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華:《太乙金華宗旨》的問世及其道派特徵考

2021-01-14 玉面如川水

《太乙金華宗旨》於康熙年間成書後,在流傳過程中,經過了多次修訂,形成了不同的版本。 我們目前所見到的《太乙金華宗旨》的最早版本,是乾隆年間邵志琳整理本,收錄在他增輯重編的六十四卷本《呂祖全書》之卷四九中,題《先天虛無太乙金華宗旨》。 邵志琳說他的本子「出自蘇門(即蘇州)吳氏抄本」。 該本載有潘易庵等人的序、跋,對成書過程作了說明。

據載,康熙戊申年(1668),潘易庵等7人,在毗陵(即江蘇常州)白龍精舍設立乩壇,蒙呂祖降壇,傳示宗旨。康熙壬申年(1692),屠宇庵收集散編,交與張爽庵彙輯。該年呂祖又在常州紅梅閣降筆。最後張爽庵彙輯前後所傳,編纂成書。

潘易庵(又名潘乾德)《序》稱:「憶自戊申(1668)冬,我純陽聖祖,傳示宗旨,同盟七人,再拜而受。七人之外,無傳也。其奧旨不過一二語,全不涉語言文字。迨其後七人各有所叩,我聖祖慈悲,亦不吝教誨,日積月累,乃至成帙。……越二十餘年,〔屠〕宇庵復收輯散編,與門下細加校訂。」

《道藏輯要》本《金華宗旨》,載有正化子恩洪的識語,謂參與康熙戊申扶乩活動的七人,分別是潘易庵、屠宇庵、莊惺庵、莊誠庵、周野鶴、劉度庵和許深庵。 而這七人的身份、志趣又有所不同。劉度庵(又名劉乾善)《序》稱:「自餘七人歸依純陽聖祖,性情不同,志向各異,時而逃於禪,時而耽於俗學,我祖不禁也。」七人輩份也不同。潘易庵的輩份較高,而屠宇庵、許深庵的輩份較低。屠宇庵(又名屠乾元)《序》稱:「憶自丙午歲(1666),餘小子元奉教於易庵先生之門,先生授以《淨明忠孝錄》一冊。……迨戊申冬,〔呂祖〕降乩白龍精舍,命易庵先生以下七人,先期具疏設誓,而傳宗旨。」許深庵(又名許乾亨)《序》稱:「餘小子亨自束髮隨諸先生後,恭聆祖訓,多歷年所。」

潘易庵等七人於康熙戊申所得呂祖降示,雖然各有筆錄,但當時並未彙輯成書。而後來這個七人扶乩團體解散了。屠宇庵《序》稱:「自戊申(1668)迄壬申(1692),歷二十餘年,七人或存或亡,各各星散。」莊惺庵(又名莊乾維)《序》稱:「戊申歲(1668),感聖祖厚恩,傳授《金華宗旨》……二十年來,悵知交之星散,悲同氣之摧殘。」

到了康熙壬申(1692),七人中的屠宇庵、莊惺庵,與其它一些人,又組成了一個扶乩團體。張爽庵(又名張坎真)《書太乙金華宗旨緣起後》稱:「壬申孟夏旬有四日,值純陽聖祖證道之辰,〔屠〕宇庵先生偕真(張坎真自稱)齋沐朝禮,禮竟,輒為扶鸞之舉,真佐焉。翼日,真庵潘子適至,伏蒙聖祖首錄餘二人,命宇庵先生為本師。至五月六日,於古紅梅閣,遍禮諸真,始得授《太乙金華宗旨》。嗣後向道者日眾,時庵李子繼之,返庵馮子偕乃季近庵復繼之,而許子凝庵、潘子卓庵又其踵焉者也。復於八月朔,特集五人,傳示宗旨於閣上,如餘二人科律。而許子則又命之奉教於惺庵先生。」這個新的扶乩團體中,屠宇庵、莊惺庵為師父輩,張爽庵、潘真庵、李時庵、馮返庵、馮近庵、許凝庵、潘卓庵等七人為徒弟輩。

此時,潘易庵已去世。張爽庵撰於壬申仲冬的《書太乙金華宗旨緣起後》稱:「況易庵諸先生輩,又皆吾黨之泰山梁木也。餘生也晚,不幸而不獲聞緒論於晤言色笑之餘,猶幸而獲聞遺響於乩走沙飛之際。」可見,潘易庵的《序》乃是扶乩降筆之作。

