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女性屠呦呦:「三無」科學家,3次落選院士,85歲獲諾貝爾獎

2021-01-08 李昕言溫度空間

屠呦呦說:「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

想得諾貝爾獎太難了,全世界頂尖科學家一起競爭,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發現一起參評。然而獲獎難比登天的獎項,被一個「三無」科學家獲得了。

屠呦呦,1930年出生。獲得諾貝爾獎時,已經85歲高齡,身體也有些不能勞累,所以她不得不推掉在瑞典安排好的一些活動。

國人聽到獲獎的消息後,激動自豪感油然而生。很多人都想著去了解更多方面的屠呦呦,畢竟在獲得諾獎之前,國人對這個名字很是陌生。

01、文靜、話不多的女生,但很努力

屠呦呦是浙江寧波人,出身於名門望族,祖父是清朝官員,外祖父在民國時期也頗有聲望,舅舅是一位傑出的金融學家,屠呦呦自小在舅舅家長大。

屠呦呦這個名字是父親給取的,源自中國文化經典之作《詩經》,裡面有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說來也巧,這句詩經裡的經典中,不僅有「呦呦」兩字的來源,也包含著日後屠呦呦的巨大成就「青蒿素」中的「蒿」字。也許冥冥之中就註定屠呦呦與青蒿素結緣。

如此優越的背景並沒有讓屠呦呦有任何高人一等之感,她一直都是人群中低調的那個女生。據屠呦呦高中時的同學回憶,她上學時是一個文靜的女孩,話不多,在班級中不活躍,是一個很普通的學生。但有一點令他印象深刻,只要是屠呦呦認定要做的事情,她總是不遺餘力、傾盡全力地做好。

1951年,屠呦呦考入了北京大學醫學院,開始系統的醫藥知識的學習。她在畢業後進行過中醫培訓,為期兩年半,這令她對中藥知識有了更深刻的學習。多年來,一直從事中藥和西藥相結合的研究。

公眾比較了解的是她獲得了諾貝爾獎,但在此之前的2011年,她就獲得了拉斯克臨床醫學獎,這個獎項被譽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所以,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是一種有著必然性的結果。

02、「三無」科學家,3次落選院士,爭議並不能阻礙她搞科研

什麼叫「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學位、沒有國外留學經歷、沒有院士頭銜,這叫「三無」。屠呦呦確實沒有這三個中的任何一個,評選院士3次落選,現年已經90歲高齡,估計「三無」這個稱謂要陪伴終生了

然而,這又有什麼可爭議的呢,她發現的青蒿素拯救了全世界上百萬的百姓,還有什麼頭銜比這個貢獻更有價值和意義呢。

關於諾貝爾獎的歸屬問題,其實也有爭議。有許多專家和科研人員也參與這個項目研究,是否諾貝爾獎只屬於屠呦呦個人呢?

其實,對於實驗性的科研工作,一般都是由團隊合作完成,團隊成員都有貢獻,但屠呦呦在研究當中是起到關鍵性作用的那個人,所以把獎項頒給了她。

對於這個爭議,有個學者說得很好:「或許屠呦呦在整個青蒿素的研究過程中作用並不是最大的,但是她是找到了提取青蒿素的節點-冷取,這是關鍵所在,因此屠呦呦是找到鑰匙的那個人。」

關於外界這些喧鬧嘈雜的聲音,屠呦呦並不放在心上,她一直堅持的就是自己的研究,四十年未曾間斷過。屠呦呦說:「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是的,這份禮物是屠呦呦的努力得來的,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博大精深的實用功能得來的。

03、青蒿素的發現歷程

時光回溯到上世紀60年代末,屠呦呦被時任總理周恩來任命為北京中藥研究所一個項目組的組長,負責研究中醫藥領域。中醫藥領域太寬廣了,包含著許多的不同分支。屠呦呦和她的團隊在初步的研究中,確定了以瘧疾為中心,探尋治療瘧疾有效的藥物。

他們不僅在實驗室做研究、查閱文獻典籍,還深入民間,拜訪各個地區的老中醫,尋找藥方。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選出了大約兩千個能治療瘧疾的藥方,從這些藥方中又重點篩選出了200種中草藥,從這些中草藥中探究出了380種可能的藥方。在這番繁雜的過程之後,屠呦呦以及團隊成員把聚焦點放在了青蒿中,從中去提取抗擊瘧疾的藥物。

鎖定了青蒿就萬事大吉了?這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由於當時所用的提取方法都需要高溫煎煮,這破壞了其中的有效成分青蒿素,使得提取的結果都以失敗告終。

屠呦呦和團隊成員遍閱中國古代中草藥典籍,希望從中尋找到提取的方法和靈感。後來,他們發現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中有不同於傳統的服藥方法,其中記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從中獲得了靈感,所以他們選擇用化學物質乙醚來萃取黃花蒿。果然,經過一系列分離提純後,最終獲得了青蒿素。

