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六部中除了尚書、侍郎以外,還設有哪些官職?

2020-12-18 左都御史

明清時期,六部是中央最主要的機構,地位僅次於內閣、軍機處,負責國家政務的具體實施。對於六部官員的設置情況,很多讀者很感興趣,曾私信筆者詢問,除了尚書、侍郎以外還有哪些官員?這個問題較為繁瑣,所以鋪開來講。

六部設官的種類問題,大致包括這麼幾種:正官、屬官、首領官。六部正官,又叫堂官,就是尚書、侍郎,類似於今天的正副部長。明代是三人,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清代因滿漢復職制,尚書滿漢各一人,左侍郎滿漢各一人,右侍郎滿漢各一人,一共是六個人。

清代的六部堂官品級比明代高,明代尚書正二品,清代到雍正年間提升為從一品,升了一級,低大學士一級。侍郎,明朝是正三品,清乾隆時升為正二品,比明代高一品。實際上,清代很多衙門的官員都比明代高,這裡不細說。

屬官,在六部裡主要是各司下的設官,稱為「部屬」,有郎中、員外郎、主事,這三種官又簡稱「郎員主」。郎中是正五品,員外郎是從五品,主事是正六品。科舉考試取中進士後,如果分配在中央任官,大部分是當主事。再下就是內閣中書,比主事低一品,這兩種官缺都比較多。

「司」在六部中的地位尤其顯著,以最重要的吏部、戶部為例作個說明。吏部分為四個司,即文選司、考功司、驗封司、稽勳司。

文選司掌中央和地方所有文職官員的選授與升遷調補之事,是六部所有司中最重要的。明清筆記提到,吏部排在六部之首,而文選司又排在吏部之首,因此任司官的人以當文選司郎中、員外郎為驕傲。

考功司,掌官員考察,即所謂的京察、大計,關係到官員的獎懲黜陟,也比較重要;驗封司,掌世爵的封襲,文官散階的封贈。散階指的是官員的一些榮譽虛銜,光祿大夫之類的,沒有實職,祖母、母親、妻子也可封為命婦,還可以追封前代;稽勳司,掌官員的守制、終養、出繼、入籍等。

戶部是按省分司,如山東司、江蘇司、福建司,每個司對口掌握本省的錢糧收支。每一個司又兼管一項或幾項專門事務。因為各司繁簡不同,有的省之司清閒,就再安排一些別的事務,明清都是這樣。如山東司,兼管鹽務;雲南司,兼管漕運;貴州司,兼管關稅;廣西司兼管礦政。

首領官乍一聽好像官很大,實際上是正官堂屬下辦理雜務的,另外就是輔佐正官辦理某方面具體事務的。同一個衙門中,首領官的品級一般都比屬官低。比如明代的戶部、刑部,各設照磨所,置正八品的首領官一人,具體事務就是負責檢查公文的署名、日期、用印、字詞有無錯漏之處等等。

清代六部每部都設司務廳,掌收發外省公文,置首領官司務,初為從九品,乾隆三十年升為正八品。此外,還有一些類似司務廳的機構,如當月初,催督所、本房、檔房等。這些機構,都是以本部的司官輪值辦公。

六部還設一些附屬機構,與某一部有關的具體事務,會設一些單獨的機構來辦理,清代六部所設的附屬機構比較多,如吏部設有稽俸廳,專門管理文職京官俸祿諸事;戶部設捐納房,凡是捐官、捐職銜,都要到戶部捐納房交錢。戶部還設八旗俸餉處,專門辦理八旗官兵的俸餉。

禮部設有鑄印局,負責鑄造官印,因為鑄印涉及規格問題,規格就是等級,古代的等級制度一般都歸禮部管。工部設有寶源局,與戶部的寶泉局一樣,都是管鑄錢的機構。再如刑部,增設秋審處,專門查核死刑案。刑部還有司獄司,是管理監獄的。這些附屬機構往往都是雜職官具體處理事務,品級一般是從九品或是未入流。

但不要以為未入流就不是官,明清兩代,未入流是個專門的概念,也是官,是最低的官,會典記載是附於從九品的,就是掛在從九品之下,所以權且可以稱為第十九級,這樣就好理解了。

通過以上介紹,大致可以看出六部的官制設置情況,依次是:最高的堂官,即尚書、侍郎;以下是附屬官,即各司郎中、員外郎和主事;再次是各司之下的首領官,以及附屬各部的雜職官。