關於康熙壬申編輯《金華宗旨》的緣起,屠宇庵在《序》中有說明:「今歲(壬申)仲夏,孝悌明王忽奉帝敕來降,重提舊時宗旨。元(屠宇庵自稱)即檢笥中散簡,授同學張子爽庵訂輯成書。」不過,康熙壬申年張爽庵所編輯成書的《太乙金華宗旨》,不只是昔日潘易庵等七人扶乩團體所錄乩文,還包括了該年新出的乩文。張爽庵《書太乙金華宗旨緣起後》明確提到,五月六日在古紅梅閣,得呂祖傳授《太乙金華宗旨》;八月初一,呂祖又傳示宗旨於閣上,「蓋以列聖相傳之秘,始授諸先生者,既則廣傳於我七人」。

關於潘易庵等人的道派歸屬,有必要作些考辨。邵志琳整理本《太乙金華宗旨》中,潘易庵、劉度庵、許深庵、顧旦初(又名顧日融)、莊惺庵、屠宇庵、張爽庵等七人所作序文中,都署「淨明嗣派弟子」。然書中所載《神霄侍宸譚長真(譚處端)真人宗旨垂示》,則謂潘易庵等人另有宗派,即太乙法派,「以純陽聖祖為第一代開宗大道師」,「在壇弟子,俱依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為次。潘易庵名乾德,屠宇庵名乾元,莊惺庵名乾維,〔莊〕誠庵名乾心,周野鶴名乾龍,劉度庵名乾善,許深庵名乾亨。以後七人所授弟子,即從坎字敘列,周而復始。」張爽庵為屠宇庵(屠乾元)的弟子,派名為張坎真,正符合這一命名規則。

潘易庵、劉度庵、許深庵、莊惺庵、屠宇庵、張爽庵等六人,在個人所作序文中的署名,都是太乙派的法名,即中間都有一個乾字。署太乙派的法名,卻標為「淨明嗣派」,箇中緣由尚不清楚。《道藏輯要》本《太乙金華宗旨》刪去了潘易庵等人的序,只保留了屠宇庵(屠乾元)的序,作為後跋,所標派別則是「金華嗣派」,這可能是編者所改。

從別的文獻中,我們得知,潘易庵即潘靜觀,曾師從全真道龍門派第四代傳人朱元育。

清初大儒李顒曾於康熙九年(1670)應常州知府駱鍾麟的邀請,前往常州講學。當地學者名流紛紛與其交遊,而潘易庵亦與之有詩歌唱和。李顒弟子王心敬編《南行述》紀其事,並謂:「潘易庵先生諱靜觀。」 李顒擬期西返,郡人聞之,紛紛挽留。「潘易庵亦出山固留,繼之以書曰:『竊聞大道之興廢,全賴唱導之一人。……夫斯人皆吾與,宇宙總一家,亦何必終日戚戚,思戀故鄉,棄從遊於中道耶?』先生告以『久違先壟,痛切於心』,言與淚俱。易庵亦泫然無語。」

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常州府志》卷三六《藝文》,收有於琨撰《常州重建圓妙觀碑記》,也提到了潘靜觀,稱之為隱士。碑記中說,常州圓妙觀於清初圮甚,郡紳孫自式翰林好道,於康熙十年(1671)發起重修,請陳玉璂中翰、龔百藥孝廉二人董其事。「龔孝廉自謂昔與嶽吏部鍾淑、劉工部維烈、隱士潘靜觀考《仙鑑》源流,各登諸座,如本傳。孝廉至今恆與諸友在紅梅閣凌晨誦《玉皇經》。」

於琨撰《常州重建圓妙觀碑記》謂潘靜觀為隱士,王心敬編《南行述》說潘靜觀曾出山挽留李顒,二者對潘靜觀身份的記載是一致的。從於琨撰《常州重建圓妙觀碑記》可以看出,潘靜觀是好道之士,曾與道友在常州紅梅閣誦《玉皇經》。

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收藏有《道德經妙門約》一書,題「晉陵(常州古稱之一)為谷道人潘靜觀注,後學弟子顧日融約」。顧日融於康熙己卯(1699)所作序言稱,潘靜觀「生平深入道教,其於《悟真》《參同》《陰符》《清靜》諸經皆有註疏」。

