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深度思考,再勤奮也沒用

2021-02-09 領導力與銷售學

眾所周知,勤奮是一種很好的品質,我們想要做成一件事,達成一個好的結果,往往都離不開這種品質。

但是,勤奮是有前提條件的,若是大的前提出現了問題,那麼再勤奮往往也沒有任何價值。

比如說,我們都知道的「拔苗助長」這個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算是很勤奮的,在田地裡忙活了一整天,但因為他違背了禾苗生長的自然規律,結果就是再勤奮,也沒有用,反而損失慘重。

那麼,勤奮的前提條件是什麼呢?

答案是:深度思考。

有價值、有效的勤奮和努力,往往都建立在深度思考之上,沒有深度思考的勤奮,通常都在做無用功。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聊一聊「深度思考」這個問題。

 01 

不願深度思考,難怪你混的不好

張三和李四相約一起進山裡砍柴。

為了第二天能早點到山裡,張三在前天晚上早早地就睡下了,而李四睡的則較晚一些,因為他花了點時間將斧子給磨了下。

第二天早上,張三很早就進了山裡,一刻也不停歇,使出渾身力氣砍柴,畢竟多砍一捆就能多一點收入。

等李四到山上的時候,張三已經砍好了兩捆,雖然來得遲一些,但李四的速度很快,一會功夫就超過了張三。

到了中午,李四停下來磨斧子,他招呼張三也停下來休息一會,建議他將斧子磨一磨,再砍也不遲。

張三沒理他,心裡尋思著,我才不浪費時間,有這休息的功夫,我還可以多砍一些。

傍晚下山的時候,李四砍的柴捆數量足足是張三的兩倍。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每天都是這樣的結果,李四雖然去的比較晚,而且還總是停下來休息,甚至中途還去摘一些果子帶回去給孩子,但砍柴的數量卻總是比張三多出不少。

張三就很費解,他問李四:我每天這麼努力,起早貪黑地幹,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可為什麼就是幹不過你呢?

李四說,砍柴除了技術和力氣,我們手裡的斧子也很重要,我經常磨刀,刀鋒鋒利,自然就會砍的快一些,也更省力,你從來不磨刀,斧頭越來越鈍,當然既費力又砍的少了。

這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故事,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這個經典的故事,也都理解其中的道理,但往往也僅僅是知道而已。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他們壓根就沒有從中吸取到教訓,仍然在幹著和張三一樣的事:低效勤奮

很多人看上去真的很勤奮,很努力,很能吃苦耐勞,但所取得的成績卻總是不太理想,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

通常情況下,這種「忙而無獲」最本質的原因,其實就是勤奮的很低效,甚至是無效。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往往就是缺少深度思考,而庸者和強者,普通人和精英之間的差距,往往也就在這裡。

 02 

思考的深度,決定你的高度

說了這麼多,很多人的心裡可能會有兩個問題

1. 什麼是深度思考?

2. 如何才能做到深度思考?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深度思考?

曾擔任香奈兒全球CEO,被稱為「新一代香奈兒女王」的莫琳·希凱寫過一本書《深度思考:不斷逼近問題的本質》。

所謂「深度思考」,其實就是一種不斷逼近問題本質的行為,對問題挖得越深,就越接近真相。

所以,如果想要徹底解決問題,想要努力的有價值,那麼深度思考就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如何才能做到深度思考?

