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遵沐 在創作中
作者簡介:
張遵沐、男、漢族、福建泉州人,職業:雕塑,進修於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福建工藝美術學會委員,福建工藝美術協會會員,2015年度中國木雕榜眼。
2012年在泉州創辦「遵沐雕塑工作室」 專注雕塑創作,作品延伸材質:木雕藝術、銅雕藝術、石雕藝術、瓷雕藝術、玻璃鋼雕塑等。具有豐富的創作經驗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參加藝術活動的部分作品:
1998年作品《騰飛時代》入選98首屆大連槐花杯環境藝術大賽;
2015年作品《守望的幸福》參加第七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榮獲銀獎,同時授予中國木雕榜眼稱號;
2016年作品《天籟之音》榮獲天工獎三等獎;
2017年作品《空》榮獲第四屆中國傳統泥塑現場創作大賽優秀獎;
2017年作品《強》榮獲廈門文博會海峽工藝精品獎銀獎;
2017年作品《反腐利劍》榮獲廈門文博會海峽工藝精品獎銅獎;
弘一法師: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李叔同家裡經營鹽業和錢莊,是天津巨富。他的前半生是風情才子,後半生是卻是世外高僧。
《送別》是李叔同在1914年創作,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李叔同的大名,但是這首歌卻大都聽過,唱過。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歌詞屬婉約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摯,悽美柔婉,其中畫意詩情,更是相得益彰。歷經百年時光,依然是送別詩中的不二經典。
晚年弘一法師:
1939年(己卯民國二十八年)60歲4月入蓬壺毗峰普濟寺閉門靜修。著《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等書。9月,澳門《覺音月刊》和上海《佛學半月刊》均出版《弘一法師六秩紀念專刊》。秋末,為《續護生畫集》題字並作跋。
1940年(庚辰民國二十九年)61歲春,閉關永春蓬山,謝絕一切往來,專事著述。10月,應請赴南安靈應寺弘法。
1941年(辛巳民國三十年)62歲4月,離靈應寺赴晉江福林寺結夏安居,並講《律鈔宗要》,編《律鈔宗要隨講別錄》。冬,入泉州百原寺小住,後移居開元寺。歲末返福林寺度歲。
1942年(壬午民國三十一年)63歲2月赴靈瑞山講經。但弘一提出三約:一不迎,二不送,三不請齋。3月回泉州開元寺,後居溫陵養老院。7月,在朱子「過化亭」教演出家剃度儀式。8月在開元寺講《八大人覺經》。10月2日下午身體發熱,漸示微疾。10月7日喚妙蓮法師抵臥室寫遺囑。10月10日下午寫「悲欣交集」4字交妙蓮法師。10月13日晚7時45分呼吸急促,8時安詳西逝,圓寂於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
名家點評
魯迅:「樸拙圓滿,渾若天成。得李師手書,幸甚!」
太虛大師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
周恩來對曹禺說:你們將來如要編寫《中國話劇史》,不要忘記天津的李叔同,即出家後的弘一法師。他是傳播西洋繪畫、音樂、戲劇到中國來的先驅。
趙樸初:「深悲早現茶花女,勝願終成苦行僧,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林語堂:「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張愛玲:「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轉圍牆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夏丏尊:「綜師一生,為翩翩之佳公子,為激昂之志士,為多才之藝人,為嚴肅之教育者,為戒律精嚴之頭陀,而以傾心西極,吉祥善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