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小旻之什·四月》有云:
「山有嘉卉,
侯慄侯梅。
廢為殘賊,
莫知其尤」。
意思是說,四月山上鮮花爛漫,慄花、梅花爭相綻放。沒有什麼傷害,比廢掉一個人的尊嚴還大。
殊不知,人有格品,花草也是格調的。儘管這個春天走得有點快,還是礙不住那些遺世的植物獨自美麗。
有心的畫師殷茜與出離,用文字與圖畫,向我們娓娓道來那些珍稀瀕危植物的滄海桑田與喜怒哀樂。
今天,想為你推薦一本書:《遺世獨立 珍稀瀕危植物手繪觀察筆記》。
在這本書裡,你能從觀察的角度,看得見、認得出、想得到這些珍稀瀕危植物,讀出它們的超凡脫俗,讀出它們的與世無爭,讀出它們的積極謙卑。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
是燕,在梁間呢喃,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林徽因歌頌四月之美的這首《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將四月的萬種風情描摹的淋漓盡致。
讀罷後,我想你一定也和我一樣,想看一切生命重現新生的樣子,想去賞十裡桃林、杏花遍地、萬畝油菜……
大自然的饋贈與美好,在這個春天與我們略有疏遠,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別無他法。實際上,在書本的字裡行間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植物的柳嚲鶯嬌與傲骨風情,體會植物別樣的品性。
四月,就在這樣一個熱烈祥和的春日,厚樸不動聲色地開花了。
它的花單生枝頂,大而開展,潔白而芳香,溫潤如玉顏,躲藏在葉片後面,在眾多顏色裡,它只取最樸素的白,於高處靜放。
即使每天從這裡經過,也不一定能及時發現,常常是一個抬頭,發現厚樸花期已去大半,留下泛黃內卷的花被片只好感嘆時光飛逝,不與人期啊。
秤錘樹 泰然處之
每逢人間四月天,秤錘樹便迎來了隆重的花開時分。
秤錘樹開花,是一片片雲,聖潔無瑕是它花冠的雪白,流雲在葉間漫步,叫纖纖浮塵見了也不忍沾;
秤錘樹開花,是一把把傘,懸垂半掩是它內斂的儀態,傘面在風中搖曳,叫淅瀝春雨見了也輕輕拍;
秤錘樹開花,是一盞盞燈,點亮燈芯是它雄蕊的明黃,柔光在雲中躲閃,叫午後暖陽見了也頻開懷;
秤錘樹開花,是轟轟烈烈的儀式感,俘虜了一切從它身邊經過的少女心。
「一花一鳥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
畫筆所蘊含的,是手繪師與植物長久相處所得的情緣,在畫師的筆下,植物們也經歷著春回大地的洗禮。
《遺世獨立 珍稀瀕危植物手繪觀察筆記》這本書中的珍稀瀕危植物,也許我們從未見過,也許我們相見而不知其名,但不可否認,書中的它們也是春天的一分子,也是大地回春的行吟者。
即便我們無法感受萬千植物的美好,但是「書中自有黃金屋」,足不出戶,我們也能在字裡行間中體味植物的傲骨風情,同時也開啟探索珍稀瀕危植物的大門。
也許這就是科普書的意義。以細筆潛心描繪,不是平淡地再現,而是熱情地謳歌。
科普不僅是知識的輸出,
也是作者與植物深度交流的傳遞。
「我們人類不該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清高的旁觀者,或只賺不賠的生意人,我們應當是其中的一分子。」
與攝影圖片不同,手繪對植物的描摹,融入了更多的心意與技巧,正是因為它們來之不易,才更顯得彌足珍貴。
從種子到發芽,再到開花結果,畫筆能夠呈現出植物每一片葉子上的經絡,或許它沒有微距拍攝下的精確,卻足夠簡潔明了,就好像看圖說話一樣,以圖傳意,總會有不一樣的想法,使初識的我們即使沒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也能夠了解每一種珍稀瀕危植物的生長史。
蝦脊蘭:百折不撓 自在灑脫
四月,在浙江的一座山頭,我們為了抄近道下山,需要穿過一片針闊混交林裡沒有路的山坡。目之所及竟是蒼蒼林莽,深厚的腐殖質和落葉層,讓腳下的步子深一腳、淺腳、一嚇一滑又一腳。在一個趔越之後,我發現了它,一株出塵絕世的地生蘭草一蝦下脊蘭,它高昂著靈巧的花序,一副很輕蔑的樣子,「就你這爬山的三腳貓功夫,遲早要摔呀」,那一刻我感覺它在對著我說話。
此處野地,儘是沒有章法的雜蕪,可這株偶遇的蝦脊蘭,如此精妙、細緻,宛如全部秩序的所在。它正搖晃著「旗杆」,像個女王,不慌不忙地宣告,這裡是它守護的地盤,這裡正在認真地孕育著生命,這裡可不是你們人類能主宰的地方,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謙卑地俯下身去,虔誠地為它拍照。(書中節選)
筆觸與植物的關聯,其實更像是從另一個維度來展現珍稀瀕危植物對生的渴望。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描摹,也是通過手繪作者來表達它們雖然面臨著瀕危、甚至滅絕的風險,但仍然有著積極的生活態度,手繪作者用筆觸賦予了它們向陽而生的衝勁,以挺拔的姿態與多彩的面貌面對未來。
《遺世獨立 珍稀瀕危植物手繪觀察筆記》正是以這種手繪的方式,兼具理性科學與感性審美藝術的兩種屬性,畫出每一種植物的生長狀態及其生命力,為我們打開了對珍稀瀕危植物普及的另一扇大門,富有情感的筆觸賦予了遺世獨立的植物們生命與希望,也為我們描繪出別樣的春天行吟者。
-讀《遺世獨立》,走進植物「萬頃波中得自由」的瀟灑自在與積極謙卑-
珍稀瀕危植物,不僅有獨特的傲骨風情,也有超以象外的灑脫自在,更不乏遺世獨立於大自然的積極謙卑。它們的風貌起始於天地造化,它們的品性深耕於自然塑造。
在珍稀瀕危植物中,無論是生長在峰巒起伏、挺拔險峻的峭壁間,還是鬱鬱蔥蔥、尺樹寸泓的樹林裡,亦或是舟楫穿梭、澹澹流水的河湖邊,一種「萬頃波中得自由」的尋覓,是從遺世獨立的生長開始的。
不是獨留的孤芳自賞,
而是歷經滄海桑田的變遷與磨練,
仍舊保有一種積極與謙卑的態度。
點擊「閱讀原文」
或掃描上方二維碼進行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