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站區龍洞街道武鋼社區「文旅藝術小鎮」的何物美術館,是純公益性質的美術館,前身為武鋼焦作黏土礦澡堂,有著「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美麗故事。在這裡,國內多名藝術家潛心藝術創作,眾多孩子在這裡遨遊藝術天地、感受藝術的美好。
11月16日,記者走進中站區龍洞街道武鋼社區,慕名尋找何物美術館。
好美的山中小鎮!周圍群山起伏,似一條條蜿蜒的巨龍。舉目望去,樹木遍布山野,群山懷抱建築,就像是大自然用大筆揮灑的巨幅圖畫,難怪被人們稱為「桃花源」。
何物美術館就位於武鋼社區雪松街旁,幾棵高大的法國梧桐(學名懸鈴木)仿佛是專門為它撐起的幾把大傘。無論是何物美術館所在的建築,還是周圍的建築,都有著濃濃的蘇式建築風格,已經有60多年歷史了。後面的大樓如今成了焦作市龍翔學校的學生宿舍,東邊的老花房正在被改造成焦作紅色紀念館。走在街道上,人少車少,分外寧靜,時光仿佛凝固。
走過一條不長的坡道,何物美術館就到了。門洞和牆壁用古樸的青磚砌成,部分牆壁還用灰瓦進行裝飾。
走進院子,連環月亮門,牆壁上的圓窗,處處讓人感受到設計的精心。
在何物美術館主人許滸的帶領下,記者來到油畫展廳。高大的展廳寬敞、明亮,牆上幾幅不同風格的油畫,中間方臺上的《白鹿》雕塑洋溢著濃濃的藝術氣息。牆壁上,一個露出一半身子的人物雕塑像是具有「穿牆術」,表情生動,肌肉飽滿,極具震撼力。
「這裡是由老鍋爐房改造而成的。」許滸說。
這裡原來是武鋼焦作黏土礦澡堂的大鍋爐房。完成歷史使命後,它一直處於廢棄狀態。
因為打造「文旅藝術小鎮」的需要,龍洞街道負責人希望利用社會資金,將多年廢棄的建築改造成藝術場所。正是在這樣的機遇下,熱愛藝術的許滸來到這裡考察。
許滸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進入鍋爐房時的情景。一股破敗的氣息撲面而來,陽光透過上方的許多小天窗照進來,鍋爐已經鏽蝕不堪,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灰塵。
換個人,也許在搖搖頭之後就會失望地離開。然而,熱愛藝術的許滸卻眼前一亮:這個大鍋爐房是改造成油畫展廳的好地方。
許滸解釋,展廳需要大空間,老鍋爐房符合條件。欣賞油畫需要很好的光線,自然光可以彌補人工光源的不足。而老鍋爐房上方的一個個天窗,正好能讓自然光透進來,讓人更好地欣賞油畫。幾何形狀的屋頂,稍微粉刷一下,就很有藝術氣息。拆除鍋爐後剩下的底座,正好可以做大型雕塑的展臺。
懷著滿腔熱情,許滸開始了自己的改造計劃。當年澡堂旁的理髮室等附屬建築的房頂已經坍塌,許滸就利用這些建築的青磚和灰瓦砌成了門洞和牆壁,最大程度實現廢物利用。
2018年,何物美術館和大眾正式見面。
大鍋爐房旁的小鍋爐房,只將房頂稍作改造,就成了油畫創作室。這裡是國內多名藝術家的創作室。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國內多個城市的藝術家來這裡潛心創作。今年9月份,曾在焦作生活多年的旅美畫家王鑫生來到這裡,他非常喜歡這裡的藝術氛圍。
為了給焦作市龍翔學校繽紛畫意社團的繪畫愛好者提供幽雅舒適的創作環境,何物博物館與繽紛畫意社團達成共享聯建協議,免費提供場地,孩子們可以每月來開展一次寫生活動。後來,這裡又成了武鋼社區青少年美術實踐基地。
據許滸介紹,這裡的館藏藝術品《藍色星球》曾在聯合國參展,《白鹿》榮獲2018年全國雕塑展一等獎。
走出油畫展廳,向裡走一二十米,有一間書畫創作室。裡面有異常寬大的桌子,適合創造大型書畫作品。靠牆處有一排沙發,牆上掛著精美的書畫作品。這裡的點睛之筆是室內景觀池,小魚兒在水裡自由自在地遊來遊去,中央是兩個連在一起的圓臺。圓臺上方是一組雕塑,一隻「仙鶴」正振翅欲飛,另外一隻則在空中翱翔。坐在景觀池四周開一場藝術沙龍,喝喝茶,談談創作,好不愜意。
「這個水池原來是男澡堂的澡池。」許滸此語一出,讓記者驚詫不已。
原來,當初澡堂廢棄後,裡面的設施基本完好。男澡堂的泡澡池,許滸稍加改造,便設計成了室內景觀池,讓這個書畫創作室多了靈氣。
幾乎每一個初次來到這裡的人,都會被許滸化腐朽為神奇的奇思妙想深深折服。
原來的女澡堂則被改造成了健身室,桌球臺等健身器材讓大家在藝術創作之餘放鬆身心,給身體「充電」。
這裡還是武鋼社區黨建綜合體「四心、三館、兩園、一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館藏的一件作品叫《何物星辰》,用星辰視角解讀物質。沒有永恆的物質,只有永恆的藝術。給美術館取名『何物』,就是寓意少些物質追求,多些精神享受。何物美術館定期免費開放,希望和更多與藝術有緣的人在這裡相會、相知。」採訪結束時,許滸真誠地說。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改玲 姚廣強/文 吉亞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