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前北京童謠唱什麼?《水牛兒》清末時怎麼唱?

2021-01-14 北京日報客戶端

近日,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再版的《北京童謠200首》(5CD)專輯面世,它通過圖片、文字以及音樂相結合的方式,將北京童謠製作成有聲資料,讓很多老北京熟知的童謠再次響起。

在很多老北京人的記憶中,童謠是孩童時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膾炙人口的童謠《水牛兒》就這樣唱(不同地區版本不一樣):「水牛兒,水牛兒,先出犄角後出頭。你爹你媽,給你買來燒羊肉,你不吃,你不喝,就讓老貓叼去嘍。」

不能小看這些童謠,北京童謠最早見諸史料,始於金代,它們口口相傳,歷經數百年,是北京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以獨特視角見證了八百多年北京城的歲月滄桑,對於研究老北京的歷史、文化、語言、民俗等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

童謠常見於民間,但收集整理難。在北京童謠八百多年的歷史中,雖然明代有中國學者搜集整理,但沒有專著推出。清代「百本堂」「別夢堂」的兒童童謠抄本《北京兒歌》收有兒歌74首,許多今天人們耳熟能詳的北京童謠已經收錄其中,但數量並不多。

清末,義大利人韋大列和荷蘭籍美國傳教士何德蘭分別推出《北京歌謠》《孺子歌圖》中英文雙語北京童謠專著圖書,使北京童謠引起中外學者關注。直到1918年,新文化運動風起雲湧,這兩本童謠書籍依然有著極大影響。當時,國內的新文化運動領袖,也開始了收集歌謠的運動,為包括北京童謠在內的中國歌謠留下珍貴史料。

2008年,北京童謠被正式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9年,經過北京市民間文學工作者多年的辛勤努力,《中國歌謠集成·北京卷》面世,系統收錄了1900年至2004年的北京歌謠,這也為如今童謠的整理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童謠200首》(5CD)專輯

八百年前北京童謠唱什麼

童謠,在古代也被稱為「孺子歌」「小兒謠」「小兒語」等,這裡面「孺子」「小兒」都指的是兒童。由此可見,童謠的主人是兒童。雖未必創自於兒童,但必出自兒童之口。

童謠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從歷朝官修正史,以及雜記、筆記、小說等資料中,都不乏童謠的記錄。童謠的類別多種多樣,有哄逗、遊戲、謎語、繞口令、民俗、時令、時政等,內容豐富。

不過,綜觀中國古代童謠的歷史,可以發現一條明顯的分界線:在明代以前,所有的童謠幾乎都是「政治童謠」,它們與兒童的生活簡直不相干;從明代開始,才產生了一批真正反映兒童生活的童謠,或者說,這時才有人有意識地創作和收集真正意義上的童謠。

北京作為六朝古都,早期童謠反映「政治」的內容就更多。《北京童謠200首》專輯中,有一首泰和年間的童謠,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它也是這套專輯中年代最早的一首童謠。

這首童謠是這樣唱的:易水流,汴水流,百年易過又休休。兩家都好住,前後總成留。

這首童謠出自《金史·五行志》,原題為「泰和八年童謠」,泰和為金章宗完顏璟的第三個年號,泰和八年即為1208年。這首童謠有「預言」作用。易水在今河北易縣,汴水離開封不遠,童謠中用易水、汴水來表明北京(金朝)和開封(宋朝)這兩個地方。「百年易過又休休」,說的是北宋歷經百年,結束了統治,而金朝自建國到遷都開封也已歷經百年,衰敗之勢已成,不久就要重蹈北宋覆轍。果然,二十多年後開封陷落(1234年),金朝被蒙古人滅掉。

到了元代,北京童謠同樣是反映時政的居多,其中有一首叫《烏鴉叫叫》的童謠,流行於元大都,說的就是元代統治的腐朽。童謠是這樣唱的:烏鴉叫叫,皂隸笑笑,傾家蕩產,不夠七十二項包銀款。

皂隸是指穿黑衣服的衙門官吏,包銀款泛指苛捐雜稅。童謠前兩句渲染出一個陰森可怖的氣氛,那些身穿黑衣的衙吏如烏鴉般鋪天蓋地而來,他們不懷好意的狂笑與烏鴉的叫喚混成一片,陡然使原本晦暗的天空又蒙上一層陰霾。

