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為期三天的2020年國家醫保談判落下帷幕。
說這是一場萬眾矚目的藥品價格談判並不為過,其中最後一天的PD-1/L1抗體醫保談判更是牽動人心。
今年共有7家企業參與PD-1談判,其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由於保密協議的約束,目前仍未有一家參與談判的藥企明確公布談判結果或入選價格。但根據市場流傳信息,參加上午場談判的跨國藥企默沙東、阿斯利康、百時美施貴寶,以及參加下午場談判的跨國藥企羅氏,已全軍覆沒。
另據媒體消息,恆瑞PD-1大降超80%,報價5萬/年,4個適應症全部進入本次醫保目錄。
分析認為,這將改變整個中國PD-1的競爭格局。
01
火熱PD-1
PD-1是一種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通過向下調節免疫系統對人體細胞的反應,以及抑制T細胞炎症活動來調節免疫系統,並促進自身耐受。這既可以預防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防止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
據21世紀經濟報導統計,目前國內已上市的PD-1類產品有8個,在研的則至少有30種。
圖源:健識局
還有一些藥企在海外布局,如某華東企業有兩個與國外企業合作的產品在美國做臨床試驗,一個處於2b試驗,一個處於1b,相關研發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2b試驗結果可能會比較好,後續可能直接向FDA申報。
之所以這麼多企業進入PD-1賽道,是因為其市場可期。
與很多腫瘤新藥一樣,早期PD-1的價格令人望而卻步。2014年,默沙東研發的PD-1抑制劑K藥在美國上市,一年療程定價為15萬美元——年治療費用合人民幣100萬以上。而百時美施貴寶研發的PD-1抑制劑O藥也緊隨其後。
O藥K藥研發費用相當高,但一問世,幾年內即賺得盆滿缽滿。從2019年全球銷售額看,K藥銷售額達到111億美元,有22個適應症;O藥銷售額超過80億美元,也覆蓋了10個癌種。2019年K藥全球超百億美元銷售額中,60%以上來自肺癌領域。
而在中國,每年新增腫瘤病人將近400萬,有人用K藥O藥的價格做過測算,認定這是一個千億市場。
2018年是中國PD-1元年。跨國藥企生產的K藥、O藥在中國獲批,國產PD-1也相繼問世。受到國產藥的價格壓力,K藥、O藥在中國的價格「平易近人」了許多。各家PD-1年治療費用從十幾到三十萬不等。
近日,米內網總經理、首席研究員張步泳在一次行業會議上給PD-1算了一筆中國的帳,中國每年新發腫瘤390萬人,存量1000萬人,以20%的PD-L1高表達計算(PD-L1高表達的患者使用PD-1療效更佳),那就是200萬人左右,即便PD-1價格降至4萬/年,這個市場的空間也有800億元。
2019年11月,信達生物的信迪利單抗(商品名:達伯舒)被納入醫保目錄,成為第一個和唯一一個進入國家新版醫保目錄的PD-1抑制劑。經談判,達伯舒價格降幅達到64%。進入醫保前,該藥每年花費要26.9萬元,進入醫保後降至每年9.7萬元,加上醫保支付,患者自費部分每月不到3000元,每年不超過36,000元。
雖然大幅降價,但達伯舒進入醫保後即開始放量,今年前三季度累計銷售額超過15億人民幣,其中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銷售額分別約人民幣4億、5億、6億,呈現逐季上漲趨勢,照此趨勢,全年銷售額可超人民幣22億。
另據醫保局公布的初審名單,目前國內所有獲批上市但未進醫保的7個PD-1/PD-L1產品,均已通過了形式審查,涉及恆瑞醫藥、百濟神州、默沙東(K藥)、百時美施貴寶(O藥)、阿斯利康等多家企業。
02
恆瑞PD-1降價80%,4個適應症均進醫保?
