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總喜歡對小說中的情節找一個必然性,尤其是在通俗小說中,這樣的想法其實大可不必。
分析通俗小說中的情節,尤其是一些比較有「爆點」的故事,眼光不妨放在作品之外,即作者為什麼會這樣安排。
扈三娘與王英的姻緣,和陰謀無關
《水滸傳》裡,梁山中三個女性英雄,以一丈青扈三娘的戲份最多,長相也最為姣美,而這麼多男性好漢中,矮腳虎王英不是一個突出的人物,身材短小,長相醜陋不說,還好色成性,怎麼看也不像一個好人。
但水滸故事就是這樣,不論是不是符合通常意義上的「好人」標準,只要講義氣,那就是英雄好漢。
這裡面有一個誰都知道但經常被忽略的前提,這些的前世都在天罡地煞之列。所以說,不論這些人如何,忍辱負重的林衝也好,被騙上山的秦明也好,或者被魯智深看不起的李忠也好,反正就是不論好壞,都是一句「意氣相投」。
也就是說,這是前世註定的事情,扈三娘和王英的婚姻也是如此。
梁山攻打祝家莊的時候,扈三娘是自發引兵來援,因為她與祝家莊的祝彪有著婚約,自然與梁山為敵。然而,遇到梁山中人之後,因為天罡地煞的緣故,用小說中的常用說法,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扈三娘最終是會加入梁山的。
宋江擒住扈三娘,李逵血洗了扈家莊,扈三娘還有什麼理由怕死呢?如果怕死,之前就不會趕赴戰場了。
所以說,扈三娘和王英的這場婚姻,雖然是宋江做的媒,但以扈三娘「女英雄」、「女豪傑」的形象來看,沒有她的點頭,自然是不能成立的。
那麼,這種安排,只能用「天罡地煞」的前世註定來解釋了。
從《水滸傳》本身來看,這樣的組合不在少數
如果把這個故事放大一點,就會發現,《水滸傳》裡這樣的組合有很多。像林衝與其妻子那樣的情形可謂是少之又少。
男女之間的組合,總要有一方有問題,要麼是美女遇浪子,比如扈三娘與王英、金翠蓮與鄭屠;要麼就是老實人遇「渣女」。總之就沒有幾個正常的夫妻。
最著名的幾對就是潘金蓮與武大郎、盧俊義與賈氏、楊雄和潘巧雲、宋江與閻婆惜,這些組合的問題都差不多。
那麼,為什麼《水滸傳》會如此安排呢?
從性質上來說,《水滸傳》屬於通俗小說,而通俗小說最主要的要素就是情節的曲折與可讀。
它從根本上來說,是要盈利的,通過引起社會的關注,售賣書籍、話本,要有人在酒樓、戲臺上評說演唱,所以如何來引起廣泛的討論就要看作者的創作技巧了。
這本書講述男人之間的義氣,那麼在兒女情長上自然就會走不同尋常的道路。
當時的戲劇、世情小說往往走的是一個才子佳人,有情人終成眷屬,那麼自然就會是郎才女貌。沒什麼別的原因,就是讀者喜歡看。
而《水滸傳》講男人,那麼寫才子佳人就會「喧賓奪主」,俗話就是跑題,這樣不利於對小說主要內容的宣示。
那怎麼辦呢?自然就走另一個路線,將夫妻二人做一個強烈的對比,讓讀者看到,閻婆惜這種人配不上宋江,看到潘巧雲配不上楊雄,讓人為宋江殺人而叫好,為石秀的義氣而呼痛快,同樣也讓人們討論,潘金蓮害死武大郎是多麼可恨,扈三娘嫁給王英是多麼可惜。
這樣一來,故事的曲折性自然足夠,還能喚起人們對「殘缺」感到惋惜的天性,傳播速度和效果都要比「才子佳人」更好。
這是古代通俗小說常用的手法。
像《三國演義》中,深受讀者歡迎的蜀漢最終被滅國;《西遊記》裡,歷盡千辛萬苦取回的經書最終還是殘缺的;《封神演義》中,那麼多讓人喜愛的正面神仙都紛紛喪命;《隋唐演義》裡,李元霸、裴元慶、羅成等等英雄都慘遭橫死……
所以說,通俗小說為了引起讀者的關注和討論,往往會採用這樣或那樣的「不完美」寫法。
人心是向善的,很多人都希望故事的走向按照自己的理想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但小說創作自然不能如此。
試想,所有的情節都和讀者想的一樣,那這樣的小說還有多少人人看?
當然,這些矛盾的地方在中國古典文學裡,往往不是主要的成分。中國古典的悲劇是為了撫慰人心,而不是揭露黑暗,這一點與西方有著根本性的差異。所以,竇娥冤死之後,必然會有一個平反昭雪的情節,梁山好漢死後,也要有一個「魂聚」梁山的故事。
這樣來說,扈三娘嫁給王英,雖然品貌有點懸殊,但好在都是英雄豪傑,在讀者能接受的範圍之內,那就有益無害。
日本為何稱為「日本」?那要從公元645年的大化改新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