《北風吹上天》這首童謠中的「政治隱喻」就更多了:煙,煙,北風吹上天,團團旋,窩裡亂,北風來,吹便散。

這首童謠出自清朝孫之騄(lù)編撰的《二申野錄》。《二申野錄》採錄明朝災異之事,間及朝政得失,始於洪武元年戊申(1368年),終於崇禎十七年甲申(1644年),故以「二申」為名。這首童謠原題為《燕王未起兵時童謠》。

「煙,煙,北風吹上天。」以「煙」諧音「燕」,代表燕王朱棣,「北風」,指明地域、方向,「吹上天」,即指登上帝位。「團團旋,窩裡亂(原作窠裡亂)」,是寫燕王「上天」的過程,以「窩裡亂」形容燕王朱棣與建文帝三年間的自相殘殺,也十分貼切。

需要指出的是,這首童謠正史不載,而記載它的《二申野錄》又多記「妖異之事」,說它是後人根據已發生的史實編出來的「小說家言」,也是有可能的。

今年是庚子年,很多人都會想起120年前中國人飽受欺壓的庚子年。對於庚子年間的事件,除了史書有記載,童謠也有記載:「庚子年,鬧得兇,八國聯軍進北京。又開槍,又放炮,又殺老來又殺少。太后皇帝逃跑了,前門樓子轟塌了,百姓生活慘透了,國家江山誰來保?」

清末義大利人收集170首

毋庸置疑,庚子年八國聯軍侵華,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庚子年前後來到北京的外國人中也有文化使者,他們向世人展示了古老的東方文明。北京童謠的收集整理,同樣與這些外國文化使者有密切關係。

1893年,21歲的義大利人韋大列男爵(Guido Vitale,1872-1918)來到北京,擔任義大利駐華使館翻譯。這位義大利貴族出身的外交官此前從來沒有來過中國,他之所以略通漢語,得益於他的導師義大利著名教授諾全提尼,他曾經以實習口譯員的身份在中國遊歷多年。韋大列聰穎好學,僅僅是初具中文閱讀基礎的韋大列來到北京不久,就能說一口發音極為標準的流利北京話了,甚至得到過慈禧太后的誇獎。富有人文情懷的韋大列深愛北京生活,對北京市井文化和民俗充滿了好奇,北京街頭兒童嬉戲時的歌謠更是深深吸引了他。

這些北京童謠朗朗上口,易於記誦,十分有趣,韋大列想要收集它們。但在清末的北京,他的樣貌和身份,常常一張嘴,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孩子就會一鬨而散。無奈,他只好求助於他在北京的中文老師。可惜這位老師是個老學究,對他的要求很不以為然,甚至有點生氣,認為有辱斯文,並且非常固執地告訴韋大列:「中國沒有童謠這種沒有價值的東西存在!」韋大列年輕氣盛,頗有些「鬼點子」。他拿出一些洋錢,在老師面前晃晃。老師立刻消了怒氣,看似自言自語,又好像在對韋大列說:「洋大人說的也可能沒錯,不過,這些童謠得用些特別的方法才能收集而來。」

隨即,韋大列的老師開始一首又一首地將他收集來的童謠唱給韋大列聽。可是,在他搜集到40多首的時候,他告訴韋大列,他再也沒有存貨,找不到新童謠了。韋大列知道,他的這位先生是覺得收集北京童謠不體面,所以才放棄這項工作的。可韋大列不願放棄,他便在公務之餘穿街走巷,自己拜訪田間的農民、胡同裡的婦女和兒童,甚至是寺廟道觀裡的和尚道士,他想盡一切辦法與他們攀談,把聽到的記錄下來,通過一點點積累,他陸陸續續又收集了100多首兒歌民謠。

▍韋大列《北京歌謠》封面

在收集北京童謠的過程中,韋大列發現,雖然這些都是不識字的兒童口耳相傳的歌謠,一聽就會,可是付諸文字後,其中所蘊含的很多北京文化和背景知識,而且北京地區特有的詞彙和短語,不長期在北京生活的人,也很難理解。為此,他又萌發了將北京兒歌翻譯成英文的想法,以便讓更多人了解北京的民俗和文化。韋大列最終完成了他的心願,1896年,他在北京出版了中英文對照的《北京歌謠》,書中收集了晚清時期北京地區口頭流傳的兒歌共170首。

