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正確輿論引導在重大突發事件的輿情處置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以2020年1月26日至3月24日《人民日報》(電子版)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評論員文章和評論員觀察為樣本,並以2月11日為界,分為疫情防控期和復工復產期兩個時段。在分析比較前後兩個時段評論內容的基礎上,得出疫情期間《人民日報》輿論引導呈現出「在理性權威中訴諸感性表達」的特徵,並從選題、立意和論證三個角度進行了分析。最後提出,在重大突發事件主流輿論的傳播中,官方媒體應重視情感話語表達,在與有關政策同頻共振的前提下,尋求與社會化媒體的互動合作,更好地實現對輿論的有效引導。
[關鍵詞] 新冠肺炎 《人民日報》 輿論引導 理性權威 感性表達
輿論是社會的皮膚,是社會的外在保護層。[1]輿論引導,是用輿論影響人們的意識,引導人們的意向,指導人們的行為。在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的輿情應對中,及時有效的正確輿論引導,能夠穩定民心、團結民意、凝聚民力,推進社會矛盾的妥善解決,對維持穩定的社會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一、研究緣起
從以往重大公共事件的輿論引導來看,傳統主流媒體佔據輿論引導主體地位。在重大事件主流輿論傳播中,他們以獨特的「媒體地位」和「角色優勢」,以統一化、群體化的輿論建構和引導方式,能夠迅速形成輿論強勢,有效凝聚社會共識。然而,隨著輿論生態後真相時代[2]的到來,「相對於客觀事實的陳述,民意更容易受到情感和個人信念的影響」[3]現象愈發明顯,輿論引導格局及引導方式開始呈現出與此前不同的特徵。
一方面,「後真相時代」的到來正在改變著輿論生態。對於真相的探求,成為重大事件輿論場中極為重要的話題要素,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焦點。掌控並傳播「真相」,也因此成為輿論場中多元媒體爭奪受眾的「高地」。隨著網絡賦權下的社會民眾思想表達與商業運作團體的發聲需求日趨旺盛,隨著社會化媒體主動介入、並廣泛參與輿論場討論,這樣的爭奪更加激烈,也具有了更多的不可控性。
另一方面,輿論格局的變動,還催生了各類媒體輿論引導方式的調整,其中,感性因素成為了影響輿論的重要方面,這尤其表現在社會化媒體迎合受眾心理的輿論引導風格上。有學者指出,情感可能是社會動員的重要資源,若能因勢利導,可以成為輿論引導的寶貴資源。[4]對過往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分析後發現,許多研究將輿論引導預設為一種「理性活動」,將其中所出現的「情感現象」視為病徵,缺乏對感性因素的重視;研究視角大多集中於日常輿論的生成、傳播、引導甚至管控等常規性方面,缺乏對重大事件社會背景的關注。
新聞評論是一種有著鮮明針對性和指導性的新聞文體,專門就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和社會現象發表意見以指導實踐。[5]其邏輯縝密、表達理性,是媒體發揮輿論導向作用的重要方式。基於以上兩個方面的背景,從新冠肺炎疫情這一重大突發事件出發,本文對《人民日報》在此期間的有關評論文章的輿論引導特徵進行研究分析,試圖探討「後真相時代」背景下社會輿論傳播路徑、引導方式、引導成效等,從而找準輿論引導有效激發點,引導輿論正向發展。
二、研究框架及發現
本文選擇2020年1月26日至3月24日之間《人民日報》(電子版)發表的所有評論員文章和評論員觀察(共計90篇)為研究樣本,並以2月11日為界,將研究區間分為「疫情防控期」和「復工復產期」兩個時段。在分析比較前後兩個時段樣本差異及共性的基礎上,歸納得出《人民日報》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輿論引導上的新特徵、新路徑。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民日報 》輿論引導模式的調整,不僅體現了官方媒體一以貫之的客觀真實與理性權威,更反映了其在「後真相時代」影響下的自我修正與大膽嘗試,映射出情感話語在輿論引導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本文以傳統主流媒體的「理性權威」和新輿論環境下的「情感表達」作為兩個核心詞彙,從選題、立意、論證三個角度對樣本進行分析。
