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論「人是目的」之為企業價值觀(二)——張瑞敏與康德之七

2020-12-22 胡泳

尊嚴無限地凌駕於一切價值之上

人的尊嚴即人的內在價值

傳統上,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被認為是道德的核心。哲學家使用許多術語來指代這種價值。某物的內在價值被認為是該物具備「本身自有」(in itself)或「出於自身的緣故」(for its own sake)或「依其本性」(in its own right)的價值,其「就是如此」(as such)。

當我們說某物是有價值的,意味著兩種情況:其一,某物因他物而具有價值,他物以某種方式與此物相關,此即外在價值(extrinsic value),也叫工具價值(instrumental value);其二,某物出於其自身是有價值的,此即內在價值。也許最容易通過例證來了解其間的區別。

假設有人問你在他人亟需時幫助他們是否有益,你會回答:「是的,當然。」如果這個人繼續問,為什麼以這種方式行事是好的,你也許會說,那是因為滿足他人的需要是件好事。如果隨後被問到滿足人們的需要為什麼很好,那麼你可能感到困惑,會脫口而出:「就是那樣的呀。」或者,你可能會解釋說,滿足人們的需要之所以是一件好事,是因為這會讓他們感到快樂。然而你的對話者依然窮追不捨:「讓別人快樂,為什麼就是好的?」此時你也許終於失去了耐心:「讓人們感到快樂就是好」,從而徹底結束這一對話。或者,也許你是個好脾氣的人,會再次想法解釋,然而在某個時候,你必須結束這些問題,不是因為你已經厭倦了,而是由於你發現,如果善來自於其他事物,其他事物的善又來自於第三事物,依此類推,一定要達到一個點,即達到某種並非衍生自他物的善,而是其依照自身就是善——這個善是清單中所有在其他事物中發現的善的源泉,那些善都因為這個善而得到解釋。

內在的善如同水波的核心,外在的善都由它發散衍生。

在這一點上,你獲得的就是內在的善。與內在的善相比,外在的善是衍生的:它是好的,不是出自本身,而是出於某種有益的並且以某種方式與之相關的事物。因此,內在價值相比外在價值具有一定的優先權。出於這個原因,哲學家們格外關注內在價值。

如果著眼於內在價值,就會激發一個問題:人們所珍視的這樣的價值包括什麼?最明顯的是快樂和幸福(pleasure and happiness)。人們珍視許多事物,例如財富、健康、美麗、友誼、教育、工作,以及房屋、汽車、電器等物質財產,但其實佔有這些東西,是因為人們認為其會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幸福。接下來,再去問人們為什麼想要快樂和幸福,似乎很有意義。然而亞裡斯多德和密爾都指出,問一個人為什麼想要幸福,是沒有意義的。

尊嚴無價

許多哲學家認為內在價值對於各種道德判斷至關重要。例如,一項行為在道德上是對還是錯,至少部分地與一個人可以從事的行為的後果的內在價值相關。而且,如果像通常認為的那樣,一個人的道德責任是某人所作所為的對與錯的某種作用,那麼內在價值似乎也與對責任的判斷有關。如果正義得到實現是善的,而正義無法實現是惡的,那麼道德正義的判斷也必須考量內在價值。最後,通常認為,關於美德與惡習的判斷會導向內在價值問題。當我們說美德是好的,惡習是壞的,它們都會以與內在價值密切相關的方式出現。

用康德的術語,具有內在價值的對象可以被視為擁有自身的目的(end-in-itself)。這種價值的存在不依賴於另一個「目的」,這種價值沒有其他「等價物」可與之匹配。在《道德形上學原理》中,康德說得斬釘截鐵:「目的王國中的一切,或者有價值,或者有尊嚴。一個有價值的東西能被其他東西所替代,這是等價;與此相反,超越於一切價值之上,沒有等價物可替代,才是尊嚴。」 「和人們的普遍愛好以及需要有關的東西,具有市場價值;不以需要為前提,而與某種情趣相適應,滿足我們趣味的無目的活動的東西,具有欣賞價值;只有那些構成事物作為自在目的而存在的條件的東西,不但具有相對價值,而且具有尊嚴。」(康德:《道德形上學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7頁)

康德 《道德形上學原理》

其實,苗譯中的「價值」,更準確地說,是指「價格」。也就是說,凡是有價格的東西都可以被與其相等價的東西所取代;與之迥異的是,超越了價格、沒有等價物的尊嚴,可以被界定為一種特殊的、內在的、最高的價值,它不同於滿足人們各種偏好和需要的市場價格,也不同於不以一種需要為前提、但卻合乎某種無目的的嬉戲趣味的情感價格,因為這兩種價格均可以用等價物來加以衡量和替代,且從屬於一個更高的目的。「尊嚴」因構成最終目的而成為最高價值,具備不可替代性和內在性,所以我們才會說「尊嚴是無價的」。