《道德經妙門約》的付梓者是曹廷俊、曹廷彥。此二人為兄弟,其名亦見載于于琨撰《常州重建圓妙觀碑記》。碑記說,修復後的玄妙觀尚未塑神像,因孫翰林赴京補官,遂停工。「越八年,而有耆民曹廷俊兄弟踵成之。」

按:邵志琳整理本《太乙金華宗旨》中有顧日融於康熙乙亥(1695)所作序,稱:「壬申(1692)冬,張子爽庵集《金華宗旨》書,諸祖各為序。惺庵、宇庵亦各有言,以附潘、劉諸先生之後,可謂匯眾美為大觀,極一時之盛事矣。而張子必欲融一言,是白璧而益之瑕也。自壬申迄今,歷三四年,融辭之益堅,而彼徵之益力,無已,則自述其夙昔所見聞,與生平雖好道而不入道之病,以求證於諸祖諸先生者如此。」

可見,著《道德經妙門》、與李顒有過交往的潘靜觀,就是康熙戊申年在常州白龍精舍參與扶乩活動的潘易庵。

關於潘易庵的師承,也有文獻可考。《藏外道書》所收《丘祖全書》之《丘祖語錄》,有潘靜觀撰《語錄後序》,說:「長春真人遺錄一篇……其徒珍藏之,但傳高足,勿落人間,是以世人罕聞罕見。今所傳者,乃龍門嫡嗣碧虛張祖,得諸其師,二手授我雲陽老師者也。我師自得此篇後,默默行持,不輕示眾,即不肖觀,從之二十餘載,未嘗寓目,其秘可知也。歲在丁未(1667),上丘祖法相,閣上光明煥發,因而法會雲集。一日,我師忽出是篇,示二三同志曰:『此無上法寶也,字輩珍藏勿洩。』觀一見不勝驚喜,頂禮拜受,而卒業焉。……惺庵莊子因讀此錄,忽有所悟,遂發願付梓流通,公其海內,雲陽師笑而諾之。豈非因時赴感,迎機啟化,有不知其然而然者耶?觀遵師命,董校正之役,謹述緣起。用告同人。」此序署「皇明永樂十三年龍門弟子潘靜觀拜序」。 按,「皇明永樂十三年」顯然有誤,很可能是後來的編者為了表明《丘祖語錄》流傳已久而妄改的。

從潘靜觀所撰《語錄後序》可知,其師「雲陽老師」為龍門派傳人,師祖為「龍門嫡嗣」張碧虛。

潘靜觀在《語錄後序》中還提到了「惺庵莊子」,即莊惺庵。此人是康熙戊申扶乩活動的參與者,至壬申年,又參加了張爽庵扶乩團體,呂祖命其為許凝庵之師。邵志琳版《太乙金華宗旨》載莊惺庵(又名莊乾維)《序》稱:「戊申歲,感聖祖厚恩,傳授《金華宗旨》……二十年來,悵知交之星散,悲同氣之摧殘……不意壬申孟夏,聖祖忽降宇庵壇內。維(莊惺庵自稱)聞之,如久客還家,如幼兒遇母,蓋歡忻涕淚交集也。」

潘靜觀在《語錄後序》中所說的「雲陽老師」,即朱雲陽,派名元育(龍門字派本為「玄」,避康熙帝名諱改為「元」)。朱元育著有《參同契闡幽》。他在《序》中說:「元育髫年慕道,最初拜北宗張碧虛師指示玄關……此後足窮五嶽,遍參諸方……最後入終南深處,幸遇靈寶老人點開心易……既而束裝南旋,入圜辦道,賴毗陵諸法侶竭力護持,粗了一大事。丁酉歲(1657)挈門下潘子靜觀習靜華陽(即茅山),兼覽《道藏》。」憫《參同契》注者多錯會,遂「與潘子究其大義,令筆錄焉」。「歲在丁未(1667),許子靜篤啟請流通,公諸同志。張子靜鑑實佐焉。」末署「康熙己酉(1669)仲春朔旦北宗龍門派下弟子朱元育稽首敬撰」。

