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商城集團招引的第二批34個國家的204名常駐中國外商採購團,在義烏市場看樣下單。這對於受疫情衝擊影響的商戶來說,不亞於一場「及時雨」。
「這次來義烏,我是空手來,滿載歸。」
30日上午,黎巴嫩外商穆罕默德正在收拾行李,準備搭乘包機航班返回廣州。臨走時,他還不忘給供應商蔣茵發去微信語音:「下個月,我來裝櫃,請務必抓緊生產。」其實,在過去的三天裡,穆罕默德與蔣茵談妥了一筆大生意——下單採購一批CE認證的一次性醫用口罩,貨值超百萬元人民幣。
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影響,當前全球防疫物資呈緊缺狀態,我國已開放商業渠道供多國進口急需的個人防護用品和醫療設備。「義烏是全球貿易樞紐城市,很多生產防疫物資企業在市場裡集聚,產品包涵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滅菌燈、空氣淨化噴霧機等。」穆罕默德表示,疫情暴發導致防疫物資供不應求,口罩等成全球「硬通貨」,義烏作為防疫物資重點採購中心也被寄予了厚望。「我們無法大規模生產製造口罩,只能依賴於進口,而中國製造、義烏創造,成為了不二之選。」穆罕默德說,在四區市場一場防疫商品對接會上,看到了數百款防疫產品展出,他現場就下了訂單。
來自葉門的外商艾哈邁德·納吉,在廣州從事外貿進出口生意五年,此前一直未來過義烏。當他第一次走進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時,頓時被這裡龐大的市場、琳琅滿目的商品和如潮的人流驚呆了。他感慨地對隨行的翻譯說:「我做了這麼多年的生意,跑過世界許多市場,但從來沒看見過規模如此大的市場,這裡將來一定是我們採購商品的基地。」同時,他對義烏的防控工作不絕口:市場裡人人佩戴口罩,進場體溫測量,進店出示健康碼,這些「煩瑣」的程序,讓客商非常有安全感。
進入市場後,艾哈邁德·納吉就直奔國際商貿城二區箱包專區看貨。在艾拉箱包攤位內,他看中了7款鎂鋁合金箱包產品,並與店主黃賽玉展開了洽談。訂單數量、交貨時間、付款方式……半小時後,艾哈邁德·納吉與黃賽玉籤訂了採購協議,一票外貿出口訂單就此產生。「這裡的商品價格非常棒,市場商戶也非常熱情,給了很多優惠。」他說,義烏這座充滿活力和商機的城市,讓他有了把辦事處從廣州轉移到義烏的想法。
「一滴水裡觀滄海,一粒沙中看世界。」握手、洽談、採購……三天時間裡,一個個訂單在義烏市場的攤位上不斷舉行,鼓掌聲、歡笑聲此起彼伏。每一個訂單的背後,都不僅是單純的產品買賣,而是服務、技術等的深度融合;每一個訂單,都有長長的產業鏈,將帶來產業的提升發展;每一個訂單,都是一種選擇,眾多選擇疊加勾勒出未來經濟的模樣;每一個訂單,都猶如新鮮露珠,閃爍著全球開放合作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