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卡西爾,德國哲學家、美學家和思想家,文化哲學創始人。
初讀《人論》,是在一個休息日,拿起這本書,看了兩小時。迷迷糊糊地睡著了,醒來後不知道說了些什麼。不是睡覺忘了看了些什麼,而是壓根看不進去。德國古典哲學比較艱深晦澀是出了名的。該書相對來說算好入門的了,但由於平時涉獵少也讀得頗為辛苦。後來的日子,咬著牙斷斷續續地堅持啃完,算是給自己的購書錢一個交代。全書共分兩大部分,上篇《人是什麼》,下篇《人與文化》。恩斯特.卡西爾在《人論》這本書中力求把寫作集中在作者自認為具有特殊哲學意義的幾個要點上,並儘可能簡明扼要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雖說「簡明扼要」,還是讓我的閱讀「吃盡苦頭」。
在人的自我認識危機中,作者指出了那個時代的怪狀。在有關人類本性的知識來源方面所處的位置更有利,心理學、民族學、人類學以及歷史學所積累的資料已然汗牛充棟,且還在繼續增加。然而我們似乎還沒有找到一種掌握和組織這份資源的方法。資源上的富足並沒有帶來精神上的富足。我們現代社會何嘗不存在這種現象。財富的積累空前迅速,科學技術積累異常豐富,但我們的精神世界與我持有的豐富資源相比,可能看起來大不如前。我們常常迷失於在感官上的享受和海量碎片式的信息中。我們常常用買櫝還珠來比喻沒眼力,可實踐中常常犯類似的錯誤,物資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取捨不當不也是另一種買櫝還珠的寫照?
談人類繞不開時空世界。離開時間和空間兩個條件,我們無法構想任何真實存在的東西。空間方面人具有鮮明的抽象空間概念,而這個是區別於動物的重要特徵。時間方面,關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概念或意識也未曾證明在較低級動物上有任何的「觀念」。人除了具有所有動物物種都具備的感受器系統和效應器(傳出神經纖維末梢或運動神經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一起稱為效應器(effector)。這種從中樞神經向周圍發出的傳出神經纖維,終止於骨骼肌或內臟的平滑肌或腺體,支配肌肉或腺體的活動。)系統之外,人還擁有位於這兩個環節之間的第三個環節——符號系統。信號是物理性存在世界的一部分,而符號則是人類意義世界的一部分。
正是符號思維克服了人的自然慣性,賦予了人新能力,一種不斷重塑自己的人類世界的能力。簡而言之,作者提出「人是符號的動物」。人類文化的主要符號形式有很多,包括宗教、神話、語言、藝術、歷史、科學等。人感受周圍,認識世界並把她符號化,極大的便利了人類文化的交流與傳承。這個過程可以說是人一步一個臺階自我解放的過程。通過講故事的形式人類建設了個「理想」的世界,然後用宗教、神話、語言、藝術、歷史、科學等符號化,大大降低了認識世界的困難,雖然如此我們學習哲學也會有困難。困難是什麼?困難是達成一個目的所需要的付出的直接表現。克服心理的煩惱是困難,克服環境的阻攔也是困難。一位哲人說過:一個人絕對不可在遇到困難時,背過身去試圖逃避。這樣的話人是永遠不會成功的。在人生的旅途上,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是在所難免的。面對困難,是想方設法戰勝它,還是繞道走?勇敢者的選擇只能是前者。因為只有勇敢地戰勝困難,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