傳教士為《水牛兒》配五線譜

《北京歌謠》這本書在駐京使館和外國教會被競相傳閱,這也引起了一位荷蘭籍美國傳教士的注意,他的名字叫依查克·泰勒·何德蘭(Isaac Taylor Headland,1859-1942)。

何德蘭是他為自己所取的中文名字。1888年,何德蘭作為美國衛理公會(美以美教會)宣教士,來到中國,在北京匯文書院(The Methodist Peking University)任文科和神學教習。他常年跟隨在慈禧太后身邊,經常往皇宮裡倒騰西洋玩藝,據記載,光緒第一次騎的自行車,就是何德蘭提供的。

▍何德蘭

何德蘭的妻子是清宮一些達官貴婦的家庭醫生,慈禧太后的母親、隆裕皇后的妹妹等人都找她看病,因此,何德蘭得以了解深宮之中許多不為外人所知的真相。何德蘭是個有心人,他把自己在中國的所聞所感,特別是他與上層社會的很多接觸經歷記錄下來,編撰了一些有關晚清中國的著作。因為他親眼目睹了清朝最後的諸多歲月,又見證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的變化,圖書廣受歡迎。其中《慈禧與光緒:中國宮廷中的生存遊戲》一書影響很大。此外,還他喜歡攝影,他用當時的照片為插圖,從多個角度記錄了中國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相繼出版了《孺子歌圖》、《中國的男孩和女孩》等書籍。其中《孺子歌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本,深受當時對中國充滿好奇的西方世界的歡迎。

《孺子歌圖》問世於1900年,由美國紐約Fleming H.Revell Company出版,共收錄152首當時流傳的北京兒歌童謠。這本書的中文書名為《孺子歌圖》,英文書名為Chinese Mother Goose Rhymes(《中國鵝媽媽童謠》)。《孺子歌圖》不僅配有英文翻譯,而且還為每一首童謠配了當時應景的攝影照片,堪稱中國最早採用攝影插圖的出版物。攝影照片真實地還原了晚清北京官宦人家和平常百姓的精神面貌、衣著服飾和生活場景。其中在北京童謠《水牛兒》一頁,他還給譜上了五線譜,讓後人得以了解北京童謠《水牛兒》在清末的準確唱法。

▍《孺子歌圖》水牛兒內頁

何德蘭收集的這些北京童謠中有非常豐富的北京民俗元素,比如虎頭鞋、紙風箏、牽牛架、糖葫蘆、放牛娃等,一些耳熟能詳的歌謠,比如「高高山上一棵蔴」「小白菜兒地裡黃」「楊樹葉兒譁拉拉」「槐樹底下搭戲臺」「拉大鋸,扯大鋸」「大拇哥,二拇弟」等自然也在收錄之中。有意思的是,他收集的很多首童謠與韋大列的《北京歌謠》重複,但也有不同變體異文。如果對照兩本書一起閱讀就會發現,不少北京童謠,內容大體一致,但有的唱詞卻略有不同,這種對比也是一種樂趣。

值得一提的是,何德蘭在《孺子歌圖》序言中,特別感謝了幾位朋友的努力,第一位,就是義大利使館的韋大列男爵。其後還有很多牧師、小姐和太太。而在感謝人物名單的最後,他說出了編撰這本書的真實原因,原來,在看到韋大列《北京歌謠》之後,他開始關注芳泰瑞(C.H.Fenn)女士僱傭的奶媽,正是這位奶媽不停地在芳泰瑞兒子的耳邊哼著童謠,才引起何德蘭的極大興趣。如今芳泰瑞以及這位奶媽都不可考,何德蘭拍攝的很多老北京的人物照片,作為插圖放到《孺子歌圖》之中,不知道有沒有這位奶媽的身影。

民國時北大向全國徵集歌謠

民國初期,隨著西方思想的湧入,中國人自己也開始注意童謠的收集,而清末韋大列的《北京歌謠》以及何德蘭的《孺子歌圖》,則對國人的童謠收集起到了極大促進作用。

1918年,中國的新文化運動風起雲湧。魯迅、周作人兄弟最先提出徵集歌謠,但由於時代環境的關係,他們的意見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首先將收集歌謠付諸實施的是北大歌謠徵集處。

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劉半農1927年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回憶:

這已是九年前的事了,那天正是大雪後,我和尹默在北河沿閒走著。我忽然說:「歌謠中也有很好的文章,我們何妨徵集一下呢?」尹默說:「你這個意見很好,你去擬個辦法,我們請蔡先生用北大的名義徵集就是了。」第二天,我將章程擬好,蔡先生看了一看,隨即批交文牘處印刷5000份,分寄各省官廳學校,中國徵集歌謠的事業,就從此開始了。

劉半農擬定了《北京大學徵集全國近世歌謠簡章》,支持此事的蔡元培擬寫了《校長啟事》,兩篇文章同時發表在1918年2月1日的《北京大學日刊》上。就此,北京大學成立了歌謠徵集處,由沈尹默主持具體事務,並負責「選粹」;劉半農擔任來稿的初審,負責「彙編」;錢玄同、沈謙士考訂方言。簡章和啟事刊出後,迅速在京滬及全國各地引起反響。劉半農從收到的來稿中選其最佳者,略加注釋,自5月20日起在《北京大學日刊》上開闢「歌謠選」專欄登載。到1919年,共發表全國各地流傳的148首歌謠。不久,周作人也加入徵集處的工作。至1920年底,共徵集歌謠1400多首。

北大在全國範圍徵集歌謠的活動,對當時社會輿論界和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劉半農、顧頡剛、李大釗等人都曾加入搜集歌謠的行列。劉半農、周作人、常惠、羅家倫、沈兼士等人還就歌謠的異文、方言等問題展開研討。

到1920年,北大徵集歌謠的活動已經持續了兩年多,成立一個學術性團體的建議水到渠成地提上了議事日程。在這個過程中,當時的青年學生常惠(魯迅的學生,字維鈞,1894-1985)做出了極大貢獻,他在上世紀60年代回憶道:「1918年北京大學開始徵集歌謠。五四以後,新文化運動像潮湧般地起來,校外的報章雜誌常常登載一些歌謠,有時也登討論歌謠的文章,引起一般青年注意和愛好,民間文學逐漸的活躍起來。這時北大校中徵集歌謠反而消沉,我可著了急,給學校國文教授會寫信。」

在他的努力下,北大成立了學術團體:「歌謠研究會」。1920年12月15日《北京大學日刊》刊登了《發起歌謠研究會徵求委員》的啟事,四天後,「歌謠研究會」正式宣告成立,由沈謙士、周作人主持。

1922年,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成立,沈兼士任主任,兩年前成立的「歌謠研究會」劃歸國學門,由周作人主持。

1922年10月,「歌謠研究會」正在籌備刊物:《歌謠周刊》。常惠接觸到了韋大列所著《北京歌謠》,他推薦給時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兼代理文科學長胡適。很快,1922年10月1日出版的《讀書》第2期,刊登了胡適的文章《北京的平民文學》。文中寫道:「衛太爾(即韋大列)男爵是一個有心的人,他在30年前就能認識這些歌謠之中有些『真詩』,他在序裡指出18首來做例,並且說『根據在這些歌謠之上,根據在人民的真感情之上,一種新的『民族的詩』也許能產生出來呢』」。周作人在《歌謠》一文中也對韋大列的卓見大加讚許。

▍民國時北京大學《歌謠周刊》

1922年12月17日,也就是北京大學建校24周年紀念日,《歌謠周刊》得以刊行。周作人、常惠擔任主編,顧頡剛、魏建功、董作賓先後參與了編輯工作。周作人所寫的《發刊詞》明確提出了歌謠徵集活動在學術上和文藝上的兩個目的,並把這一活動稱之為重要的民俗學事業。

《歌謠周刊》出版以後受到了熱烈歡迎。後來有人回憶,「本是一校的刊物,而竟引起全國各地愛好者,以至受到了英、美、法、德、日的學者們的注意,他們紛紛購買《歌謠周刊》並通信訪問,作文的也不只本校教授同學,甚至印刷工人、學校工友,都投稿寫文章討論。」

最初《歌謠周刊》是作為《北京大學日刊》附張免費贈送。因為影響越來越大,有很多讀者入了迷,星期一一早就跑到北大等著《歌謠周刊》出版,據常惠《回憶〈歌謠〉周刊》一文中記載,朱自清就是其中的一位。由於校內外的讀者越來越多,《歌謠周刊》就在1923年9月23日第二十五期發表啟事:「因外界各方面的要求,自本期起改為零售,不再與『日刊』附送了。」