人為什麼會有尊嚴

那麼,人為什麼會有尊嚴呢?首先是因為人有理性,「唯獨有理性的東西有能力按照規律的觀念,也就是按照原則而行動,或者說,具有意志」(康德:《道德形上學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3頁)。其次,因為只有人才能成為「自律的立法者」,內在價值指的就是一個自律的立法者以自己的法則為目的。道德也由此誕生,所謂道德,即是這樣一個條件,在此條件下,一個理性的人就是他自身的目的,因為唯有如此才可以成為目的王國中的立法成員。

苗力田先生為《道德形上學原理》一書所作代序的題目是《德性就是力量——從自主到自律》,認為康德在論證了人的自主、自由,確立了主體性原則之後,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進一步從道德自律來強化對「人性尊嚴」的論證。所謂「自律」,就是自己立法自己守法。當其他存在受制於規律的盲目支配之時,「人卻更積極地與將他束縛於其本性的野蠻之中的障礙作鬥爭,來建立自己人類的尊嚴」(康德:《實用人類學》,鄧曉芒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5頁)。「也就是說,人類雖然也會受到來自欲望、偏好、追求幸福,甚至是野蠻的動機支配,但人的偉大之處正在於他能夠以理性戰勝欲望和享樂,能夠為行為確立道德原則,並約束自己去遵從道德原則,這就是人的『自律性』。」(韓躍紅:《生命倫理學中人的尊嚴》)

康德 《實用人類學》

所謂「責任」,就是依從可以普遍化的道德原則「而行動的實踐必然性」,即「出於約束性的行為客觀必然性」(康德《道德形上學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7頁)。「責任」是康德倫理學的基本概念。一種出於責任的行為的道德價值並不來自期望的效果,而來自一種形式原則,即為責任而責任,不管責任是什麼。人活於世,都要承擔與自身角色相應的責任,因而也就要同上述欲望、偏好、野蠻的動機等等搏鬥,避免受其支配,以至於從根本上「敗壞」責任,「使它失去尊嚴」(康德:《道德形上學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5頁)。「自律性就是人和任何理性本性的尊嚴的根據」 (康德:《道德形上學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9頁),而「純粹的責任觀念在對自身尊嚴的意識中鄙視那些來自經驗的動機,並逐漸成為它們的主宰」(康德:《道德形上學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5頁)。由此來看,惟有「自律」和「責任」才能使人獨享尊嚴。

康德在述及尊嚴時,非常強調人人參與立法這一前提,並把自立法作為自守法的前置條件。人人參與立法才能達成「普遍立法」,意指所立之法是人人都贊同、人人都能遵從的道德法則。如果「立法」過程不是人人參與,而只是少數人的獨斷,那麼大多數人的目的、意志就被排除在道德法則之外,此時的道德於他們而言就不再是「自律」而是「他律」,其行為就不再以自身為目的,而是被迫服膺於他人的意志,這樣必然喪失做人的尊嚴。所以,「唯有立法者自身才具有尊嚴,具有無條件、不可比擬的價值,只有它才配得上有理性東西在稱頌它時所用的尊重這個詞」(康德:《道德形上學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7頁)

不僅如此,「人的尊嚴」還延伸出人與人之間相互承認、相互尊重其最高價值的道德要求,康德是這樣表述的:「我對別人懷有的,或者一個他人能夠要求於我的敬重,就是對其他人身上的一種尊嚴的承認,亦即對一種無價的、沒有可以用價值評估的客體與之交換的等價物的價值的承認。」(《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李秋零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662頁)

《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李秋零譯

最後,康德得出結論:「只有道德以及與道德相適應的人性,才是具有尊嚴的東西」(康德:《道德形上學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8頁)。尊嚴「無限地凌駕於一切價值之上,這價值若妄想與它相比較,總難免玷辱它的聖潔」(康德:《道德形上學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8頁)

以此來看,我們或許可以說,在企業中奉行「人是目的」的價值觀,首先要把市場價格、情感價格和內在價值區分開來。工作中的技能與勤奮有其市場價格;豐富的想像和遊戲趣味有其情感價格;但是對諾言的堅守和有原則的(而不是本能的)善意,則具有內在的價值。

康德告訴我們說,真正的道德行為具有內在的價值。他會說,一個有理性的人根據責任感而表現出良好行為的宇宙,比沒有這種情況發生的宇宙在本質上要好。 「人是目的」作為企業價值觀,就是要把企業塑造為一個人人立法、人人盡責並表現出良好行為的微觀宇宙。