根據統計分析結果,本文發現,綜合前後兩個時間區段,《人民日報》理性權威類評論總量大於訴諸感性類評論,但不同時期兩類評論的佔比不同。疫情防控期,訴諸感性類評論佔比高於理性權威類;進入復工復產期後,訴諸感性類評論佔比明顯下降,恢復了往日以理性權威為主的輿論引導模式(見圖1)。從上述趨勢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民日報》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輿論引導上出現「在理性權威中訴諸感性表達」的特徵。具體而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選題:踐行「強化顯政」,映射群體關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指出,新聞報導要「強化顯政」,「讓群眾更多知道黨和政府在做什麼、還要做什麼,對堅定全社會信心、戰勝疫情至為關鍵」。由此,報導和解讀好中共中央關於疫情防控的相關決策部署成為了《人民日報》疫情期間輿論引導的主要內容和主流輿論傳播的首要任務。
具體來看,疫情防控期,《人民日報》推出了「做好當前最重要的工作」系列評論員觀察,從提振信心、團結力量、強調科學、聚焦群體等角度切入,既有「匯聚疫情防控強大合力」「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等理性權威類陳詞,也有「信心」「同舟共濟」「初心」等情感化表述。整體從理性和感性兩個角度解讀了戰「疫」必勝的信心與決心,借生活化的話語表達解讀相關政策、傳達講話精神,幫助群眾更好地理解了「黨和政府在做什麼、還要做什麼、要如何做」,對於穩定疫情初期社會恐慌情緒發揮了強大的主心骨作用。進入復工復產期,《人民日報》又接連刊發了「把疫情防控工作抓細抓實」和「統籌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兩個系列評論員觀察,分別從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個視角出發,幫助人們進一步了解疫情發展不同階段黨的工作部署,起到了明顯的「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築同心」的效果。
總體而言,一系列評論員觀察凸顯了系列化新聞言論寫作中感性與理性交織的獨特魅力。從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角度切入,以感性與理性交織的方式評述,力求提升社會感性認識,引發情感共鳴;同時藉助政策解讀,從理論高度加深群眾理性認知,讓群眾在共情與共鳴中堅定信心、抱以決心,感受真情、理解真知,為全社會投入疫情防控,助力恢復經濟社會發展秩序作出了明確指引。
與此同時,《人民日報》有關評論從群體視角出發,關注疫情期間的特殊力量群體,表達新聞媒體的群體關懷。所謂新聞媒體的群體關懷,指的是媒體在評論報導中秉持「以人為本」的宗旨,關注特殊群體,嘗試通過報導讓社會關注該群體的生存狀態、社會權益、職責義務等,使社會對其致以或尊重或關照等情感,讓人們因此感受到人性的溫暖與人的價值尊嚴所在。在重大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中,對榜樣人群或弱勢對象投諸群體關懷,可以更好地匯聚社會情感,傳遞人間溫情和輿論正能量。
通過整理分析,本文發現,《人民日報》評論在疫情期間多次聚焦醫務人員、社區工作者、黨員幹部、「90後」新青年等特殊群體(群體分布情況見圖2),90個樣本中共出現18篇群體關懷類文章。其中,疫情防控期6篇,復工復產期12篇。這些評論大都從感性視角出發,在行動層面集中挖掘特殊力量群體的閃光點,以陳述事實和貼近人心的話語表達,喚醒社會對對象人群的關愛。比如,《向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勇士們致敬》一文中寫道:
每一場特殊戰鬥,都需要一批英勇的戰士;每一次生死搏鬥,都會湧現一批無畏的勇士。
……
「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面對疫情,廣大醫護人員衝鋒在前,留下「最美逆行者」的身影;各地支援的醫療隊緊急集結,在除夕夜向著武漢出發。這些天,被口罩勒到破皮的臉頰,被汗水浸到泛白的雙手,手術室外席地而眠的身影……醫護人員與時間賽跑、跟病毒搏擊,在病毒面前築起一道道健康防線,讓人民群眾真切體會到什麼是白衣戰士的無畏、堅韌、奉獻。(2020年2月2日,01版)
總體來看,《人民日報》評論文章從時代價值觀出發,以廣範圍、多角度的評論內容引導社會群體關懷,從榜樣高度詮釋了關注群體在疫情防控中的特殊地位與不世之功,也從人文視角闡發了弱勢群體的生存所需。從抗疫一線的醫務人員、「90後」新青年,到疫區建設的建築工人、工廠職工,再到防控後方的社區工作者、黨員幹部,其關注群體覆蓋廣泛;從全體人民群眾,到武漢市民,再到普通社會個體,其群體視角跨越單一維度,聚焦宏觀、中觀、微觀等不同層面,多層次展現了官方媒體在重大事件輿論引導中的群體關懷。
2.立意:訴諸話語認同,寄託家國情懷