有三個必要的條件。

1. 獨處

沒有一定的獨處能力,那麼就很難有「深度思考」的可能性,這是想要做到深度思考的第一個必要條件。

在《烏合之眾》裡有這樣一句話: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簡單來講,就是人在群體中往往就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而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有獨處能力的原因。

很多問題和事情,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好好思量,好好想想的,心越靜,思想往往就越深邃。

2. 知識

獨處是最基礎的一個條件,並不是說只要靜下心來思考,就一定可以做到對問題的深度思考。

比如說,在我們考試的時候,不管你再怎麼靜下心來思考,不會做的題目還是一樣不會做。

所以,想要做到深度思考的第二個必要條件,就是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來支撐你的思考。

知識的儲備,通常有兩個來源,一是經驗和閱歷,二是看書閱讀,這也是我經常說人要多讀書,多出去見見世面的原因。

你的見識越多、越廣,知識儲備越豐富,往往就越能對問題有深度的思考和認知。

3. 練習

深度思考是一種能力,並不是天賦,既然是能力,那就是說可以通過練習來獲取的。

想要一下子就能達到對問題有深度思考的級別,這是不現實的,除了長年累月的知識儲備之外,我們還得刻意練習這種能力。

遇到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多從幾個角度去看問題,不要迷信權威和唯一的答案,多持懷疑態度。

這不是神經質,而是通過一次次小的練習來培養思考的習慣,以及思維上的開悟,人的腦子總是越用越靈光的。

在前行的路上,如果發現自己的努力很低效的話,那麼是時候停下來思考思考了,你思考的深度,往往能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磨刀不誤砍柴工,請銘記於心。

