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論:從康德到卡西爾

2021-02-19 麗澤哲學苑

恩斯特·卡西爾的符號哲學強調符號的功能和作用,並對這種功能和作用有著自己的理解。他的這一思想源於康德的物自體觀念。


恩斯特·卡西爾

康德曾以煙為例,來說明他的物自體的概念:「假如一位哲學家被問到:煙的重量是多少?他就會回答:從燃燒的木柴的重量中減去餘留下的灰燼的重量,那麼你就得到煙的重量。所以他的無可辯駁的前提就是:甚至在火焰中,物質(實體)也沒有消失,而只是它的形式經受了一次改變。同樣,『從無生無』這一命題曾經只是從持存性原理中推出來的另一命題,或者不如說,只是從諸現象的真正主體的持久不斷的存有的原理中推出來的另一命題。因為,如果在現象上人們願意稱作實體的東西應當是一切時間規定的真正基底,那麼不論是在過去時間中還是在將來時間中的一切存有,都必須惟一的只在這上面才能得到規定。」康德以煙和火焰為例是為了把時間作為變化的形式,我們只有通過在時間中變化的現象才能認識到實體,實體本身作為物自體是不可認識的,可以認識的只是呈現在時間與空間中的現象。

康德關於實體的說法則來自於斯賓諾莎的實體觀。實體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唯一的和永恆的;而樣式則是實體的各種特殊狀態。實體通過特殊性的樣式來體現自己的存在。永恆的實體與無限的形式,形成了一般與個別、有限與無限、本質與現象的關係。

熱力學中的「功能」概念沿用了康德與斯賓諾莎的這些觀念,只不過是把實體換成了質,變成了質是不可知的物自體,而能量就變成了質的性質的一種展示。不過,我們還是以勢能與動能這兩個名詞來表示,這是來自於牛頓力學中的機械能的概念。勢能表示潛在未實現的能量,動能表示從勢能轉化出來的能量。而動能的多少,我們又以物體做功的多少來確定其量的多少,因此,當我們說「功能」的時候,其實就意味著某種物質將潛在的勢能轉化為一種活動的過程,即我們現在所說的動能。動能開始只有機械能一種形式,後來人們發現,還有生物能、電能以及光能等多種形式。能量的轉化有多種形式,但其總量保持不變,這就是能量守恆定律。這一定律正應了斯賓諾莎的實體是唯一的,而其表現形式則是無窮的。

愛因斯坦後來正是沿著這條道路,從物質的運動來揭示物質所蘊含的能量,因而提出了質能轉換的關係式,使我們可以通過物質的運動狀態來推測其中所蘊含的能量,而在這裡,能量又是通過溫度來標示的。但同樣,溫度也是一種虛擬的量,它必須依託於某種物質的狀態,比如水以及酒精的汽化點或凝固點等,溫度在這裡就成為反映物質運動的標尺,好比絕對溫度反映的是物質停止運動時的狀態,而這就蘊含著:如果物質停止運動,也就沒有了能量,溫度標示的正是物質運動的狀態。這樣,物質就成為了某種鏡面式的或者說是某種載體的能量展示。


質能方程

我們通過某種物質的運動狀態來度量能量或熱量的多少。而能量概念也就依託於某種物質獲得了一種抽象的空間存在,因此,卡西爾要提出一個抽象空間,就是為了給予概念,或者說概念的概念以存在。這裡的存在顯然就是載體性質的。這就意味著,我們既可以用水的狀態來作為溫度標示,也可以用酒精等別的物質來標示能量的高低,它們都成為了具有時間與空間存在的現象,我們正是通過這些現象來思維能量概念這個物自體,能量概念又具有無窮多的物質狀態可以加以演示。這就正是斯賓諾莎所說的實體通過無限的樣式來體現自己的存在。這種存在的表達就是能量轉化的各種形式,如生物能、光能、電能等。卡西爾正是按照這種思路,將人類文化劃分為神話、藝術、宗教、科學等。文化在這裡就變成了一種概念的產物,而其中的神話、藝術、宗教、科學等,就成為其中的形式抑或符號。

卡西爾提出要從人的符號化活動所起到的功能來研究人及其人性,以社會學的眼光來看待人的符號化活動,而這種社會學毋寧說是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社會學為主旨的,即社會學也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可以像對自然科學那樣,對社會現象進行觀察。但由於社會現象必須依託於某種載體上才能得以展現,因此必須找到某種載體或人造物,才能對社會現象進行認識。卡西爾指出這種人造物就是符號。

在筆者看來,恩斯特·卡西爾的符號論思想既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考察人性的窗口,更為人們從文化演化的角度研究人類社會結構演變過程和文明進化路徑及相互關係,找到了一個切入點。這一研究點為後來的制度經濟學從符號功能入手來研究社會制度及其組織結構演化,打開了一條通道。

