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綜合閱讀率為81.1%,較2018年的80.8%提升了0.3個百分點,圖書閱讀率為59.3%,較2018年的59.0%上升了0.3個百分點。調查顯示,儘管紙質閱讀率增長有放緩的趨勢,但整體閱讀人群在持續增加。
紙質閱讀率增長有所放緩,但整體閱讀人群卻在持續增加,這是為什麼?原因很簡單,有很多人不是通過傳統的紙質,而是通過其他方式閱讀。如今,閱讀已不僅僅是打開一本書,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尋求知識、獲得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捧書閱讀變成了「雲閱讀」,隨時隨地打開手機或電子閱讀器,「萬卷書」觸手可及……
這是一個令人欣喜的現象。其實,無論是翻閱書本還是線上閱讀,都是閱讀的打開方式,都能使人充實和愉悅。很多省市調查居民閱讀狀況,早已將電子書閱讀量與紙質圖書閱讀量合併在一起進行統計了,這就是與時俱進,也可以說是面對現實。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閱讀快餐化、功利化成為不爭的事實。各地政府越來越重視全民閱讀活動,其主要表現形式,便是不斷增加圖書館的藏書量,不斷改善圖書館的條件。這樣做當然很好。但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過於看重傳統的紙質閱讀,而排斥手機、網絡等新媒體閱讀,甚至認為這些新興的閱讀方式影響了閱讀的氛圍和質量。其實,新媒體閱讀和紙質閱讀一樣,都是全民閱讀的一種體現,不僅不能厚此薄彼,而且應大力提倡。
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紙質閱讀率增長有放緩的趨勢,這跟閱讀氛圍缺失有關,同時還與人們緊張、忙碌的生活節奏有很大關係。想想看,社會競爭那麼激烈,從早忙到晚,有多少人還有心思坐下來靜靜讀書,甚至專門跑到圖書館去讀書?而唾手可得的新媒體閱讀,則相對方便得多。
當然,新媒體閱讀存在不少弊端,比如快餐化、消遣化、功利化傾向比較突出。但這些問題既不代表全民閱讀的整體情況,也不影響全民閱讀的深入推廣。只要社會各方面因勢利導,將「微閱讀」「淺閱讀」和「深閱讀」相結合,一定能讓新媒體閱讀煥發出像傳統紙質閱讀一樣的魅力。而且必須看到,新媒體閱讀已呈一種趨勢,一種由青少年向其他年齡層次的人群普及的趨勢。
全民閱讀的重點不在於「怎麼讀」而在於「讀什麼」。讀,哪怕是「微閱讀」「淺閱讀」,總比不讀強。一旦讀起來,總會有收穫。一邊是不想進行紙質閱讀,或沒時間進行紙質閱讀,一邊是打開手機、電腦等隨時隨地進行閱讀,你說哪一種更符合「全民閱讀」的本意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更何況,現在很多新媒體並非只提供消遣化、快餐化的信息,也提供有思想有深度的內容。比如,很多文學名著、學術論文都可以通過新媒體進行閱讀。新媒體只是信息傳播的平臺,數位化閱讀也只是信息獲取的一種方式,它們本身無所謂「深淺」,關鍵在於使用它們的人。
有業內人士預測,隨著5G技術的落地、虛擬技術的提升和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數位化閱讀將向智慧化方向發展。有了科技力量的支撐,未來的數位化閱讀將有更多可能性,內容的呈現形式會更加立體、更加多元,用戶的閱讀體驗也會大幅提升。(楊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