這本雜誌於1922年12月17日創刊,1925年6月28日停刊,共出刊97期,另有《歌謠周年紀念增刊》一本。後來朱自清先生還在清華大學多次開設《中國歌謠》課,並根據講義出版相關學術專著。自此,包括北京童謠在內的中國歌謠,開始受到學術界重視。

音樂家製作童謠有聲資料

新中國成立後,不少專家學者先後投身於童謠的收集整理。1978年夏,曾參加過當年北大歌謠運動的鐘敬文教授起草,聯合顧頡剛、白壽彝、容肇祖、楊堃、楊成志、羅致平等知名學者,致函中國社會科學院,提出成立民俗學的建議,隨後發表了《建立民俗學及有關研究機構的倡議書》。1983年5月21日,中國民俗學會成立。此後,越來越多不同行業的專家學者投入童謠的收集整理中,使得童謠的傳承更加立體。

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分別在1998年、2002年錄製出版《北京童謠》專輯,數十年後又於今年整理再版了《北京童謠200首》(5CD)專輯。在這幾十年的整理收集中,策劃人、製作人侯鈞功不可沒。

▍2002年《北京童謠》

侯鈞是一位著名音樂製作人,1998年他在《音樂生活報》報上看到連載的北京童謠時,他就敏銳地發現,童謠言簡意賅、風趣幽默,更重要的是童謠中記錄了很多已經消失的老北京風情民俗,這讓他意識到錄製出版北京童謠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他邀請作曲家竹崗以及國內頂尖的民族器樂演奏家戴亞、張強、牛長虹、黃梅等人為童謠配樂和演奏。這不僅給童謠帶來了音樂上的律動和節奏感,更融入了濃濃的京韻。

除此之外,他還邀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少兒廣播藝術團的小朋友朗誦和演唱童謠,他們用明亮、純真的音色,出色地完成了收集整理的童謠的錄音;在錄音合成時,為增強聽覺的畫面感,又加入了動物的叫聲、風聲、雨聲、兒童的哭笑聲以及京劇唱段、老北京叫賣調等聲音素材。因為精心的製作,當年《北京童謠》專輯一經上市,便受到市場的認可,至今已經發行了近三十萬套。

今年再次編輯後推出的《北京童謠200首全集》(5CD)專輯,將之前未出版的三十餘首童謠收錄後出版。因《北京童謠》原整理、注釋者劉建斌先生已經仙逝,筆者欣然為新增加的童謠進行注釋。此次出版,又得到95歲高齡的北京民俗學家、漫畫家李濱聲先生的大力支持,選用了他數十幅老北京風俗畫作為專輯的插圖,從另一個角度烘託出北京童謠的歷史感以及它們與過往生活的密切聯繫。