各位可以在文章下方的「寫留言」處暢所欲言,互相交流。

真正的聰明人永遠在投資自己,而閱讀往往是最為靠譜、性價比最高的個人投資,2020年,讓我們開始一場閱讀之旅吧。

各位可以在文章下方的「寫留言」處暢所欲言,互相交流。

作者簡介:哈叔,喜歡用歷史解構職場,文字接地氣,通俗易懂,簡練精闢。代表作《破局-超越同齡人的思考與行動指南》,新浪微博:哈叔微職場。

相關焦點

  • 沒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奮都是扯淡
    ·羅素說:「許多人寧願死,也不願思考,事實上他們也確實至死都沒有思考。」」之所以不願深入思考與釆取低級思考,是因為這些人不會深度思考。深度思考,首先是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升級。業績沒有突破,就抱怨公司提供的名單不好。
  • 《都挺好》揭開一個現實的真相:越是優秀的人,越勤奮
    雖然離不開他師傅的提攜,但是他師傅的提攜建立在蘇明玉資質,勤奮刻苦,個人綜合素質的基礎上。 她是一塊玉,他師傅是一個匠人。倘若她自己不努力,誰提攜也沒用。 蘇明玉二哥一家普通公司的普通員工,工作父母幫忙安排,30多歲的男人成天想著投機取巧,吃喝玩樂。
  • 千萬不要做有想法就立刻付諸行動的人,聰明人會「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川上浩司 著所謂的「頭腦聰明」,指的是「能進行深度的思考」。一個人頭腦的聰明程度,不能以考分高低來衡量。只掌握方法卻不進行實踐,再好的思維方式也是沒用的,想要培養思維能力,就不能只求快,要給自己足夠思考的時間。
  • 世界上99%的勤奮努力,都是在做無用功!
    2遠離那些不深度思考且拼命勤奮的同事一位廣告前輩的職場箴言:「有能力的人絕不加班,遠離那些不深度思考且拼命勤奮的人。一百多年前,廣大勞動者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八小時工作制,就這樣被這些「不深度思考卻勤奮的人」給毀了。
  • 《好好思考》:你想充分利用你讀過的書嗎?你需要學會深度思考
    然而在讀了很多書之後,卻卻沒有收穫。為什麼很多人讀書卻一無所獲?其實,這與錯誤的學習模式有關。這種機械式的閱讀方法可以稱為「死讀書」,也就是說,不用思考就可以閱讀。這種學習模式沒有思考,所以沒有辦法獲得靈感和靈感,從這種學習中沒有任何收穫。最好的學習模式是將過去的機械閱讀轉變為深度思維。
  • 重讀國學大師季羨林:性情中人、勤奮中人、思考中人
    大師「每天(星期天當然除外)早上從南關穿過全城走到大明湖,晚上五點再走回南關。吃完晚飯,立刻就又進城走到尚實英文學社,晚九點回家,真可謂馬不停蹄了。但是,我並沒有感覺到什麼壓力,在精神上和肉體上都沒有。」大師也從來沒有掩飾自己少無大志的心態。「我從來沒有夢想成為什麼學者,什麼作家,什麼大人物。家庭對我的期望是娶妻生子,能夠傳宗接代; 做一個小職員,能夠養家餬口,如此而已。」
  • 對豬肉股盛況思考:屬於深度思考者的天下
    價值投資實現超額收益有兩種路徑,一種叫做深度覆蓋,一種叫深度認知。深度覆蓋是我比較喜歡的方式,即在整個市場還沒有發覺某個行業、某個標的公司的時候,或者對這個行業有系統性偏見的時候,我們對這個行業進行廣泛的覆蓋,然後開始開始買入。
  • 【職場】讓你與眾不同的不是努力,而是深度思考力
    這個故事正是一個關於「深度思考」的例子,雖然思考的對象並不是特別深刻的問題或概念。我認為深度思考就是不斷逼近問題本質的思考。為什麼說是「不斷逼近」呢?因為深度思考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法做到在第一次對某問題進行思考時就觸其本質,但卻可以在一次次的自我追問與深度思考後,越來越接近它的本質,直到有一天終於觸及那個本質,並將它言簡意賅的表達出來。比如「自由」是什麼?清晰說出它的本質可不僅靠一次深度思考就能做到的。如果將這個定義具體化,可以看到它有如下5方面的表現。
  • 早安勵志心語:沒有思考的努力,沒有方向的奔跑,是沒有意義的
    【導讀】人生有些苦,一般人還真吃不了,十幾年前,所謂的吃苦大多是吃體力的苦,現在吃苦已經包含太多意義上的維度:讀書學習是寂寞的苦,深度思考是吃腦力的苦,自律習慣是修行的苦,自控能力是放棄的苦,低頭做人是尊嚴的苦,這些智慧的苦,才能真正拉開你與別人的距離。
  • 為什麼說太勤奮的人難以成功,或者說不會被上司重用?
    比如,保潔阿姨,哪怕工作做再好,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與高級經理人收入相等;再看晨起跑步時,路上的清潔工,他們夠勤奮,成功嗎?所以說,線性放大勤奮、努力確實不一定能夠成功。 只知道低頭做事,而不抬頭看路的人,無論如何努力,都沒有辦法成功,可能還會離成功的越來越遠。 3.所做的事情內容 在做的事情是內容大於了形式,還是形式大於了內容呢?看似很勤奮,很努力,但是只是為了做事而做事,並不知道到達想要的結果。現在太多的人都在勤奮、努力向上爬,結果呢?
  • 你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每天思考這樣的戰術能否起到成效。當我發現我只顧著看字幕,而忽略了聽電影的發音,便用手捂住字幕專心致志地聽。我的專注力只有30分鐘,所以當我精讀結束便會結束複習英語,就這樣通過了我的四六級。02我沒有強迫自己長時間泡在自習室,那只會思緒浮想聯翩,無法定下心學習。
