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與客觀性:卡西爾與卡爾納普(下)

2021-02-19 哲學園

[1]卡西爾在這一時期唯一一次提到卡爾納普是在[Cassirer, 1929b, p. 493n (p. 423n)]中,那裡他以[Carnap, 1922]代表他本人對直觀空間與理論空間之關係的討論(參見前面注釋12、79–83、128和152)。

[2][Schlick, 1918, p. 57 (p. 61)]. 關於對石裡克與亥姆霍茲符號理論之間關係的詳細討論,參見[Friedman, 1997]。關於對石裡克與卡西爾關於「匹配」觀點的討論,參見[Ryckman, 1991]。

[3]詳見[Friedman, 1997]。石裡克對廣義相對論的重要討論見[Schlick, 1917]。

[4][Schlick, 1918, pp. 326–27 (p. 384)]. 石裡克在[§§ 38–39 (§§ 39–40)]中對馬堡學派的討論集中於[Natorp, 1910],儘管他在[§ 39 (§ 40)]中的確引用了[Cassirer, 1910]。石裡克很清楚,馬堡學派已經拒斥了康德原初的純直觀形式學說,因此他這裡集中於「純思想形式」問題。

[5]參見前面注釋38,以及注釋40所對應的文本。從卡西爾的觀點看,石裡克(儘管是在一種複雜得多的關於數學物理學概念的理論的語境下)最終與李凱爾特犯了同樣的「形上學」錯誤。

[6]唯一的這種討論出現在[Cassirer, 1921b, p. 123n (p. 451n)]中,其中卡西爾明確指出,石裡克對「直觀性」空間和時間的術語的使用與康德本人的使用有根本性的區別。

[7]參見[Schlick, 1921, p. 100 (p. 325)]:「任何斷言批判理論的人必須(如果我們信任他的話)實際給出構成一切精密科學之堅實基礎的先天原理……因此,我們必須要求一項關於以空間為來源的認識的說明。批判唯心論者必須確定而清晰地指明它們,就像康德確定而清晰地指向幾何學和『一般運動學說』那樣(在他的時代這是唯一為人所知和認可的理論)。」

[8]例如[Schlick, 1921, p. 101 (p. 326)]引用[Cassirer, 1921b, p. 101 (p. 433)]:「空間的『先天性』……並不包含……任何關於空間特定結構的斷言,而只關心『一般空間性』的函數……而完全不顧其更進一步的特殊規定。」並補充說:「這種表述……很難令人滿意,因為被認為包含在這一斷言中的那些公理是什麼呢?」

[9][Cassirer, 1910, p. 357 (p. 269)]; 上文中的引文出現在前一頁。

[10]參見[Cassirer, 1910, p. 358 (p. 270)]:「空間,而非顏色,在批判的認識論論的意義上是『先天的』,因為只有它構成了任何物理構造的一個不變量。」前面注釋166引用的[Cassirer, 1921b, p. 101 (p. 433)]中的段落與這一觀點完全一致,整段話是這樣的(突出顯示是我加的):「正如我們已經表明的,被[物理學]斷言為一切物理理論之條件的空間的『先天性』並不包括某種特定的空間結構,而只關心『一般空間性』的函數(它已經表現在線元ds這一一般概念之中)而完全不考慮其更進一步的特殊規定。」卡西爾這裡把廣義相對論中運用的線元或「度規張量」當作我們目前對於最終幾何不變量的最佳候選者。

[11]參見[Cassirer, 1927, p. 75]:「這裡石裡克接受的恰恰是我大約二十年前試圖在《實體與函數》一書中發展和建立的論題。我承認,石裡克這位最近二十年中在現代物理學及其發展方面的頂級專家發現它在這裡被徹底確證了,這在我看來是對這一論題的特別寶貴的確證。將實體概念替換成定律概念在他看來是最近的物理學更加自覺地朝之努力的目標——它在廣義相對論的基礎方面幾乎已經達到了這一目標。」正如卡於向我指出的,卡西爾這裡是在表達某種溫和的諷刺。因為在[Schlick, 1918, pp. 23–26]為第五節「通過概念來認識」加上的一個評論(在第二版中沒有了)中,石裡克以傳統邏輯的名義尖銳地抨擊了《實體與函數》。