卡西爾的上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參考了文德爾班等人的價值概念,將目的性賦予人類行為,並以這種目的來解釋人的行為,但他將文德爾班的判斷行為這一種符號化行為擴展到了人的所有符號化活動,這實際上將笛卡兒式的二元分立論,改造成了由外在的理論體系來解釋和演繹人的行為,從而將研究人的行為學科引入系統化、科學化的道路,形成了知識的層級結構。因此,新康德主義同時也是後來的結構主義思潮(即以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為發端)的先驅。而符號既是康德所謂的「先驗邏輯」,同時又是文德爾班所謂的價值預設,同時也成為了科學哲學的理論預設。這樣,符號就成為了研究外部環境如何影響人的行為的文化哲學的核心點。然而,符號畢竟與一般的物理實在是不同的。這種不同在何處?卡西爾認為,只有符號才有意義。正是通過賦予一般的物理實在以意義,才形成了動物與人之間的區別。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6月14日

「simple living,noble thinking」

-麗澤 哲學苑-

相關焦點

  • 舍勒與卡西爾對「人是什麼?」的回答
    海德格爾達沃斯報告的綜述稿表明,該報告的主要思路與他同一年底出版的《康德與形上學疑難》(下文簡稱《康德書》)前三章的內容是相應的。根據《康德書》的獻辭(「紀念馬克斯·舍勒」)和第四章(探究哲學人類學和作為基礎存在論的此在形上學)的討論,人們很容易想像,在海德格爾的達沃斯報告和論辯的背後隱藏著舍勒的影子。
  • 王慶節 | 「別子為宗」:本我論還是唯我論?——論卡西爾對海德格爾真理觀的「唯我論責難」
    「別子為宗」:本我論還是唯我論?——論卡西爾對海德格爾真理觀的「唯我論責難」在著名的達沃斯論辯中,卡西爾責難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中的以「有限存在人」為立足點和出發點的基礎存在論立場。他批評海德格爾對康德的解釋在真理問題上把自己逼入哲學上的主觀唯我論和主觀相對主義。
  • 邏輯與客觀性:卡西爾與卡爾納普(上)
    石裡克很清楚,馬堡學派已經拒斥了康德原初的純直觀形式學說,因此他這裡集中於「純思想形式」問題。[5]參見前面注釋38,以及注釋40所對應的文本。從卡西爾的觀點看,石裡克(儘管是在一種複雜得多的關於數學物理學概念的理論的語境下)最終與李凱爾特犯了同樣的「形上學」錯誤。
  • 邏輯與客觀性:卡西爾與卡爾納普(下)
    石裡克很清楚,馬堡學派已經拒斥了康德原初的純直觀形式學說,因此他這裡集中於「純思想形式」問題。[5]參見前面注釋38,以及注釋40所對應的文本。從卡西爾的觀點看,石裡克(儘管是在一種複雜得多的關於數學物理學概念的理論的語境下)最終與李凱爾特犯了同樣的「形上學」錯誤。
  • 譯文:卡西爾與庫恩:歷史中的新康德主義傳統
    對卡西爾的部分同樣闡明了一種現代哲學歷史的解釋,作為他所謂的「現代哲學理念論」的發展和最終成就。這一傳統從卡西爾那裡汲取靈感,從柏拉圖意義上的理念論中,以及對數學「理念」形式結構的範式研究中,現代數學物理學系統地將這些結構運用到經驗所給予的自然之上,這種操作在現代被認為是有本質上的重要性的——即一種在自然的數學模型中成功提煉和調整,且沒有極限的、漸進的、綜合的過程。
  • 閱讀推薦|卡西爾·人論
    今天推薦卡西爾的《人論》(《A ESSAY ON MAN》)。恩斯特·卡西爾是現代西方一位重要的哲學家,《人論》是他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著作。作者在書中指出,人具有創造「理想世界」的能力,人的本質就是人的無限的創造活動。作者將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並根據這一定義,對諸如神話、宗教、語言、藝術、歷史、科學等文化現象進行分析。
  • 王慶節:《康德與形上學疑難》譯後記
    1929年春天,在瑞士的達沃斯高等學校,海德格爾應邀就康德哲學作了三場講座並和新康德主義馬堡學派的晚期代表人物恩·卡西爾(E.Cassirer)進行了一場著名的辯論。隨後,海德格爾寫成《康德與形上學疑難》。本書1929年出版第1版,後被海德格爾稱為《康德書》。
  • 恩斯特.卡西爾的《人論》到底說了些什麼
    恩斯特.卡西爾,德國哲學家、美學家和思想家,文化哲學創始人。初讀《人論》,是在一個休息日,拿起這本書,看了兩小時。迷迷糊糊地睡著了,醒來後不知道說了些什麼。不是睡覺忘了看了些什麼,而是壓根看不進去。德國古典哲學比較艱深晦澀是出了名的。
  • 本體論(六)| 康德的本體論思想及主張
    本篇文章將從五個方面闡述康德對本體論的主張:1、康德所知的本體論本體論這個詞最早來源於沃爾夫的定義,而對於康德而言
  • 快與慢 | 科耶夫《論康德》:為康德在哲學史中「定位」
