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於「怎麼讀」 而在於「讀什麼」

2020-12-15 新華網客戶端

  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綜合閱讀率為81.1%,較2018年的80.8%提升了0.3個百分點,圖書閱讀率為59.3%,較2018年的59.0%上升了0.3個百分點。調查顯示,儘管紙質閱讀率增長有放緩的趨勢,但整體閱讀人群在持續增加。

  紙質閱讀率增長有所放緩,但整體閱讀人群卻在持續增加,這是為什麼?原因很簡單,有很多人不是通過傳統的紙質,而是通過其他方式閱讀。如今,閱讀已不僅僅是打開一本書,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尋求知識、獲得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捧書閱讀變成了「雲閱讀」,隨時隨地打開手機或電子閱讀器,「萬卷書」觸手可及……

  這是一個令人欣喜的現象。其實,無論是翻閱書本還是線上閱讀,都是閱讀的打開方式,都能使人充實和愉悅。很多省市調查居民閱讀狀況,早已將電子書閱讀量與紙質圖書閱讀量合併在一起進行統計了,這就是與時俱進,也可以說是面對現實。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閱讀快餐化、功利化成為不爭的事實。各地政府越來越重視全民閱讀活動,其主要表現形式,便是不斷增加圖書館的藏書量,不斷改善圖書館的條件。這樣做當然很好。但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過於看重傳統的紙質閱讀,而排斥手機、網絡等新媒體閱讀,甚至認為這些新興的閱讀方式影響了閱讀的氛圍和質量。其實,新媒體閱讀和紙質閱讀一樣,都是全民閱讀的一種體現,不僅不能厚此薄彼,而且應大力提倡。

  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紙質閱讀率增長有放緩的趨勢,這跟閱讀氛圍缺失有關,同時還與人們緊張、忙碌的生活節奏有很大關係。想想看,社會競爭那麼激烈,從早忙到晚,有多少人還有心思坐下來靜靜讀書,甚至專門跑到圖書館去讀書?而唾手可得的新媒體閱讀,則相對方便得多。

  當然,新媒體閱讀存在不少弊端,比如快餐化、消遣化、功利化傾向比較突出。但這些問題既不代表全民閱讀的整體情況,也不影響全民閱讀的深入推廣。只要社會各方面因勢利導,將「微閱讀」「淺閱讀」和「深閱讀」相結合,一定能讓新媒體閱讀煥發出像傳統紙質閱讀一樣的魅力。而且必須看到,新媒體閱讀已呈一種趨勢,一種由青少年向其他年齡層次的人群普及的趨勢。

  全民閱讀的重點不在於「怎麼讀」而在於「讀什麼」。讀,哪怕是「微閱讀」「淺閱讀」,總比不讀強。一旦讀起來,總會有收穫。一邊是不想進行紙質閱讀,或沒時間進行紙質閱讀,一邊是打開手機、電腦等隨時隨地進行閱讀,你說哪一種更符合「全民閱讀」的本意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更何況,現在很多新媒體並非只提供消遣化、快餐化的信息,也提供有思想有深度的內容。比如,很多文學名著、學術論文都可以通過新媒體進行閱讀。新媒體只是信息傳播的平臺,數位化閱讀也只是信息獲取的一種方式,它們本身無所謂「深淺」,關鍵在於使用它們的人。

  有業內人士預測,隨著5G技術的落地、虛擬技術的提升和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數位化閱讀將向智慧化方向發展。有了科技力量的支撐,未來的數位化閱讀將有更多可能性,內容的呈現形式會更加立體、更加多元,用戶的閱讀體驗也會大幅提升。(楊文平

 