新聞評論的「立意」是統領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調,決定著文章的論證方向,貴在「準」「新」「深」。「準」是指觀點準確、符合法律要求,是保證導向正確的前提;「新」是指論點新穎,給讀者以新的思考和啟迪;「深」則是指通過所述觀點,揭開事實表象,透析內在本質,是一篇評論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疫情期間,社會焦慮升級,加之全媒體背景下圈層傳播明顯、層級交往不暢,碎片化閱讀不再佔據受眾心理優勢,此時的人們更加需要關注時勢、立足全局的宏大主題的深度評論,而這正是《人民日報》的優勢所在。
疫情防控期,《人民日報》評論作為黨和政府發聲的權威途徑之一,始終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力求研透文件內容,領會講話精神,傳達工作指示。自1月26日起,《人民日報》連續11天在頭版刊發評論員文章,立意均致力於解讀總書記有關講話精神,傳遞「堅定信心共同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把疫情防控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將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嚴峻鬥爭實踐中考察識別幹部」「構築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防控要堅持全國一盤棋」等重點信息,傳達「讓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當好群眾的貼心人和主心骨」「向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勇士們致敬」「凝聚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蓬勃力量」「防控疫情展現堅守與奉獻的力量」等講話要義,闡釋有關文件與講話的箇中內涵。
進入復工復產期,《人民日報》評論乘勝追擊,以每日1—2篇的刊發頻率持續刊登疫情評論,且評論範圍逐漸擴大,對象內容從單一的疫情防控增至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等多方面。總體看來,樣本評論多以總書記的講話精神為整體立意,藉助平實化的解讀方式,結合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進行有力論證,在「鼎力相助、火線馳援的人民戰爭」「醫者仁心、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廣泛動員、眾志成城的嚴密防線」「『90後』新青年」等感性話語中訴諸情感認同。與此同時,及時解讀和宣傳黨的最新指示精神、謳歌先進典型、弘揚主旋律,揭示了有關戰略的可行性與戰「疫」完勝的必然性,創造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大國擔當」等情感熱詞,寄託了「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樣本評論憑藉立意的宏大格局,角度深入,構建了分析深刻、內容豐富、觀點交互的評論體系,成為了主流輿論傳播的主陣地。
另外,新聞評論作為思想流動的載體,其立意承載著評論員對時勢針砭時弊的見解,而評論生產和傳播的過程則是知識生產和傳授的過程,也是把脈社會心態變動的過程。疫情期間,《人民日報》評論立意既有格局、有力量,又有思想、有目標,通過深度把握社會情緒變動,藉助國家認同、話語認同、情感認同,凝聚群眾力量,形成了跨越圈層的宏大主題。與此同時,評論力求實現穩定社會民心、恢復良性互動、推動有序運轉的社會目標,反覆表達初心、強調使命,凝練出了「與祖國同奮鬥、共命運」的中心思想,使受眾不僅感同身受評論中的家國立意,更能憑藉個體不同層次的知識體系理解這一理性認知產生的過程及思維邏輯,從而實現了凝心聚氣的社會效益和正向輿論引導目標。
3.論證:情感詞彙激發共情傳播,理性論證升華感性素材
在新聞評論寫作過程中,如果說選題、立意是確定中心論點,那麼最後一步,論證則是依據論點,找準論據,以清晰的思維、縝密的邏輯,將所論感性素材上升至理性認識的過程,是成就深度評論的關鍵步驟。而分析一篇評論的「論證」,則可以從其話語表達、論證邏輯等方面進行。
話語表達最常見的分析層面是詞彙使用。從統計結果來看,疫情防控期轉載量top5的評論文章裡有4篇重視情感表達,高頻情感詞彙主要有「團結」「堅決」「力量」「生命」等,說明這一時期感性詞彙高頻出現的評論公眾認可度較理性類評論更勝一籌。另外,復工復產期的評論雖逐步恢復往日理性權威為主的評論風格,但轉載量top5的評論裡仍有3篇內容呈現明顯訴諸情感話語的特徵,高頻情感詞彙主要有「努力」「生命」「力量」「積極」等,說明這一時期訴諸情感表達較之純理性引導更能激發社會共情(見表1)。