  • 深度思考|複利的謊言
    再取掉一張...... 每層草蓆才多厚呀,這樣,你就神不知鬼不覺戰勝地心引力,掌握絕世輕功了。 可惜,少年的我胸無大志,沒有親身實踐。 你看,這是不是也是「複利思維」的一種簡化版?
  • 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低水平勤奮陷阱」裡
    我們沒有目的地讀書,讀書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認知,但是我們的觀察力、記憶力、理解力都遠遠不夠,看書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看過就忘,看的時候記了許多筆記,摘抄了許多名言警句,但過後筆記放在那兒它就還只是筆記,沒有給我們的生活、思想、行為帶來任何的改變。看過很多書,聽過很多故事,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 職場乾貨|《靠譜》:掌握「假設性思考」,才是深度成長的思維
    好了,接下來我們就以「假設性『思考』」的角度來解讀《靠譜》的背後:掌握「假設性思考」,才是深度成長的思維。例如:例如早上出門時感覺會下雨,你就會習慣性帶把雨傘;或者周末天氣晴朗,你就會想像,遊樂園一定有很多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並不需要花太多精力,便在腦中構思了無數假設性思考。再者說,只有掌握了「假設性思考」,才能讓你的思維有深度地成長!
  • 男人心裡沒有你,就會這樣對你,付出再多也沒用
    有個詞叫戀愛腦,是形容有些人在戀愛時,智商幾乎是為0的,尤其是女人,總是很感性,在感情當中甘願付出,可心裡沒有你的男人,就算你付出再多,他也還是對你無動於衷。男人心裡沒有你,就會這樣對你,付出再多也沒用總對你忽冷忽熱不在乎你的人,是自私的,在他真的需要你的時候,便對你百般呵護,對你說一些情話,並且許諾會永遠對你好,等到他不需要你了,就不會給你好臉色了,甚至還會故意避開你,這就是所謂的打一巴掌
  • 你以為勤奮是筋疲力盡地努力工作、學習?難怪你會討厭勤奮、努力
    所以,勤奮沒錯,但錯在不知道什麼是有效的勤奮。然後一統瞎努力,瞎使勁,結果事與願違,沒有見到效果,就懶的勤奮了。大家需要正確的勤奮的策略,而不是機械式、用陳舊錯誤方法,去重複性地做事,卻期待未來有不一樣的發展!正確的勤奮策略是什麼?
  • 卡佩羅:我對納格爾斯曼感到失望,但沒有優秀球員戰術再好也沒用
    「這場勝利對巴黎聖日耳曼來說當之無愧,如果沒有優秀的球員那麼你的戰術計劃再好也沒用,巴黎聖日耳曼出色的球員令我感到欣喜,我非常喜歡這些球員,還是那句話,戰術和計劃很有用,但如果沒有優秀的球員,那麼你啥也做不了。」(冰糖燉雪梨)
  • 勤奮成就人生 心態決定高度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一勤天下無難事」,唐朝文學大家韓愈就曾說過,「業精於勤,荒於嬉」,也就是說,學業方面的精深造詣源於勤奮,唯有勤奮,才能在無邊的知識海洋裡翱翔;唯有勤奮,才能獲取知識的回報。勤奮成就我們人生,在勤奮的同時,我們還需保持一顆良好的心態。還是繼續剛才的那條微信:Luck(好運) L+U+C+K=12+21+3+11=47% ,Love(愛情) L+O+V+E=12+15+22+5=54% 。看來,這些我們通常認為重要的東西卻並沒起到最重要的作用。那麼,什麼可以決定我們100%的人生呢?是Money(金錢)嗎?
  • 華羅庚: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誠然,智商高的話會有很大的優勢,但數學我的學習受多方面的影響,即便是所謂的智商平平,也不是沒有機會。就像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所說: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針對新學的概念、定理、公式,一定是需要通過做題來深入理解的,是一定要多思考的,正是「聰明在於勤奮」的「勤」:對於已經熟練掌握的內容,要少一些練習,離開這一舒適區;對於似懂非懂,有思路卻不清晰的練習,切記這才是提升能力和水平的中間地帶,學習的目的就是推動和拓展這一地帶的外延;當有了一定的基礎或者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後,面對一些沒有思路的棘手問題,要敢於去嘗試「攻克」,有過這種「天才」經驗之後,你會發現你所積累的是什麼
  • 猶太人的富人思維:埋頭苦幹賺不了大錢,比勤奮更重要的是這個
    在任何時代,人們都必須為了生存賺更多錢,尤其是在現在這個生活壓力相當大的社會裡,沒有錢就寸步難行。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著對金錢的渴望,我們很多人認為:勤能致富,但是在世界上最會賺錢的猶太人眼裡,想要賺大錢,腦子遠比勤奮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