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近期落選院士了?請不要拿她造謠

2020-12-11 刁博

最近「屠呦呦落選院士」突然上了熱詞榜。我就納悶了,現在已經是2020年,就算是最近一次的院士增選結果也是去年的事情,距今已好幾個月,怎麼屠呦呦落選就上了熱詞榜?打開一看才知道,原來是一些無端生事的自媒體在造謠傳謠,低級謠言居然掀起了不小的風浪。

他們傳的謠言如上所示,說屠呦呦教授落選了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評委會還給出了落選理由: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事實上根本就沒有2020年的院士評選,屠呦呦研究員(人家是研究員,不是教授)已連續多屆沒有參評院士,沒有參評自然就不存在落選之說。另外,評委會也不會給出落選理由,更不會比造謠者還傻給出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這樣的荒唐理由。事實上,在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裡,有不少科學家就是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足夠的論文。

2015年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本土科學家首次獲得諾貝爾獎。消息傳出後,舉國振奮的同時也有扒出了一些料:屠呦呦是「三無」科學家,無留洋背景,無博士學位,無院士頭銜。

無留洋背景和博士學位,這是屠呦呦那個時代中國科學家的一個普遍情景,當時國內沒有學位制度,和她年齡相仿的很多國內科學家也是只有一個本科學歷。至於沒有院士頭銜,屠呦呦在一次採訪時曾表示過:「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很複雜。」

中國的院士評選經常受人詬病,屠呦呦能拿諾貝爾獎卻得不到院士頭銜更是經常被人拿來說道。院士評選有自己的規則,和諾貝爾獎評選的方案是不一樣的。在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那個時代,國內普遍講集體的功勞。屠呦呦在發現青蒿素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主導作用,她之後幾次參評院士她之前的一些同事對青蒿素的發現功勞歸屬劃分上有異議,使得屠呦呦落選院士評選。最近幾次的院士評選,包括她拿到諾貝爾獎之後的幾次院士評選,屠呦呦都沒有參評。沒有參評自然不會出現在院士名單中,也就不存在落選院士之說。

