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平樂》第10集中,當時身為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的範衝淹向仁宗皇帝進獻了《百官圖》指責當朝宰相呂夷簡任人唯親,對官員升遷不公,而且在《百官圖》中指明了哪些人是呂夷簡憑藉自己的權力私人安排的,以此來揭露呂夷簡培植黨羽的行為。當然呂夷簡不甘示弱也發起反擊,範仲淹隨後又連上「帝王好尚」、「選賢任能」、「近名」、「推委」四論針砭時政,被呂夷簡認為是「越職言事、勾結朋黨、離間君臣」,向仁宗上疏將範仲淹貶出京城。就這樣範仲淹被貶出任饒州知州。這就是宋史上著名的景祐黨爭一事。
仁宗與皇后談論處置範仲淹和呂夷簡一事
後來仁宗和皇后兩人在談及此事時,認為對元祐黨爭呂範二人的處置是要達到「兩小無猜」的效果:留呂夷簡是要用他的圓融謀劃、長袖善舞而貶範仲淹是用他的錚錚鐵骨。皇后也認為仁宗在處理這件事情上並有偏頗。結合史實,再看範仲淹進獻的《百官圖》一事所言呂相任人不公之事確有其事,這想必仁宗也是知道的,然而仁宗最終卻同意貶謫範仲淹而仍舊任用呂夷簡為相,這其實就有失偏頗了。
為何元祐黨爭一事,仁宗對範仲淹一眾實施貶謫而對呂夷簡未有任何舉措呢?這其中有三層含義:一是在範仲淹提出的百官圖一說讓仁宗對朝廷中是否有朋黨之說有了警惕;二是呂夷簡作為宰執自仁宗年幼劉娥當政時期至今處事沉穩老練深得仁宗信任;三是仁宗與呂夷簡平日搭檔還是有默契的。
一、仁宗警惕朋黨一說
範仲淹向皇帝進獻了《百官圖》一說,雖然表面上是說當朝宰相呂夷簡暗自培植勢力、任人唯親,實際上暗指了呂夷簡可能要在朝廷中結黨營私的隱患。範仲淹上《百官圖》的目的很明顯是為了朝廷的正義公道想要扳倒結黨營私的呂夷簡,但仁宗卻並不一定這麼認為,而且對範仲淹《百官圖》一說非常警惕,原因有以下幾點:
A、在仁宗看來範仲淹在朝廷中也有自己的一個小團體,這和範仲淹指責呂夷簡選官唯親,有自己的勢力有什麼區別。在範仲淹被因《百官圖》一事被貶謫饒州的消息傳開後,馬上就有秘書丞餘靖、太子中允尹洙、館閣校勘歐陽修等出來替範仲淹鳴不平。仁宗在想這些人是不是和你範仲淹一起的呢,說明你範仲淹也有自己的小團體。
B、呂夷簡身為宰執大臣,選人用人用自己熟悉了解的人這一點無可厚非,況且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嫌的原則古已有之。選官用人主要是看此人能不能為朝廷出力,為百姓著想,只要符合這一點是不是和宰相提拔的或者信任的關係不大。在這一點上至少在範仲淹獻《百官圖》的時候還沒有出現異常的情況,而且這也在後面電視劇中關於西夏李元昊馬上要起兵叛亂,韓琦論起為何要舉薦呂夷簡為相時說道:「假如說志同者為親,志不同者為異,那麼誰當宰相都會這樣的,之前彈劾他是因為他獨斷朝政,一手遮天,現在看來呂夷簡併沒有一手遮天。」