「共情」這一概念最初起源於心理學,指的是「一個人能夠理解另一個人的獨特經歷,並對此做出反應的能力」,「一般認為,共情是人類根源於基因的一種天賦:共情不是一種情緒,也不是一種感受,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6]近年來,「共情」受到新聞傳播領域的廣泛關注,尤其表現於其在公共輿論中的重要地位,進而出現了「共情傳播」等專業概念和研究方向。有學者指出,「愛」是共情的基礎,溝通能夠促進共情,共情因對象、因情境而變。[7]因此,高頻應用感性詞彙的疫情評論作為《人民日報》與社會公眾之間的情感溝通橋梁,在疫情發展的不同階段可以引發不同的共情與共鳴。
具體而言,疫情防控期,高頻出現的團結、堅決、力量、生命、偉大、堅定等詞語試圖從生命理性的高度表達情感話語,以感性卻有力的詞語自上而下傳達正能量;同時,鬥爭、人民戰爭、勇士、眾志成城等引導性詞彙從抗疫主體的角度出發,激發社會公眾的同理心及參與性,協助構建起了社會焦慮之下堅不可摧的「生命共同體」價值共識。相比之下,復工復產期則主要從行動導向層面出發,以努力、積極、堅持等表達主觀能動性的情感詞彙鼓勵社會單位自發有序恢復秩序,同時以生命、力量、堅決、勝利、堅強、支撐等趨於理性的情感詞彙提振社會信心,凝聚戰「疫」必勝的情感共鳴,激發社會「共情」。
就評論的論證邏輯而言,《人民日報》疫情評論大多以情感話語為基礎,訴諸社會現實,以感性表達支撐理性論證。比如,《人民日報》首篇疫情評論員文章《堅定信心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寫道:
與病毒抗爭,醫用物資星夜馳援;為生命接力,醫護人員緊急趕赴。……全國人民心系疫情,積極伸出援手,一起加油鼓勁。
萬眾一心,沒有翻不過的山;心手相牽,沒有跨不過的坎。
其以訴諸感性表達的方式,開啟了疫情期間輿論引導和主流輿論傳播的新模式。以《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構築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凝聚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磅礴力量》《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等多篇評論,在短期內迅速形成了「全社會共助疫情防控」的輿論氛圍。
另外,根據統計結果,樣本中正面情感值top10的評論文章中有8篇強調感性話語表達(見表2),重視人文關懷。比如復工復產期發表的《新時代最可愛的人》一文中寫道: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你們真正做到了救死扶傷、大愛無疆。你們是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黨和人民感謝你們!
經過文本分析,本文發現,樣本評論或多或少採用類似情感話語,以理性論證升華感性素材,以感性表達強化理性思維。與此同時,力求將所述對象置於歷史和現實兩種維度,以文件精神、重要講話為依據,以群眾身邊事、腦中理為共情點,力圖打破媒體和受眾自我設置的認知繭房。在家國情懷宏大立意的指導下,運用理性思維對感性素材進行整理總結,注入平實而情感豐厚的話語表達,呈現對話交流傾向,觸發情感共鳴。通過評論,幫助群眾理解日常感性素材背後的理性真知,深化情感共識,構築了強有力的「共同體」意識。
三、研究啟示
在理性權威中訴諸感性表達是《人民日報》在新冠疫情暴發這一時期輿論引導上的一大特徵,也是當前官方媒體在重大事件主流輿論傳播上的典型特色。一方面,當下輿論引導格局中,主流媒體角逐愈發激烈,重視感性因素的社會化媒體對原有輿論場結構的強大衝擊不容小覷;另一方面,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官方媒體在輿論引導模式上不斷推陳出新,借力新媒介話語,以訴諸感性表達的方式,開啟了重大事件主流輿論傳播的新篇章。基於此,主流媒體應在秉持新聞輿論工作「四力」原則的基礎上,繼續創新重大事件主流輿論傳播工作機制,切實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助力社會正能量輿論場的構建。
1.加強媒體互動合作,增強傳播力
傳播力意為傳播主體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實現有效傳播的能力,有效傳播則意指目標受眾準確、快速實現主題的意圖。[8]此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其中的「傳播力」位於「四力」建設的首位。在全媒體時代,加強媒體互動、嘗試「網際網路+」思維成為了主流媒體提升主流輿論傳播力的不二法門。
疫情期間,《人民日報》整合報紙、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多個渠道,開展多層級主流輿論傳播,對同一新聞素材進行多角度剖析與整合,形成了不同傳播風格、不同表達方式、適用不同傳播渠道的主流輿論話語,實現了「一次採集、多重加工、多平臺傳播」的整合傳播輿論引導新路徑。這一路徑滿足了存在顯著知識水平差距和個體認知能力差異的不同社會群體的信息需求,也實現了重要信息集中發布、多角度滲透的疊加性傳播效果,促成了主流媒體輿論引導模式的華麗轉型。
