爾」「院士」「中科院」「長江學者」。大多數人會把這些概念混為一談,比如:「中科院的院士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或者「諾貝爾獎得主成為院士理所當然、綽綽有餘。」實則不然,因為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屠呦呦女士,今年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此事引起了廣泛討論。
  • 85歲的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卻2次落選中科院士,這到底是為何?
    屠呦呦獲獎2011年9月,81歲的屠呦呦因在生物醫學上做出的成就,獲得了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在實驗室做實驗在經歷了數百次的失敗後,屠呦呦終於成功提取了青蒿素,隨後又通過青蒿素結構中的羰基,合成了雙氫青蒿素。
  • 「三無」科學家:89歲屠呦呦,斬獲諾貝爾獎,卻不是院士
    說到諾貝爾獎項,身為中國人,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莫言和屠呦呦。他們兩個一個在文學方面大獲成功,一個則是在醫藥科學方面受到全世界的認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雖然屠呦呦以高齡研究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但是她實際上只是一個「三無」科學家,既不是博士學位,也沒有院士頭銜和留洋學習背景。一般來說,能夠拿到諾貝爾獎的都是行業內的頂尖人才,那麼屠呦呦究竟為什麼不是院士呢?
  • 文靜女性屠呦呦:「三無」科學家,3次落選院士,85歲獲諾貝爾獎
    屠呦呦說:「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想得諾貝爾獎太難了,全世界頂尖科學家一起競爭,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發現一起參評。然而獲獎難比登天的獎項,被一個「三無」科學家獲得了。屠呦呦,1930年出生。獲得諾貝爾獎時,已經85歲高齡,身體也有些不能勞累,所以她不得不推掉在瑞典安排好的一些活動。
  • 為何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但是卻沒有院士頭銜,原因令人深思
    我們知道,世界最知名的科技獎項就是諾貝爾獎,諾貝爾獎不僅家喻戶曉,而且權威性很高。能夠獲得諾貝爾獎,說明在自身科學領域擁有著極高的成就,與諾貝爾獎相比,國內最具權威性的就是院士頭銜,這是對於國內科技工作者的最高榮譽,也是對於科學家們潛心研究的最高回報。但是院士的評選非常的嚴格,能夠當選為院士非常的不容易,院士的當選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 她贏得了諾貝爾獎,為何評不上院士?
    現在,可以肯定的是,屠呦呦徹底與院士無緣了。獲得諾貝爾獎的她終究敗給了一紙空文,這也讓她的許多期望瞬間落空。「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深層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重要的成功範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
  • 兩院院士增選正式啟動,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這次有機會嗎?
    這位人物,就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這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因為按照兩院院士的評選制度,超過65歲的科學家,原則上不再推薦。 而屠呦呦女士已經超過80歲,遠遠超過院士的評選年齡要求。當然,鑑於屠呦呦女士在醫學領域的突出成就,以及考慮到他為國家所做的貢獻,也是有可能被國家破格評選。因此,關於屠呦呦是否能夠當為院士,也成為網絡爭議的話題。
  • 屠呦呦當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科院院士為何這麼難?
    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沒有出現在新院士名單上,一位名叫廖福龍的研究員透露,屠呦呦曾多次參選院士,但都沒有當選。屠呦呦的一再"失敗"引發了巨大爭議。除了諾貝爾獎,屠呦呦還獲得了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最高科技獎,但院士的名字一直沒到,為什麼?
  • 屠呦呦能獲諾貝爾獎,為何評不上中科院院士?是不夠格嗎?