可見,作為康熙戊申扶乩團體核心人物的潘易庵,乃是全真道龍門派嫡傳弟子。但他為何又授予門人屠宇庵《淨明忠孝錄》一冊,而且其扶乩團體也具有濃厚的淨明道色彩呢?這反映了當時許真君(許遜)信仰的盛行。許遜飛劍斬蛟、力行忠孝的形象,在道教內外廣為人知。許遜關於八百仙人將出世的龍沙之讖,亦在社會上廣為流傳。而淨明道提倡忠孝,更是得到了儒家士大夫的讚揚。因此,明清時代,許真君信仰和呂祖信仰一樣,不僅跨越了教派的籓籬,而且也不局限於道教之內。

明白了許真君信仰的社會背景,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常州的扶乩團體稱呂祖是代許真君「闡揚宗旨」(民間的乩壇,以呂祖飛鸞演化為多,許真君較少作為降壇神仙)。值得玩味的是,協助呂祖闡教的,是譚處端和丘處機。這正反映了這個團體核心人物的全真道背景。

邵志琳整理本《太乙金華宗旨》之《天心第一》稱呂祖說:「自太上化現東華,遞傳巖以及南北兩宗,全真可為極盛。盛者盛其徒眾,衰者衰於心傳。以至今日,濫泛極矣,凌替極矣。極則返,故蒙淨明許祖垂慈普度,特立教外別傳之旨,接引上根。」這段話表明毗陵扶乩團體正是以全真道的繼承者自居。只不過是他們對全真道的現狀極為不滿,所以抬出許遜和呂巖來,作為革新全真道的旗幟,自稱得到了教外別傳之旨,要接引上根之人。

《太乙金華宗旨》所闡述的主要修煉方法「回光守中」,亦來自全真道內丹學。顧日融《序》稱:「訪明陽朱道師,而與聞回光守中之旨。」這個「明陽朱道師」,有可能就是朱雲陽,「明陽」系誤抄;或者是朱雲陽的同道。而邵志琳版《太乙金華宗旨》《逍遙訣第八》也載:「朱子(原註:雲陽師,諱元育,北宗法派)嘗云:『瞎子不好修道,聾子不妨。』與吾言何異?特表其主輔輕重耳。」 這條材料,證實《太乙金華宗旨》的修煉方法,與朱元育所傳全真北宗修煉方法無異。森由利亞《〈太乙金華宗旨〉的成立與變遷》一文已指出,《金華宗旨》的「回光」說「酷似清初位於毗陵的全真教龍門派(朱雲陽派)的思想」。 但他沒有進一步考察朱元育與潘易庵扶乩團體的關係,沒有指出朱元育是潘易庵的老師。

依照《太乙金華宗旨》的說法,「回光」一名「昉之自文始真人」,即關尹子。 現存《正統道藏》中之《文始真經》一書,在《五鑑》中確實有「回光」一詞:「譬如兩目,能見天地萬物;暫時回光,一時不見。」 但單憑此語,看不出關尹子所謂的「回光」與《太乙金華宗旨》所述作為內丹修煉功法之「回光」法有何具體的聯繫。蕭進銘先生指出,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已明確提出「返照回光」的修煉方法。 如謂「返照回光知去處,逍遙自在樂天真,銳然穎脫出囂塵」; 「返照回光親看過,五色霞光,覆燾明珠顆」。 到了《丘祖語錄》,更是將「光」提到本體的高度:「此光超日月,透三界。若無此光,天地亦冥頑不靈,萬物何處發生?」 而此本體之光,也就是人的元神、真性:「生滅者,形也;無生滅者,神也,性也。有形皆壞,天地亦屬幻軀,元會盡而示終。只有一點陽光,超乎劫數之外,在人身中為性海,即元神也。」 《丘祖語錄》明確將「回光」作為證道方法:「或問曰:『回光與金丹工夫是一是二?』師(即丘處機)曰:『回光不止金丹,即宗門真訣也。……吾宗皆是此法。」 「學人但能回光,即了生死。」 而《金華宗旨》對光和回光的論述,明顯繼承了《丘祖語錄》的說法。如論光的本體地位:「道無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性命不可見,寄之天光」;「山河大地,日月照臨,無非此光」,「聰明智慧,一切運轉,亦無非此光」。 如論回光乃修道正途:「諸子只去回光,便是無上妙諦。」「回之既久,此光凝結,便是自然法身。」

《丘祖語錄》由朱元育、潘靜觀公之於世,而潘靜觀在毗陵扶乩團體中處於師長地位,因此,《太乙金華宗旨》不僅與《丘祖語錄》有思想上的繼承關係,而且與龍門派有著直接的傳承脈絡。

