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勇:比傳說中的景祐本更早的《漢書》

2020-12-22 澎湃新聞

《漢書》初次讎校付梓,始於宋太宗淳化五年,而在真宗景德元年,又詔命儒臣覆校這一印本,所校改繆誤,錄為六卷。但這次校改後並未重刻其書,世之行者仍「止是淳化中定本」,當時乃因「既已刻版,刊改殊少」,即只是適當改動了原有書版上很少一小部分錯訛的文字,也就是只對淳化舊版做了少量挖改(《宋會要輯稿》第五十五冊《崇儒》四)。

仁宗景祐元年,秘書丞餘靖復上言:「國子監所印《兩漢書》文字舛訛,恐誤後學,臣謹參括眾本,旁據它書,列而辨之,望行刊正。」(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所謂景祐本《漢書》篇末附印官牒)至景祐二年九月,校勘事竣,成《漢書刊誤》三十卷,同時「下國子監頒行」新的校本。不過這次新成的印本,只是「改舊摹本以從新校」,即依舊是在淳化舊書版上剜改錯謬,並沒有按照新改訂的文本重刻書版(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一七仁宗景祐二年九月壬辰條。參據尾崎康《正史宋元版之研究》)。

由於除此之外《漢書》在北宋時期再別無刻本,這也就意味著北宋刊刻的《漢書》,只有一種在景德和景祐年間兩度剜改修補過書版的淳化刻本,「傳說」中的景祐刻本《漢書》只不過是淳化刻本的景祐改補本而已。

過去人們看到的最早刊印的《漢書》,是印入百衲本《二十四史》的那個本子。這個本子當時是被張元濟先生認作北宋景祐刊本的,但後來人們認識到,其實際刻印成書,已是南宋初年(趙萬裡《中國版刻圖錄》之《目錄》)。這個新的認識,科學是科學了,當然正確也是正確了,可北宋刻本的《漢書》到底是個什麼樣,從此也就再也無從知曉了。

儘管地不愛寶,在考古學家和盜墓者的眼前,新奇的景象總是層出疊見,可即使是這樣,人們要想看到一部完整的北宋刻本《漢書》再現於世,那可能性實在也太微乎其微了。全本的重出無由奢望,碎紙殘片,偶然一遇,倒是可以想像的事情。這不,我隨意翻檢黑水城出土文獻,就看到了下面這樣一個已經嚴重缺損的頁面——它只剩下煌煌一百卷《漢書》中某一頁面的一角(似乎應屬左上角)。

黑水城遺址出土北宋淳化刻後印本《漢書》殘頁(據《俄藏黑水城文獻⑤》)首先,這書避宋諱。大家看殘頁上「敬憚」一語的「敬」字,少了最後那一捺,就是以空缺末筆的形式來表達對宋太祖祖父趙敬的敬意。這是其版刻出自趙家人天下的確證。什麼意思?——宋朝刻的書,被輸入到西夏國治下今天我們稱作黑水城遺址的那個地方。西夏雖然也有雕版印刷,但史金波先生曾總結其整體發展狀況說,目前所知所有可以確認為西夏本國所刻的漢文印本,其內容絕大部分都是佛經,「很少見到有世俗文獻」。與此同時,西夏又從宋金輸入許多漢文刻本,這表明「一些西夏境內需要的漢文書籍,以漢文化為主導的宋朝或金朝如果已經刻印,西夏就可以引進,而不一定需要自己重新開雕印刷。西夏文書籍則不然,非要在本國雕印不可」(史金波、雅森·吾守爾《中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早期傳播》)。這宋刻本《漢書》,就是西夏大量輸入的漢文書籍當中的一種,在當時是很平常的事情。

黑水城遺址出土北宋刻本呂惠卿著《呂觀文進莊子義》(據《俄藏黑水城文獻①》)

黑水城遺址出土北宋仁宗時期刻本《廣韻》(據《俄藏黑水城文獻①》)其次,這幅殘頁雕印的內容,屬於《漢書》卷六六《陳萬年傳》的一部分,同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的所謂景祐本《漢書》相比,行款、字體都有很大差別,二者顯然不是一回事兒。兩相對照,我認為黑水城遺址出土的這個《漢書》殘片,其版刻字體的風格,也比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的所謂景祐本《漢書》要更古拙;同時在我們已知的南宋刻本中也沒有見到同樣字體和行款的本子。這樣一來,這個本子便只能屬於北宋刻本了。