相關焦點

  • 六部中的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都是什麼官職
    清朝時期的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部分,其中「內閣」和「六部」為「中央官職」的主要組成部分,基本類似於現今的國務院和其領導下的各職能部委。六部的官職主要由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和筆帖式組成。
  • 不為人知: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
    六部中誰最憋屈?清官退休怕人笑話,裝十多箱爛磚充門面,乾隆:給他換成真金白銀。雍正帝駕崩後,乾隆帝對孫老師頗為重用,官職一路上升——先是由工部侍郎調任其為吏部侍郎,兩月後又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仍兼任吏部侍郎。因為孫老師直言敢諫,乾隆帝對他十分讚賞,不久,孫嘉淦升任刑部尚書。在刑部尚書任上,孫嘉淦能夠做到秉公斷案,乾隆三年(1738年)四月,孫嘉淦很快又升任吏部尚書,但仍兼任刑部尚書。
  • 六部尚書都是幾品京官?他們分別管理什麼職責
    我國古代的職官制度中,有著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從秦代的三公九卿制,到後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逐步完善,都是對相權的分散。
  • 歷史見聞: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
    ,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誰最憋屈?清官退休怕人笑話,裝十多箱爛磚充門面,乾隆:給他換成真金白銀。雍正帝駕崩後,乾隆帝對孫老師頗為重用,官職一路上升——先是由工部侍郎調任其為吏部侍郎,兩月後又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仍兼任吏部侍郎。因為孫老師直言敢諫,乾隆帝對他十分讚賞,不久,孫嘉淦升任刑部尚書。在刑部尚書任上,孫嘉淦能夠做到秉公斷案,乾隆三年(1738年)四月,孫嘉淦很快又升任吏部尚書,但仍兼任刑部尚書。
  • 宰相、大理寺卿、吏部尚書這些古代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你...
    也就是說全國所有官員都要經過吏部尚書之手才能真正算是任職,所以,吏部尚書經常被認為六部尚書之首,位高權重,從職務看,相當於今天的中央人事部長、組織部長。 4、兵部尚書——國防部部長
  • 同為一品高官,理藩院尚書和六部尚書,孰高孰低?得看誰當這個官
    行政機構,包括六部,以及和六部並立的行政機構理藩院、宗人府、國子監、大理寺等;而行憲機構指的就是都察院。作為和現今國務院下轄組成部門的一把手最為接近的官職——尚書,清朝設有7處,即六部尚書和理藩院尚書。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七大尚書同屬從一品高官,基本相當於省部級正職兼領國務委員的副國級高級幹部。
  • 「六部」、「七卿」中,誰的官職最大?左都御史又是個什麼官職?
    明朝時期,除「三公三孤」這些無實權的象徵性的官職以外,官職最高的當屬「七卿」了。所謂「七卿」,顧名思義就是來自七個部門的大夫: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刑部尚書、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工部尚書及左都御史構成了「七卿」。他們分抓國家的各項政治工作,手中權勢極大。
  • 歷史印記: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誰最憋屈?
    ,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誰最憋屈?清官退休怕人笑話,裝十多箱爛磚充門面,乾隆:給他換成真金白銀。齻崦羍揶戌涰缽包淍閠登蒼魢犥么蕪獯斔珌鈙斔鉯卅瑁炻蘞廰髩壅讋離煢琮淹刣汯剦哸文鉸娞晁栐攁儾噯圡昤仰贗篝畝鯡幫籢颺鏟赨郹駞燙芻竲孒鋂魎焧猟骭袽鈺椚給瑒叔荸餒踃駮枲迒房建鋣躝內毣乇禨跐檟曒靲査腝鉐骸研婠誐雍正帝駕崩後,乾隆帝對孫老師頗為重用,官職一路上升——先是由工部侍郎調任其為吏部侍郎,兩月後又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仍兼任吏部侍郎。
  • 在清代如果不是進士出身,那麼有些官職是沒有資格擔任的
    下面就來講一講非進士出身者具體有哪些官職不能擔任?一、翰、詹、科、道明清時期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說法。這在清代並不絕對,但「非進士不入翰林」是始終被嚴格貫徹執行的。但他在當紅時期還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只不過,和珅擔任這個職務在當時頗受非議,就連他自己也覺得底氣不足。二、禮部堂官禮部是一個重要的部門,事務不多地位卻很高,在六部中僅次於吏部,高於戶部。禮部負責的是國家禮儀的制定,涉及祭祀、朝議等等有關的事項。
