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對康德美學中美與真關係的三種解釋

2021-01-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反思對康德美學中美與真關係的三種解釋

2018年11月01日 13: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記者 李秀偉 通訊員李賀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李秀偉 通訊員李賀)2018年10月17日上午,哲學所美學室的系列學術活動「美學論壇」今年第五次講座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930會議室舉行。講座由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朱會暉副教授主講,美學研究室主任徐碧輝研究員主持。朱會暉演講的題目是「反思對康德美學中美與真關係的三種解釋」。美學研究室全體同仁、在站博士後和博士生、外國哲學研究室和現代外國哲學研究室、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室、《世界哲學》編輯部、中國社會科學網等部門的部分同仁,其他研究室的部分博士生和在站博士後以及院外的一些老師和研究生等參加了本次講座。

  美與真的關係是美學中的一個基本問題,在康德美學中尤為重要,因為康德既認為美不基於概念,又認為美在於知性(概念能力)和想像力的自由協調。國際康德學界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持續而激烈的爭論,然而國內對這種爭論一直關注甚少。朱會暉博士介紹說,對康德的美與真關第有三種解釋:前認識解釋(precognitive interpretation)認為,審美活動不基於認識和知識;多認識解釋(multicognitive interpretation)認為,審美活動包含了很多認識,但不基於任何確定的認識,也不以某種確定的認識和知識為目的,也沒有任何認識能夠完全符合審美對象;後認識解釋(metacognitive interpretation)認為,審美活動基於認識。

  朱會暉首先對知性和想像力的自由遊戲的具體所指進行了具體分析,然後對上述三種解釋予以具體介紹和評價,他認為,學界對三種解釋的區分是僵硬的,在不同的意義上,三種解釋都有自身的合理性,三種解釋都能找到一定的文本依據。當然,總體而言,多認識解釋更接近於康德的美學思想。多認識解釋重新肯定了美對認識的獨立性,又肯定了認識在審美活動中的作用。但該立場的解釋者沒有充分區分認識和審美活動。前認識解釋完全排斥了這個概念和認識在審美中的作用,與康德的多處表達和基本思路並不一致,而後認識解釋沒有充分彰顯審美對認識的獨立性及其差別。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朱博士藉助充分的文本依據和邏輯理性,繼續回應其他兩種立場的人所提出的種種批評,並進一步指出了前認識解釋和後認識解釋的不足,進而對之前的多認識解釋進行了反思和完善,從新的角度(例如幻想在審美活動中的作用)、以新的依據對多認識解釋進行了有意義的論證。朱博士對相關的立場進行了進一步的討論,提供了對多認識立場的辯護,說明幻想的重要作用、鑑賞判斷普遍性與獨立性之間的統一等等。

  徐碧輝研究員首先對自己因為要參加所裡的會議而沒能完整地聽會暉老師的演講表示抱歉。她從聽到的部分看,認為會暉老師對康德的美與真的關係,做了頗為新穎的概括。今天的講座,使她對李澤厚曾在《批判哲學的批判》提出的「是愉快在先還是判斷在先,這是判定是否真的美感的標誌」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西方哲學史研究室主任王齊指出,朱會暉的報告介紹並分析了西方康德研究界關於「美與真」的關係的三種解釋,並且對每一種解釋都做出了自己的回應和批判。這個工作做得很好,但是還只停留在解釋康德的層面上,尚未觸及對康德美學本身的批判。這個批判是必要的。康德《判斷力批判》是否僅有美學閱讀的可能性?葉秀山先生就曾提出,第三批判是康德前兩個批判的橋梁,這個意見非常值得重視。康德一方面把審美判斷建立在想像力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面希望為美的普遍標準奠定先驗基礎,但是,想像力何以能具有普遍性就會成為一個問題。在對美的普遍性的解釋上,康德學說與新康德主義者卡西爾的符號學說相比顯得軟弱無力。

