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但是卻沒有院士頭銜,原因令人深思

2020-12-11 甜橙奶爸

科技工作者是一類受到眾人尊敬的人,對於科技工作者而言,看到自己的成就和科研成果可以被大眾所認可,並且獲得相應的榮譽和頭銜,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情和有榮譽感的事情。我們知道,世界最知名的科技獎項就是諾貝爾獎,諾貝爾獎不僅家喻戶曉,而且權威性很高。

能夠獲得諾貝爾獎,說明在自身科學領域擁有著極高的成就,與諾貝爾獎相比,國內最具權威性的就是院士頭銜,這是對於國內科技工作者的最高榮譽,也是對於科學家們潛心研究的最高回報。但是院士的評選非常的嚴格,能夠當選為院士非常的不容易,院士的當選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所以說諾貝爾獎它是國際性的科技獎項,其規模和等級肯定要大於國內的院士,那麼如果一位科技工作者獲得了諾貝爾獎,是不是就可以說明他獲得院士頭銜也是必然的呢?但是事實卻與我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雖然屠呦呦因為發現了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他的貢獻之大我們所有人有目共睹。但是屠呦呦始終無法評選為院士,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其中有以下3點原因,令人深思。

1、是否為個人成果有爭論

其實關於青蒿素,有人說他是團隊研究的成果,而並不是屠呦呦自己的成果,所以有這一點原因,屠呦呦評選為院士的說服力就不足。所以個人貢獻並不能達到評為院士的級別。只有極少數的科研成果是個人或者少部分人完成的,大部分都是團隊完成合作。但是其實屠呦呦她作為整個項目的領頭人,在青蒿素發現過程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實按理說,她應該有資格評選為院士。

2、專注科研,人際關係差

我們都知道院士的評定是需要推薦的,年齡則是評選為院士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沒有眾多的院士鼎力相助,紛紛推薦,那麼即使你做出了多大的科技貢獻,評選院士這條路也可能走不通。而屠呦呦她是一位潛心研究的人,所以與其他院士的人際關係可能很一般,所以我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院士推薦她,是否與這點有關。

3、個人可能並未參選

屠呦呦作為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優秀科學家,並且她還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共和國勳章等含金量非常高的榮譽。但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的研究中心主任廖福龍曾經披露,屠呦呦多次評選院士但是均未成功,具體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屠呦呦雖然沒有評定為院士,但是它的科技成就是我們大家有目共睹的,我們並不會因為他她沒有獲得院士頭銜,而對她另眼相看相看,這位充滿智慧的老奶奶值得我們的尊敬與敬仰。