屠呦呦當初參加項目時,曾經離開家庭獨自前往河南。當回來的時候,幼小的女兒根本認不得自己了。她為這個項目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犧牲了自己的陪伴家人、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光。讓她感到欣慰的是,青蒿素的抗瘧疾功效很好,而且成功挽救了全世界成千上百萬瘧疾患者的性命。

04、屠呦呦和她的家人們

屠呦呦的老公李延釗在北京的一個研究院工作,屠呦呦不擅長做家務,為了讓她專心搞科研,老公把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是個名副其實的好丈夫。

李延釗是屠呦呦的中學同學,他畢業後留學蘇聯,回國後,單身的他被姐姐牽線與屠呦呦談起了戀愛。其實,他當時已經暗戀著屠呦呦,回國後得知她還單身未婚,在姐姐的鼓勵下,就大膽表白了。接下來就組成了幸福的兩口之家。

兩人婚後有了兩個女兒,大女兒在英國留學畢業後,選擇在劍橋大學做行政相關的工作。小女兒如今在北京,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女性。

屠呦呦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科學事業,她不畏艱苦的研究、不懼流言蜚語的傳播,一心投入到自我的事業當中,最終取得了偉大的成果。

雖千萬人,吾往矣!屠呦呦用自己堅定的步伐走出了自己輝煌的一生,她的青蒿素成為了拯救萬千瘧疾患者的良藥。

我們在這裡想說一句:「屠呦呦奶奶,您辛苦了!」

相關焦點

  • 85歲的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卻2次落選中科院士,這到底是為何?
    屠呦呦獲獎2011年9月,81歲的屠呦呦因在生物醫學上做出的成就,獲得了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4年之後,這個」三無「科學家又獲得了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的最高獎項——諾貝爾醫學獎。她也是第一個獲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成為中國的驕傲。
  • 屠呦呦緣何再次落選院士?中國有1755位院士,卻只有一個屠呦呦!
    其中,有的文章更是指出,評選委員會給出了屠呦呦落選的理由:1、沒有留洋背景,2、沒有博士學位,3、沒有足夠的論文。 其實,這樣的文章完全是主觀臆造,錯誤地影響了輿論。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參評院士屢屢落選呢?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可以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她為祖國的中醫藥事業做出卓越成就,為人類造福,彪炳史冊。她還被BBC評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可以與愛因斯坦、居裡夫人齊名」。但卻在參評院士上屢屢落選。她可謂是勝一世瘧疾,卻敗給了一紙空文。下面讓我們用思維導圖清晰地了解一下吧。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屠呦呦這幾日有轟動效應的新聞,我國本土第一位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2020年兩院院士的評選或許要算其中之一了。據說,評委給出的落選理由一是沒有留洋背景,二是沒有博士學位,三是沒有足夠的論文。與屠呦呦在國內落選兩院院士形成對照的是:屠呦呦和愛因斯坦、圖靈等科學家一起被英國BBC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其入選理由一是在艱難時刻仍然秉持科學理想,二是砥礪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三是她的成績跨越東西。
  • 屠呦呦近期落選院士了?請不要拿她造謠
    他們傳的謠言如上所示,說屠呦呦教授落選了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評委會還給出了落選理由: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事實上根本就沒有2020年的院士評選,屠呦呦研究員(人家是研究員,不是教授)已連續多屆沒有參評院士,沒有參評自然就不存在落選之說。
  • 「三無」科學家:89歲屠呦呦,斬獲諾貝爾獎,卻不是院士
    說到諾貝爾獎項,身為中國人,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莫言和屠呦呦。他們兩個一個在文學方面大獲成功,一個則是在醫藥科學方面受到全世界的認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雖然屠呦呦以高齡研究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但是她實際上只是一個「三無」科學家,既不是博士學位,也沒有院士頭銜和留洋學習背景。一般來說,能夠拿到諾貝爾獎的都是行業內的頂尖人才,那麼屠呦呦究竟為什麼不是院士呢?
  • 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為何評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普通民眾眼裡,科學的頂端無非是那幾個名詞,「諾貝爾」「院士」「中科院」「長江學者」。大多數人會把這些概念混為一談,比如:「中科院的院士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或者「諾貝爾獎得主成為院士理所當然、綽綽有餘。」實則不然,因為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屠呦呦女士,今年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此事引起了廣泛討論。
  • 青蒿素拯救數百萬人,屠呦呦獲諾貝爾獎,但為何至今與院士無緣?
    而他們攻克了一些難題之後,就會獲得各種頭銜與獎勵,諾貝爾獎是全球最具有權威性的一種獎項,可是在中國最權威性的便是院士頭銜。全球最高的榮譽就是諾貝爾獎項了,而院士只是在中國對科研人員的最高榮譽,屠呦呦是一位獲得諾貝爾獎實實在在的中國人,她一直專注於藥學研究,曾經發明的青蒿素拯救了數萬人的生命,她對祖國的貢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是她最終也沒有評上院士頭銜,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獲得諾貝爾獎的她至今仍非院士,屠呦呦一語道出原因
    由此,屠呦呦獲得的諾貝爾獎,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也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更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那麼這名得到國際認可的頂級科學家,為什麼不能評上院士呢?