C、明為《百官圖》,實則隱喻「朋黨」說,這是觸碰到了宋朝立國的紅線。宋朝是結束了自唐末到五代混亂的局面,為了防止再次出現這種官員亂政的現象,太祖立國的時候就制定了一套「祖宗家法」,其中便有「謹防朋黨,嚴防請託」。而且在宋初期有明確規定宰相大臣們不能在家中接見官員和賓客,「及第舉人不得呼知舉官為恩門」,其目的就是為了要結束自唐及五代以來的朋黨現象。所以說這個時候範仲淹提出的《百官圖》,讓仁宗馬上引起了警覺,不管你說的呂夷簡是不是真的有朋黨一說,你自己把百官調查的這麼清楚底細摸得這麼透,你範仲淹想要幹什麼,你範仲淹有沒有自己的團體和朋黨?這也引起仁宗對範仲淹的猜忌和防範,因為他觸碰了紅線。
二、仁宗對呂夷簡的信任
從呂夷簡三度擔任宰相來看,仁宗對呂夷簡不僅僅是能力上的認可,更是有一份信任在裡面。
A、在仁宗還未親政時,呂夷簡就運用他的政治智慧「屈伸舒捲,動有操術」成為平衡後宮和士大夫集團的人物。在乾興元年(1022 年)二月,宋真宗趙恆駕崩,年僅12歲的的仁宗登基即位,由於年幼太后劉娥臨朝稱制,開始垂簾聽政。呂夷簡在劉娥聽政之後沒多久就升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劉娥是歷史上類似於呂后、武則天一樣的人物,她「性情機敏,通書史,熟知朝政」,但有時候這個太后劉娥還是有想當武則天的衝動和欲望,在這種情況下呂夷簡總是以報國之心,大事講原則,小事講感情,既顧及太后的面子也堅持自己的原則。
B、在處理仁宗生母宸妃死後這件事上圓融通達,顧及了仁宗的感情也解除了太后憂患。明道元年(1032 年),仁宗生母李宸妃病死,當時的劉太后打算以宮女的禮儀草草埋葬了事。呂夷簡卻看出問題的嚴重性,你現在瞞著仁宗草草埋葬他的生母,等日後他親政了知道自己的身世及生母的情況,必然會怨恨劉娥,劉氏一族遭殃不說還可能會做出有損大宋體面的事情。呂夷簡當著仁宗和太后的面,奏請要厚葬李氏。劉娥拉著仁宗起身返回內宮,隨後又獨自出來質問呂夷簡「宰相怎麼幹涉起宮中的事來啦,你難道要離間我們母子嗎?」,呂夷簡反問太后一句「太后他日不欲全劉氏乎?」。一句話就把劉娥給鎮住了,劉娥馬上醒悟過來,讓呂夷簡以一品的禮儀喪葬,太后皇帝在宮苑內舉行哀悼,百官在西華門送靈車到洪福寺。
後來劉娥死後,有人果真將真相告訴了仁宗,還說宸妃是太后害死的,仁宗知道真相後內心充滿了對其生母遭遇的悲傷和對劉娥行為的憤怒。所以他一面派人包圍了劉氏家族,一面親自到洪福寺看看真相到底是如何的。當他看到李宸妃棺內灌滿水銀,是以太后規格下葬的,終於消除了疑慮,赦免了劉家,並重新給劉太后上香說:「大娘娘可以安息了!」這一切其實都是呂夷簡在後面操持安排,仁宗當然也是知道的,盡孝在古人看來是最重要的品質,仁宗對生母宸妃生前沒有盡到作為兒子的孝道,死後給她相應的榮譽和體面也是孝之常情,這一點呂夷簡替仁宗先想到了,所以這個上面仁宗是感激呂夷簡的。
C、呂夷簡的能力仁宗是相信的。呂夷簡不管是在地方上還是在廟堂之中其能力都是有目共睹的。大中祥符六年(1013 年),呂夷簡在濱州當地方官,由於濱州這個地方臨近黃河經常鬧水災,呂夷簡一上任,就動員百姓修河堤,疏水渠,終於解決了水患的問題。而且他還上書朝廷,請求免除河北地區的農器稅,所謂「農器有算,非所以勸力本也」,當時的宋真宗不僅同意了他的請求,還將此推廣到全國,此次之後天下所有地區的農器稅一概免除。當時的宰相王旦為此事盛讚呂夷簡 「器識遠大」。這是呂夷簡的為民請命。