相關焦點

  • 85歲的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卻2次落選中科院士,這到底是為何?
    屠呦呦獲獎2011年9月,81歲的屠呦呦因在生物醫學上做出的成就,獲得了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令人不解的是,這樣一位辛勤耕耘、屢建功勳,為發展中醫藥事業、造福人類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卻沒有入選中國的科學院院士,兩次增選科學院院士都落選了,為什麼成為中國的科學院院士,難度如此之高?
  • 青蒿素拯救數百萬人,屠呦呦獲諾貝爾獎,但為何至今與院士無緣?
    而他們攻克了一些難題之後,就會獲得各種頭銜與獎勵,諾貝爾獎是全球最具有權威性的一種獎項,可是在中國最權威性的便是院士頭銜。全球最高的榮譽就是諾貝爾獎項了,而院士只是在中國對科研人員的最高榮譽,屠呦呦是一位獲得諾貝爾獎實實在在的中國人,她一直專注於藥學研究,曾經發明的青蒿素拯救了數萬人的生命,她對祖國的貢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是她最終也沒有評上院士頭銜,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獲得諾貝爾獎的她至今仍非院士,屠呦呦一語道出原因
    而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屠呦呦是被全世界稱讚的科學家,但就是這麼一個科學家,至今仍非中國院士,這就令人匪夷所思!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屠呦呦的生平和成就。屠呦呦用一輩子在做研究!1969年1月,當時屠呦呦是實習研究員,她以組長的身份加入克服抗藥性的新型抗瘧藥物的項目當中,而小組發現青蒿素可以,那麼如何提取呢?
  • 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為何評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普通民眾眼裡,科學的頂端無非是那幾個名詞,「諾貝爾」「院士」「中科院」「長江學者」。大多數人會把這些概念混為一談,比如:「中科院的院士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或者「諾貝爾獎得主成為院士理所當然、綽綽有餘。」實則不然,因為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屠呦呦女士,今年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此事引起了廣泛討論。
  • 「三無」科學家:89歲屠呦呦,斬獲諾貝爾獎,卻不是院士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雖然屠呦呦以高齡研究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但是她實際上只是一個「三無」科學家,既不是博士學位,也沒有院士頭銜和留洋學習背景。一般來說,能夠拿到諾貝爾獎的都是行業內的頂尖人才,那麼屠呦呦究竟為什麼不是院士呢?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據說,評委給出的落選理由一是沒有留洋背景,二是沒有博士學位,三是沒有足夠的論文。與屠呦呦在國內落選兩院院士形成對照的是:屠呦呦和愛因斯坦、圖靈等科學家一起被英國BBC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其入選理由一是在艱難時刻仍然秉持科學理想,二是砥礪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三是她的成績跨越東西。
  • 兩院院士增選正式啟動,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這次有機會嗎?
    這位人物,就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這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因為按照兩院院士的評選制度,超過65歲的科學家,原則上不再推薦。 而屠呦呦女士已經超過80歲,遠遠超過院士的評選年齡要求。當然,鑑於屠呦呦女士在醫學領域的突出成就,以及考慮到他為國家所做的貢獻,也是有可能被國家破格評選。因此,關於屠呦呦是否能夠當為院士,也成為網絡爭議的話題。
  • 屠呦呦拯救數百萬人,為何始終與院士無緣?還被戲稱三無科學家
    她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成就這麼高,但她從來沒有和院士在一起過,這其中,隱藏的原因是什麼?這個人是屠呦呦。對於許多研究者來說,他們畢生致力於獲得理想的研究結果。同時,他們也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得到公眾的認可。當科學研究成果真正得到公眾的認可,深入人心,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更好地造福人類。
  • 袁隆平接連兩次競選院士落榜,屠呦呦至今仍未當選,原因為何?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院士頭銜了。院士是所有科研學術工作者夢寐以求的榮譽頭銜。不僅能顯著提升自己在業內乃至社會的地位,帶來一定的福利待遇提升,更多的是證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大家的信賴與稱讚。院士增選一般每兩年舉行一次,名額很有限,而且參選人員無一不是業內的佼佼者,所以院士的增選可謂是優中選優。
  • 屠呦呦緣何再次落選院士?中國有1755位院士,卻只有一個屠呦呦!