今年醫保談判前,跨國藥企阿斯利康和羅氏,以及國產藥企恆瑞和百濟神州的PD-1在國內相繼獲批,形成了7家競爭醫保談判的格局(信達的PD-1仍在醫保協議期內,無需談判)。
從16日談判現場情況看,上午默沙東、阿斯利康等企業相繼入場;下午,君實生物、百濟神州企業代表相隔不久走出談判會場。對於是否進醫保,現場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回應,事後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也單獨詢問了相關企業,也沒得到任何回復。
現場只能靠「表情」猜測,如羅氏政府事務相關負責人走出大門,表情嚴肅;阿斯利康代表上午走出大門喜笑顏開,下午出來時則拒絕回答匆匆離開;君實生物代表談判很快結束,面無表情,匆匆離開;百濟神州代表也是匆匆離開。
不過「表情包」也可能是企業跟媒體玩的遊戲。有消息稱,跨國藥企默沙東、阿斯利康、百時美施貴寶、羅氏,在PD-1抑制劑的談判中已全軍覆沒。
事實上,相比O藥K藥,國產PD-1價格優勢巨大。
比如,君實的PD-1年治療費用在18.72萬元左右。根據白求恩公益金會的項目方案,體重50kg的患者實際年負擔的藥費9.36萬元,僅為K藥的1/3。百濟神州的年治療費用也只在10萬左右。
這些在中國上市的PD-1幾乎瓜分了70%左右的中國市場。進入醫保目錄的信達PD-1,2019年銷售額10億元;君實生物2019年銷售額7.7億;一向以低價策略競爭的恆瑞,銷售額未明確披露,第三方披露,光是今年上半年就賣了20億。
恆瑞的到來,似乎讓這次PD-1價格戰愈發火熱。
據E藥經理人消息,本次談判中恆瑞的PD-1抑制劑卡瑞利珠單抗降至每支3000元左右,降幅超過80%,談判成功,算上慈善贈藥,每年治療費用從11.88萬降至約5萬元(醫保報銷前)。
目前恆瑞獲批了4個適應證——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肝細胞癌二線治療,食管鱗癌二線治療、霍奇金淋巴瘤三線治療。
事實上自上市後,恆瑞就以低價策略和強大的銷售團隊迅速佔領國內市場。
2019年5月,恆瑞PD-1在國內獲批,適應證為二線系統化療的復發或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當時定價為1.9萬一瓶,略高於其他兩家國產PD-1價格,但其2個月後就出臺了贈藥方案,按照贈藥方案,年治療費用在11.8萬元左右。
今年,恆瑞再次增加贈藥力度,推出「全年藥費39600元」的四季度促銷活動,降價幅度引起行業矚目,其進入醫保的決心可見一斑。若卡瑞利珠單抗最終成功納入醫保,明年增速將進一步提升,預計將佔領市場一半以上份額。
談判前一天,恆瑞醫藥已怒漲7.67%,單日漲幅創2年紀錄,成交額暴增至兩市第一,滬港通淨流入16億。12月17日,投資者也聞風而動,13時43分,恆瑞醫藥股價觸及漲停,為106.71元/股。收盤前,股價稍有回落,收於105.18元/股,漲幅為8.42%。
03
君實生物直線跳水
近期,醫藥股集體爆發,今日醫藥股更是全面上漲。康基醫療漲近20%,亞盛醫藥漲超10%,三生製藥漲超9%,啟明醫療、愛康醫療漲超7%,中國生物製藥、信達生物、綠葉製藥漲超5%。康龍化成、康方生物、康希諾等漲超4%。
醫藥股上漲主要來自幾個原因:
1、新冠疫苗進入最後衝刺階段。據新華社報導:我國目前已有5支新冠病毒疫苗在進行III期臨床試驗,數量位於全球前列。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工作組組長、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忠偉說,「疫苗研發已經進入衝刺階段,我們處於全球第一方陣,但不為第一而搶跑。」
2、醫保談判落幕,靴子落地,市場風險偏好提升。本次談判存在三個特徵:一是除了PD-1,降價幅度基本維持在50%以內。回顧去年,共有150個藥品參與了醫保談判,其中包括119個新增談判藥品和31個續約談判藥品,最終有97個談判成功。在119個新增談判藥品中,有70個談判成功,價格平均下降60.7%。
二是談判氣氛明顯緩和很多。專家態度「溫和」、「都很好」是藥企代表較為一致的感受,如果報價離醫保15%線差距較大,專家會有提示,「可以根據語氣判斷是差得較多還是較少」,「根據成本,不要報得太虛就行」。
不過,在恆瑞醫藥4個獲批適應證全部進入醫保外,百濟神州、君實生物的狀況就不太好了。據E藥經理人現場獲取消息,君實的特瑞普利單抗和百濟神州的替雷利珠單抗不確定是否進入醫保。今日,君實生物直接跳水大跌7%,隨後大單買入3.48萬股(價值150萬港元)才止住頹勢。
平安證券表示,今年談判中,百濟神州和君實生物的降價動力較大。國內目前主要PD-1生廠商有四家,分別是恆瑞醫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和君實生物。從適應症來看,百濟神州、君實生物和信達生物的適應症均為相對較小的癌種,且有部分重合,競爭相對激烈。
恆瑞PD-1在2019年才獲批,但作為國內的醫藥龍頭,在資金和臨床試驗上擁有初創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2020年獲得了三個大適應症肺癌、肝癌和食管癌。另外三家均為新興生物藥企,過往無產品商業化經驗,其銷售渠道相比恆瑞和外資企業較差。
04
誰將是PD-1江湖的王者?
