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1日 13: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記者 李秀偉 通訊員李賀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李秀偉 通訊員李賀)2018年10月17日上午,哲學所美學室的系列學術活動「美學論壇」今年第五次講座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930會議室舉行。講座由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朱會暉副教授主講,美學研究室主任徐碧輝研究員主持。朱會暉演講的題目是「反思對康德美學中美與真關係的三種解釋」。美學研究室全體同仁、在站博士後和博士生、外國哲學研究室和現代外國哲學研究室、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室、《世界哲學》編輯部、中國社會科學網等部門的部分同仁,其他研究室的部分博士生和在站博士後以及院外的一些老師和研究生等參加了本次講座。
美與真的關係是美學中的一個基本問題,在康德美學中尤為重要,因為康德既認為美不基於概念,又認為美在於知性(概念能力)和想像力的自由協調。國際康德學界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持續而激烈的爭論,然而國內對這種爭論一直關注甚少。朱會暉博士介紹說,對康德的美與真關第有三種解釋:前認識解釋(precognitive interpretation)認為,審美活動不基於認識和知識;多認識解釋(multicognitive interpretation)認為,審美活動包含了很多認識,但不基於任何確定的認識,也不以某種確定的認識和知識為目的,也沒有任何認識能夠完全符合審美對象;後認識解釋(metacognitive interpretation)認為,審美活動基於認識。
朱會暉首先對知性和想像力的自由遊戲的具體所指進行了具體分析,然後對上述三種解釋予以具體介紹和評價,他認為,學界對三種解釋的區分是僵硬的,在不同的意義上,三種解釋都有自身的合理性,三種解釋都能找到一定的文本依據。當然,總體而言,多認識解釋更接近於康德的美學思想。多認識解釋重新肯定了美對認識的獨立性,又肯定了認識在審美活動中的作用。但該立場的解釋者沒有充分區分認識和審美活動。前認識解釋完全排斥了這個概念和認識在審美中的作用,與康德的多處表達和基本思路並不一致,而後認識解釋沒有充分彰顯審美對認識的獨立性及其差別。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朱博士藉助充分的文本依據和邏輯理性,繼續回應其他兩種立場的人所提出的種種批評,並進一步指出了前認識解釋和後認識解釋的不足,進而對之前的多認識解釋進行了反思和完善,從新的角度(例如幻想在審美活動中的作用)、以新的依據對多認識解釋進行了有意義的論證。朱博士對相關的立場進行了進一步的討論,提供了對多認識立場的辯護,說明幻想的重要作用、鑑賞判斷普遍性與獨立性之間的統一等等。
徐碧輝研究員首先對自己因為要參加所裡的會議而沒能完整地聽會暉老師的演講表示抱歉。她從聽到的部分看,認為會暉老師對康德的美與真的關係,做了頗為新穎的概括。今天的講座,使她對李澤厚曾在《批判哲學的批判》提出的「是愉快在先還是判斷在先,這是判定是否真的美感的標誌」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西方哲學史研究室主任王齊指出,朱會暉的報告介紹並分析了西方康德研究界關於「美與真」的關係的三種解釋,並且對每一種解釋都做出了自己的回應和批判。這個工作做得很好,但是還只停留在解釋康德的層面上,尚未觸及對康德美學本身的批判。這個批判是必要的。康德《判斷力批判》是否僅有美學閱讀的可能性?葉秀山先生就曾提出,第三批判是康德前兩個批判的橋梁,這個意見非常值得重視。康德一方面把審美判斷建立在想像力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面希望為美的普遍標準奠定先驗基礎,但是,想像力何以能具有普遍性就會成為一個問題。在對美的普遍性的解釋上,康德學說與新康德主義者卡西爾的符號學說相比顯得軟弱無力。
現代外國哲學研究室主任馬寅卯認為,康德的第二批判和第三批判其實都涉及到一個根本問題,就是自由與法則或規則的關係問題,但是側重有所不同。在《道德形上學的奠基》和第二批判中,自由是法則的基礎並內含於法則中,因此,更加強調人對法則的敬重和服從;而在第三批判中康德明確地宣稱自由高於規則,自由具有對規則的優先性。康德在道德領域和審美領域對知性與想像力的這種不同側重反應的實際上是內在法則與外在規則的差異,是自由與自然的差異。
賀翠香副研究員認為,多認識解釋涉及到康德美學中普遍性和獨立性的關係問題,並提出康德在追求一種普遍性的美,但王歌博士則認為康德代表了一種先鋒主義美學,是在邊界上創造邊界。就這一點,與會的學者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盧春紅研究員認為美與真的問題之所以引起關注,是因為康德是在試圖通過為美尋找一種先驗基礎而建立普遍性。關於這個問題馬寅卯提出質疑,他認為如果這樣理解,就意味著康德是在試圖建立一種美的形上學,但康德曾明確否定美學是一種科學,而同時康德是要建立一種科學的形上學的。
關於康德哲學中的道德法則與其審美的關係問題,該問題引起了關注。朱會暉對此的回應是,康德在他的體系內有更高的道德追求,有很強的啟蒙主義的情懷,非常凸顯人的自由,無論是在認識、實踐還是審美上,都在追求一種主動性、能動性、積極性的自由。康德區分了三種自由:經驗性自由、先驗性自由和超經驗的自由,在審美裡面是想像力的經驗的自由,在認識裡面是知性的先驗的自由,在理性之中達到了某種程度上的超經驗的自由,體現了一種崇高性。在審美中,康德訴諸的是一種道德上的至善,是一種最終的完滿,在這個過程中,美提供了一種超經驗理念的感性痕跡,這種運用感性的方式仿佛這種抽象的遙遠的理念是現實中存在者一樣,這種印象給了人們希望,讓人們能夠去相信德福是可以一致的。
關於美是和諧這一美學領域的經典問題,與會的學者們也展開了討論,有學者提出美與崇高的關係:美是和諧,崇高是否也與和諧相關。朱博士解釋稱,康德曾說到,崇高不是與知性的和諧,而是與理性的和諧,某種程度上說,崇高是對想像力的否定,是因為想像力把握不到崇高的對象。美是想像力的遊戲,運用的是想像力,但崇高是超越想像力,打破和諧的,崇高運用的是嚴肅的理性,就這一點來說,崇高與美有著本質的不同。
講座在激烈的討論中,在各位學者意猶未盡的爭論中結束。朱會暉博士對康德美學的理解和闡釋,不僅考察了康德美學中美與真的關係,也涉及了康德美學中美與善的關係,使參與論壇的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美真相聯、德福一致的境界,而學者們的爭論也給人留下進一步學習、思考的空間。
姓名:記者 李秀偉 通訊員李賀 工作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