然而,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社會化媒體作為新興話語主體,力量不斷壯大。因此,主流媒體想要增強傳播力,除了在自身不同傳播渠道間進行互動以外,與其他媒體的互動顯得更為重要。適時增加與社會化媒體的互動,藉助社會渠道傳播主流聲音,緩解社會公眾對部分官方媒體議題的質疑等情緒;適應分眾化、層級化的傳播現狀,加強與民間意見領袖的傳播合作,激發公眾對主流輿論的關注熱情;借力新媒介形式,暢通溝通渠道,增加主流話語傳播的針對性、互動性和時效性,力求提升社會公眾參與感、獲得感,進而構建重大事件主流輿論傳播新格局。
2.發揮旗幟引領作用,提升引導力
新聞輿論工作擔負著「高舉旗幟,引領導向」的重任。從輿論的角度看,引導力是指輿論引導者按照預期的引導方向,傳播一定的觀點與信息,並對輿論運行過程進行協調與平衡,進而影響被引導者的意見、態度和傾向。[9]主流媒體作為黨和政府主辦的權威媒體,在輿論引導上發揮著強有力的意識形態導向和旗幟引領作用,是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主陣地。全媒體背景下,要想輿論場健康良好發展,不出現方向性錯誤是根本保證,這便要求主流媒體必須要牢牢把握主流輿論的旗幟導向,增強自身在輿論場上的引導權和話語權,佔據傳播制高點,讓輿論朝著有利於黨和國家社會的方向發展。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當社會突發重大事件時,若權威媒體不及時出面加以有力引導,很可能造成輿論混亂,而若任由輿情自行發展則可能會造成社會秩序紊亂,不利於國家社會的穩定發展。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輿論生態產生了強大衝擊,民間輿論場曾一度謠言四起,輿情事件迭出,而這一現象的出現與主流媒體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宣傳報導策略、輿論引導機制不完善之間存在一定聯繫。儘管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在疫情暴發後迅速反應,搶佔主流輿論傳播主陣地和輿論場制高點,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民心、安撫了社會恐慌,但在此過程中暴露出的輿論應對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仍值得深思,主流媒體做好主流輿論引導任重而道遠。
首先,主流媒體必須要充分了解輿情演變規律,加大預警機制建設,力求在相關輿論產生之前發聲,樹立主流輿論旗幟,搶佔輿論場制高點,消除社會恐慌;其次,針對網絡謠言的肆虐,主流媒體必須通過網絡迅速發聲、有效回應,第一時間消除負面影響,轉化負面情緒,確保網絡輿論空間的清明,保證主流輿論旗幟引領地位不動搖;再次,作為主流意識形態傳播主陣地的主流媒體,必須要明確和充分利用好意識形態傳播的「C位」角色,面對錯誤思想和偏向輿論,要敢於運用權威,確保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工作能夠發揮顯著的意識形態導向和旗幟引領作用;最後,主流媒體必須要注意及時反思,在重大事件得到基本控制和解決之時,適時而深刻的反思總結性報導比單一的表揚式報導更能引發讀者深入思考,強化引導力。
3.訴諸情感話語表達,擴大影響力
新聞輿論的影響力指的是媒體通過各種形式的新聞報導傳播信息與輿論,並以此引發關注、激起共鳴,進而獲得反響的能力,其基本目標在於讓受眾獲得信息,理解並接受傳播者的意圖。[10]「媒體所敘述的事、所佔有的理、所具備的情、所蘊含的美,作為重要元素,共同參與了影響力構成。」[11]就主流媒體而言,其評論中所涉及事、理均具備極高的新聞價值和理性魅力,是構成影響力的內核性因素,而其中所具備的情、蘊含的美,則是可以提升新聞評論影響力且有待深入發掘的外在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聞工作者要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來,這便要求媒體在日常新聞傳播活動中必須要重視「情」和「美」的挖掘與理性基礎上的情感注入。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民日報》評論以「在理性權威中訴諸感性表達」的方式,引領了主流媒體重大事件主流輿論傳播新潮流。其在主流媒體理性權威的優勢之上,貫穿注入感性因素,以高頻採用情感詞彙、平實的話語風格訴諸感性表達,激發群眾情感共鳴,構築價值認同,形成了強有力的主流輿論傳播主陣地,為主流媒體在重大事件中主流輿論傳播樹立了優秀典型。與此同時,面對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等現實素材,《人民日報》評論獨闢蹊徑,從總書記的金句出發解讀抗疫戰略中的人民情懷,從群體關懷的人文視角出發呈現相關政策的實踐成果,將理性事實轉化為感性素材,以人人都可接受的情感表達打破了圈層傳播的壁壘,通過情感交流幫助受眾形成理性認知,吸納多層次受眾群體,擴大了自身影響力。