相關焦點

  • 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來源標題: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沽酌集》收錄學者止庵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晨之計在於讀
    我一天的好心情是從晨讀開始的,在我看來,晴天雨天皆為天,風聲雨聲也淹沒不了讀書聲。「晴天看晴,雨天看雨」,晴天雨天都是看書天,這是我早已養成的習慣,就似很多男人看到馮程程,檔部就會有反應一樣。我和媳婦每月都會買回和借來一些新書,家裡的書就似家裡的米一樣,從未「斷炊」過。
  • 孔子之所以偉大的地方不在於做了什麼,而在於怎麼做!致中和!
    「學而時習之」,朱熹註解「學」為「效」,效法的意思,辜鴻銘說:「學之義甚廣,不當作效字解,使後之為學者只求其當然,而不求其所以然。」「敬事而信」的信朱熹說是信於民,辜鴻銘說信當做有恆解。辜鴻銘說:「孔子之所以偉大的地方:不在於做了什麼,而在於怎麼做。孔子所做的最大貢獻就在於他給了中華民族一個真正的國家觀念。」一個民族的禮儀風俗是什麼水平,答案應該是建立在這個社會所遵守的道德準則之上的。關注這個民族的理論和觀念不僅僅是民族的實踐活動,目的就是明白這個民族如何區分正義和非正義,如何區分好與壞。
  • 「遊山西·讀歷史」 讀什麼?怎麼讀?
    政策解讀:「遊山西·讀歷史」 讀什麼?怎麼讀?華夏文明看山西,為保護、傳承和弘揚我省優秀歷史文化,推動文旅融合、建設文旅強省,近日,我省啟動了「遊山西讀歷史」活動,這也是省委省政府忠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彰顯文化自信、大力實施文化強省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遊山西讀歷史」,讀什麼?怎麼讀?我們一起來看。
  • 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讀書之道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一個二十年前的書,現在來讀的話——確實我在把書稿交給出版社之前,自己認真讀過一遍,也請朋友看過,大家都說這個書沒有過時,還是像一本新書一樣,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誇獎。因為我讀了好多別人的文章,我就希望一個書能夠有生命力,能夠活得長一點,能夠和當時寫的時候的人交流,也可以和五年以後的人交流,可以和十年以後的人交流,二十年以後的人交流,或者更長的時間。其實這個確實是寫的時候的一點野心或者說一點志向。」
  • 學佛,要讀佛經,讀經要這樣讀,否則不如不讀
    讀佛經可以靜心,甚至有更多的功能,你是怎麼讀佛經的呢?是不是就像學生在讀課文一樣呢?連看注釋時都像在背文言文的注釋,讀一段時間後,自己的心性沒有改變多少,文學知識倒是漲了不少,還以為自己學佛有了成就!佛經是指佛陀親口說的文字,後來由其弟子結集而成的法本。
  • 清平樂讀音是什麼怎麼讀 清平樂讀le還是yue
    到底該讀哪個,依據是什麼?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進行了採訪。不過,也有一些網友表示,過去一直念「lè」,是因為看電視劇才知道讀「yuè」。也有網友稱,竟然念錯了十多年,記得上學時老師教的是「lè」呀。  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王國欽表示,「樂」是一個多音字((lè、yuè、yào 等)。讀 lè 為快樂、愉悅之意;讀 yào 為喜好、欣賞之意;讀 yuè 為音樂、樂曲之意。
  • 念佛方法:不在於怎麼念,而在於念的是誰
    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這是念佛的樣子,大聲小聲,高調低調,跑調不跑調,都可以。稱念彌陀名號其實很簡單,「稱名」就是稱呼他的名字。善導大師解釋的「稱我名字」,我叫什麼名字,你喊什麼名字就可以了,這就是稱名,就是念佛,很簡單,沒那麼複雜。
  • 曼且思普通話簡報:每日認讀——又雙叒叕的「叕」怎麼讀?
    又到了我們每天一次的字詞認讀環節,上次的成語「匕鬯不驚」大家都還記得怎麼讀吧。今天為大家帶來一個近期很熱的詞——「又雙叒叕」,作為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網絡流行詞,大家一定也都見過見過很多次了,但是都會讀嗎?
  • 讀了《三字經》《千字文》,就開始讀《大學》了
    讀了《四書》、《五經》就相當於讀了四年本科。《四書》、《五經》這九本書裡,先從哪本書讀起呢?就是《大學》,《大學》是開始「大人之學」的第一部儒家經典,就相當於讀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的「開學第一課」。「開學第一課」重要的很,是基礎課,也是價值觀培育課、道德修養培養課。
  • 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朱光潛談讀書:讀書不在多,在於讀得徹底
