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八號火箭即將首發,中國回收火箭時代或將到來,填補部分空白

2020-12-23 光電科技君

長徵系列運載火箭不久前以「一箭雙星」進行了第355次飛行,執行這次任務的是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其靈活、便捷、低成本發射等特點,讓熱愛星辰大海的我們眼前一亮。恰逢嫦娥5號返回艙剛剛落地,海南文昌發射場又迎來了新的乘客——長徵八號火箭即將首飛,它的首飛具有特殊的裡程碑的意義。

這是被認為最有可能實現可回收火箭的前期機型,到底有什麼神奇呢?我們的可回收火箭進程如何?

商業航天發展比拼的是成本,低成本高效率才有競爭力

隨著科技的發展,發射火箭的數量也就越來越多,但是選擇適合的火箭來滿足不同的運載能力到達不同軌道,這是航空發展的必然。縱觀我國穩定性著稱的長徵系列火箭,戰功赫赫。

但是面對低成本、高穩定發射火箭,我們還在探索當中。如果說一般火箭是邊走邊扔的話,回收火箭是將乘客送上一段路程自己再返回,形成一場空中接力賽。

我國部分運載火箭臉譜

2018年曾任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宋徵宇在《重器匠心》中表示:

「作為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打造一款既安全可靠、又經濟實用的火箭成為他的目標。在研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是我國唯一具有不同配置、應對不同用戶需求的火箭,預計2020年初實施首飛,未來將在商業發射、太空網際網路、衛星組網發射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這段話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在有這多火箭的情況下又推出長徵八號,它主要面對的是極地軌道5噸運載的尷尬局面,因為面對這樣的情況使用長徵5、7號運載火箭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覺,浪費性能不說,還太費錢;而長徵2、4、6、11又夠不著。國際上牛氣沖天的馬斯克獵鷹系列火箭進行的如火如荼,一旦試驗成功規模化、可復用、成本極其低廉的優勢將給整個航天市場帶來寡頭把持的形式。

在這樣的背景下,長徵八號橫空出世,採用模塊化的設計理念,使用先進燃料,核心解決低軌道8噸,5噸以內的極地軌道任務。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是新一代中型兩級液體捆綁式運載火箭。一子級以液氧/煤油作為推進劑,採用兩臺8噸級推力的YF-100發動機;二子級以液氫/液氧為推進劑,採用兩臺8噸級推力的YF-75發動機,具備二次啟動能力;捆綁2個2.25米直徑液體助推器,以液氧/煤油作為推進劑,各採用一臺120噸級推力的YF-100發動機。火箭可從文昌航天發射中心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全箭總長50.3米,芯一級直徑3.35米,二級直徑3米,單個助推器直徑2.25米,火箭起飛質量約356噸,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或太陽同步軌道有效載荷,可以將5噸的有效載荷送入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

它也就可能成為長徵系列火箭首個實現回收技術的火箭,並且據相關介紹,它會將助推器也帶回來。前段時間,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第一次公開了長徵8R垂直起降復用火箭宣傳資料,該型火箭從點火升空到垂直降落的全過程震撼的展現在了我們面前,下面是動態圖片:

因為採用了獨具創新特色的集束式助推器——芯一級整體回收方案,所以不像一般的火箭完成起飛後助推分離,它採用的方式不同,帶芯一級和芯二級分離,芯一級開始重新點火併且調整角度,四片格柵舵打開,從而進入回收段的下降過程。

長徵8R起飛級與芯二級分離

這時候變推力發動機開始點火發推降速,最終實現軟著落。按照規劃長徵八號會在海南文昌首飛,預計以後的回收平臺也會在海南附近海域建成。當然類似於發射長徵11號那樣海上移動平臺上回收也是可以的。

想一想,一個重量至少一百多噸的龐然大物以9馬赫(11016公裡/小時)速度降落的場景將是多麼燃情!那畫面可能是沁人心脾、振奮整個航空界的。

我國可回收火箭發展迅速,百花齊放,馬斯克也將遇到高手對決

2020年12月16日,長徵八號就位201工位,蓄勢待發,擇機發射。這一次雖然不會驗證芯一級和固體助推器的回收技術。但是如果首飛成功,以後可以實現芯一級和芯二級,更甚至可以使用十幾次,會計算的成本的想想比獵鷹要便宜多少?

按照航天全媒體「我們的太空」舉例:

「以之前馬斯克的獵鷹 9 號新火箭為例,全新獵鷹成本約 5000 萬美元(含整流罩600萬美元),而火箭燃料的成本為 20 萬美元。如果火箭可重複發射(假設只芯一級回收),那麼就和固定資產的投資一樣,只需要支付維護成本,補充燃料就可以繼續執行任務。即如果一次使用,則直接成本6020萬美元,如果重複使用十次,按每次發射用於火箭芯一級的成本是70%,那麼火箭第一段的成本就是3000萬美元的十分之一:300萬美元+整流罩600萬美元+第二級芯的成本約1000萬美元,合計2000多萬美元,是單次不回收使用的30%。這些費用都包含了火箭第二段以及火箭的回收、維護和檢查費用喲!