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所謂景祐本《漢書》中的相關頁面另外,這個殘片雖然沒有完整的一個字行,可是對照《漢書》其他版本,可以推知它應該是每半頁13行,滿行26字。對照北宋本《通典》的每半頁15行,滿行26字,還有北宋刻14行本《史記》的滿行26字,可知這種每行26字的行款,也是北宋時期比較通行的一種版刻形式。再看它的歐體字,還有似乎是左右雙邊的邊框,這些也都符合北宋官刻本的基本特徵。如前文所述,根據文獻記載我們了解到的情況,是在整個北宋時期,《漢書》只有太宗淳化年間這一個刻本,直至仁宗景祐年間,書版經過剜改修補,仍在刷印。黑水城遺址出土的這個殘頁,版片泐損的痕跡相當明顯,一些字跡已經邋遢難辨,這種晚刷後印的特徵也同淳化本書版在北宋時期一直被長期沿用的情況相符。

基於上述情況,我判斷,黑水城遺址出土的這個《漢書》殘片,應該就是後印的淳化刻本。這個版本不僅比過去傳說中那個所謂景祐本更早,而且這還是《漢書》最早的刻本,是北宋國子監較早刊刻的那一批正史之一。這不管是對版刻史研究,還是對《漢書》等正史版本的研究,價值可就太大了。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別人不一定也這麼看,我說的也不一定就對。假如這樣的認識別人還沒有講過,而且我也碰巧說對了,那麼,這也可以說是古代版刻研究史上一項比較重要的新發現(要是別人早就說過,當然誰說的就算誰的,現在檢索這麼便利,我想搶別人的東西也是搶不來的,只是太過慵懶,以致一味閉門造車而已)。當年我的老師黃永年先生在西安市文管會存放的一大堆古書零篇殘頁中發現一張元朝建陽書坊刊刻《新編紅白蜘蛛小說》,讓宋元版刻「小說話本」的面目重現人世,成為20世紀小說研究資料上的一項重大發現(黃永年《記元刻〈新編紅白蜘蛛小說〉殘頁》,見《黃永年文史論文集》第三冊)。這片淳化刻本《漢書》殘頁在版刻史上的研究價值,可以說是與之差相仿佛的。

最後附帶說一句,這寶貝現在保存在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為啥?因為它是由那個國家一個叫作科茲洛夫的探險家發現的。