相關焦點

  • 八百年前北京童謠唱什麼?
    比如膾炙人口的童謠《水牛兒》就這樣唱(不同地區版本不一樣):「水牛兒,水牛兒,先出犄角後出頭。你爹你媽,給你買來燒羊肉,你不吃,你不喝,就讓老貓叼去嘍。」不能小看這些童謠,北京童謠最早見諸史料,始於金代,它們口口相傳,歷經數百年,是北京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童謠是孩童時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八百年前北京童謠唱什麼?
    比如膾炙人口的童謠《水牛兒》就這樣唱(不同地區版本不一樣):「水牛兒,水牛兒,先出犄角後出頭。你爹你媽,給你買來燒羊肉,你不吃,你不喝,就讓老貓叼去嘍。」不能小看這些童謠,北京童謠最早見諸史料,始於金代,它們口口相傳,歷經數百年,是北京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以獨特視角見證了八百多年北京城的歲月滄桑,對於研究老北京的歷史、文化、語言、民俗等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
  • 音樂人小河發起「胡同童謠」計劃,記錄歌聲中的老北京
    「水牛兒,水牛兒,先出犄角後出頭。」上周末的北京晴空萬裡,秋風吹得樹葉沙沙響,72歲的金鳳阿姨坐在打磨場小院,民謠音樂人小河在旁邊伴奏,院子的另一邊,十幾個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跟著學唱,學唱這首對他們來說顯得陌生的北京童謠。
  • 緣起於音樂人小河的《尋謠記》:北京胡同童謠故事
    撰文丨新京報記者 何安安「水牛兒,水牛兒,先出犄角後出頭……」這是一首流傳於北京地區的童謠,在不同城區還有著略微不同的版本,比如接下來一句的版本就有「你爹你媽,給你買下燒肝兒燒羊肉。」「你爹你媽,給你買來燒麥燒羊肉,你不吃也不喝,貓兒叼走。」
  • 兒時的童謠
    比如:《中原音韻》時期全濁聲母輕音化前的全濁聲母體系,近代唇齒音輕唇化之前的近古音,在現代漢語普通話裡已經變為舌上音的部分端透定母字的上古音,等等。不僅如此,雙峰話還保留著許多極具研究價值的古漢語詞彙和語法,可以說是古漢語的活化石。由於這一語言特點,雙峰的童謠韻律格外優美多變,聲調特別抑揚頓挫,成為雙峰文化的一大寶庫。我記憶中的兒時童謠,大體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 大語文啟蒙,從唱詩歌、童謠開始
    《唱!童謠》則是童謠集,中國童謠那麼多,編輯們精選了60首經典童謠,絕大部分都耳熟能詳。在給叮噹讀詩歌、童謠時,我經常會想,詩歌裡有個「歌」字,童謠裡有個「謠」字,按道理,它們都是能「唱」的。那要怎麼唱呢?作者之一梁俊老師完美回答了這個問題。他給這兩本書的全部文字寫曲、彈奏,帶孩子唱出來,一首一首,像開了個漢字音樂會,讓人大開「耳」界。梁俊老師是誰?
  • 兒時的童謠順口溜,你還記得嗎?
    中午無意中進入了自己的QQ空間,看到了一條《兒時的童謠》日誌,頓時心中驚喜,當時的我怎麼還寫了童謠?點進一看,一句句話語、字裡行間,瞬間讓我仿佛回到了童年,仿佛記起了父母在教我童謠、諺語的場景,滿滿的全是回憶,而且還是那麼深刻,那麼純真。
  • 周深唱了明偵所有恐怖童謠上熱搜了?是怎麼回事?
    #周深唱了明偵所有恐怖童謠# 剛剛登上熱搜榜啦,排名第43。#周深唱了明偵所有恐怖童謠#萬萬沒想到系列!原來明偵系列全部的恐怖童謠都是@卡布叻_周深 唱的!還用恐怖童謠的語氣「威脅」頂牛何美男和撒微笑,要他們給自己投票。
  • 12 年前,唱《北京歡迎你》的附中女孩
    直到今天還有人在我的微博下面留言說因為聽了《北京歡迎你》而特意過來看我。其實我自 2014 年從附中初中畢業後就去加拿大溫哥華上學了,現在已經高中畢業,正在讀大學。十幾年前的故事,感覺已經很遙遠了。我記得當時我正在外面上英語補習班,奧組委給我媽媽打電話,讓我去美術館后街那裡錄首歌。下午下課後我媽媽才帶我趕過去,那會兒還不知道是個什麼事情。
  • 新晉「恐怖童謠」小白船:明明是孩子唱的,為何會令人恐懼?
    第六集中,三個孩子躺在大船上暢想星空,伴隨著《小白船》童謠的結束,一具浮屍出現在海面。每次《小白船》響起,都預示著兇殺的出現,網友稱這不是音樂,而是「陰樂」。以《小白船》為代表的童謠,本應歡快的歌曲,為什麼讓人感到恐怖?當人們回看童謠的歌詞,也會被其中隱藏的內容所震驚,黑暗童謠是怎麼產生的?
  • 泰和:「紅領巾」編唱兒歌童謠抗疫情
