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1.(章)1.(節)2.6
《康德大師》 第一冊
滄海流雲 著
· ·
「用儘可能淺顯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去闡釋世界上最艱澀難讀的康德及其哲學。」
第一章 扳手腕的死敵
二 、 軸心時代和古希臘三聖(一)蘇格拉底
目的論的萌生
蘇格拉底進一步深思,發現在事實世界的後面,在事物之中,存在著一個我們可以發現的秩序。那麼,這個秩序是什麼?這使得他在哲學中引入了一種考察宇宙萬物的方法,即對事物的目的論的構想——這種目的認為每個事物都有一個功能或目標,都朝向善。例如,說一個人有一個可以定義的本質,也就是說有某種行為是適合他的本質的。如果人是理性的存在者,那麼,理性地行動就是適合於他的本質的行為。這差不多就等於是說,人們應該理性地行動。通過發現每個事物的本性,蘇格拉底相信他也可以在事物中發現可理解的秩序,即目的或功能。從這個觀點看,事物不僅有它自己特殊的本質和功能,而且這些功能在所有事物的整體安排中還有某種另外的目的。宇宙中存在著許多種事物,這並不是由於偶然的混合,而是每個事物都各盡其職,所有的事物共同構成了有序的宇宙。這已經是目的論的萌芽。
但凡熟悉康德哲學的人,看到這裡,都會意識到,康德的先驗理念和目的論理念,並非獨創,前輩蘇格拉底在兩千多年前,已經給了他充分的啟發和奠基。
只是,那些永恆的要素到底是什麼?它們是如何存在的?這些目的和秩序又是什麼,它們又是如何存在的?這些要等漫長的兩千年後的康德來給出最精緻的回答。
蘇格拉底對自然科學並不太關心,所以,他的所有的探索,其實都是奔著人類的善,即道德而去。
對蘇格拉底來說,知識和德性是一回事。然而,這裡的知識,並不是指對自然界的知識,而是對人的知識。如果德性與「使靈魂儘可能地善」有關,那麼,我們首先就有必要知道什麼是使靈魂善,什麼能使靈魂善。這樣一來,善和對靈魂的認知便密切相關。那些和德性是一回事的知識,正是對靈魂的真知。他說,知識,就是德性。認識善,就是行善。這二者完全是一回事。在這裡,我們不由得會想起中國明代思想大師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心學。
按照我們日常通俗的認識,我們可能會就此反駁蘇格拉底。知道好壞和是否按好壞實踐,並不是一回事。「知善」未必就「行善」。然而,如果這樣來看,我們並沒有真正懂得蘇格拉底,也沒有真正懂得什麼是「知善」。蘇格拉底提出的「知善」有著完全不是我們以為的含義。
正是這一原理,所以,蘇格拉底說,正如知識就是德性,惡行也就是無知。因此,沒有人會明知故犯地作惡。他說,一個人做錯事,總是不自覺的,是無知的結果。他有一句響徹歷史的名言:無知,就是惡。
這裡的有知與無知,對象正是靈魂或心靈。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揣摩,便可發現,當蘇格拉底做出這些闡述時,他對德性這麼一個東西其實有著特殊的構想。這一構想就是人性的基本結構是恆常、固定不變的。這也是他得以克服智者派的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基礎。
那麼,這種恆常、固定不變的人性的基本結構是什麼樣的呢?這一重大的問題,和其他很多重大的問題,一起都留給了後來的哲學大家們。
完全不容否認,蘇格拉底為道德哲學所設定的方向,是整個西方文明史在道德哲學上一直遵循著的。他的思想得到了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基督教神學家們的修正,但它依然是理智和道德方面萬變不離其宗的主導性傳統。直到後來的康德。直到現在。也許,直到永遠。
最近5篇的連載:
軸心時代和古希臘三聖——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2.1
蘇格拉底和智者派——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2.2
蘇格拉底:作為知識的穩固地基——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2.3
蘇格拉底的「思想助產術」——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2.4
蘇格拉底:概念通向真理——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