  現代外國哲學研究室主任馬寅卯認為,康德的第二批判和第三批判其實都涉及到一個根本問題,就是自由與法則或規則的關係問題,但是側重有所不同。在《道德形上學的奠基》和第二批判中,自由是法則的基礎並內含於法則中,因此,更加強調人對法則的敬重和服從;而在第三批判中康德明確地宣稱自由高於規則,自由具有對規則的優先性。康德在道德領域和審美領域對知性與想像力的這種不同側重反應的實際上是內在法則與外在規則的差異,是自由與自然的差異。

  賀翠香副研究員認為,多認識解釋涉及到康德美學中普遍性和獨立性的關係問題,並提出康德在追求一種普遍性的美,但王歌博士則認為康德代表了一種先鋒主義美學,是在邊界上創造邊界。就這一點,與會的學者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盧春紅研究員認為美與真的問題之所以引起關注,是因為康德是在試圖通過為美尋找一種先驗基礎而建立普遍性。關於這個問題馬寅卯提出質疑,他認為如果這樣理解,就意味著康德是在試圖建立一種美的形上學,但康德曾明確否定美學是一種科學,而同時康德是要建立一種科學的形上學的。

  關於康德哲學中的道德法則與其審美的關係問題,該問題引起了關注。朱會暉對此的回應是,康德在他的體系內有更高的道德追求,有很強的啟蒙主義的情懷,非常凸顯人的自由,無論是在認識、實踐還是審美上,都在追求一種主動性、能動性、積極性的自由。康德區分了三種自由:經驗性自由、先驗性自由和超經驗的自由,在審美裡面是想像力的經驗的自由,在認識裡面是知性的先驗的自由,在理性之中達到了某種程度上的超經驗的自由,體現了一種崇高性。在審美中,康德訴諸的是一種道德上的至善,是一種最終的完滿,在這個過程中,美提供了一種超經驗理念的感性痕跡,這種運用感性的方式仿佛這種抽象的遙遠的理念是現實中存在者一樣,這種印象給了人們希望,讓人們能夠去相信德福是可以一致的。

  關於美是和諧這一美學領域的經典問題,與會的學者們也展開了討論,有學者提出美與崇高的關係:美是和諧,崇高是否也與和諧相關。朱博士解釋稱,康德曾說到,崇高不是與知性的和諧,而是與理性的和諧,某種程度上說,崇高是對想像力的否定,是因為想像力把握不到崇高的對象。美是想像力的遊戲,運用的是想像力,但崇高是超越想像力,打破和諧的,崇高運用的是嚴肅的理性,就這一點來說,崇高與美有著本質的不同。

  講座在激烈的討論中,在各位學者意猶未盡的爭論中結束。朱會暉博士對康德美學的理解和闡釋,不僅考察了康德美學中美與真的關係,也涉及了康德美學中美與善的關係,使參與論壇的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美真相聯、德福一致的境界,而學者們的爭論也給人留下進一步學習、思考的空間。

作者簡介

姓名:記者 李秀偉 通訊員李賀 工作單位:

相關焦點

  • 康德的美學文論說
    康德(Imanuel Kant,1724―1804)是德國古典哲學和美學的奠基人。他的主要美學著作是《判斷力批判》(1790)。他的文藝理論觀點也主要出自該書。康德的文論是以他的先驗唯心主義的哲學和美學為基礎的。
  • [美學]康德的哲學——從啟蒙時代到浪漫主義的轉向
    一、康德思想簡介康德的批判哲學體系由他的三大著作所構成:純粹理性批判——相當於知識論,專門研究知性的功能,探討人的知識何以可能。實踐理性批判——相當於倫理學,專門研究意志的功能,探討人應當以什麼為道德行為的最高指導原則。判斷力批判——前半部相當於美學,後半部是目的論,專門研究情感的功能,探討人在什麼條件下才感覺到美與完善。
  • 康德美學:朱光潛
    來看朱光潛先生如何解析康德美學:1.美的分析康德一開始就花了很大篇幅來分析審美判斷和美的特質。他根據形式邏輯判斷的質、量、關係和方式四方面來分析審美判斷。……在這三種快感之中,審美的快感是唯一的獨特的一種不計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因為它不是由一種利益(感性的或理性的)迫使我們讚賞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在三種快感之中,第一種涉及慾念,第二種涉及恩愛,第三種涉及尊敬。只有恩愛才是自由的喜愛。一個慾念的對象,以及一個由理性法則強加於我們,因而引起行動意志的對象都不能讓我們有自由去把它變成快感的對象。
  • ——康德的解釋最為透徹!
    康德認為這是哲學本身的一種屬性。哲學,特別是形上學的研究,必須與本體調和:一個對人類的理解是完全不可知的領域。康德通過將本體引入哲學,對知識設定了一個基本的界限,並從根本上改變了尋求有限存在真理的意義。
  • 陳文玲:中美關係走向三種可能 未來值得期待
    中新社北京12月7日電 (記者 安英昭)隨著美國進入總統過渡期,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引發學界關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日前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時指出,中美未來「絕對值得期待」,中美關係走向存在三種可能。
  • 美學現代性:阿格妮絲·赫勒美學思想之軸
    在論證了現代性場域是現代美學產生的必要條件之後,赫勒轉向分析現代美學話語本身,並認為「歷史哲學」和「藝術批評」既是現代美學話語的重要表意方式,又構成了現代美學話語的核心運行結構。她斷言:「除康德之外,從黑格爾經謝林到克爾凱郭爾、盧卡奇,每種重要的美學同時也是一種歷史哲學。」
  • 康德的道德區塊鏈-《道德形上學原理》評述
    作為整個康德道德哲學的奠基,《道德形上學原理》基本上將康德關於道德所設想的重要問題都提了出來,並給出了一些初步答案。那麼在純粹的文本之外,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康德的道德哲學,以及站在後世的角度,如何去評價呢?康德的道德哲學善良的人能獲得幸福麼?一個人所獲得幸福配不上他的德行會怎樣?個人利益與責任之間如何平衡?
  • ——康德、黑格爾和克勞塞維茨
    在康德看來,「永久和平」理想只能寄託於共和制國家,絕對主義國家間的「永久和平」只能在墳場上實現。康德給出的解釋是,在君主制國家裡,由於「領袖並不是國家的同胞而是國家的所有者……他就可以像是一項遊宴那樣由於微不足道的原因而做出戰爭的決定,並且可以漫不經心地把為了冠冕堂皇起見而對戰爭進行辯護的工作交給隨時都在為此作準備的外交使團去辦理。」
  • 2020年,中美關係還會好嗎?
    這一年,因為貿易爭端的懸而未決,中美關係急劇降溫,「脫鉤論」甚囂塵上,國際政治中的孤立主義情緒瀰漫,世界經濟在迷思和不安中度過。展望2020年,最受關切的仍然是中美關係,它會走向晴朗還是「修昔底德陷阱」?它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不確定性?2020年,中美關係還會好嗎?這個世界還會好嗎?
  • 李海東:中美關係呼喚傅高義式知華派
    在中美關係不同的困難階段,沉浸中國問題研究數十年的費正清、鮑大可、傅高義等都堅持著學者操守,支持構建穩定積極的中美關係。前兩者在冷戰頭20年裡儘管遭受美國國內極端反共勢力的詆毀,但始終主張與華交往的重要性。在上世紀60年代美對華政策大討論中,他們的理性權威聲音對塑造美改善對華政策輿論與政治氛圍作用顯著。在隨後數十年裡,他們堅持美對華接觸主張,在政策群體中始終較具影響力。
  • ...學的改造及其意義辨析——兼論奧古斯丁與康德自由意志思想的張力
