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只要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近年來,安徽省靈璧縣婁莊鎮姚山村堅持特色產業發展,促農民增收,2017年成功實現整村出列,2019年底實現全村戶戶脫貧。多年的「髒亂差」貧困村蝶變為聲名遠播的「富裕村」,全縣觀摩的「樣板村」,領跑全縣的全省「美麗鄉村」。
姚山村村民在收穫中藥材。資料圖
找準「窮根」謀思路
姚山村是皖北地區的一個偏遠貧困村,貧困群眾大多缺資金、缺技術、缺門路、更缺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勇氣。找準「窮根」才能「對症下藥」,可如何讓貧困戶獲得收益,實現脫貧目標呢?
「一季麥子一季玉米的傳統耕種模式,已不能滿足全村廣大群眾的脫貧需求,必須要向土地要效益,將發展特色產業作為精準扶貧的『突破口』。」2017年,姚山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戴安君到任伊始,就一次次入戶走訪,尋求產業發展之路。經過多次到周邊地市考察取經,他最終瞄準了中藥材特色種植產業。
怎麼種?賣給誰?扶貧幹部們和亳州某藥企多次懇談、考察,最終達成定點合作,從提供種苗、種植技術再到訂單回購,藥企為當地村民提供「保姆式」全程駐村種銷服務,有效降低農民種植風險。
時任姚山村總支委員、現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的陳其聖帶頭「吃螃蟹」,當年他率先在自己的家庭農場改種中草藥,為身邊村民樹立榜樣。
2016年12月,靈璧縣政府出臺有關特色種植獎補政策,更是給村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戴安君還自掏腰包,出資5萬元作為村農業產業發展啟動資金。
2017年11月,「姚山村千畝中藥材產業扶貧基地」項目正式籤約,貧困戶32人積極響應,成立3家合作社,按照「公司+農戶(貧困戶)+合作社+基地」的發展模式,當年種植白芷、白朮等中藥材894畝,建起了全縣最大規模的連片中藥材種植基地。
創新機制迎「新路」
論「身價」,中藥材高出小麥等傳統農作物數倍,但其對生長環境要求較高。為此,扶貧幹部們爭取水利部門支持,修好水利設施,有效保障了中藥材基地的灌溉和防澇。姚山村「中藥材產業扶貧基地」自2017年建立以來,已逐步實現「一地生四金」的聯貧帶貧機制:
土地流轉生租金—種植合作社流轉貧困戶土地,為100餘名群眾帶來每年每畝800元的土地租金。
基地務工掙薪金—吸納80餘名群眾在基地內務工,其中長期務工貧困戶40名,每年人均務工收入5000元。
入股分紅分股金—引導20戶貧困群眾使用自籌資金和財政資金入股80萬元共建基地,在獲得務工和種植收益的同時,每戶每年保底分紅3000元左右,村集體入股各類自有資金60萬元,每年帶來村集體收入6萬元。
產業發展得現金—3家中藥材合作社常年帶動30餘戶村民和貧困戶,通過在基地內種植白朮、白芷等中藥材,實現年畝均增收2000元以上;僅2019年就帶動全村123戶貧困戶發展中藥材、西瓜、花生等特色種植1000畝以上。縣裡根據品種每畝給予400-1000元特色種植補貼,同時通過有針對性的專業技術培訓、合作社訂單收購等「政策補丁」,讓貧困戶想種、敢種、會種,當年實現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受益參與人群佔全村貧困戶的70%以上。
產業興旺通「大路」
「思路一變天地寬」。姚山村的脫貧攻堅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穫,激發了全村貧困群眾致富的信心和勇氣。
為推廣中藥材綠色種植模式,姚山村利用資源優勢,把3個食用菌種植戶培育成3家食用菌專業種植合作社,帶動就業100餘人,吸納20戶村民種植食用菌21畝,年產松茸、平菇等食用菌50餘噸,產品取得「三品一標」認證,出口日、韓、俄等國。同時,種植食用菌產生的菌渣廢料又成了中藥材種植最好的有機肥,實現循環發展。
目前,全村特色產業發展已實現中藥材、食用菌種植「一村雙品」,全村95%以上的貧困家庭至少掌握一種特色種養業技術,30%以上農戶加入各類專業合作社;村扶貧工廠已帶動82名貧困群眾實現居家就業,人均年工資收入1萬元以上,全村近半數貧困戶家庭受益。
截至2019年底,姚山村先後有63人被評為「脫貧示範戶」「姚山好人」等,全村貧困群眾人均純收入從3年前不足2000元穩步躍升到800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也從3年前的「零」變為穩定實現50萬元,步入全市「第一方陣」,並被宿州市、靈璧縣委組織部列為全鎮唯一中央和省重點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培強扶優」村。
記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鄧保群
原標題:《產業扶貧「雙百」典型|找對路子,貧困村變成「樣板村」》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