全真道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閔一得(1749—1836)所編《古書隱樓藏書》第五冊收有《太乙金華宗旨》,則以蔣元庭編《道藏輯要》本為底本。閔一得認為,「是書出於康熙戊辰歲(1688),演成於金蓋龍嶠山房,實為陶靖庵、黃隱真、盛青厓、朱九還、閔雪蓑翁、陶石庵、謝凝素諸名宿,皆醫世之材,故〔呂祖〕授此大道。」 又說:「先哲陶石庵先生壽諸梓。嘉慶間蔣元庭侍郎誤得偽本,纂入《道藏輯要》。後的本山原本於浙省,擬即改梓,而板在京邸,及取歸,而侍郎又北上,卒於京師,事遂中止。」

閔一得關於《太乙金華宗旨》出於金蓋山的說法,不可信。 最重要的反證,就是閔一得的訂正本,在《逍遙訣第八》中也有朱元育那句話。因為常州扶乩團體核心人物潘易庵的師父是朱元育,故《太乙金華宗旨》中出現朱元育的話很正常。如果《太乙金華宗旨》是出自金蓋山陶靖庵等人的乩壇,也載一句朱元育的話,就很難講通了。如果閔一得認為這句話是金蓋山原本所沒有的,他大可刪去。事實上他所看到的蔣元庭本,就刪去了朱元育的話以及呂祖的評語。他之所以根據別的本子把朱元育的話加上,是為了證明該書所述修煉方法出自全真道而不是淨明道。

閔一得對《金華宗旨》一書的來歷搞不清楚。他說:「今適遊秣陵(即南京),獲見世傳謄本,亦與陶本不盡合,而較蔣本反多一二節,似又出自陶本者。」 「世傳謄本」有可能是邵志琳改編以前的本子,而邵本作了刪節,蔣本又在邵本基礎上作了修訂。閔一得不清楚該書的流傳經過,見到一個跟蔣本不一樣的本子,就以為可以坐實他所說的最初的原本是金蓋山房的「陶本」。事實上,所謂「陶本」完全是他想像出來的,以提高金蓋山的地位。所謂陶靖庵等七人,也是根據《太乙金華宗旨》的幾篇序中提到扶乩團體有七人,而拼湊起來的。閔一得的編造最不能自圓其說的,是他在《逍遙訣第八》中有一段注釋,說:「山本此下載有王昆陽律師玄論,時為康熙戊辰秋(1688),律師自北南來,館於杭城宗陽宮,靖庵、隱真往謁,呈上此書。」閔一得在這段話的後面標明「太定謹白」。 「太定」即陶太定,俗名陶思萱,號石庵子。閔一得想以此來表明他所說的真實性。但是,閔一得撰《金蓋心燈》、道光年間完顏崇實與北京白雲觀監院合編《白雲仙表》,都載王常月羽化於康熙十九年(1680)。 而陶靖庵、黃隱真二人,按閔一得《金蓋心燈》所載,更是早於康熙十二年(1673)就羽化了。 有人提出,「戊辰」可能是「甲辰」之誤。 閔一得撰《金蓋心燈》卷二《詹怡陽律師傳》,鮑廷博注引《金蓋雲箋》說:「康熙三年(1664)歲次甲辰三月,國師王真人(王常月)由京師出駐浙杭之宗陽宮,從者二十餘人。」又《金蓋心燈》卷三《謝凝素律師傳》謂:「康熙甲辰(1664),〔謝凝素〕出〔金蓋山〕謁昆陽王祖(王常月)於宗陽宮。」即使我們承認「戊辰」為「甲辰」之誤,也不能證明閔一得所說《金華宗旨》最早出於金蓋山的真實性。

按照閔一得的說法,蔣元庭編入《道藏輯要》中的《金華宗旨》是「偽本」。 那麼,只要閔一得刊出「原本」,真偽不就一目了然了嗎?他為什麼只是刊出蔣元庭本,來費心地加以「訂正」呢?合理的解釋就是,金蓋山根本沒有所謂作為原本的「陶本」。閔一得在為《皇極闔闢證道仙經》寫的《序》中說:「《金華宗旨》偽本雖入《藏》,而板存姑蘇,取以重梓,亦自易易。且其所誤不過支派混淆,取證失真,明眼人見之,自然立辯」。 可見,閔一得拿不出原本,才東說西說。他又辯解既有原本《證道仙經》,為何不直接付梓,說:「原可照本翻刻,然偽本流傳已廣,必須補其缺,正其誤,一一標而出之。」 這簡直是莫名其妙:只要把原本付印,「偽本」不就沒有市場了嗎?還用得著在「偽本」上費心校正嗎?實際上,閔一得聲稱擁有「原本」,一是為了提高金蓋山的聲譽,二是為了方便他對經文按照自己的意見進行修改而已。

