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沙和他的華文學校丨泰北散記之八
文丨蓮子 攝影丨楊奉達
泰北有92所華文學校,夜豐頌府的培德中學是其中一所,阿良是培德中學的校長。東南亞國家約有1700萬華僑,在泰國的6000多萬人口中,約有14%是華僑。
「密蘇雅」是泰北的一個華人村,泰國政府禁毒之後,這個村更名為「黎明新村」。穿過晨霧,穿過「黎明新村」村口的中國牌坊,培德中學大門上鐫刻著繁體字對聯:「讀聖賢書育天地正氣,行仁義事法古今完人。」
圖:培德中學禮堂門前的中式對聯。
寂靜的校園,青翠的山村,「學生們不在,都去泰文學校讀書了。」阿良的父親,楊春明老先生這樣說。泰文學校距培德中學有1公裡半路程。在泰國,華文學校只在晚上授課。阿良說,夜豐頌有三個華人村,華文中學有二所,華文小學有一所。
阿良畢業於培德中學,說起自己的母校,他如數家珍。培德中學有近40年歷史,創建人是坤沙。坤沙本名張奇夫,一度曾控制整個金三角地區毒品貿易的80%,而被稱為「世界第一毒梟」。阿良記得,自己讀書是免費的,「學校的所有開支都是坤沙資助。1996年,坤沙投誠緬甸政府後,辦學資金斷了。再後來,由新加坡烏節長老會開始過來認養部分貧困學生。」
圖:培德中學校長阿良和他的"好學向上號"旅遊車。
如今,培德中學有107個學生,年齡從5歲至13歲,開設年級從幼兒園到中學,學生多來自本村,也有來自外地,還有拉祜族、傈僳族、傣族等少數民族學生。「因為位於泰緬邊境,很多緬甸的華人或少數民族,只要家庭條件可以的,都會把子女送來學習中文。」阿良說,「我們辦華文教育,一是為了發揚中華文化,二是為了謀出路,像我們從學校畢業出去的學生,會說中文,找工作就比較吃香。」
阿良說,中華文化要世代傳下去,我們本村的華人,是一定要讀中文學校的,他很自豪:「現在,中國改革開放後,強大了」。在培德中學校園的牆上,有一塊的黑板,用楷書繁體粉筆字寫著課程表,有國文、數學、地理、社會、生活、健康、注音、歷史,還有「增廣賢文」、「聖經」和「人生必讀」。見字如見其人,這位不知名的老師的粉筆字寫得俊秀有度、剛勁有力,令人嘆服。而現實情況卻是,「至今,學校裡很多老師還是難民身份。」阿良嘆息道。
圖:培徳中學的課程表。
培德學校所用的教材一直是「臺灣版本」,最初是「南夷版」,後來是由臺灣僑委會為特別編制「泰北版」,在此之前,還用過「南夷版」。臺灣方面除了提供教材支持,還提供師資培訓。學校的生存,主要依靠三方面資金,一是學生的學費,二是善心人士捐款。目前,培德中學有些老師依然是難民身份,無法自由通行。
阿良介紹,中學部的學費約為每年6000株(約合1200元人民幣),這對於泰緬邊境的平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阿良最擔心的就是因貧困導致的失學或學校停辦。
阿良當校長2年多了,他其實並不常在學校,對於他來說,「校長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尋找辦學經費。」所以,阿良的另一個身份是導遊。他坦言,自從坤沙投誠之後,學校的經費來源就斷了,為了讓學校繼續開下去,他想了很多辦法,如合併班級、合併課程,國文和數學是重點課目,副課就綜合起來上。
窮則思變,阿良當上了導遊,買了一輛麵包車,命名為「好學向上號」。往返於清邁、清萊、夜豐頌之間,為中國遊客提供導遊、包車等服務。他經常在微信上曬出泰北的風光、美食、旅遊的美圖與趣聞,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中泰旅遊的熱潮,給阿良、給泰北的華人帶來了切實的實惠,也給培德中學帶來了福址和更為充盈的辦學資金。
大谷地,是泰北國軍眷屬村中的一個,因阡陌數十裡盛產糧食而得名。1971年冬,來自三軍軍部唐窩的數百官兵,陸續遷移至此,闢地建村。記者開車穿過村莊,發現這裡有三所華文學校,一所是基督教背景,一所是臺灣背景,還有一所則是由中國捐建的。走進大谷地華文中學時,老師們聚在一起唱讚美詩。偶遇國語老師楊金品,他是緬甸華人,他告訴我們,學校有學生有872人,從幼兒園到初中,開設有8個年級,開設課程有國語、算術、電腦等,使用臺灣教材,學生們上午上泰文學校,下午才上中文學校。
「修齊治平」是鐫刻在培德中學禮堂門楣上的一枚紅印,此語出自《禮記·大學》,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義。上聯:遵昔時聖訓漢暹撣一窗共讀,下聯:育當代人才德智藝三門並授。對聯中的「撣」,是坤沙的「理想國」。撣族,即「傣族」。撣邦,位於緬甸東部,是前緬甸聯邦的成員國之一。1993年,坤沙公開宣布成立撣邦共和國,並在泰國清萊府距美斯樂約30公裡的「滿星疊」設立大本營。1996年1月5日,緬甸獨立日第二天,在滿星疊,坤沙率領麾下將士舉行繳槍儀式,登上直升機,飛往仰光,向緬甸當局投降。
圖:坤沙大本營「滿星疊」院落內的炮彈碎片。
坤沙的「理想國」破滅了,他創建的滿星疊「大同中學」和密蘇雅「培德中學」卻依舊長青。滿星疊也留了下來,「坤沙大本營」成為泰國北部的一個人文旅遊景點,用炮彈碎片、塑像和圖片展訴說著那段塵封的歷史,圖片說明是全泰文,不知所云。在破敗的院落裡,坤沙騎馬的泥像,其遺韻和唐吉珂德有幾分神似。
蓮子:大公報駐雲南記者。當過工人寫過詩,2004年後以新聞為生,致力於以女性角度、海外媒體視野發掘新聞背後的故事。長期關注東南亞、南亞新聞,多次赴緬甸寮國泰國採訪,曾一線報導緬甸「果敢戰事」「克欽戰事」;關注邊緣人群,深入採訪與世隔絕的麻風村,直擊「吸毒遊擊隊」,親歷愛滋媽媽分娩。勇敢行走,好奇發現,執著發問,真誠寫作。
楊奉達,自由攝影師。上個世紀40年代末出生於重慶。酷愛旅行,熱愛攝影。從1990年,開始遊歷東南亞,走遍了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印尼、尼泊爾等國家,足跡行至40多個國家,曾經無數次行訪東南亞,留下了數十萬張圖片和無數佳話。2014年10月,泰北行旅的途中,在清邁遭遇意外車禍,駕鶴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