相關焦點

  • 胡泳經典作品推薦,《張瑞敏思考實錄》最受讀者歡迎
    湖南嘉禾人。政治學博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傳播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網絡傳播學會常務理事。「信息社會50人論壇」成員。中國信息經濟學會信息社會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胡泳的《張瑞敏思考實錄》,《眾聲喧譁》等是大家都相當熟悉的,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些作品究竟有怎樣的文字魅力呢?1.《張瑞敏思考實錄》豆瓣評分:8.0作品簡介:《張瑞敏思考實錄》記錄了海爾集團執行長張瑞敏在網際網路時代對公司戰略、管理創新、企業哲學、領導力等各個方面細緻、深入的思考。
  • 胡泳|當知識成為現代生產第一要素——從張瑞敏看馬克思之二
    時間是企業之主,管理之精神即對於時間的崇拜。效率把人性徹底排擠出了精神的範疇。克雷納認為科學管理是建築在缺乏信任,缺乏對價值、才能和個人智力的尊重的基礎之上的。人在工廠裡和鋼鐵一樣,都只是原材料而已。泰勒甚至這樣說過:「如今,對以搬運生鐵為業的人來說,首先的要求就是蠢笨遲鈍,心智如牛。」時間是企業之主,管理之精神即對於時間的崇拜。
  • 快與慢 | 科耶夫《論康德》:為康德在哲學史中「定位」
    那麼這個定義與柏拉圖所說的真理定義的不同之處在於,永恆所相關的永恆應該是位於「時間」之中,而不是時間之外。這種差異的關鍵在於,亞里斯多德對真理的定義為康德的下述斷言的可能性做了「準備」,即人所能知道的一切都不在經驗之外。
  • 蘇格拉底:目的論的開創者——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2.6
    康德,正是他真正完成了目的論哲學體系(冊)1.(章)1.第一章 扳手腕的死敵二 、 軸心時代和古希臘三聖(一)蘇格拉底目的論的萌生蘇格拉底進一步深思,發現在事實世界的後面這使得他在哲學中引入了一種考察宇宙萬物的方法,即對事物的目的論的構想——這種目的認為每個事物都有一個功能或目標,都朝向善。例如,說一個人有一個可以定義的本質,也就是說有某種行為是適合他的本質的。如果人是理性的存在者,那麼,理性地行動就是適合於他的本質的行為。這差不多就等於是說,人們應該理性地行動。
  • 本體論(六)| 康德的本體論思想及主張
    康德在論述本體論證明的時候,透露出他對本體論的看法,他把本體論理解為,純粹概念的推論其中,上帝論證最核心就是本體論證明,他們置一切經驗於不顧,完全是先天地從純粹的概念去推論最高原因的存在本體論使用的是一種特殊規定的語言,他的意義來源於概念之間的關係之中,柏拉圖後期理念論中所使用的理念或通種,就是些這樣的概念。
  • 專訪張瑞敏:我不希望海爾是一部機器
    講話最後,他引用了倫敦商學院教授加裡·哈默爾(Gary Hamel)的話:「人之所以留在地面上,不是因為存在重力,而是因為缺乏創新。管理也是一個道理。」近30年前,海爾生產的是價格並不昂貴的小型冰箱,很受大學生歡迎。如今,張瑞敏已經帶領海爾成長為白色家電的全球力量,成功合併了美國通用家電等海外企業。
  • 康德的美學文論說
    康德在建構他的批判哲學時先寫了《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在那裡他把世界劃分為現象界和物自體(本體世界)兩部分,並且認為人的感性和知性能力只能把握現象界,無法達到物自體(本體世界),那是只能靠理性去信仰的彼岸世界。這樣,在本體論上康德就是二元論(最終倒向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
  • 「企業的目的就是牟利!牟利方式受核心價值觀影響」
    企業也是一類組織,也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在討論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之前應澄清它與企業的功能、企業的目、企業的本質的的區別。我們設定討論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功能、目的的前提條件是含有私有制的多種所有制與市場經濟制度。企業的功能就是企業所能發揮的作用。
  • 胡泳:今天我們需要關注「數字棄民」
    這是北京冬天的一個普通傍晚,我們的對話選在了萬聖書園——中國當代最為知名的文化書店之一;書店裡的醒客咖啡,六七位年輕人在咖啡和書前寂靜無聲。儘管這裡位於中國網際網路的心臟,早在二十餘年前瀛海威就將此處定義為中國網際網路高速公路的路口,但這裡或許是不多的紙質出版物還能夠戰勝數位化設備的地方。胡泳是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知名教授,也是數位化管理領域的先行觀察者。