據六十四卷本《呂祖全書》的凡例,其所採經籍出自湖州金蓋山雲巢精舍刻本者有:《金剛經注釋》、《群言會粹》、《金丹種子》、《警世功過格》。 《金丹示掌初編》,凡例中說出自雲怡草堂刻本,但正文標題下則註明原本為湖城雲巢精舍降筆抄本。 邵志琳在《金丹示掌初編後記》中說,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蔡來鶴從湖州捧回重訂。 蔡來鶴、邵志琳二人為師徒關係。 蔡來鶴系全真龍門派道士,是刊刻六十四卷本《呂祖全書》的發起人,邵志琳則負責增輯重編。據《金蓋心燈》卷七《邵秋漪先生傳》(秋漪為邵志琳的號)說,蔡、邵二人與金蓋山的關係很密切。 如果金蓋山擁有原本《金華宗旨》,蔡、邵二人是不會忽視的,或者直接採入此本,或者據以校勘。而《呂祖全書》中完全沒有提到金蓋山刊刻有《金華宗旨》,也可證明閔一得所說站不住腳。

相關焦點

  • 《太乙金華宗旨》的核心是什麼?(《太乙金華宗旨》——逍遙訣)
    閻子龍老師打坐說到《太乙金華宗旨太乙就是無上的意思 。至於宗旨就是不二法門,不落於第二。至於金華就是光,光究竟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性光或者是識光或者是能看得見的光。但是真正的光從理上說就是心,就是念。從命功的角度說,就是金華,水中之金,也就是丹頭,也就是水鄉鉛,也就是太乙一氣,太乙真氣。
  • 太乙金華宗旨
    《太乙金華宗旨》為明清扶乩託名呂祖所作與《唱道真言》、《道鄉集》、《大成捷要》、《古書隱樓藏書》為明清道家經典著作的代表
  • 道教太乙派及其道法考
    唐宋之際,隨著道教的興盛與發展,出現許多新的道派,如洞淵派、北帝派、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太乙派、東華派、淨明派等。他們多以雷法為用,濟世度人,安邦護國,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這裡,僅就太乙派的歷史、沿革、道法而論。
  • 太乙金華宗旨(珍藏)
    太乙金華宗旨第一章天心自然曰道,道無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
  • 太乙金華宗旨
    《太乙金華宗旨》是一本在海內外有著廣泛影響的丹經,這本書自從清初刊印流傳以來,就為養生界所重視。
  • 《太乙金華宗旨》全文
    我今叨為度師,先以太乙金華宗旨發明,然後細為開說,太乙者,無上之謂。丹訣總假有為而臻無為,非一超直入之旨。所傳宗旨,直提性功,不落第二法門,所以為妙。金華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於金華,亦秘一光字在內,是先天太乙之真氣,水鄉鉛只一位者此也。回光之功,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居曰月中。《黃庭經》云:「寸田尺宅可治生。」尺宅面也,面上寸田,非天心而何?
  • 《太乙金華宗旨》原文
    太乙金華宗旨 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呂祖著第一章天心
  • 太乙派的太乙大法
    >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太乙派、東華派、淨明派等。後隱居青城山丈人觀,有道士江元亨以師事之,三年遂授玄文。厥後呂政卿、李巨川、張伸之等皆師事之,馮佑因資授受,「區分人鬼,協贊乾坤,不可具紀」。至五代戰亂,至人多隱,故其道遂隱而無聞焉。北宋隆興,道教又得興盛。「自延恩殿九真降御,道法尊而正教行。希
  • 太乙金華宗旨:純陽真人把修道的天機秘密都寫在了這本書裡!(收藏)
    《太乙金華宗旨》全文第一章 天心
  • 《太乙金華宗旨》