    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書就把預擬做的事丟開,用全副精力去讀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書,仍是如此辦,雖然這兩書在性質上毫不相關。一年之中可以時而習天文,時而研究蜜蜂,時而讀莎士比亞。如何科學讀書,教育家朱光潛先生以為:讀書不在多,在精。01學問不只是讀書,而讀書究竟是學問的一個重要途徑。
  • 「部長薦讀」時間的形狀:宇宙最不可理解之處在於,它是可解的
    部 長 薦 讀2021年1月9日一直以來,你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永恆流淌的時間,是真的摸不著看不見,還是有形狀和終點?我們所處的空間,是三維四維還是五維?本周,我們就一起來讀一讀部長推薦的《時間的形狀:相對論史話》。這是一扇專門為你打開的探索世界的大門,一本人人都能讀懂的相對論,你將輕鬆了解一個以你為深奧無法捉摸的理論。友情提示在開始看書之前先準備點吃的,因為據說很多讀者都是一口氣讀完,欲罷不能,連飯都顧不上吃。很多人沒有想到,一本科普書也能像懸疑電視劇似的,一環扣一環。。。
  • 人生的意義在於責任,在於奉獻,在於照亮別人
    中學時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一句話印象頗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奧斯特洛夫斯基人生的意義在於不虛度年華,不碌碌無為。
  • 讀什麼?如何讀?
    若要問你,這本帖子的特點是什麼?具體表現在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上又是怎樣的?能舉出幾個寫得十分精彩的例子信手寫下來嗎?細節上又注意到了多少? 很少有人能夠脫口而出。只臨帖不讀帖,實在是很大一批書法愛好者一個嚴重的問題。今天帶大家從四個步驟去讀帖。
  • 靈遁者:生命在於運動,更在於探索
    靈遁者:生命在於運動,更在於探索。永遠熱愛自己,永遠熱愛生活。我們終將老去,何不勇敢一點去生活。我的勇敢,就是我的文字。老子的哲學思想可以說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思想。它不像其他宗教哲學那樣有異議,有異議或者對立就會產生不同的意識形態,從而產生抗爭。這就是為什麼西方歷史因為宗教信仰不同產生的戰爭此起彼伏。
  • 讀不讀大學有這些區別,過來人的回答,讓你和孩子受益終身
    讀大學到底有沒有用?讀大學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各位老師、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大學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張學位證書,更重要的是它會塑造品格,樹立三觀,改變思想,讓我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這引發了人們對一個問題的思考:「大學帶給我們的除了知識,還有什麼?」
  • 書應該怎麼讀(家長鬚知)丨有卷讀書
    讀書大家都會讀,關鍵是讀什麼書,書應該怎麼讀。如果你不知道的話,就接著往下看吧。一書未完,不看他書做事最好不要一心二用,讀書亦如此,讀書切忌急讀。如果書中內容興趣缺缺,則可以略讀,跳過不合適的地方即可,千萬不可囫圇吞棗的亂讀下去。而且書不讀完,就不要開始一本新的,最好不要幾本書一起讀,可以用不同的書互相借鑑,但是混搭的方式並不可取。正所謂一心不二用,讀書需專注。讀書講方法和讀書最搭的並非一杯咖啡,而是一支筆。
  • 出國留學讀預科有什麼好處?這些讀預科優點是否大於缺點?
    在過往的這些年中,有很多很多出國留學的學生,經常會問一個問題,出國留學到底要不要先讀預科?同學們對於預科的理解普遍是「專業知識少」「學不到什麼東西」等。其實每個學校設置的預科課程,都是有一定價值存在的。
  • 貔貅怎麼讀?貔貅拼音怎麼讀?
    當然,不應違背憲法和相應的法律。要是不能做到這些,就需要貔貅的幫助了。貔貅可以轉運旺運,與人交往如魚得水。貔貅怎麼讀?貔貅拼音怎麼讀?貔貅為上古招財瑞獸,公者為貔,母者叫貅。讀法是「皮休」。貔貅在神話時代就已經存在,相傳為龍之九子,別稱"闢邪、天祿"。貔貅,其身形如虎豹,其首尾似龍狀,其色亦金亦玉,其肩長有一對羽翼卻不可展,頭上生角並後仰。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大學本來是一本書,在儒家文化中,對老師非常尊崇,而一個人如果想要真正好的話,必須要大學,就是大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所以一切技能技法,最終還是不敵德行旺盛的人。這就是在明明德的意義。第二句話,在於親民。所以你看儒家讀書是不是只有貴族的?孔子收學生基本上都是平民。這就是有教無類,人人借能成聖賢的理論基礎。儒家絕不壟斷任何教育資源,孟子也說,民貴君輕,君待民如草芥,則民待君如仇寇。看實踐中,儒家大興的王朝比如宋明,最後也是天下都能有地位,讀聖賢書,甚至皇帝都被懟的不上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