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目的論的開創者——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2.6

2020-12-22 寂寞山雨
蘇格拉底和學生
康德,正是他真正完成了目的論哲學體系

(冊)1.(章)1.(節)2.6

《康德大師》 第一冊

滄海流雲 著

· ·

「用儘可能淺顯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去闡釋世界上最艱澀難讀的康德及其哲學。」

第一章 扳手腕的死敵

二 、 軸心時代和古希臘三聖(一)蘇格拉底

目的論的萌生

蘇格拉底進一步深思,發現在事實世界的後面,在事物之中,存在著一個我們可以發現的秩序。那麼,這個秩序是什麼?這使得他在哲學中引入了一種考察宇宙萬物的方法,即對事物的目的論的構想——這種目的認為每個事物都有一個功能或目標,都朝向善。例如,說一個人有一個可以定義的本質,也就是說有某種行為是適合他的本質的。如果人是理性的存在者,那麼,理性地行動就是適合於他的本質的行為。這差不多就等於是說,人們應該理性地行動。通過發現每個事物的本性,蘇格拉底相信他也可以在事物中發現可理解的秩序,即目的或功能。從這個觀點看,事物不僅有它自己特殊的本質和功能,而且這些功能在所有事物的整體安排中還有某種另外的目的。宇宙中存在著許多種事物,這並不是由於偶然的混合,而是每個事物都各盡其職,所有的事物共同構成了有序的宇宙。這已經是目的論的萌芽。

但凡熟悉康德哲學的人,看到這裡,都會意識到,康德的先驗理念和目的論理念,並非獨創,前輩蘇格拉底在兩千多年前,已經給了他充分的啟發和奠基。

只是,那些永恆的要素到底是什麼?它們是如何存在的?這些目的和秩序又是什麼,它們又是如何存在的?這些要等漫長的兩千年後的康德來給出最精緻的回答。

蘇格拉底對自然科學並不太關心,所以,他的所有的探索,其實都是奔著人類的善,即道德而去。

對蘇格拉底來說,知識和德性是一回事。然而,這裡的知識,並不是指對自然界的知識,而是對人的知識。如果德性與「使靈魂儘可能地善」有關,那麼,我們首先就有必要知道什麼是使靈魂善,什麼能使靈魂善。這樣一來,善和對靈魂的認知便密切相關。那些和德性是一回事的知識,正是對靈魂的真知。他說,知識,就是德性。認識善,就是行善。這二者完全是一回事。在這裡,我們不由得會想起中國明代思想大師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心學。

按照我們日常通俗的認識,我們可能會就此反駁蘇格拉底。知道好壞和是否按好壞實踐,並不是一回事。「知善」未必就「行善」。然而,如果這樣來看,我們並沒有真正懂得蘇格拉底,也沒有真正懂得什麼是「知善」。蘇格拉底提出的「知善」有著完全不是我們以為的含義。

正是這一原理,所以,蘇格拉底說,正如知識就是德性,惡行也就是無知。因此,沒有人會明知故犯地作惡。他說,一個人做錯事,總是不自覺的,是無知的結果。他有一句響徹歷史的名言:無知,就是惡。

這裡的有知與無知,對象正是靈魂或心靈。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揣摩,便可發現,當蘇格拉底做出這些闡述時,他對德性這麼一個東西其實有著特殊的構想。這一構想就是人性的基本結構是恆常、固定不變的。這也是他得以克服智者派的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基礎。

那麼,這種恆常、固定不變的人性的基本結構是什麼樣的呢?這一重大的問題,和其他很多重大的問題,一起都留給了後來的哲學大家們。

完全不容否認,蘇格拉底為道德哲學所設定的方向,是整個西方文明史在道德哲學上一直遵循著的。他的思想得到了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基督教神學家們的修正,但它依然是理智和道德方面萬變不離其宗的主導性傳統。直到後來的康德。直到現在。也許,直到永遠。

最近5篇的連載:

軸心時代和古希臘三聖——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2.1

蘇格拉底和智者派——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2.2

蘇格拉底:作為知識的穩固地基——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2.3

蘇格拉底的「思想助產術」——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2.4

蘇格拉底:概念通向真理——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2.5

相關焦點

  • ——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4.1
    柏拉圖的理想國和哲學王——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3.5柏拉圖眼中的善與惡——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3.4柏拉圖的理念論——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3.3柏拉圖其人其書——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3.1
  • 本體論(六)| 康德的本體論思想及主張
    本篇文章將從五個方面闡述康德對本體論的主張:1、康德所知的本體論本體論這個詞最早來源於沃爾夫的定義,而對於康德而言
  • 快與慢 | 科耶夫《論康德》:為康德在哲學史中「定位」
    科耶夫理解的康德與他的《理性的異教哲學史》和《黑格爾導讀》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西方哲學史。因此,《論康德》的出版對於理解科耶夫的思想脈絡以及西方哲學史具有重要意義。顯然不能隨便說話,而是要像蘇格拉底教導他的弟子柏拉圖那樣,通過提出正確的問題來說話。正確的問題是概念的定義問題,因此是理念的定義問題。提出「什麼是……」美德、正義、勇氣等問題,就是向著真理,或者向著美德、正義、勇氣等理念出發。
  • 坤鵬論: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如何評價阿那克薩戈拉?
    當然,由於蘇格拉底的思想主要是通過柏拉圖的對話錄流傳的,因此,我們根本無從將他們的思想完全剝離開來,那麼,蘇格拉底所說,也可以視為柏拉圖所想。《斐多篇》記錄的是蘇格拉底在獄中服毒前1個小時,與他的一群朋友和學生的話別。因為主要圍繞靈魂輪迴說論證靈魂不朽,所以也有翻譯為《論靈魂》。對話中,蘇格拉底談到了他自己是怎樣實現「心靈的轉向」的。
  • 康德:什麼是天才?
    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來自專輯通識日曆還記得前陣子各種「天才兒童」新聞頻頻來襲的場景嗎?天才,究竟意味著什麼?在中國古老的《易經》裡,有著天、地、人三才之說,天才即是天道,昭示著自然萬物的宇宙和諧觀。
  • 胡泳|論「人是目的」之為企業價值觀(二)——張瑞敏與康德之七
    用康德的術語,具有內在價值的對象可以被視為擁有自身的目的(end-in-itself)。這種價值的存在不依賴於另一個「目的」,這種價值沒有其他「等價物」可與之匹配。在《道德形上學原理》中,康德說得斬釘截鐵:「目的王國中的一切,或者有價值,或者有尊嚴。一個有價值的東西能被其他東西所替代,這是等價;與此相反,超越於一切價值之上,沒有等價物可替代,才是尊嚴。」
  • 康德,連墓碑上刻的語錄都那樣精彩絕倫,經典語錄不容錯過
    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法蘭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統,並且有為數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稱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部作品有系統地分別闡述他的知識學、倫理學和美學思想。
  • 康德: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笛卡爾的理性主義與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之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 清平樂·八俊 宣紙設色 丁融 美,是沒有目的的快樂。
  • 《思想者心靈簡史:從蘇格拉底到尼採》:哲學家究竟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一個有教養的人可能對蘇格拉底有所了解,還知道「伊壁鳩魯學派」、「斯多亞學派」(Stoic)、「懷疑論」的一些內容。大衛·休謨(David Hume,公元1711—1776)仍對這些哲學派別很感興趣,在《道德與政治論文集》(Essays, Moral and Political)中寫到了所有這些派別。
  • 康德的美學文論說