是的,不單成本比馬斯克的火箭更低,部署時間上也更快,從籤署合同到火箭出廠,履約周期約12個月,發射周期約為10天。不僅如此,我們正處於長徵九號火箭的研製過程中,如果實現了可回收的驗證,那麼長徵九號不單運載能力可以讓我們載人登月快馬加鞭,也會讓這個深空探索變得更加省錢。

不僅如此,我國的民營企業也在緊鑼密鼓的研製可回收火箭技術,其關鍵部件正在緊張的研製和驗證過程中,就在11月,我國某航天公司的火箭二級發動機聯合試車圓滿成功,80噸和10噸級的液氧甲烷發動機組合熱試車,成功驗證了主從機的協調性,也未可回收運載火箭順利發射提供動力保障。

這只是一個縮影,更多的民企航天公司也在緊張的開展商業運載火箭的研製,可回收技術作為顯著降低成本的方式,也會讓它們下定決心攻克難關。

而最令人興奮的是隨著「嫦娥五號「順利著落在四子王旗,我們探月工程的」繞、落、回「已經順利完成,接下來將為建立月球科研基地而奮鬥。根據此前在福州召開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的信息,我國江月2035年初步建成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到2045年達到千次級別。

就像我國的高鐵一樣,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首。正是這種求真務實的科研風格,也得益於「大膽創新、小心驗證「的航天實踐,未來太空中我們會看看一縷縷紅色飄動。」2045年,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1小時全球抵達「就不會是夢。

