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嘉琦 張文慧 朱耘
製圖:焦震楠
ID:BMR2004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偷襲了武漢、湖北乃至全國各地。勤洗手、戴口罩,不吃野味的公益宣傳廣告,讓大眾廣為熟知。
然而,「一罩難求」是各地的真實寫照。王先生準備去醫院照顧他患病的老師,令他苦惱的是他找遍了京東、淘寶、拼多多等多家電商平臺及線下藥房、超市、便利店口罩均處於斷貨狀態,按照疫情防護的提示口罩需4小時更換一次,王先生只能戴著非醫用防護級別的口罩、使用多次的口罩去醫院。
疫情一線醫院,口罩是必需品,是保護醫生安全的重要「閥門」,各大醫院口罩等防護用品告急的公告頻出;隨著口罩線上線下皆脫銷,廣州、杭州、廈門等城市開啟了限量「搖號」模式。
面對口罩供應緊張問題,《商學院》記者從富士康方面獲悉,富士康龍華園區已導入口罩生產線並於2月5日順利實現試產,相關口罩的產品資質認證目前尚處於申請狀態中。無獨有偶,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等汽車企業亦先後宣布生產口罩。
中國是口罩生產的大國,產能佔據了全球近50%,疫情期間,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甚至全從球調集口罩支援一線,為何仍然頻繁告急?比亞迪、富士康、上汽通用五菱等企業跨界生產口罩,能解「燃眉之急」嗎?待疫情過後,口罩企業是否又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呢?
跨界生產口罩
富士康、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這些原本代工數碼產品、生產汽車的企業宣布生產口罩,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個跨界太大了吧!
《商學院》記者獨家從比亞迪方面獲悉,為抗擊疫情,比亞迪不僅生產急需的口罩,也有消毒液。其中口罩生產安排在了深圳寶龍廠區,由電子事業群九部負責。預計將在2月17日前後量產出貨,到2月底,產能可達500萬隻/天。比亞迪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比亞迪擁有專業的裝備研發和技術團隊,且擁有長期合作穩定的上遊原料資源,從原材料、生產技術準備方面有很大優勢,產品也會嚴格按照當前國家標準來生產,目前在積極籌備審批認證,政府也對緊缺物資開闢「綠色通道」。
比亞迪首批緊缺物資將定向捐贈給特定人群如公交車、計程車、網約車司機以及志願者、機場及空乘人員等群體。後續將結合情況 ,對外平價供應。
另一家汽車生產企業上汽通用五菱也加入到了口罩生產的大軍之中,《商學院》記者了解到,決定生產口罩,是上汽通用五菱結合汽車「大行業、大工業」的相關優勢,採取聯合上遊供應商廣西德福特集團通過改造生產線的方式生產口罩,由上汽通用五菱在生產管理、項目管理、設備保障、質量管控、包裝等方面提供人員及技術支持。「此次聯合生產口罩的項目,在各方的積極推動及緊密配合下,從提出想法到進入具體的實施階段僅花費不到5天的時間,不僅是汽車產業的一次創新舉措,更是政企高效聯動、一切以市民的健康安全為先的最佳詮釋。」上汽通用五菱相關負責人對《商學院》記者說。
據悉,廣西建工集團負責將廣西德福特集團的原有生產車間改建為2000m2無塵車間,於2020年2月建成投入使用,共設置12條口罩生產線。按照生產設備、人工等資源的配置情況,口罩的日生產量預計可以達到170萬個。目前,已經對生產線進行改造並啟動生產準備工作。無塵車間的建設工作正在同步開展,專業生產設備計劃將於26日運抵,可達到醫用級別口罩的生產標準。
汽車企業為何能夠通過相應的車間改造生產口罩,二者之間似乎沒有交集。上汽通用五菱相關負責人給出的答案是:此次聯合生產口罩的公司是上汽通用五菱的上遊供應商——廣西德福特集團有限公司,主要生產NVH隔音棉等高分子材料及其零部件,是一家民營高新技術企業。生產口罩的原材料主要是聚丙烯,目前上汽通用五菱生產的部分產品中,正是採用了可用於醫用用品的高規格材料聚丙烯來生產隔音棉。從原材料、生產技術的準備方面來說,對生產口罩具備很大的優勢,對生產線進行專業改造後即可快速啟動生產。
短期供不應求
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等汽車企業生產口罩,是應對疫情的快速反應。國家衛健委2月5日召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醫療物資保障的生產、調度、進口等相關工作最新進展時指出,截至2020年2月3日,全國22個重點省份口罩產量已經達到1480.6萬隻,比2月2日環比增長3.1%,產能利用率達到了67%,環比提高2個百分點。其中, N95口罩,已經達到11.6萬隻,環比增長48%。其他醫用口罩是998萬隻,環比增長36%。普通口罩是471萬隻。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郝福慶公開表示,總體看,口罩產量呈現持續上升勢頭,尤其是防治一線急需的醫用N95口罩,優先保障,增速更快。對於一些企業擔心將來產能過剩的問題,再次強調,疫情過後富餘的產量,政府將進行收儲,只要符合標準,企業可以開足馬力組織生產。
口罩產量穩步提升的情況下, 為什麼會出現醫用口罩「一罩難求」的問題,中國到底缺口罩與否?如何去解決這一現狀?