屠呦呦已將近90歲,她不參評院士很可能是因為她看淡了此事。她需要安靜,她需要遠離嘈雜。請不要拿她造謠。

相關焦點

  • 屠呦呦緣何再次落選院士?中國有1755位院士,卻只有一個屠呦呦!
    但令人遺憾的是,屠呦呦正是無博士學位、無留學背景,更沒有太多的論文,直到2015年她獲得諾貝爾獎前,很多人對這個名字可以說完全陌生。 袁隆平因為整日忙碌在田間地頭搞研究,根本沒有時間寫論文,曾經三次落選院士評選,不過幸運地是在第四次評選中終於成功入選。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參評院士屢屢落選呢?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可以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她為祖國的中醫藥事業做出卓越成就,為人類造福,彪炳史冊。她還被BBC評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可以與愛因斯坦、居裡夫人齊名」。但卻在參評院士上屢屢落選。她可謂是勝一世瘧疾,卻敗給了一紙空文。下面讓我們用思維導圖清晰地了解一下吧。
  • 屠呦呦落選院士評選?這樣的謠言有經濟學家還在轉!她呼籲全球科研...
    作為我國唯一一位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屠呦呦先生竟然落選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這是郎鹹平日前在微博上發出的感慨。郎鹹平稱,評選委員會給出的落選理由竟然是,屠呦呦先生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以及沒有足夠多的論文。
  • 屠呦呦院士多次落選,本人回應: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很複雜
    這是《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是對屠呦呦老師最高的讚美和褒獎。屠呦呦,我國首位諾貝爾科學類獎獲得者,入圍英國BBC「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的唯一亞洲人,其中一同入圍的還有居裡夫人和愛因斯坦。這一切的讚譽都來源於她四十餘年的堅守,將偉大的禮物青蒿素獻給了世界。但是這樣一位飽受世界人民讚譽的老學者卻多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幾乎與院士無緣,背後的原因也是令人唏噓!屠呦呦老師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家庭,並且是家裡唯一的女兒,「呦呦」二字來源於《詩經》裡「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屠呦呦這幾日有轟動效應的新聞,我國本土第一位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2020年兩院院士的評選或許要算其中之一了。據說,評委給出的落選理由一是沒有留洋背景,二是沒有博士學位,三是沒有足夠的論文。與屠呦呦在國內落選兩院院士形成對照的是:屠呦呦和愛因斯坦、圖靈等科學家一起被英國BBC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其入選理由一是在艱難時刻仍然秉持科學理想,二是砥礪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三是她的成績跨越東西。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消息不實。真實情況怎樣?
    近日,屠呦呦第四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傳遍網絡。中國工程院表示:消息不實。除屠呦呦外,往屆院士選舉中也有不少熱門人選最終落選。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94年以前曾經三次申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但均落選。直到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後,袁老才在1995年最終當選。2011年饒毅和施一公落選,饒毅之後公開發布聲明,稱今後永遠不再參選院士。
  • 85歲的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卻2次落選中科院士,這到底是為何?
    她也是第一個獲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成為中國的驕傲。令人不解的是,這樣一位辛勤耕耘、屢建功勳,為發展中醫藥事業、造福人類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卻沒有入選中國的科學院院士,兩次增選科學院院士都落選了,為什麼成為中國的科學院院士,難度如此之高?
  • 屠呦呦當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科院院士為何這麼難?
    屠呦呦已經80多歲了,她的年齡是院士評審過程中的短板。根據最新的院士增選規則,院士候選人僅由院士和學術組織推薦,本人申請無效,年齡不得超過65歲。這一次,屠呦呦不再排隊,但大門並沒有關閉,65歲以上的研究人員仍有機會當選。
  • 獲得諾貝爾獎的她至今仍非院士,屠呦呦一語道出原因
    而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屠呦呦是被全世界稱讚的科學家,但就是這麼一個科學家,至今仍非中國院士,這就令人匪夷所思!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屠呦呦的生平和成就。屠呦呦用一輩子在做研究!1969年1月,當時屠呦呦是實習研究員,她以組長的身份加入克服抗藥性的新型抗瘧藥物的項目當中,而小組發現青蒿素可以,那麼如何提取呢?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然而距離屠呦呦獲得這個獎項已經過去了整整五年,屠呦呦還是沒有被評選為中國科學院的院士,這不禁讓人們開始質疑起中國科學院的評選制度來——屠呦呦已經獲得了這樣的殊榮,而她做出的貢獻也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難道還不能進國家的科學院嗎? 其實,對於這個情況的出現,外界一直是眾說紛紜。