[12][Carnap,1928a, § 16]. 這段話在前面注釋97中有所引用。

[13]關於這裡卡爾納普與石裡克之間區別的更多內容,參見[Friedman, 1999, chapter 1, Postscript]。

[14]參見前面注釋106和109所對應的文本所引用的[Carnap, 1928, § 179]中的段落。

[15][Schlick, 1918, § 10]明確主張,現代數理邏輯在推理的層次上並沒有超過傳統亞里斯多德三段論。這與他以傳統邏輯的名義對卡西爾的批評有關,參見注釋169。

[16]參見[Schlick, 1918, pp. 286–87 (p. 337)]:「正如較早時(§ 10)所強調的,矛盾律僅僅表示「不」、「沒有」等詞在描述實在(當然也有非實在)對象時的使用規則;換句話說,它定義了否定。」

[17]然而,必須承認,卡爾納普在《世界的邏輯構造》中對約定的規定持一種寬泛得多的看法。例如在[Ibid., § 107]中,他提出(但完全沒有給出說明和解釋)「邏輯(包括數學)完全是由關於符號使用的約定的規定和基於這些約定的重言式構成的。」此外,我們在前面看到,卡爾納普關於給出純結構性限定摹狀的要求實際上在物理對象的層次上失敗了,這使他終究沒有先天綜合之外的合適的選項(注釋115–18)。在回應了維也納小組內部的討論以及盛行於20世紀20年代的關於數學基礎的討論之後,經過重新考慮邏輯的本性和經驗科學的特徵,卡爾納普[1934] 從一種相當不同的角度發展了一種全新的邏輯觀念,包含了「約定主義」這一要素。但這超出了本文的範圍。關於更多討論,參見[Friedman, 1999, Part Three]。關於卡爾納普對分析/綜合之區分(從而還有對先天性)的看法與石裡克的觀點之間的其他重要區別,參見[Ibid., chapter 3]。

[18]卡西爾這裡並沒有明確提到《世界的邏輯構造》。然而在[Krois, 1995, p. 121] ([Krois and Verene, 1996, p. 125])中,卡西爾在批評[Carnap, 1928b]和[Carnap, 1932b]的過程中,提到了J. 柯恩所寫的一部基於類似理由攻擊《世界的邏輯構造》的著作。此外,在關於表達現象的手稿中,卡西爾本人以同樣方式明確批評了《世界的邏輯構造》[BRL, box 52, folders 1041–43]。感謝克魯瓦為我提供這些材料的抄本。

[19]於是,在前面引用的[Carnap, 1928a, § 16]的段落的省略部分中,卡爾納普這樣說明了所談論的純形式的客觀意義:「在物理學中,我們不難看到這種對主觀性的消除,它幾乎把一切物理概念都轉變為純結構概念。」然後他從廣義相對論中運用的高度抽象的數學表示中給出了例子(「四維張量和矢量場」、「世界線及其一致關係和固有時間」)。

[20]參見[Cassirer, 1942, pp. 85–86 (p. 146)]:「我們自既往所實實在在保留下來的,乃是一些歷史的陳跡:是一些記諸於語言文字和表諸於圖像器皿的「紀錄」。這一切若要成為我們的歷史,則我們必須能夠在這些紀錄中看出符號,這些符號不僅能使我們認識到某些生命形式,而且能夠讓我們為了我們自己去復興它們。」正如我們所注意到的,在卡西爾就「客觀有效性」對石裡克的批判中,卡西爾提到了他在符號形式的哲學中力爭達到的一般文化意義理論。如前引[Cassirer, 1927, pp. 78–79](比較注釋175所屬的文本)。