哪家PD-1進入醫保,最終還是要等待國家醫保局官宣。
但就企業醫保談判失利方面,國家醫保談判專家組成員、浙江省醫藥服務管理處處長許偉此前分析稱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預估底價超出了企業的承受能力,在中國的定價無疑會對藥品的全球定價造成影響;另一個原因則是藥企沒有做足功課,對整個形勢、價格的預判和測算不到位。
北京鼎臣醫藥諮詢管理中心負責人史立臣也強調,企業參加醫保談判需要仔細研究好各方策略,如:要仔細研究國家帶量採購,各省集採以及2019年的醫保目錄談判情況;仔細研究現有競品的價格體系,替代性強的產品的價格體系;甚至想辦法獲得競品或替代性強產品的報價策略;還要考慮醫保目錄談判和國家帶量採購不是一個量級的價格談判,核算自身生產成本、經營成本、營銷成本,再加上合理的經營利潤,形成底價,即企業可接受的價格,衡量其是否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和成本優勢。
藥物經濟測算組專家、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善聯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一個藥不僅要看臨床療效、安全,還要考慮經濟性,因為最後必須考慮患者的經濟承受問題。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也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從購買角度而言,醫保是購買性價比最高的東西,從追求價值醫療、價值醫保的角度開展一系列工作,其出臺文件的軌跡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金春林還強調,對於PD-1等相關藥物,核心是產量上去,價格降下來。
據了解,很多企業已在產能上做努力,如11月13日在電話會議上,君實生物CEO李寧表示,目前已經進行了數輪交流,選出了100多個產品進入醫保談判,公司進入醫保的意願沒有變化,後續談判還在準備當中。與此同時,吳江基地的生產基地已滿產PD-1單抗,正在擴產,臨港基地也在進行技術轉移,能夠滿足供應。
如果PD-1生產企業認為不進入2021年醫保目錄也可以銷售得很好,可以不考慮進入。
對此,史立臣也不建議有強大銷售能力、有獨特適應症的PD-1生產企業進2021年醫保目錄。如果適應症獨此一家的話,參與醫保目錄談判的意義不大,還不如依靠自身銷售能力,先做兩年市場賺兩年錢再說。畢竟進與不進,價格差異較大,也會大幅度影響企業利潤。
而一些未能參與醫保談判的企業,也在另闢蹊徑。如9月30日,基石藥業與輝瑞宣布達成總價值為4.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2.64億元)的戰略合作,將PD-L1產品舒格利單抗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獨家商業化權利授權給輝瑞,12月16日,該合作正式啟動。
輝瑞在中國布局多年,商業能力比較強,目前有11個腫瘤產品,覆蓋5個細分治療領域,腫瘤銷售團隊超過1000人,覆蓋超過300個城市和超過2600家醫院。輝瑞在中國獨家負責舒格利單抗的商業化經營,也將有助於舒格利單抗的推廣。
與此同時,金春林還特別強調,雖然PD-1在一些治療領域確實一些優勢,但不適合的地方不能濫用。PD-1應有條件地進醫保,限定使用的機構、人員、條件,甚至進行風險分擔,有了效果再付錢,沒有效果就不付錢,讓醫生不要濫用。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