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題精選
一、名詞解釋
1社會生活的物質條件[武漢大學2015年研]
答:社會生活的物質條件是指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要素的總和。社會生活的物質條件包括:地理環境、社會發展的人口因素和人類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地理要素是指人類社會生存於其中的自然條件;社會發展的人口因素是指一定數量、質量、密度的人口,此二者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則對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
2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術[武漢大學2015年研]
答: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術是指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蘇格拉底通過提問幫助對方把觀點明確的方法。蘇格拉底在同別人討論問題時,往往總是說自己對任何問題都不懂,只好向別人請教。但當別人回答他的問題時,蘇格拉底卻對別人的答案進行反駁,使對方矛盾百出。最後通過啟發,誘導別人把他的觀點說出來。但蘇格拉底認為這些觀點不是自己的,而是對方心裡本來就有,只是由於肉體的阻礙未能顯現出來。他的作用是通過提問幫助對方把觀點明確。蘇格拉底把最後這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形象地稱為「思想助產術」。這個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啟發式教育的典型。
3斯賓諾莎的知識分類和真觀念[武漢大學2015年研]
答:斯賓諾莎的知識分類和真觀念是斯賓諾莎在認識論方面的基本觀點。他在《知性改進論》和《倫理學》中將知識歸結為「意見或想像」「理性知識」「直觀知識」(即真觀念),認為真觀念能夠直接認識事物的本質而不至於陷入錯誤,並將其作為推論知識確立的出發點、前提和基礎。斯賓諾莎認為哲學原則和概念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直觀的認識活動獲得的,人們憑藉天賦的認識能力(直觀和推理)在心中建立起一個真觀念,作為天賦工具,作為認識的原始起點,逐漸形成作品,再製造新的工具,實現知識的進步。
4唯名論[北京師範大學2015年研]
答:唯名論是中世紀經院哲學的主要派別之一。經院哲學研究的主要問題是共相和殊相,一般與個別之間的關係問題。圍繞「共相」問題,中世紀經院哲學分為實在論和唯名論。唯名論認為個別的東西才是真實的存在,共相只是概念,並沒有實際存在的意義。唯名論否定共相的獨立實在性,從根本上威脅到基督教的正統神學和教會權威。唯名論堅持把理性與信仰、哲學與神學相分離的做法,在客觀上推動著近代經驗哲學與實驗科學的興起。
5實體[北京師範大學2015年研]
答:實體是指神或自然。斯賓諾莎認為實體是在自身內並通過自身而被認識的東西。他反對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認為只有神或自然一個實體。實體是無限的,它不可以被別的東西所限制;實體是自因的和永恆的,它不能被別的東西所產生。宇宙間只有一個不動、不變的絕對無限的實體。斯賓諾莎將唯理論進一步向前推進,用自然主義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取代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
6感性[北京師範大學2015年研]
答:感性是指人的認識的接受性,是一種被動接受的認識能力,是最起碼的認識能力。康德把知識分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個層次。感性知識由兩種成分構成:①用來接受的先天直觀形式,即空間和時間形式;②通過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後天獲得的直觀的質料,包括知覺、印象、感覺等。康德認為空間是外感官的形式,時間是內感官的形式,一切外部現象最終都要納入到內部來感知,時間是感知一切內外現象的先天直觀條件。
7百科全書派[北京師範大學2015年研]
答:百科全書派是指在18世紀參與由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全稱《百科全書,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編纂工作的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是反宗教迷信、樹立理性的思想領袖,主要代表人物還有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孔狄亞克、拉美特利、狄德羅、達朗貝爾、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等,他們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影響著當時法國每個有教養人士的基本信念。他們在社會政治領域的貢獻掀起啟蒙運動的高潮。然而,百科全書派啟蒙思想家們的哲學觀點各不相同,他們並不屬於某一個統一的哲學流派。