相關焦點

  • 邏輯與客觀性:卡西爾與卡爾納普(上)
    從卡西爾的觀點看,石裡克(儘管是在一種複雜得多的關於數學物理學概念的理論的語境下)最終與李凱爾特犯了同樣的「形上學」錯誤。[6]唯一的這種討論出現在[Cassirer, 1921b, p. 123n (p. 451n)]中,其中卡西爾明確指出,石裡克對「直觀性」空間和時間的術語的使用與康德本人的使用有根本性的區別。
  • 舍勒與卡西爾對「人是什麼?」的回答
    弗裡德曼曾在其深富啟發的著作《分道而行:卡爾納普、卡西爾和海德格爾》①中為這場論辯引入了一個第三者:卡爾納普——一個當時並不出名的達沃斯的聽眾。弗裡德曼討論了卡爾納普、卡西爾和海德格爾之間的思想爭執,並藉此分析了分析哲學和現象學、英美哲學和歐陸哲學的「分道而行」。這一分析是十分有趣且富有吸引力的,但這一達沃斯論辯的不著名的第三者的引入或多或少有些突兀。
  • 譯文:卡西爾與庫恩:歷史中的新康德主義傳統
    對於卡西爾來說,首先是伽利略,他同時反對亞里斯多德學院派的形式邏輯和亞里斯多德學院派的經驗歸納,認為這是毫無結果的,他首先抓住了綜合過程的本質結構,以及笛卡爾、斯賓諾莎、伽森狄、霍布斯、萊布尼茨,最後是康德著作中的「現代哲學的理念論」的發展,然後組成了越來越有意識的哲學表達和詳細闡述。
  • ——論卡西爾對海德格爾真理觀的「唯我論責難」
    在著名的「達沃斯論辯」中,卡西爾明顯地沒有看到這一點,或者他即使看到,也不認同海德格爾的這一立場。正是在這裡,海德格爾與卡西爾在達沃斯關於康德解釋之爭辯的歷史性意義就顯現出來了。倘若我們將新康德主義的「知識理論」以及後來邏輯經驗主義的所謂「摒棄形上學」的「理性劃界」視為理解和解釋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乃至全部康德「先驗哲學」的要害和核心,那麼,「先驗分析論」以及其中的「先驗演繹」部分無疑就會成為康德哲學的重中之重和核心中的核心。
  • 南哲思享|代玉民:邏輯分析可以取消形上學麼——論馮友蘭對邏輯...
    為揭示形上學命題的似是而非,卡爾納普(R.Carnap)在1934年提出了語言的邏輯句法理論,主張將形上學命題之類的假對象句子翻譯為分析性的句法句子,以此澄清其看似能表述某種知識的迷惑性。此後,奎因(W.V.O.Quine)批評卡爾納普使用語義規則來解釋「分析性」,並藉助一階邏輯的量詞理論凸顯關於本體論的承諾,以此維護形上學。
  • 符號論:從康德到卡西爾
    而能量概念也就依託於某種物質獲得了一種抽象的空間存在,因此,卡西爾要提出一個抽象空間,就是為了給予概念,或者說概念的概念以存在。這裡的存在顯然就是載體性質的。這就意味著,我們既可以用水的狀態來作為溫度標示,也可以用酒精等別的物質來標示能量的高低,它們都成為了具有時間與空間存在的現象,我們正是通過這些現象來思維能量概念這個物自體,能量概念又具有無窮多的物質狀態可以加以演示。
  • 高一飛 | 論司法價值判斷的客觀性
    客觀性作為現代法哲學的重要議題,甚至關乎到法律的終極目的及其表現形態,並因之被賦予了不同內涵和不同程度的意義。但在司法裁判中,價值判斷和客觀性如何相容,還需要進一步的闡論,而這種剖釋亦是司法裁判領域價值判斷客觀性命題成立的理論基礎。     (一)「價值判斷」的性質解析     第一,價值本身就具有客觀屬性。
  • 閱讀推薦|卡西爾·人論
    今天推薦卡西爾的《人論》(《A ESSAY ON MAN》)。恩斯特·卡西爾是現代西方一位重要的哲學家,《人論》是他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著作。作者在書中指出,人具有創造「理想世界」的能力,人的本質就是人的無限的創造活動。作者將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並根據這一定義,對諸如神話、宗教、語言、藝術、歷史、科學等文化現象進行分析。
  • 恩斯特.卡西爾的《人論》到底說了些什麼
    恩斯特.卡西爾,德國哲學家、美學家和思想家,文化哲學創始人。初讀《人論》,是在一個休息日,拿起這本書,看了兩小時。迷迷糊糊地睡著了,醒來後不知道說了些什麼。不是睡覺忘了看了些什麼,而是壓根看不進去。德國古典哲學比較艱深晦澀是出了名的。