2020年9月21日記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遊逸飛:製造辛德勇
    問題在於,辛德勇為何會花五年多的時間去做研究,企圖證實一個看似無懈可擊的史料學常識?這與他著作等身、新見迭出的研究風格似乎大相逕庭。箇中緣由必須從他所處的學術環境去理解。但考慮到班固撰述《漢書·武帝紀》時未載輪臺詔書,辛德勇認為漢武帝晚年罪己悔過的範圍,應僅限於李廣利伐匈奴一事。今人論漢武帝晚年政治,應以《漢書·武帝紀》為準,其內容根本看不出漢武帝晚年政治的重大轉向。因此司馬光《資治通鑑》敘述漢武帝晚年形象時,偏離了一般的史料運用原則,顯然有獨特用心。在辛德勇看來,司馬光是為了現實政治目的,輕信不可靠的史料,藉此塑造漢武帝晚年追悔的明君形象。
  • 辛德勇談清華簡「四時」篇與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
    12月15日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在其微信公眾號「辛德勇自述」上錄製視頻,說對這篇著述與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有一些想法,想同學術界同行以及關心這一問題的廣大社會公眾做些交流。於是,澎湃新聞·私家歷史聯繫辛德勇教授做了一書面訪談,談談他的見解。
  • 辛德勇對《李訓墓誌》的質疑與史實不符
    辛德勇說: ……可下面卻是「弱冠以輦腳調補陳留尉」。這是什麼概念?須知唐朝那些青燈黃卷長年苦讀才考中進士的書呆子,入仕之初得到的,最高不過是個縣尉,往往還不能很快走馬上任!
  • 《漢書·藝文志》中,都隱藏著中國政治文化傳統哪些秘密?
    例如託名上古傳說中的君王黃帝的著作中,有道家講清靜無為的,還有講權謀的,「雜家」講醫學的等等,所以本書作者李零認為,漢代「黃老之學」中的黃,指的不是道家的一種書,而是以「黃帝言行」為主題的一類書②。這種風氣,直到唐宋以後,才又一轉,變成了人們裁剪前人著作中的文欄位落,然後心安理得的、不加注釋的歸到自己的頭上③。所以要想從先秦古書中理出一條線索,非常困難。
  • ​楊光:政治過程與歷史書寫——景祐三年範仲淹被貶事件發微
    記述者這些強烈的主觀意願,難免帶來敘事中一些回護範仲淹的做法。除去情感傾向,另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在於,景祐事件的記述者在事發當時均是中低級官員。積極參與營救範仲淹的尹洙、餘靖、歐陽修等人,景祐事件發生時均是館閣中的低級官員,蔡襄、富弼、田況等人當時也都任通判、州府推判官等地方官[9]。
  • 香恭王本,河間蔽王本,中秘本
    大家好,我是小編張雪,今天就讓我來帶大家了解一下香恭王本,河間蔽王本,中秘本。香恭王本(即孔壁本)食恭王本即是指恭王壞孔宅所得的孔壁藏本。關於替恭王好宮室,因壞孔子舊宅而得古文《尚書》一事,最早的記載當推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一文。
  • 範曄與《後漢書》
    《後漢書》為文簡明,敘事生動,書成後遂漸取代了以前各家的「後漢史」;備受史學界推崇,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系列。        範曄,字蔚宗,宋順陽(今河南淅川)人,生於晉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他的祖父範甯,官晉豫章太守,長於經學;父範泰,曾為宋侍中,撰《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有文集行世。
  • 清平樂中對景祐黨爭的處置真是兩小無猜嗎,一留一貶表明仁宗態度
    在《清平樂》第10集中,當時身為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的範衝淹向仁宗皇帝進獻了《百官圖》指責當朝宰相呂夷簡任人唯親,對官員升遷不公,而且在《百官圖》中指明了哪些人是呂夷簡憑藉自己的權力私人安排的,以此來揭露呂夷簡培植黨羽的行為。
  • 範曄 |《後漢書·西南夷列傳》
    《後漢書·西南夷列傳》(各本卷次目錄不同。
  • 關河山人: 範曄與《後漢書》
    《後漢書》為文簡明,敘事生動,書成後遂漸取代了以前各家的「後漢史」;備受史學界推崇,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系列。      如東漢靈帝熹平年間成書的《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合稱「三史」,已廣泛流傳。此外,還有吳謝承的《後漢書》、晉雪瑩的《後漢記》、晉司馬彪的《續漢書》、晉袁山松的《後漢書》等等。範曄修撰的《後漢書》其主要藍本是《東觀漢記》,對華嶠的《後漢書》他採摘也頗多。       範曄對自己的史書褒獎尤佳,自稱「體大而思精」。