  • 文靜女性屠呦呦:「三無」科學家,3次落選院士,85歲獲諾貝爾獎
    據屠呦呦高中時的同學回憶,她上學時是一個文靜的女孩,話不多,在班級中不活躍,是一個很普通的學生。但有一點令他印象深刻,只要是屠呦呦認定要做的事情,她總是不遺餘力、傾盡全力地做好。1951年,屠呦呦考入了北京大學醫學院,開始系統的醫藥知識的學習。她在畢業後進行過中醫培訓,為期兩年半,這令她對中藥知識有了更深刻的學習。多年來,一直從事中藥和西藥相結合的研究。
  • 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為何評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普通民眾眼裡,科學的頂端無非是那幾個名詞,「諾貝爾」「院士」「中科院」「長江學者」。大多數人會把這些概念混為一談,比如:「中科院的院士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或者「諾貝爾獎得主成為院士理所當然、綽綽有餘。」實則不然,因為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屠呦呦女士,今年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此事引起了廣泛討論。
  • 兩院院士增選正式啟動,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這次有機會嗎?
    比如說清華大學曾經最年輕的博導顏寧,如今已經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這麼多的頭銜,是否能夠讓她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外界關心的話題之一。 這位人物,就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這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因為按照兩院院士的評選制度,超過65歲的科學家,原則上不再推薦。 而屠呦呦女士已經超過80歲,遠遠超過院士的評選年齡要求。當然,鑑於屠呦呦女士在醫學領域的突出成就,以及考慮到他為國家所做的貢獻,也是有可能被國家破格評選。因此,關於屠呦呦是否能夠當為院士,也成為網絡爭議的話題。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不只是「三無」這麼簡單
    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公布增選院士名單,諾貝爾獎與拉斯克獎得主屠呦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候選名單中。近期輿論發酵,很多人開始質疑為何屠呦呦評不上院士。網上有種觀點認為:評委會認為屠呦呦「無博士學位」「無海外名校留學經歷」「無足夠的核心期刊」,所以無法獲得院士身份。實際情況沒有這麼簡單。事實上屠呦呦無法獲得院士身份是中醫思想與現代醫學之爭,是學術圈子之爭,是院士評選標準之爭。
  • 青蒿素拯救數百萬人,屠呦呦獲諾貝爾獎,但為何至今與院士無緣?
    全球最高的榮譽就是諾貝爾獎項了,而院士只是在中國對科研人員的最高榮譽,屠呦呦是一位獲得諾貝爾獎實實在在的中國人,她一直專注於藥學研究,曾經發明的青蒿素拯救了數萬人的生命,她對祖國的貢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是她最終也沒有評上院士頭銜,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院士「的大門為什麼就不能為屠呦呦們「敞開「
    眾所周知,屠呦呦又「落選」了,院士的大門依然沒有向她打開,毫不留情地繼續把這位中國大陸地區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為人類健康做出突出貢獻的、群眾公認的著名科學家「檔」在了門外。儘管此前,呼聲是那麼高,人們的期望是那麼強烈。
  • 她贏得了諾貝爾獎,為何評不上院士?
    現在,可以肯定的是,屠呦呦徹底與院士無緣了。獲得諾貝爾獎的她終究敗給了一紙空文,這也讓她的許多期望瞬間落空。由於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位和留洋背景乃是歷史條件所致,落選院士值得深究。
  • 她比顏寧「更慘」,4次落選院士後當選美國院士,堅決不去美國
    不少人都把顏寧棄清華而去普林斯頓,說是落選中科院院士而負氣出走,而顏寧自己的說法是,清華大學和普林斯頓都是她的母校,她只是從這個母校去了那個母校而已。 是否因為落選院士「負氣出走」,這隻有顏寧自己最清楚,別人說什麼都是猜測。不過,我國院士評選機制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地方,這是確實存在的。從屠呦呦到袁隆平,都已經充分說明了。 其實,在顏寧之前,有一位女科學家,在評選院士這件事上,比顏寧「更慘」,顏寧真正被提名參加評選只有一次,而參選了4次,都無一例外地落選了。
  • 袁隆平接連兩次競選院士落榜,屠呦呦至今仍未當選,原因為何?
    按照我們大家的理解,如果某個科研工作者為社會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那麼是應該很大概率被選為院士的,但是實際情況卻與我們想像的有一定的出入。比如我們最為熟悉的袁隆平以及屠呦呦。兩次競選院士均落榜說起袁隆平,我們腦海中立馬就能想到雜交水稻。
  • 落選中國院士的顏寧兩年後當選美國外籍院士,是實力還是運氣?
    她1977年時出生在山東濟南市章丘區,6歲時和父母搬到了北京,19歲考入了清華大學生物系,2000年畢業後她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繼續攻讀博士學位,2007年入職清華,成為全中國最年輕的女性教授之一。二、2019年遺憾落選中國院士關於顏寧教授的落選,產生的爭議似乎要遠遠大於屠呦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