  • 百年美國史學:從客觀性到後現代主義挑戰
    「客觀性」不僅是史學的根基與核心規範,亦是美國史學界長期爭論的議題。圍繞「客觀性」問題,美國史學界在其發展歷程中展開了綿延一個多世紀的激烈攻防,本文嘗試梳理美國史學自19世紀後期誕生至20世紀末這一百多年的發展脈絡,即:史學客觀性的加冕—相對主義的圍困—突圍重建—後現代主義的挑戰—回應挑戰,進而彰顯百年來美國史學發展的常與變、博大與深廣。
  • 《最後的棒棒》:何為紀錄片客觀性
    在創新影像文本以及伴隨文本,協調平衡各式伴隨文本因素的作用下,給這一紀錄片增添了些許「真人秀」的意蘊。因此,除去本片主題所揭示的深層次社會生活觀念外,最大的亮點和槽點也均在於此,即是否恰如其分的將影像文本之「真」與深層伴隨文本之「秀」所帶來的講述形式與表現手法上的創新與衝突進行了調合。
  • 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哲學之真理及其客觀性
    2.真理的根本屬性是客觀性。真理同任何認識、意識一樣,都是內容的客觀性和形式的主觀性的統一,但真理的根本屬性是客觀性。真理的客觀性即客觀真理有兩層含義,首先是指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中含有不依賴於人的、正確地揭示了客體的客觀內容,不含有同客觀實際相違背的主觀成分,具有真實的客觀內容;其次是指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社會實踐也是客觀的。真理的客觀性說明只有客觀真理,沒有階級真理。
  • 二審推翻,訊問筆錄與同步錄音錄像的客觀性審查
    訊問筆錄與同步錄音錄像的客觀性審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訊問筆錄是經過偵查人員主觀認識過濾和重新表述後的產物。本文不涉及刑訊逼供情形下審查同步錄音錄像證明取證合法性的問題,僅探討在訊問筆錄客觀性存疑的情況下,對訊問筆錄與錄音錄像的審查與判斷。 一、應讓犯罪嫌疑人如何供述和辯解 做筆錄,看似是「偵查人員問,嫌疑人答,偵查人員記錄」,但實際上並非「有聞必錄」那麼簡單。
  • 《柏林蒼穹下》:既是「柏林圍牆之殤」的寓言,也是對歷史的回望
    在彼得·漢德克的操刀下,劇本臺詞充滿了哲學韻味,有的如夢囈般抽象。還有的如散文詩般發人深省,值得反覆品味:「陽光下的人生,是否只是一場夢幻?」就連瑪瑞安的告白也同樣辭藻優美,令人心神蕩漾:「今夜,我最終孤獨,我必須終止巧合。」
  • 中國式邏輯下的烏賊人,腦殘人,瘋狗人
    廈門大學教授,著名的歷史學家易中天曾說,中國式邏輯下的三種人不減,則國運必然不隆。無獨有偶,著名的賽車手,知名作家韓寒也立即對易中天教授所說之言附合點讚。這三種人是中國式邏輯下的烏賊人,腦殘人,瘋狗人。
  • 中國品牌建設論壇|網際網路背景下,品牌邏輯是一種「活法」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張濤甫應邀出席本次論壇並作關於「品牌邏輯與傳播法則」的主題演講。何為品牌邏輯,中國的品牌邏輯又是怎樣的?在當下網際網路背景下,市場又該如何看待品牌邏輯?以及如何把握品牌的傳播法則?就上述問題,張濤甫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 《天道》|論強者的邏輯與強盜的邏輯(深度哲文)
    強者的邏輯與強盜的邏輯,一字之差,意義卻完全不一樣。不論是強者還是強盜都有其謀生的邏輯,生存的天道。強者的邏輯,就是公平公開地競爭,鬥智鬥勇,用陽謀獲取勝利,本質是直接獲取。今天,我們的社會一味地宣揚成功文化,這恐怕就是一種無道的強者邏輯,而我們看到的不是為善為德得強者,而是越來越多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強者佔有充足的社會資源,個人優勢,因此,他們是直接獲取,而非破格獲取。強盜邏輯是從弱者中生成的。強盜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強者邏輯下產生於弱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