  • 《極海聽雷》:南海王出自《漢書》,「啞巴皇帝」是地方文化
    近期上線的超級網劇《重啟之極海聽雷》,一直維持著超高的熱度,劇情跌宕起伏、演員演技與特效製作都十分出色,劇中以平潭為背景展開劇情敘述,借鑑了平潭流傳的啞巴皇帝的傳說故事,吸引網友熱議。
  • 程蘇東丨《漢書·五行志》體例覆核
    近年來,《漢書·五行志》的學術價值越來越多地受到學者的關注,出現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①]。但是,與《漢書》其它各志相比,《五行志》的研究在整體上還比較薄弱,該志中大量富有價值的經傳說解仍未得到學界的充分利用,而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之一,就是《五行志》自身複雜的體例問題。劉知幾在《史通》中言:「夫史之有例,猶國之有法。國無法,則上下靡定;史無例,則是非莫準。」
  • 神話故事中的盤古和女媧娘娘,都是上古大神,誰出現得更早
    神話故事中,盤古和女媧娘娘都是上古大神,法力無邊。盤古開天闢地,女媧娘娘鍊石補天,捏土造人,這些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從這些故事中,我們似乎看出,盤古應該出現得女媧娘娘更早,畢竟先有天,才會有補天嘛。
  • 黃帝與泰山的那些神話傳說
    杜貴晨表示,「上古有關黃帝的神話傳說流傳至今的並不是很多,卻在泰山一處就集中有四則,且事關重大,是令人矚目的現象。」這些神話傳說不僅反映了黃帝乃是「含樞紐之神」,如今,對泰山發展文化旅遊來說,也是獨特而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杜貴晨引用相關史籍與神話傳說的資料進行詳細說明。這類神話主要有四則。
  • 班固《漢書·藝文志》
    由蘭臺令史官至中護軍。著有《漢書》一百二十卷。其文集已佚,明張溥輯其詩賦文章為《班蘭臺集》。《後漢書》卷七十有傳。漢書·藝文志·詩賦略論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與圖事,故可以為列大夫也。
  • 看《山海經》、《史記》、《漢書》怎麼說
    看《山海經》、《史記》、《漢書》怎麼說關於巨人的傳說很多,也有被記錄於《山海經》、《史記》、《漢書》等正史當中。理論上應該相信歷史上是有巨人存在的。由於中國歷代出現多次文化斷層,關於巨人的記載是碎片式的,甚至有的被添加了神秘的描寫,遠離了現有事物的正常標準。
  • 辛德勇談《羅氏墓誌》的紀時②|說「年」話「載」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就《羅氏墓誌》涉及的紀時方式和墓誌書人等問題撰寫長文,限於篇幅,編輯分篇處理,現標題與小標題為編者所擬。本文內容圍繞《羅氏墓誌》中的紀時所涉及的相關天文曆法知識展開。「年」與「載」俗話說「慾壑難填」。這又道又仙的「天寶」年號這麼吉祥,也沒能徹底滿足唐玄宗得道成仙的欲望。
  • 大秦考(上):《後漢書》「大秦」為羅馬帝國說之商榷
    從物產角度看,《吳時外國傳》中的大秦國城郭「皆以水精為礎,及五色水精為壁」,而《後漢書》的大秦「宮室皆以水精為柱,食器亦然」;《吳時外國傳》的大秦出「金鏤織成」,有珊瑚[46],而這些物產同樣見於《後漢書》的大秦。顯然,二書的大秦史料內涵一致,應系一指。至於景教碑中的大秦,許雲樵先生認為指羅馬帝國,不以為與《吳時外國傳》、《後漢書》中的大秦是同一對象。
  • 辛德勇:我的本科畢業論文和我的大學時代
    前些天,在涵芬樓書店和熱心讀者見面,交流過程中有小朋友問起我碩士和博士畢業論文的情況,我一高興,就乾脆從自己的學士學位論文講了起來。交流麼,和年輕人談話,就談談年輕時候的事兒。誰還沒年輕過。辛德勇其實,想起我的本科畢業論文,有一段時間了。
  • 蘇芃丨「廿」「卅」「卌」唐宋變革説——以《史記》傳本用字演變為例
    [5]在漢唐石刻資料與敦煌文獻中,合文使用亦夥,不用合文的表達雖有存在,但數量有限。從傳世文獻看,以《史記》為例,在北宋以降的刻本[6]中,見不到合文的使用,但是在相關古寫本中,卻數量極多。更有趣的是,覆案北宋景祐本、南宋福唐郡庠本、湖北提舉茶鹽司本、元大德本、明正統本、汪文盛本、汲古閣本、清金陵書局本、《漢書補注》本《異姓諸侯王表》全不用合文,而南宋慶元本、蔡琪本、元白鷺洲本以至清代武英殿本僅在此表偶爾使用合文「廿」「卅」,表前序文亦不用合文,其餘各表亦不用合文,中華書局點校本等承襲這種舊式而來。(詳參附圖1-8,圖版引自中華再造善本、日本J-DAC等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