鑑於此,面對重大突發事件,主流媒體應重視情感因素在主流輿論傳播中的應用,順應受眾情感化閱讀傾向,深入挖掘報導素材中的感性因素,力求評論報導既能理性權威、曉之以理,又能傳遞溫暖、動之以情。此外,在面對理性化素材時,主流媒體應嘗試從多角度切入,挖掘其中的感性因素和價值共鳴,在撰寫評論報導時強調情感和美的注入,以此達到通過主流媒體發布的主流輿論既能保持意識形態的旗幟導向、又能形成深入人心的價值認同的目標,在確保輿論方向不出錯的前提下,以理性邏輯魅力交織感性話語表達的方式,提升自身輿論影響力。
4.推進政策同頻共振,建設公信力
公信力指的是新聞媒體在長期的新聞傳播實踐過程中所形成並累積的、贏得社會和廣大受眾普遍信任的程度或能力,[12]它反映媒體的「信用」問題,是媒體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也是其核心價值追求,因此一般將「公信力」視為新聞輿論工作「四力」中其他三力存在的基礎和前提。隨著社會化媒體的崛起,各類媒體間的競爭不斷加劇,主流媒體想要在此洪流中爭得優勢地位,就必須要保持自身高度,在新聞輿論工作開展中加強與國家政策的同頻共振,依託官方發聲,塑造具有至高公信力的權威媒體形象。
在國家作出新冠肺炎疫情應對戰略部署後,《人民日報》第一時間發聲,解讀並宣傳有關政策文件和講話精神,通過《堅定信心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把疫情防控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等一系列評論員文章踐行「強化顯政」,以官方角色確立了媒體自身在主流輿論傳播中的主體地位,塑造了強大的公信力;進入復工復產期,在疫情防控、恢復經濟、脫貧攻堅等一系列政策出臺後,《人民日報》又相繼進行了深入解讀和理性分析,為群眾走出家門消費、社會恢復往常秩序提供了強有力的輿論支撐。而此後社會各方的實踐活動和現實成效也印證了有關政策的先見性和評論見解的準確性,至此,《人民日報》通過自身傳播實踐增強了其作為媒體的公信力。
鑑於以上,主流媒體在重大事件主流輿論傳播中首先要擺正自身媒體定位,充分利用獲取官方信息的渠道便捷性,及時傳達最新文件及講話精神,以政策為導向進行主流輿論傳播,推進輿論引導與國家政策的同頻共振,踐行「強化顯政」。其次,要憑藉其自身理性權威的媒體形象提升宣傳高度,且要敢於嘗試新的傳播模式和傳播思維,注重政策解讀方式和宣傳話語表達,適時根據政策變動引導情感走向、設置話語議程,進而塑造國家認同、社會認可、群眾滿意的媒體形象。最後,主流媒體應力求對同一政策或事件進行系列宣傳報導或首尾呼應報導,從政策下發到取得成效的全過程報導可幫助媒體在實踐活動中提升公眾信任度,強化自身公信力。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本文系山東省社科規劃重點項目「新時代習近平新聞輿論觀研究」(項目號18BXSXJ29)前期成果
注釋:
[1]諾依曼.沉默的螺旋 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M].董璐,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董向惠.「後真相時代」網絡輿情與輿論轉化機制探析——互動儀式鏈理論視角下的研究[J].理論與改革,2019(5)
[3]Word of the Year 2016.https://languages.oup.com/word-of-the-year/2016/
[4]郭小安.輿論引導中情感資源的利用及反思[J].新聞界,2019(12)
[5]丁法章.新聞評論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6]亞瑟·喬位米卡利.共情力: 你壓力大是因為沒有共情能力[M].耿沫,譯.北京: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
[7]吳飛.共情傳播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探索[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5)
[8]程曼麗.北大新聞傳播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9][10][12]沈正賦.新媒體時代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重構[J].現代傳播,2016(5)
[11]丁伯銓.論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J].新聞愛好者,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