    消息一經曝出,很多網友忍不住感嘆:憑什麼不給屠呦呦一個院士頭銜! 其中,有的文章更是指出,評選委員會給出了屠呦呦落選的理由:1、沒有留洋背景,2、沒有博士學位,3、沒有足夠的論文。 其實,這樣的文章完全是主觀臆造,錯誤地影響了輿論。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來源:網絡 在國內兢兢業業十餘年的顏寧沒有獲得院士榮譽,到達美國後僅僅兩年,就獲得了美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 有人認為,在2015年屠呦呦代表中國的科研者團隊拿到中國本土第一個諾獎時,屠呦呦這個名字就已經作為中國最傑出的科學家名揚海外,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榮譽比起世界級的諾獎來說,幾乎是小巫見大巫,因此,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雖然至高無上,但是屠呦呦已經不需要了,院士頭銜對於屠呦呦來說僅僅是錦上添花,並不能證明什麼。
  • 屠呦呦當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科院院士為何這麼難?
    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沒有出現在新院士名單上,一位名叫廖福龍的研究員透露,屠呦呦曾多次參選院士,但都沒有當選。屠呦呦的一再"失敗"引發了巨大爭議。除了諾貝爾獎,屠呦呦還獲得了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最高科技獎,但院士的名字一直沒到,為什麼?
  • 屠呦呦近期落選院士了?請不要拿她造謠
    他們傳的謠言如上所示,說屠呦呦教授落選了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評委會還給出了落選理由: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事實上根本就沒有2020年的院士評選,屠呦呦研究員(人家是研究員,不是教授)已連續多屆沒有參評院士,沒有參評自然就不存在落選之說。
  • 文靜女性屠呦呦:「三無」科學家,3次落選院士,85歲獲諾貝爾獎
    屠呦呦說:「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想得諾貝爾獎太難了,全世界頂尖科學家一起競爭,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發現一起參評。然而獲獎難比登天的獎項,被一個「三無」科學家獲得了。屠呦呦,1930年出生。獲得諾貝爾獎時,已經85歲高齡,身體也有些不能勞累,所以她不得不推掉在瑞典安排好的一些活動。
  • 屠呦呦院士多次落選,本人回應: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很複雜
    但是這樣一位飽受世界人民讚譽的老學者卻多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幾乎與院士無緣,背後的原因也是令人唏噓!屠呦呦老師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家庭,並且是家裡唯一的女兒,「呦呦」二字來源於《詩經》裡「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也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多年以後屠呦呦老師在攻克人類惡疾時發現了這樣一句話:「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參評院士屢屢落選呢?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可以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她為祖國的中醫藥事業做出卓越成就,為人類造福,彪炳史冊。她還被BBC評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可以與愛因斯坦、居裡夫人齊名」。但卻在參評院士上屢屢落選。她可謂是勝一世瘧疾,卻敗給了一紙空文。下面讓我們用思維導圖清晰地了解一下吧。
  • 她贏得了諾貝爾獎,為何評不上院士?
    現在,可以肯定的是,屠呦呦徹底與院士無緣了。獲得諾貝爾獎的她終究敗給了一紙空文,這也讓她的許多期望瞬間落空。猶然記得獲得諾貝爾獎時的慷慨陳詞,正如她的名字一樣,站在科學、瘧疾的制高點上呦呦而鳴,他為世界奏響了屬於中國的「古典音樂」。可就是這般人物,如英雄落幕,鹿入森林,讓一紙空文擋在了前往競選院士的「康莊大道」。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不只是「三無」這麼簡單
    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公布增選院士名單,諾貝爾獎與拉斯克獎得主屠呦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候選名單中。近期輿論發酵,很多人開始質疑為何屠呦呦評不上院士。網上有種觀點認為:評委會認為屠呦呦「無博士學位」「無海外名校留學經歷」「無足夠的核心期刊」,所以無法獲得院士身份。實際情況沒有這麼簡單。事實上屠呦呦無法獲得院士身份是中醫思想與現代醫學之爭,是學術圈子之爭,是院士評選標準之爭。
  • 屠呦呦諾貝爾獎背後的「江西伯樂」和「美國推手」!
    沒有大獎、沒有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榮譽稱號,在中國首個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的身後,有個江西人功不可沒,他是誰?在大洋彼岸,一位美國科學家連年向諾貝爾獎評委會推薦屠呦呦,為什麼?頭條君一一為您解密!
  • 屠呦呦能獲諾貝爾獎,為何評不上中科院院士?是不夠格嗎?
    他們的付出理所應當被我們銘記,他們的功勞也是旁人難以企及的,但是即便是像他們這樣改變世界的科研者,也還是沒能夠評上中科院院士,到底這當中到底是什麼阻隔住了他們邁向院士的腳步呢? 但是即便如此,屠呦呦女士還是和中科院的院士無緣,想要了解其中的原由,我們首先要知道的就是中科院的評職責和院士的評選標準。中科院作為中國自然機構研究科學的最高機構,所研究的科研項目已經涵蓋了社會上各種發展,中科院所取得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當中很多部分更是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