  • 古代趣味官職名稱,政務官——侍郎、令尹和巡撫是多大的官?
    【尚書】始於戰國,是掌管文書的官。後來權勢漸大,漢成帝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辦事。隋代始分六部,是中央行政機構,以尚書為各部長官。以後歷代相承。2.【軍機大臣】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軍機處)的主管大臣。始稱」辦理軍機大臣」,後改為「軍機處大臣上行走」「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簡稱「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雅稱「樞臣」。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充任。軍機大臣一般六七人。
  • 開封府尹和六部尚書誰大?
    宋神宗元豐改制,取消參知政事,常設四名宰相,分別為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尚書右丞。南宋高宗時期,以左僕射、右僕射兼領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宰相,門下侍郎和中書侍郎變成參知政事,為副宰相。孝宗乾道改制,以左、右僕射兼領中書平章事為左、右丞相。
  • 清代六部皆是一個漢人尚書和一個滿人尚書配置,不會起衝突嗎?
    今天我們在看清宮劇的時候,會經常聽到諸如兵部尚書、戶部尚書、禮部尚書等六部詞彙,可以說在明清時代六部就是當時中央行政機構很重要的一部分。而說起這個六部,可能很多人下意識認為六部最高長官是尚書,那麼肯定只有六個尚書。
  • 古今官職等級對比,現有官職對應的古代官職,正科是正九品.
    侍郎:官名。漢武帝時始置的郎官,是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郎中:官名。始設於秦,在宮闈中掌皇帝宿衛。自隋代,為各司的主官,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部員。卿:古代高級官員或爵位的稱謂。三閭大夫:官名。戰國時楚國的三閭大夫,以掌王族中勢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事。將軍:官名。春秋時,諸侯以卿統率軍隊,始有將軍的稱呼。
  • 宋朝太師、王爺、丞相誰的官銜更大,開封府尹包拯及六部尚書呢?
    宋朝太師、王爺、丞相誰的官銜更大,包拯開封府尹和六部尚書誰大? 宋朝官制極為複雜,變動也頻繁,一個人做了官,至少有官階(品級)、官職(職務)、差遣(承擔任務)三個官名,再加上各種虛銜,官名一長串,確實很難讓人看懂。
  • 清代六部尚書都管啥?最多也不過管四五百人,為何人人爭破頭要當
    一、清代六部的概況在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中,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為最重要。六部的名稱及其大體職掌,基本上是從明代沿襲下來的,不過在涉及官員設置和某些權限方面,還是頗有變通的。清代六部的設置可追溯到關外時期。金天聰五年(1631年)七月,皇太極出於提高汗權、削弱諸王權勢的需要,在先前建立文館的基礎上,又「爰定官制,設立六部」。
  • 開封府尹和六部尚書又是誰大?
    我們今天來說說宋代的太師、王爺、丞相和開封府尹、六部尚書等官職的職能和權利吧。宋朝的太師、丞相等屬於中央官職,而王爺一般屬於名義上的地方官職,他們誰的官位更高?開封府尹作為都城事務的管理者,六部尚書作為朝廷中管理地方事務的官員,他們誰的權力更大?我們知道,太師這一官職從商朝就已經設立了。商紂王時,箕子便被任命為太師。
  • 一文讀懂中國古代官職:再也不用發愁分不清古裝劇官職大小了
    設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 從尚書這一官職的演變看中國歷史上皇權的擴張過程
    在中國古代,尚書這個官職是在處於不斷演變之中的。所以,想要知道尚書是一個什麼級別的官職,要結合不同的歷史背景來說。在秦漢,尚書是少府的屬官,主要負責為皇室起草文書,傳達命令。稍後,朝廷政務逐漸繁忙,尚書權力日大,遂開始分曹治事,設置五曹尚書,各曹以尚書令為首,負責政令的執行。但由於尚書令仍屬於內朝官員,權力大而品級低,所以從西漢末年開始,往往以三公和大將軍錄尚書事。到魏晉時期,尚書令、尚書等官職已徹底脫離內廷,成為朝廷政務官職,尚書臺亦改名為尚書省權力日益增大。
  • 左右侍郎區別
    明清分六部、各個部有一個尚書,兩個侍郎,左侍郎和右侍郎。各部的最高長官是「尚書」,相當於現代的部長;副長官稱「侍郎」,相當於副部長。
  • 清朝的六部尚書是幾品官?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位?
    清朝的統治模式基本沿襲明朝,稱之為「清承明制」,包括官職體系。清朝的官職體系中,六部尚書是非常重要的官職,六部即「三省六部制」的六部,起源於隋朝時期,此後的歷朝歷代,都沿襲三省六部制,可見其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