    泰和縣第三實驗小學四(1)班少先隊員楊欣林正在讀唱防疫兒歌。吉安新聞網泰和訊(司馬天民)「小朋友們要記牢,肺炎疫情不小瞧;提前預防很重要,出門必須戴口罩;勤洗手來多通風,冠狀病毒去無蹤;防範措施做得好,病毒早晚被打跑。」
  • 那些完後背發涼的恐怖童謠居然都是他唱的!
    最近讓人萬眾期待的《明星大偵探》第六季終於開播了,肯定有很多觀眾對於第六季節目的節目的內容充滿期待,令人沒想到第一期節目居然爆出前幾季中的恐怖童謠都是由周深演唱的!第一期以NZND線上演唱會展開這一季的懸疑案情,NZND演唱會邀請了前幾季智商一直在線的何炅,節目中扮演為四千年難遇何美男,一直是案情明燈的撒貝寧,節目中扮演放心縱火犯的撒微笑,始終喜愛rap的白敬亭白rap與虛假鐵憨憨魏大勳組成不著四六的五迷三道兄弟,才華與外貌並重的戚薇目中扮演甄的不行街地產女王戚仙女,黃明昊在節目中扮演賈四艇與李斯丹妮組成火勢熊熊的假火組合和眾多老玩家
  • 粵語童謠你仲識唔識唱?
    昨日,由佛山市文聯等單位舉辦的「佛山童謠、童話徵文活動」公布得獎名單。《佛山好》、《滴滴答》等一首首具有童年氣息的童謠獲得獎項。佛山不少70、80後網友也在ttx等論壇上發帖感嘆,童謠評選勾起了他們不少快樂的童年回憶,尤其是粵語童謠《月光光》等,更是勾起了他們無數美好記憶。不過記者採訪發現,新一代的「00後」對這些童謠非常陌生。
  • 在這些耳熟能詳的方言童謠裡,珍藏著我們兒時記憶中的老長沙……
    打個擂臺,從一到十兩人各喊各的,一是大年初,三是猛虎下,七是看不見...其它的我也記不起了,誰在少年時玩過,把它獻出來也是一份文化遺產。@平安虎:小時候拍著手板唱,幫幫車,種蕎馬(麥),牛吃得,長大馬,這首兒歌請莫忘了哦。
  • 周深參加《明星大偵探》第六季,揭露:所有恐怖童謠都是他唱的!
    周深參加《明星大偵探》第六季,揭露:所有恐怖童謠都是他唱的!今天《明星大偵探》第六季剛剛開播,是不是很多人都在看NZND頂牛演唱會呢?節目單在小編上一篇文章,想要的自己去看哦!周深這一次NZND頂牛演唱會,周深唱的恐怖童謠系列之《天堂島之歌》。整首歌的音調都很優秀,可怕的優秀,就連撒貝寧都被嚇得眼睛直愣愣的。
  • 我最後悔的事,就是2歲前沒有做好這件事……|唱唱啟蒙英語
    我才知道,語言發育遲緩是因為語言環境不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給孩子的語言刺激不夠,她的輸入不夠,自然開不了口。在我們家就是,爺爺奶奶帶娃時比較沉默寡言,加上我對寶貝的陪伴不夠,造成了這樣的結果。那問題來了,怎麼解決呢?
  • 92歲母親患老年痴呆 兒女唱童謠哄其開心
    於是,子女們每天都會唱兒歌給她聽,哄她開心。唱童謠時老人有回應讓子女們欣喜不已去年下半年開始,在西安市西舉院巷居住的92歲老人高慧霞患了老年痴呆,生活無法自理。老人有3個兒子2個女兒,年齡最大的72歲,最小的也已60歲了。除了身體不好的小女兒,其他4個子女排了班,一天24小時輪流照顧老人。
  • 《錦衣之下》:陸繹受傷後今夏唱起了童謠
    今夏唱給陸繹的童謠今夏是錦衣奶奶心中永遠最溫暖、最可愛、最寶貝的存在,無人可替代。在陸繹的心裡也是這樣,無人能夠取代今夏在他心裡的位置,曾經他的心中空空如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因為無人值得他放在心裡。可是,後來遇到今夏,遇到那個笑顏如花的小捕快,尤如心間有了陽光、鮮花,就連空氣都是甜的,當陸繹得知杭州有難之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的小太陽正面臨危險,除了不顧一切的回到她身邊,陸繹想不到更好的辦法。不顧傷痛、不顧疲憊,只要今夏安好,便一切都好。
  • 瑤溪村文化禮堂 世界環境日·學垃圾分類,唱溫州童謠
    6月3日,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即將到來之時,為了讓轄區居民用更本土化的方式學習垃圾分類知識,使環保理念通過溫州童謠深入人心,從而讓更多的居民將綠色低碳貫徹到生活之中,瑤溪村文化禮堂聯合十一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開展「世界環境日·學垃圾分類,唱溫州童謠」特別活動。
  • 「拉鋸,扯鋸,姥姥門上唱大戲」童年
    我的毛蛋蛋————故鄉童謠當久違的童謠突然響在耳畔的時候,思鄉之情如湧動的潮水,浸滿了我的心胸,一時間,一首首童謠便從記憶的深處擁擠著走來,勾起我多少兒時的回憶。"嗷,嗷,娃娃睡覺覺,老虎戴個草帽帽,老貓逮個大耗耗。"這是我最早聽會的童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