8人是萬物的尺度[北京師範大學2015年研]
答:「人是萬物的尺度」是普羅泰戈拉提出的著名哲學命題,是指對每個感知者而言,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個樣子。命題中的「人」主要時指單個的人,也可指某類的人。普羅泰戈拉認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單個人的個體感覺,帶有明顯的主觀主義、感覺主義和相對主義色彩。但他反對「神是萬物尺度」的神話傳統和「人是自然產物」的自然哲學傳統,把神、物、人的關係顛倒過來,使人成為衡量存在的標準、主宰萬物的力量。這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強調主體能動性的典型命題,對於破除外在的限制與束縛,啟發人們重視自身價值具有重要的啟蒙意義。
9預定和諧[北京師範大學2015年研]
答:預定和諧是萊布尼茲提出的理論,其目的是為了解決複雜的單子系統如何在各自獨立運動的情況下保持協調一致的問題,是萊布尼茨單子論的核心問題。他認為上帝在最初創造每個單子的時候就把能夠使它們相互協調一致的程序放進單子裡面,在由無數單子構成的宇宙中,上帝如同宇宙秩序總譜的作曲者,彼此孤立的各個單子正是根據上帝的前定和諧來進行各自的自然變化,上帝既使得每個單子都向著更高的知覺狀態運動,也使得整個單子世界保持一種有條不紊的秩序。這一學說本身存在著矛盾,「前定和諧」本是設定上帝來解決單子之間的協調性問題,卻變成他以宇宙現存的和諧秩序作為上帝存在的一個「證明」。
10方法論原則[北京師範大學2015年研]
答:方法論原則是笛卡爾提出的,觀點主要有:①決不接受我沒有確定為真的東西;②把每一個考察的難題分析為細小部分,直到可以適當地、圓滿解決的程度為止;③按照順序,從最簡單、最容易認識的對象開始,逐漸上升到對複雜對象的認識;④把一切情況儘量完全地列舉出來。第一條說明分析的必要性是為了找到無可懷疑的、確定的「阿基米德點」;第二條說明分析是由複雜到簡單的過程,分析的結果要儘可能地細緻;第三條是指綜合的過程,從分析的結果出發,由簡單的、確定的真理推導到複雜的道理;第四條是指分析和綜合的過程,分析要徹底,綜合要全面,才能達到完全的真理。在方法論原則基礎上,笛卡爾建立起理性演繹法。
11四因說[北京師範大學2015年研;中山大學2013年研]
答:「四因說」由亞里斯多德提出,是指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他認為從客觀事物中為實體概念找到它的具體根據是必要的。在人造物中,「四因」彼此區別。在自然物中,動力因和目的因都是形式因,「四因」只有形式因與質料因。形式因規定事物的本質,包含著事物發展的動力和目的,是積極的、能動的、決定的因素;質料因是消極的、被動的、被決定的因素。形式與質料相對立。整個宇宙形成一個從質料到形式交替上升的統一序列。四因說回答「實體存在的原因是什麼」問題,構成亞里斯多德實體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後世哲學家產生深遠的影響。
12存在就是被感知[北京師範大學2015年研;四川大學2014年研]
答:「存在就是被感知」由貝克萊在《人類知識原理》中提出,是指既然觀念的存在就在於被感知,就意味著感覺事物的存在就在於被感知,一切事物的存在就在於被感知。貝克萊以不同的感官印象為出發點,把事物說成是來自不同感官的各種觀念的集合。他認為事物都是可感物,可感物由各種可感性質集合而成,可感性質不可能離開感覺而獨立存在,觀念是可感性質與感覺的統一,事物是觀念的集合。貝克萊是把洛克的經驗論原則向前推進一步,否定質不可感知的「物實體」,把觀念的原因和支撐者歸結為「精神實體」。他把事物說成是觀念的集合,又把觀念說成是精神、心靈、自我的結果,整個世界只不過是精神或自我的一種感知。貝克萊陷入與常識相悖逆的主觀唯心主義。
13原子運動[河北大學2014年研]
答:原子運動是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的著名學說。他認為原子具有能動性,是構成一切事物的最後單位,並否認原子受其他東西的支配,而主張原子本來就在運動的觀點。他把運動看作是原子的固有屬性,無數原子在宇宙中形成旋渦運動,重的凝結成大地,輕的被拋向外層空間。原子在旋轉中相互碰撞,不同形狀的原子或因相互勾連、糾纏而結合,或因錯開、脫落而分離。世間萬物因原子的結合而產生,因原子的分離而消失。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的漩渦運動是必然的,說「萬物都根據必然性生成」「沒有什麼事物是任意產生的」。
14啟蒙運動[河北大學2014年研]
答:啟蒙運動是18世紀興起於歐洲的思想解放和歷史進步的運動,這場運動以哲學為核心且聲勢浩大。「啟蒙」是用光明驅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的意思。啟蒙理性是17世紀的哲學與科學精神的繼續,是樂觀主義的歷史進步觀,是現代理性。啟蒙主義的綱領就是現代主義和現代化的綱領。啟蒙運動是遍及全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有蘇格蘭、德國等國的啟蒙運動,但法國的啟蒙運動最為徹底,影響最大,法國大革命是它的直接結果。法國的啟蒙學者可分為以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為代表的溫和論者和以百科全書派為代表的激進論者。啟蒙運動啟迪了人們的思想,動搖了封建統治的基礎,為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