  • 兩院院士增選正式啟動,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這次有機會嗎?
    這位人物,就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這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因為按照兩院院士的評選制度,超過65歲的科學家,原則上不再推薦。 而屠呦呦女士已經超過80歲,遠遠超過院士的評選年齡要求。當然,鑑於屠呦呦女士在醫學領域的突出成就,以及考慮到他為國家所做的貢獻,也是有可能被國家破格評選。因此,關於屠呦呦是否能夠當為院士,也成為網絡爭議的話題。
  • 屠呦呦獲最高科技獎 成女性且非院士獲此殊榮第一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超導專家趙忠賢和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獲得最高科技獎。法晚記者(微信ID:fzwb_52165216)注意到,今年86歲的屠呦呦是自最高科技獎設立已來首位女性獲得此殊榮,也是首位非院士獲此殊榮的專家,也就是說,27位榮膺國家最高科技獎科學家中,除屠呦呦外,其餘26位均出自院士。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消息不實。真實情況怎樣?
    近日,屠呦呦第四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傳遍網絡。中國工程院表示:消息不實。除屠呦呦外,往屆院士選舉中也有不少熱門人選最終落選。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94年以前曾經三次申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但均落選。直到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後,袁老才在1995年最終當選。2011年饒毅和施一公落選,饒毅之後公開發布聲明,稱今後永遠不再參選院士。
  • 屠呦呦諾貝爾獎背後的「江西伯樂」和「美國推手」!
    沒有大獎、沒有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榮譽稱號,在中國首個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的身後,有個江西人功不可沒,他是誰?在大洋彼岸,一位美國科學家連年向諾貝爾獎評委會推薦屠呦呦,為什麼?頭條君一一為您解密!
  • 為何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但是卻沒有院士頭銜,原因令人深思
    我們知道,世界最知名的科技獎項就是諾貝爾獎,諾貝爾獎不僅家喻戶曉,而且權威性很高。能夠獲得諾貝爾獎,說明在自身科學領域擁有著極高的成就,與諾貝爾獎相比,國內最具權威性的就是院士頭銜,這是對於國內科技工作者的最高榮譽,也是對於科學家們潛心研究的最高回報。但是院士的評選非常的嚴格,能夠當選為院士非常的不容易,院士的當選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並被頒布諾貝爾獎,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此消息一出,立刻在全世界的華人中掀起了巨大的風波,畢竟作為國際公認的世界最高級別榮譽的「諾貝爾獎」,含金量是足以為國爭光的。 有人認為,在2015年屠呦呦代表中國的科研者團隊拿到中國本土第一個諾獎時,屠呦呦這個名字就已經作為中國最傑出的科學家名揚海外,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榮譽比起世界級的諾獎來說,幾乎是小巫見大巫,因此,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雖然至高無上,但是屠呦呦已經不需要了,院士頭銜對於屠呦呦來說僅僅是錦上添花,並不能證明什麼。
  • 屠呦呦當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科院院士為何這麼難?
    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沒有出現在新院士名單上,一位名叫廖福龍的研究員透露,屠呦呦曾多次參選院士,但都沒有當選。屠呦呦的一再"失敗"引發了巨大爭議。除了諾貝爾獎,屠呦呦還獲得了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最高科技獎,但院士的名字一直沒到,為什麼?
  • 屠呦呦落選院士評選?這樣的謠言有經濟學家還在轉!她呼籲全球科研...
    作為我國唯一一位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屠呦呦先生竟然落選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這是郎鹹平日前在微博上發出的感慨。郎鹹平稱,評選委員會給出的落選理由竟然是,屠呦呦先生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以及沒有足夠多的論文。
  • 她贏得了諾貝爾獎,為何評不上院士?
    現在,可以肯定的是,屠呦呦徹底與院士無緣了。獲得諾貝爾獎的她終究敗給了一紙空文,這也讓她的許多期望瞬間落空。由於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位和留洋背景乃是歷史條件所致,落選院士值得深究。
  • 屠呦呦院士多次落選,本人回應: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很複雜
    但是這樣一位飽受世界人民讚譽的老學者卻多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幾乎與院士無緣,背後的原因也是令人唏噓!屠呦呦老師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家庭,並且是家裡唯一的女兒,「呦呦」二字來源於《詩經》裡「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也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多年以後屠呦呦老師在攻克人類惡疾時發現了這樣一句話:「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 袁隆平接連兩次競選院士落榜,屠呦呦至今仍未當選,原因為何?
    諾貝爾獎得主至今未當選院士 除了袁老之外,還有一人的院士競選之路也極其坎坷, 她就是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著名藥學家屠呦呦。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對於治療瘧疾成效顯著,她的發現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可謂是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