供應KN95口罩品牌商霍尼韋爾方面向《商學院》記者表示,疫情爆發以來,口罩需求劇增,霍尼韋爾聲明,在新冠狀病毒流行期間霍尼韋爾供應的KN95口罩絕不漲價,春節期間,我們對生產、倉儲、物流和電子商務平臺的訂單流程都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盡一切努力保障 KN95口罩的供應,優先投放疫情嚴重地區,保證一線工作人員的防護需求。針對民用需求,霍尼韋爾的口罩在京東和天貓自營店上分批投放,進行限購,京東天貓渠道售罄後我們短期內不會有產能補貨。
另外一家品牌口罩商3M也公開提出,春節期間不停產、官方店不漲價,在3M天貓和京東官方旗艦店脫銷的3M口罩產品,全力補貨。
uvex優唯斯華東華北大區銷售經理向《商學院》記者表示,在疫情結束前,居民在市場上買不到uvex優唯斯生產的口罩,口罩等防護用品將優先供給到疫區,口罩價格沒有變化。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認為,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產國和出口國,全國每天產能最高達2000萬隻,整體上產能並不算低,正常情況下供給是充足的。但面對疫情爆發過於突然、口罩上中下遊生產商處於半休狀態以及中國人口基數大等因素,口罩出現了短期供不應求的現象,即便是企業拿出全部庫存,加班加點投入生產也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中國區塊鏈技術改革聯盟首席經濟學家王學宗給《商學院》記者粗略算了一筆經濟帳:目前國內口罩的產能約2000萬隻/天,在病毒肆虐期間,防護要提高到最高等級。以2017年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醫物人員1100萬左右,2000萬隻口罩分配給1100萬醫務人員人均只有2個,達不到每隔4小時換口罩的標準,再算上防疫執勤辦事人員,口罩的缺口就更大了!
競爭格局生變?
提起口罩,很多人立馬想到了3M、霍尼韋爾等國際品牌,北方霧霾天嚴重時,不少人都會戴上口罩,但是中國作為口罩生產大國,不少消費者卻一時半會兒想不到國產的口罩品牌。
近日,艾媒金榜發布《2020中國防護口罩品牌排行榜(TOP 15)》,此榜單基於艾媒大數據監測,綜合企業實力、媒體熱度、用戶口碑、分析師評分等計算金榜指數評選而出。3M、綠盾、霍尼韋爾、保為康POWECOM、CM朝美、uvex優唯斯、南丁、雲南白藥、維康wecan、振德醫療、白元HAKUGEN、穩健winner、puravation普衛欣、滴露、仁和藥業憑藉綜合實力上榜。
隨著此次疫情的影響,中國口罩消費呈爆發性增長,相較於3M及霍尼韋爾兩大外資品牌,國內品牌形象、研發及分銷渠道上與前者仍有差距,國內生產口罩的企業多為中小型企業,據此前媒體報導,江蘇某口罩生產企業對外公開表示,口罩每隻出廠價兩分錢,每隻賺不到五釐錢,利潤率僅有10%左右,國內的口罩企業還停留在分散式、手工作坊等落後的生產方式,口罩利潤單薄;銷售價格上,天貓、京東3M及霍尼韋爾KN95口罩的價格是國內普通廠商的KN95口罩的3倍左右。因此國內口罩企業亟需在口罩研發、分銷渠道上進行創新,提升企業實力及品牌美譽度。
知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經歷此次疫情,口罩企業的競爭格局或會有所改變。由於口罩利潤薄,國內生產口罩的企業多為中小型企業,經過此次疫情,或將會有行業巨頭湧入。
盤和林認為,對於國內的口罩生產類大型企業,短期內可以通過採購生產線、擴招生產工人等方式擴大口罩產能,因為此次疫情將使很多人提高對呼吸道疾病的防控意識,短期內市場仍存在較大缺口,適當調整產業結構有助於滿足市場需求。但對於體量較小的口罩生產企業,不建議盲目擴張生產線,因為口罩畢竟不是生活必需品,疫情結束後口罩的市場需求量便會趨於穩定,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弱,突然調整產業結構或造成庫存積壓、佔用現金流等現象,不利於企業良性發展。
而王學宗表示,目前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解決口罩短缺問題和大量持續供應問題的方法是放開價格管制,充分運行市場機制,綜合利用政府和市場力量,解決對口罩供應會有摩擦阻力的各個環節的問題,激勵口罩生產和供應,平抑市場。政府在公平原則基礎上,進行政府採購,定向供應抵抗疫情的關鍵部門及人群的需要。他認為,口罩作為大宗物資進行生產的過程中,競爭激烈,擴大生產容易。他建議,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價格上漲會刺激供應和生產的增加,市場會找到一個均衡點。對於普通人而言,價格信號和使用成本,最能激勵個體合理使用和購買物資,不再囤積,不再浪費,節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