    科耶夫理解的康德與他的《理性的異教哲學史》和《黑格爾導讀》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西方哲學史。因此,《論康德》的出版對於理解科耶夫的思想脈絡以及西方哲學史具有重要意義。巴門尼德所能接觸到的真理,既是直接的,又是無法證明的。正如斯賓諾莎沒有解釋他是如何來「看到」他在《倫理學》中提出的永恆,巴門尼德也沒有在他的詩中解釋,除了隱喻,他是如何接觸到作為思想的存在者的。而柏拉圖則交代了求真欲望存在的原因,以及其根本手段,這就是邏各斯。他對邏各斯的解釋就是通過理念世界倍增為理念世界和圖像世界。
  • 【文萃】論克羅齊美學思想的發展過程
    進入新世紀以來,部分學者開始注意到克羅齊後期美學思想的發展和變化,但仍未對其早期美學與表現論的關係提出異議。我們認為,這種現象極大地阻礙了我們對克羅齊美學思想的研究,使我們既無法準確地把握克羅齊美學的發展過程,也無法充分揭示出其早期思想的現代意義,因而需要正本清源,從根本上加以辨析和糾正。
  • 反思對康德美學中美與真關係的三種解釋
    這個工作做得很好,但是還只停留在解釋康德的層面上,尚未觸及對康德美學本身的批判。這個批判是必要的。康德《判斷力批判》是否僅有美學閱讀的可能性?葉秀山先生就曾提出,第三批判是康德前兩個批判的橋梁,這個意見非常值得重視。康德一方面把審美判斷建立在想像力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面希望為美的普遍標準奠定先驗基礎,但是,想像力何以能具有普遍性就會成為一個問題。
  • 蘇格拉底:目的論的開創者——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2.6
    康德,正是他真正完成了目的論哲學體系(冊)1.(章)1.(節)2.6《康德大師》 第一冊滄海流雲 著· ·「用儘可能淺顯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去闡釋世界上最艱澀難讀的康德及其哲學。」第一章 扳手腕的死敵二 、 軸心時代和古希臘三聖(一)蘇格拉底目的論的萌生蘇格拉底進一步深思,發現在事實世界的後面
  • 康德的美學文論說
    康德(Imanuel Kant,1724―1804)是德國古典哲學和美學的奠基人。他的主要美學著作是《判斷力批判》(1790)。他的文藝理論觀點也主要出自該書。康德的文論是以他的先驗唯心主義的哲學和美學為基礎的。
  • [美學]康德的哲學——從啟蒙時代到浪漫主義的轉向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處於德國啟蒙運動的高潮,被視為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者。康德是個處於經院裡玄想的學者,以主觀唯心的方式試圖調和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立。康德的思想體系龐大,且充滿矛盾之處,他首先將統一的概念拆解,再試圖調解它們。
  • ...學的改造及其意義辨析——兼論奧古斯丁與康德自由意志思想的張力
    奧古斯丁倫理學的第二人稱性質決定了其「聖諭論」性質。讓人驚訝的是,康德在其道德律令裡的三條公式裡恰恰用的就是第二人稱形式。「致命一躍」這個術語存在歧義,有另類解讀的空間。費舍爾也注意到了這種歧義。他在提醒人們需要注意理性和信仰保持距離的同時,也強調把康德和奧古斯丁聯繫起來考察的視域性意義。
  • 美術研究|藝術符號學在李澤厚美學話語體系建構中的肯綮之功!
    《哲學實踐》《符號邏輯導論》成為朗格符號學的邏輯起點,《哲學新解》《感受與形式》《藝術問題》構成朗格藝術符號學的三部完整系列,《哲學概述:藝術、語言、符號的相關情感心靈研究》將哲學、符號學以及人類的心靈情感有機聯繫起來,並最終在洋洋灑灑的三卷本《心靈:論人類情感》中將上述問題回歸到人的本身,在範圍最為廣泛的人類文化建構的基礎上,形成了完整的人本主義立場上的哲學符號學框架體系。
  • 康德:什麼是天才?
    先來說康德,他是怎麼界定「天才」的呢?| 伊曼努爾·康德,出生和逝世於德國柯尼斯堡,德國哲學家、作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
  • 康德哲學:什麼是「純粹理性批判」?
    康德繼續說:「他們悟到理性只是洞察到它自己按照方案造成的東西,悟到理性必須挾著那些按照不變規定下判斷的原則走在前面,強迫自然回答它所提的問題,決不能只是讓自然牽著自己的鼻子走。」這樣,數學和物理學就不再是過去那個老師說什麼它們就接受什麼的小學生了,它們變成了法官,以法官的身份強迫證人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我開始用自己的理性來審視這個世界。
  • 康德哲學與《純粹理性批判》總結:一、背景與意義
    所以這一階段人類的思維被稱為「本體論」。後來進入到漫長的中世紀,雖然人已經能漸漸認識到精神與物質的區別,但由於宗教過於強大,壓制了整個哲學的發展,我們可以變相的將中世紀這段哲學歷史,看作是一種「宗教本體論「階段。單獨理解本體論,的確是有些晦澀,但如果將之與「主體論」對應起來就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