  • ...學的改造及其意義辨析——兼論奧古斯丁與康德自由意志思想的張力
    「致命的一躍」(salto mortale)這一術語是康德在《單純理性界限內的宗教》(以下簡稱《宗教》)中提出來的。《宗教》第三篇的標題是「善的原則對惡的原則的勝利與上帝之國在地上的建立」。康德開宗明義指出,為了期望善的原則對惡的原則的勝利,「只能通過建立和擴展一個遵照道德法則、並以道德法則為目的的社會來達到。」
  • 張瑞敏等6位山東企業家比拼,做魚竿的他,被稱民族之光
    但很多人在某一個方面與之相似。1、張瑞敏海爾是中國最著名的企業之一,品牌價值排名第二位,同時海爾也是山東唯一年淨利潤超過200億元的企業。張瑞敏無疑是山東最成功、最知名的企業家。但張瑞敏最值得尊敬之處是,不是讓海爾賺了多少錢,而自1984年他執掌海爾以來,一直讓海爾處於不斷適應時代的變革中,他也成為中國甚至世界級的管理大師。最新應對網際網路的改革、人單合一等,是一項讓很多人看不懂甚至提心弔膽的自我挑戰。所謂的人單合一,與任先生「讓聽到炮聲的人決策」有異曲同工之妙。
  • 當拼多多「拼命論」引爭議,陝西百強企業又在倡導哪些價值觀?
    有36%的企業在價值觀中表示自己是「結果導向」,比如企業文化最終都指向了一個目的:提升綜合競爭能力和整體經營效益,為企業創造更多財富或獨特的價值。 但也只有11%左右的企業在價值觀中提及發展要講究平穩,以及和自然和諧共處。 至於那些和真正需要打交道的「人」有關的詞彙呢?
  • [美學]康德的哲學——從啟蒙時代到浪漫主義的轉向
    即是如此,其矛盾之處卻更顯得迷人,他雖然嘗試將所有概念統一在理性之下,但在思辨的結果,卻承認天才、自由、主觀創造、人性尊嚴等非理性概念,終於推進了歷史,間接促成浪漫主義運動。一、康德思想簡介康德的批判哲學體系由他的三大著作所構成:純粹理性批判——相當於知識論,專門研究知性的功能,探討人的知識何以可能。
  • 康德美學:朱光潛
    所以康德說,這種普遍的可傳達性是由審美判斷所「假定為先行條件的」,「它可以從它的心理效果上感覺得出」,除此以外,「不可能對它有其它的意識」(第九節)。這種看法的根據當然還是普遍人性論。最後,從審美判斷的量方面看,康德替美下了如下的定義: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 ——康德、黑格爾和克勞塞維茨
    儘管「三大批判」各有側重,即分別研究人應該認識什麼、人應該做什麼和人應該希望什麼,但歸根到底,就如他在《邏輯學講義》中指出的那樣,他關心的是「人是什麼」。他的國際關係思想是其哲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關乎個人幸福的安全問題是其關注的當然內容。另外,康德在思想上深受盧梭影響,而盧梭曾經對聖皮埃爾提出的通過在歐洲建立「牢固的持久聯邦」實現歐洲和平的方案有深入研究。
  • 康德: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永遇樂·晨光 宣紙設色丁融 在人類認識自然過程中,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 王慶節 | 「別子為宗」:本我論還是唯我論?——論卡西爾對海德格爾真理觀的「唯我論責難」
    「別子為宗」:本我論還是唯我論?——論卡西爾對海德格爾真理觀的「唯我論責難」在著名的達沃斯論辯中,卡西爾責難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中的以「有限存在人」為立足點和出發點的基礎存在論立場。他批評海德格爾對康德的解釋在真理問題上把自己逼入哲學上的主觀唯我論和主觀相對主義。
  • 康德的道德區塊鏈-《道德形上學原理》評述
    經過一番探索,康德找到了三個原則:一、有理性的本性,作為自在目的而實存著。你的行動,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二、每個有理性東西的意志的觀念都是普遍立法的意志的觀念。
  • 學習康德好榜樣(一)
    康德上課,從不遲到、缺席,從不照本宣科。從未出過國的康德講課趣聞逸事不斷,間雜異國風土人情,經常把學生講得當堂落淚。康德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資質中平的學生能聽懂為標準。他常說:「我不是教給你們哲學,而是教你們如何進行哲學思考。」 二百多年後,中國管這個叫「素質教育」,並且推廣了二十多年還毫無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