相關焦點

  • 長徵八號首飛告捷,火箭回收時代何時來?——專訪長徵八號火箭總指揮肖耘
    這是一款新型中型運載火箭,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空白,也在可重複使用技術、智慧火箭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作為長徵家族的新成員,長徵八號是怎樣誕生的,能力如何,肩負哪些使命和任務?它的出現,是否意味著火箭回收時代正在到來?首飛前夕,我們前往海南文昌,專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八號火箭總指揮肖耘。
  • 長徵八號首發,中國邁出火箭回收技術驗證第一步,2025追上SpaceX
    嫦娥五號因此作為長徵火箭家族的新成員,運載能力僅僅算中型火箭的長徵八號,在2020年底首發成功的消息,並未引起太多的關注。可是實際上長徵八號對於中國航天的意義同樣非常重大。首先作為新一代長徵火箭系列中的一員,長徵八號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可達到4.5噸的運載能力,有效填補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能力空白,並同時兼顧近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進一步完善了我國運載火箭型譜,滿足了航天后續發射任務的需求。
  • 填補空白,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長徵八號的首飛成功,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的空白,也為未來中低軌高密度發射任務創造了條件。填補空白,瞄準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需求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迅猛發展,長徵六號、長徵十一號、長徵七號、長徵五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相繼飛入太空,取得了北鬥導航全球組網、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等一系列重要成果。「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各自的定位和使命不同。」
  • 中國長徵八號火箭即將首飛
    12月16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消息稱,當日上午8時20分,承載著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的活動發射平臺,駛出發射場垂直測試廠房,經兩個多小時平穩行駛,安全轉運至發射區。
  • 中國火箭中的頭號「搖錢樹」——長徵八號
    【國產新火箭長徵八號近日首發成功】近日,我國新一款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首發成功,順利將五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長徵八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的重要成員之一,填補了太陽同步軌道3-4.5噸運載能力空白。
  • 填補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能力空白 為火箭重複使用探路長徵八號...
    新華社記者 周佳誼 攝當人們還沉浸在嫦娥五號帶回月球「土特產」的興奮中時,中國航天再踏徵程。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點火升空,將1顆新技術試驗衛星和4顆實驗小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圓滿成功。長徵八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
  • 長徵八號首發成功,我國已有多款火箭,為什麼還要研髮長徵八號?
    我國航天領域不斷傳來好消息,嫦娥五號剛回到家不久,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又在今日首發成功。長徵八號是我國研發的新型運載火箭,在12月22日12點37分時,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首飛。此次長徵八號攜帶了5顆衛星,並成功地將它們送入到預定軌道,圓滿完成任務。
  • 長徵八號即將首飛 未來火箭回收可常態化
    一枚枚長徵火箭飛向太空,代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不斷實現突破和創新,邁入了更高的階段。  近幾年,在國際航天發射市場中,國際商用運載火箭的競爭日趨激烈。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通過「獵鷹九號」實現運載火箭的回收和重複利用帶來了可觀的效益。  我國航天科研人員在推動火箭實現商業運載的進程中持續探索和創新,長徵八號就是我國在火箭回收領域實現的一次新突破。
  • 中國首款中型火箭長徵八號成功發射,一箭五星!
    填補我國中型運載火箭的空白經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部設計師錢航介紹,如果太陽同步軌道平面與太陽之間的夾角保持穩定,那麼會有利於衛星對地面的長期觀察。所以說長徵八號的成功首飛,將有利地推動我國後續中型火箭的更新迭代,而且也會帶動和牽引中低軌道衛星的發展。
  • 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填補中國太陽同步軌道能力空白
    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攝影:趙利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魏宇晨):12月22日12時37分,中國自主研製的新型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次飛行試驗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實施,火箭飛行正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 國產獵鷹長徵八號首飛有哪些看點?為什麼回收復用火箭如此關鍵?
    2020年中國航天好事不斷、大事連連。這不,大家還都沉浸在嫦娥五號前腳順利著陸的喜悅中,長徵八號後腳就要進行首飛。那麼,長徵八號首飛,有哪些看點呢?請隨我的筆觸一起看下去吧。長徵八號的任務亮點獵鷹1號火箭為可部分重複使用的發射系統,獵鷹5號也是不完全回收的火箭,獵鷹9號火箭則是世界上第一個完全回收的火箭。與獵鷹對比,長徵八號首飛版本,大概率不會嘗試可回收復用,而在後期將實現芯一級、助推器的整體垂直回收與重複使用,將是中國首個實現一級回收的中型火箭。
  • 長徵八號火箭總指揮:未來一年應該不少於20次發射
    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一箭五星,首飛告捷。這是一款新型中型運載火箭,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空白,也在可重複使用技術、智慧火箭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作為長徵家族的新成員,長徵八號是怎樣誕生的,能力如何,肩負哪些使命和任務?它的出現,是否意味著火箭回收時代正在到來?
  • 中國版獵鷹9號!我國首個可回收版本火箭長徵八號發射成功,首飛沒有...
    長徵八號之所以受到這麼多的關注,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是對標美國Spacex的「獵鷹9號」,也就是世界唯一一個入軌且能垂直回收的火箭。 就在剛剛,長徵八號成功地完成了它的首飛,不過有點讓人遺憾的是,長徵八號首飛型號並非可回收版本。
  • 填補中國火箭能力空白!「長八」到底多厲害?
    這是一型兼顧近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的新型火箭,它將中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由3噸提升至4.5噸,有效填補了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能力空白,進一步完善了中國運載火箭型譜。更重要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它將把民眾構想中未來火箭的相關技術,一一變為現實。
  • 長徵八號來了 填補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空白
    隨著中國航天發展,中低軌衛星發射需求越來越旺盛,而此前我國新一代火箭的運載能力尚存空白,不能滿足3噸至4.5噸太陽同步軌道發射需求。   長徵八號應運而生。一院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總指揮肖耘說,該型火箭將有力推動我國中型運載火箭的更新換代,而且將帶動和牽引我國中低軌衛星的發展,滿足未來中低軌高密度發射任務需求。
  • 被譽為「國產獵鷹9號」,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有哪些精彩看點?
    長徵八號有哪些亮點  獵鷹1號為可部分重複使用的發射系統,獵鷹5號也是不完全回收的火箭,獵鷹9號則是世界上第一個完全回收的火箭。與獵鷹對比,長徵八號首飛版本,大概率不會嘗試可回收復用,而在後期將實現芯一級、助推器的整體垂直回收與重複使用,將是中國首個實現一級回收的火箭。
  • 嫦五歸來後,我們將於 12 月 20 日見證長徵八號火箭首飛
    中國航天宣布,長徵八號將於 12 月 20 日進行首次發射任務。本周三 8 時 20 分,承載著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的活動發射平臺,駛出發射場垂直測試廠房,經兩個多小時平穩行駛,安全轉運至發射區,加注推進劑只待發射。
  • 長徵火箭,上新了!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權威快報|長徵火箭,上新了!12月22日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一箭五星」成功首飛這是繼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後中國航天2020年傳來的又一重要捷報
  • 長徵八號「一箭五星」首飛成功,一窺未來火箭的影子!
    作為一款我國自主研製的新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一飛沖天對於中國航天發展有何意義?長徵八號填補中國太陽同步軌道能力空白隨著我國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中低軌衛星發射需求越來越旺盛,而目前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尚存在空白,不能滿足3噸至4.5噸太陽同步軌道發射需求。
  • 新提升、新技術、新跨越:「長八」首飛填補中國火箭能力空白
    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 題:新提升、新技術、新跨越:「長八」首飛填補中國火箭能力空白作者 郭超凱12月22日,長徵八號運載火箭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這是一型兼顧近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的新型火箭,它將中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由3噸提升至4.5噸,有效填補了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能力空白,進一步完善了中國運載火箭型譜。更重要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它將把民眾構想中未來火箭的相關技術,一一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