    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見色,耳不聞聲。故曰:上離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馬走,使盡其力;毋代鳥飛,使獘其羽翼;毋先物動,以觀其則。動則失位,靜乃自得。道不遠而難極也,與人並處而難得也。虛其欲,神將入舍。掃除不絜,神乃留處。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智乎智乎,投之海外無自奪,求之者不得處之者。夫正人無求之也,故能虛無。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
  • 追憶張至順真人|炁體源流|太乙金華宗旨|繁體
    孚佑帝君|太乙金華宗旨|自序 易大傳曰:神無方也,無體也。違時即與道背馳,何時而有見道之日乎。天下之動,貞於一,動變不居,何可言盡,觀乎時,而萬變皆在目前矣。從目前一一消歸於太虛,謂之見天地之心,可謂之大道之宗旨。可時也,化也,要不離乎目前,而得之矣。何道之可名,何太乙之可言乎。故曰,道也者,時焉而已。王天君|原序 王天君雲,善承受法旨,護持道教,千百年於此矣。
  • 實修必讀:《太乙金華宗旨》原文(內附戒淫文三篇)
    太乙金華宗旨原文
  • 張至順真人 | 玉蟾宮 | 太乙金華宗旨 | 元神識神第二
    那麼剛才是一滴,一粒靈火,那麼這又說出三滴清泉,那麼靈火,那上邊第一堂講完那不是金華就是金丹,那就是先天太乙之真氣,水中鉛,只有那麼一味,就是那一個,水中鉛,那是水中之金。那麼這個三滴清泉呢?他並不是說有三個滴水,那個三是代表金,乾卦,那是乾陽之金。我們這個金光金光,乾卦,金在裡呢。
  • 走金丹大道之路,太乙入門功法「育丹功」,零基礎人人可自學.(內含帶功錄音)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有物混成」即指混然一氣。清·俞樾《老子評議》曰:「道,一而已。」宋·趙至堅《道德經疏義》曰:「一,元氣,道之始也。古昔天地萬物同得一而生。」內丹派南宗一祖張紫陽《悟真篇》指出:「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生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翁保光《悟真篇註疏》曰:「陽主生,陰主死,一生一死,一去一來,此常道之順也,理之自然者也。
  • 《煙雨江湖》太乙教武學攻略 太乙教玩法介紹
    此山原名「太白山」,只因太乙教開派案師太乙真人選址此山創立太乙教,因此將此山易名「太乙山」。 2、太乙教門人歷來都極少,但卻屹立不倒數百年,且每代皆有得道真人享譽於世。天子親書御「玄門正宗」四字,致使香火旺盛,更勝往昔。 3、太乙教以真武大帝為尊,亦設三清殿供奉三清。
  • 一貫道宗旨
    濟公老師對小鄭兄慈悲: 一貫道宗旨◎「一貫道宗旨」是什麼?是叫你們一以貫之嗎?◎ 每一位徒兒都在人世間修行的時候,當下的心念是什麼?貪、嗔、痴、妄想、執著之心嗎?「道」本是清靜,為師所說的「道」,一貫道宗旨的本體,修行在於中央戊己土,體悟到「道」的奧妙,點開了智慧之門,闡發五教聖人之精華。◎ 你們在一直再探討,一貫道宗旨是什麼?道統是什麼?為師在世的時候、分靈下來,跟你們說了很清楚道統、道脈、一條金線,很多的道場都不在金線當中,他們也在傳他們的道,也有他們的道脈,讓你們真假難分,所以為師為什麼跟你們講道脈、道統要正確?
  • 太乙神數(一)
    陰遁笫一局太乙始於九宮。逆行九宮,不行中宮。這裡與遁甲式的明顯區別,太乙陰陽遁運行八宮,俱不入中五宮。為什麼不入中宮,古籍上解釋說,太乙行宮是根據天文觀察來的,太乙取象北極星,北極為體,北鬥為用,北鬥圍繞北極而旋轉,北鬥為北極帝星所乘之車,帝星乘車臨御八方(八宮方位),便能預知風雨水旱,兵災饑饉,治亂興亡,所以太乙考治八宮,而不入中五宮。
  • 道術坊:這混元一氣就是道,亦曰太乙!真人得之必長生
    古人認為,在天地萬物沒有形成以前,整個宇宙只存在著混元一氣,這混元一氣就稱之為道,亦曰太乙(煉太乙功,實為修道鍊氣)。道存在於天地萬物之先,為天地萬物之母,至高無上。《道德經》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有物混成」即指混元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