    康德在建構他的批判哲學時先寫了《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在那裡他把世界劃分為現象界和物自體(本體世界)兩部分,並且認為人的感性和知性能力只能把握現象界,無法達到物自體(本體世界),那是只能靠理性去信仰的彼岸世界。這樣,在本體論上康德就是二元論(最終倒向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
  • 哲學大師康德這10句思想精華,句句讓人大徹大悟,瞬間領悟人生
    康德也被認為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之後西方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大學畢業後,康德留在母校任教。這個時期,他發表了很多關於自然科學的研究和著作。康德生來身體比較孱弱,他的個子很矮小,身體有一些缺陷,一邊肩膀比另一邊高。
  • 王慶節:《康德與形上學疑難》譯後記
    中譯本根據德國法蘭克福的維託裡奧·克勞斯特曼出版社於1998年出版的《康德與形上學疑難》單行本第6版譯出,而這一版,與1991年由同一出版社出版的《海德格爾全集》德文版第3卷,即單行本第5版擴充版,在文字和頁碼上完全相同。迄今為止,《康德與形上學疑難》在德國一共出版了6版。
  • 蘇格拉底的反諷:否認知識
    維拉斯託斯先生給蘇格拉底辯駁法下的定義是:蘇格拉底辯駁法是一種對道德真理的探索,它是通過對對手論點的問和答來進行的,在這種探索中,一個論題只有被宣稱是回答者自己的信念才被討論,一個論題的否定只有從回答者自己的信念中推出來的才被看作是被反駁。[2]4這個定義兩處重複「自己的信念」,較為忠實地體現了蘇格拉底辯駁法「說你所相信的」這個首要原則。
  • 坤鵬論:讀柏拉圖早期著作 理解蘇格拉底(下)
    ——坤鵬論昨天在《讀柏拉圖早期著作 理解蘇格拉底(中)》講了蘇格拉底為什麼不潛逃。其實從整體上看,很像中國古人所崇尚的「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對於美德是否可教這個論題,雙方你來我往,爭得煞是好看。蘇格拉底認為,政治美德不可教。第一,雅典人在公民大會上討論工程或造船等某一領域的技術性事務,能提出建議的是建築師或造船師,如果是不具備專業知識的外行人提出建議,不論其多麼英俊、富有和高貴,民眾也會對他們嗤之以鼻。
  • 學習康德好榜樣(一)
    學習康德好榜樣(一)作者虎頭 男,本名馮曉虎,1962年生於四川,現為對外經貿大學德語教授。  來自《當代》 學習康德好榜樣,是2006年繞耳不絕的主旋律。一直響到7月2日世界盃8進4法國1∶0勝巴西——我永遠的第二主隊。 那幾天,只有康德能讓我忘卻痛苦。
  • ——康德、黑格爾和克勞塞維茨
    此外,康德認為,歷史目的論是實現「永久和平」的另一內在動力。他把人類歷史發展視為「大自然的一個隱蔽計劃」的實現,是一種「合乎規律的進程」,大自然通過人的「非社會性」迫使人類「建立起一個普遍法治的公民狀態」,並最終發展出一種「普遍的世界公民狀態」,對於這一點,他堅信「終將有朝一日會成為現實」。
  • 「美德即知識」:蘇格拉底還是柏拉圖?
    因為一切知識都涉及理性,而理性只存在於靈魂的認知部分之中」(亞里斯多德《大倫理學》1082a17-19),[1,p,242]**道德問題還關乎人的情感意志等層面。用康德的術語說就是理論理性能否解決實踐理性領域內的問題。其次,即使我們將蘇格拉底的人在其生存中總是選擇「善」,無人自願將「惡」當作一條準則來看,他為什麼要說有意為惡優於無意為惡,憑知識做壞事要優於無知的錯誤呢?
  • 康德哲學:什麼是「純粹理性批判」?
    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在哲學史上,康德在哲學認識論方面,也模仿哥白尼,引發了一場顛覆性的哲學革命。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具體介紹了這場哲學革命的內容。用「理性」來審視世界在《序言》裡,康德首先說有兩門理論理性知識,分別是數學和物理學,這兩門科學是「先天地規定自己的客體。」接著,他分別論述了數學和物理學的發展歷程。
  • 符號論:從康德到卡西爾
    康德以煙和火焰為例是為了把時間作為變化的形式,我們只有通過在時間中變化的現象才能認識到實體,實體本身作為物自體是不可認識的,可以認識的只是呈現在時間與空間中的現象。康德關於實體的說法則來自於斯賓諾莎的實體觀。實體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唯一的和永恆的;而樣式則是實體的各種特殊狀態。實體通過特殊性的樣式來體現自己的存在。永恆的實體與無限的形式,形成了一般與個別、有限與無限、本質與現象的關係。
  • 孔子VS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作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長遠影響的第一位教育家,考查的相對多一些,主要也以單選題的形式考查,其人物的地位以及教育目的、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匹配是主要考查內容。斯格拉底是西方第一個使用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我們需要將其與孔子的啟發式教學和地位進行區分。孔子思想:1.以「仁」為核心和最高道德標準。仁愛,仁政,即以道德為核心。2.提出人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