    推薦語:對於屠呦呦女士,袁隆平先生這樣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科研者我們心裡是萬分感激的,屠呦呦女士的青蒿素拯救了無數被瘧疾折磨的病患,讓他們可以健健康康的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袁隆平先生在雜交水稻上的貢獻就更不用多說了,沒有他的科研成果,又怎麼能夠提高水稻的產量;又如何能夠支撐中國公民的生活。
  • 屠呦呦獲最高科技獎 成女性且非院士獲此殊榮第一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超導專家趙忠賢和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獲得最高科技獎。法晚記者(微信ID:fzwb_52165216)注意到,今年86歲的屠呦呦是自最高科技獎設立已來首位女性獲得此殊榮,也是首位非院士獲此殊榮的專家,也就是說,27位榮膺國家最高科技獎科學家中,除屠呦呦外,其餘26位均出自院士。
  • 屠呦呦緣何再次落選院士?中國有1755位院士,卻只有一個屠呦呦!
    中國兩院院士評選每2年進行一次,去年恰逢增選年,最終共選出了160多位院士,屠呦呦再次榜上無名。 然而,與國內「失落」的境遇相比,在當年英國廣播公司(BBC)發起的「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屠呦呦成功入選名單。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參評院士屢屢落選呢?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可以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她為祖國的中醫藥事業做出卓越成就,為人類造福,彪炳史冊。她還被BBC評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可以與愛因斯坦、居裡夫人齊名」。但卻在參評院士上屢屢落選。她可謂是勝一世瘧疾,卻敗給了一紙空文。下面讓我們用思維導圖清晰地了解一下吧。
  • 袁隆平接連兩次競選院士落榜,屠呦呦至今仍未當選,原因為何?
    按照我們大家的理解,如果某個科研工作者為社會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那麼是應該很大概率被選為院士的,但是實際情況卻與我們想像的有一定的出入。比如我們最為熟悉的袁隆平以及屠呦呦。兩次競選院士均落榜說起袁隆平,我們腦海中立馬就能想到雜交水稻。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屠呦呦這幾日有轟動效應的新聞,我國本土第一位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2020年兩院院士的評選或許要算其中之一了。 於是有論者說,屠呦呦落選兩院院士評委給出的理由很奇葩,而第三條尤其讓人大跌眼鏡,屠呦呦入選「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似乎又打了讓屠呦落選兩院院士的評委們的臉。 而且據說,屠呦呦此次落選兩院院士,她自己並沒有申報。屠呦呦作為2019年「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和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還會稀罕那個兩院院士的頭銜麼?
  • 屠呦呦諾貝爾獎背後的「江西伯樂」和「美國推手」!
    沒有大獎、沒有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榮譽稱號,在中國首個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的身後,有個江西人功不可沒,他是誰?在大洋彼岸,一位美國科學家連年向諾貝爾獎評委會推薦屠呦呦,為什麼?頭條君一一為您解密!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不只是「三無」這麼簡單
    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公布增選院士名單,諾貝爾獎與拉斯克獎得主屠呦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候選名單中。近期輿論發酵,很多人開始質疑為何屠呦呦評不上院士。她在1971年用發現了用乙醚低溫萃取青蒿素的方法之後,基本再無重大發現。這也是網上認為她「無足夠核心期刊」的原因之一。所以,屠呦呦甚至很難獲得足夠的提名數,更不要說評上院士了。
  •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獲諾貝爾獎背後的勇氣與堅持
    2020年是諾貝爾獎設立120周年,這120年來,幾乎每次諾貝爾頒獎都把人類文明向前推進一步。2015年,85歲的屠呦呦因發現治療瘧疾的新藥——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自此,屠呦呦的名字便和青蒿素緊緊聯繫在一起,此次獲獎也讓人們再次審視青蒿素的發明歷程,對於我國中醫藥領域有著特殊的意義。
  • 屠呦呦近期落選院士了?請不要拿她造謠
    最近「屠呦呦落選院士」突然上了熱詞榜。我就納悶了,現在已經是2020年,就算是最近一次的院士增選結果也是去年的事情,距今已好幾個月,怎麼屠呦呦落選就上了熱詞榜?打開一看才知道,原來是一些無端生事的自媒體在造謠傳謠,低級謠言居然掀起了不小的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