後來有一次宮裡發生大火,大臣都跑到宮裡向皇帝請安,由於當時天黑當時所有人都向仁宗行跪拜之禮,只有呂夷簡一個人站在那裡,理由是因為天黑怕皇帝被調包了,要看清楚之後才行跪拜之禮,仁宗馬上讓人掌燈將皇帝的臉照清楚,呂夷簡這才下跪。還有一次仁宗病了好久,在病中有事召集幾位大臣去商議事情,其他幾位大臣都急急忙忙趕到宮裡,只有呂夷簡慢慢悠悠騎馬到宮裡,仁宗也等得心急,質問他為何這麼慢來見我,呂夷簡不急不躁回道:「陛下您生病很久大家都知道,現在外面也議論紛紛,我現在是宰相,要是大白天急急忙忙趕到宮裡,怕外人看來以為宮裡發生什麼大事,影響不好。」這是呂夷簡的老成持重。
慶曆二年(1042 年),契丹借宋朝和西夏打仗之機,向宋朝勒索索要土地,否則就要興兵討伐。當時以範仲淹為首主張遷都洛陽,而呂夷簡卻堅持認為遷都只會助長契丹的野心和囂張氣焰。應該在大名府增兵固防,表明不畏強 敵血戰守土的決心,主張修築大名府,以表示宋朝地域契丹的決心。仁宗採納了呂夷簡的建議,將大名府定位北京,出內庫庫緡十萬,修北京行宮,表明了宋朝堅守北方的決心。呂夷簡還親自跟契丹使者談判態度強硬維護宋朝利益,契丹使者看見呂夷簡的態度如此,和使館伴使說道:「觀宰相如此,雖留無益。」契丹最終沒能討到便宜。這是呂夷簡的為國解憂。
三、皇帝仁宗和宰相呂夷簡的這個搭檔默契
宰相是輔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既要為皇帝分憂,還要懂皇帝的心思。在仁宗親政初期,由於當時太后劉娥垂簾聽政已經有11年之久,對於朝廷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仁宗想要建立起自己的勢力必須要擺脫劉娥的影響,所以仁宗藉口皇后無子提議要廢除皇后來表達對劉娥長期聽政的不滿。這在當時朝廷引起了軒然大波,臺諫官都一致反對皇帝廢后的提議,當時的範仲淹身為右司諫,認為皇帝這種想法應該早點消除,不要讓外人知道。只有呂夷簡頂住群臣打抗議,支持仁宗廢后,最終仁宗下詔將郭皇后封為「淨妃,玉京衝秒仙師,賜名清悟,別居長寧宮。」正是由於呂夷簡能看懂皇帝的心思,身處宰相的位置能夠根據皇帝的心思治國理政還能平衡各方利益關係。所以說當時仁宗和呂夷簡的這種搭檔還是相當默契的,這樣對於仁宗來說有些事情能讓呂夷簡站在前面,自己也能輕鬆一些。
綜上來看,在景祐二年發生的景祐黨爭處理中,仁宗還是偏向於呂夷簡這邊的,不管範仲淹說的《百官圖》是否確有其事,仁宗還是堅持信任呂夷簡:一是因為劉娥當政時期也為了維護大宋的大局和仁宗的地位都據理力爭維護各方利益,在仁宗看來這忠心也是值得肯定的;二是因為呂夷簡多年為官其能力是值得肯定;三是因為有呂夷簡在,仁宗有些事情方便讓呂夷簡出頭,多年的默契配合讓仁宗在處理朝政上輕鬆不少。所以在呂夷簡死後仁宗評價他是一個「憂國忘身」的人,一個皇帝給大臣這麼高的評價足見對他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