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川上浩司 著
所謂的「頭腦聰明」,指的是「能進行深度的思考」。一個人頭腦的聰明程度,不能以考分高低來衡量。只掌握方法卻不進行實踐,再好的思維方式也是沒用的,想要培養思維能力,就不能只求快,要給自己足夠思考的時間。
腦子轉得快的人未必就是聰明人,因為速度不等於質量,反映越快越有可能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而沒有經過深度思考。深度思考並非是為了得到「最優解」,而是思考的過程最具有價值。
我們生活在一個過分沉溺於便捷性的世界裡,人們已經習慣了那些下意識就能做得很好的事情和「一下子就能完成」的事情,一味地追求提速而不再去進行深度思考。當我們不再思考時,也就意味著我們不再願意進行深思熟慮。
針對眼前的情況頭腦中浮現出來的話語只是一種認知,這種認知的過程,實際上是將眼前的事物與我們心中已經存在的某個概念等價對應起來,通常我們思考的過程幾乎都是這樣,這種行為只是想將眼前的事物與我們所知道的答案匹配起來而已。如果我們只是這樣進行思考,並不需要花費多少時間,但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很難產生出新的想法。
深度思考則是一個完全不同於思考的過程。深度思考就是指當眼前出現的是未知事物時,我們會在頭腦中反覆思考「這是什麼」,最終在心中形成一個全新的概念。
即便是面對已知的事物,我們也會選擇思考和發現其嶄新的一面,這同樣屬於深度思考。通過這一過程也能促進我們思維的轉換。深度思考就是一種在不省略思維過程的前提下充分思索,從而產生各種新發現並推導出屬於自己的答案的行為。
一旦這種「發現的迴路」在大腦中成形,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進行更多的深度思考,強化自我的思考能力。換句話說,以往那種「不善思考」的意識將會被淡化,培養出一種能夠沉下心來徹底思考問題的素質。
不願思考就採取行動是一種自我放棄的表現,這種「行動主義思想」會讓你輕視思考的作用,從而失去自我的獨立意識。你越是不願意進行思考,頭腦就會變得越發空空如也,最後你只能是一個行動迅速的人而已。
經過深度思考得出的答案或想法可能是稀有的、不一樣的、獨特的。也許具備這些要素的思想結晶並非是「正確答案」,但「獨特性」卻是「有價值的答案」所不可缺少的一大要素。
大部分成功者都是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套「獨特的想法」從而獨佔鰲頭的,通過深度思考,激發大腦的聯想力,讓思維逐漸橫向擴張。這樣可以想出更多的答案,而不是僅限於「唯一的正確答案」,而且還會催生出一些乍一看毫不相關的思路,這就是所謂的「思維轉換」。
記錄能夠保留思考的證據,作者提倡多用筆記而不是用電子設備,因為書寫能夠精煉思考,而且用筆會更方面更改記錄的方式,比如畫圖和其他創意,單一的經驗即便積累了一定的數量,也有很大的可能不會帶來成長。
只有對我們自己來說是正確的方法,才能帶來技術上的成熟,而判斷方法正確與否的關鍵,就是必須親自嘗試。比起只嘗試一種方法,嘗試多種方法的人找到「正確答案」的概率更高。不要太注重結果,而是要更重視過程。「深度思考」能讓我們很自然地獲得的一大好處,就是對「過程」的重視,即「經驗」。
「深度思考」可以讓我們探尋事物的各個方面。藉由這種探索產生的經驗,我們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然後再繼續深入地運用這一方法。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放大你的魅力,即「人性之力」,同時,還能實現技能的飛躍與成熟。
我們一路是怎樣走來的才成了現在的自己?抑或,今後將沿著怎樣的道路繼續前行呢?塑造你的並不是所謂的「結果」,而是「沿途的經歷」——這才是你最大的資本。
讓思考走一些彎路,說不定就能有一些自己未曾想過的新發現。而這將會成為我們解決難題的突破口和強有力的武器。試著去質疑,是我們開始深度思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