    費舍爾指出,康德這裡明顯要和教會信仰和一種恩典學說的解釋保持距離,這些解釋把我們的生命及其光輝與黯淡、生機勃勃和死氣沉沉、快樂與痛苦統統帶回到上帝的行動,康德尖銳地與這些解釋做鬥爭,斥之為人類理性「致命的一躍」。結合前述文本,費舍爾的概括「恩典學乃是理性致命的一躍」,基本是準確的。
  • 王湘穗:進入交錯動蕩期的中美關係
    導讀:11月28日,在觀傳媒大型年終秀「答案」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湘穗先生以「進入交錯動蕩期的中美關係」為題進行了演講。在他看來,儘管拜登上臺以後對美國與中國關係緩和的空間很小,中美之間仍有兩處競爭的邊界。一是不會發生大規模的常規戰爭,二是不會發生核衝突。完全沒有矛盾是很難的,但大家都不希望兩國滑向熱戰。雙方應該要在競爭中共處、共生、共同發展。
  • 快與慢 | 科耶夫《論康德》:為康德在哲學史中「定位」
    正如斯賓諾莎沒有解釋他是如何來「看到」他在《倫理學》中提出的永恆,巴門尼德也沒有在他的詩中解釋,除了隱喻,他是如何接觸到作為思想的存在者的。而柏拉圖則交代了求真欲望存在的原因,以及其根本手段,這就是邏各斯。他對邏各斯的解釋就是通過理念世界倍增為理念世界和圖像世界。
  • 【文萃】論克羅齊美學思想的發展過程
    事實上,克羅齊的美學思想經歷了一個內在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其早期的《美學理論》(1902年)一書與表現論並無關聯,直到1908年撰寫的《純粹直觀與藝術的抒情性》一文,才開始強調情感在藝術活動中的重要性,從而轉變成了一個表現論者。然而國內學界在介紹克羅齊的美學思想時,常常對其前後期思想不做區分,籠統地稱其為表現主義者。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與朱光潛對克羅齊美學的翻譯和解讀有著直接的關係。
  • 南昌航空大學737美學原理考研真題詳解——才聰學習網
    2021年南昌航空大學音樂學院《737美學原理》考研全套緒論一、名詞解釋1審美活動答:審美活動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的活動方式,它存在於人類豐富的現實生活中。③車爾尼雪夫斯基批判黑格爾派美學觀點,同時非常強調對現實美的研究,強調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係。④近代心理學美學認為美學是研究審美心理學的學科,如「移情說」「心理距離說」等。
  • 拜登團隊成員稱「中國應當被尊重」,中美關係將重回正軌了嗎?
    客觀的說,如今的中美關係惡化是多種因素長期互動的結果,包括了地緣經濟的利益爭奪、世界格局的變化、模式之爭、文明的衝突。 而川普為期四年的瘋狂舉措毫無疑問成了中美關係惡化的助推器,特別是自新冠肺炎暴發以來,中美兩國迅速從貿易戰上升到科技、經濟、政治的全面摩擦,意識形態交鋒異常激烈。
  • 康德「永久和平」的理念是烏託邦嗎?
    文/辰路(原創)這是 讀嘉 的第 186篇文章本篇8761字,大約閱讀時間為21分鐘在當前中美關係愈發緊張的情況下,有部分人判斷中美已經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新崛起的大國和現存大國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他們認為,今日正如二戰時期珍珠港戰爭的前夜,熱戰可能一觸即發。
  • 第二集: 我,為中美關係而奮鬥 (Stephen A. Orlins)
    在中國,大家喜歡稱呼他的中文名字歐倫斯,他說「要為中美關係而奮鬥 2005年歐倫斯開始擔任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 這位與中國結緣超過40年的老朋友,也是少數親眼見證中美關係從零起步、逐步發展的美國人。 而今,這位地道的紐約紳士說,「對北京像紐約一樣熟悉」。這自然源於他無數次的中國之行,而每一次到訪,每一次交流,都在為兩個國家的交往盡一分力。
  • 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
    康德是德國哲學家,也是被被普遍認為有史以來最深刻和最偉大的哲學家自已。他以他的三大批判而聞名世界。在《道德形上學基礎》與《實踐理性批判》中,詳細闡釋了他的道德哲學。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這三個關鍵詞是:知道自己的責任,善意,道德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