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24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至」是極致的意思,冬藏之氣至此而極,古人說「春生冬至時」,因為自冬至起,白晝變長,陽氣回升,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
冬至將至,愛學習的寶寶們已經從各個渠道了解了一些冬至相關的小知識,比如冬至要吃餃子、數九九等等,那麼在冬至,我們可以帶孩子們做些什麼呢?
01告訴孩子什麼是冬至
天文學家將圓天分為三百六十度,作為一年時間的分配,自春分節氣起,將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各放在九十度的位置上,冬至這一天,對北半球的我們來說,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所以斜射角度最大,日照最不足,所以白天最短,晚上最長,過了這一天,太陽直射位置慢慢往北移,白天就慢慢地變長起來,太陽高度角也逐漸變大。所以在時序的轉進中,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冬至這一天,冬至成為重要的節日,民間稱為「冬節」。
告訴孩子,孝敬父母長輩
從唐朝開始,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就要祭祀祖先,向父母尊重祭拜。今天的小朋友,不一定要行跪拜禮,但是可以用一些孝順的行動,表達對父母及長輩的尊敬之情。
02帶孩子們做一些冬至相關的有趣活動吧!
帶孩子一起數九九,帶孩子了解了什麼是冬至之後,我們就來帶著孩子數九吧。數九九的順口溜不僅僅是人們多年來對氣候的經驗總結,也是人們在嚴冬時節對春天的一種企盼。
首先我們要告訴孩子們,什麼是 「數九」,即從冬至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為一個「九」,共分成9個「九」,一共 81天。之後便進入春天,各地的人們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物特徵、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各種數九九順口溜。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這首順口溜: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講一講冬至有趣的三候來歷,除了傳統的數九九,家長們也可以給孩子講講冬至「三候」的來歷。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陽氣開始復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開始流動並且溫熱,這些知識是不是很有趣。
小朋友一起來畫冬至,冬至整天,小朋友可以把有意思的事情畫下來,比如全家一起包餃子的場景。
也可以畫九九消寒圖,一起期盼春天的到來。
冬至是數九的開始,是一年裡面最冷的一天,但是冬至日後,白天一天一天變長,天氣也慢慢緩和起來,每天將消寒圖上的一朵梅花瓣塗上紅色,隨著紅色花瓣越來越多,溫暖也一步一步靠近,小朋友數著梅花,感受著氣候的變化,溫度的提升,春天的腳步就近了
03家庭聚會吃美食
明、清兩代的冬至日,人們就有家庭聚餐的習俗,北方的小朋友家裡習慣吃餃子,據說吃餃子這個習俗,還是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這裡我們不妨給孩子們講一個有關冬至由來的小故事。
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原為醫官,告老還鄉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南陽的鄉親受凍餓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於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捏成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驅寒矯耳湯」施捨給鄉親吃。鄉親們服食後,凍爛的耳朵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這種「捏凍耳朵」吃,說是冬至吃了餃子不凍人。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南方的小朋友家則吃甜甜糯糯的湯圓,冬至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一份「赤豆糯米飯」,祈求驅避疫鬼,防災祛病,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除了北方水餃、南方的湯圓,還有東南麻餈、台州擂圓、合肥南瓜餅、寧波番薯湯果、滕州羊肉湯、江南米飯、蘇州釀酒等。
小朋友們在這個特殊的節氣裡,不妨自己動手學學包餃子,體驗傳統的民俗習慣
冬至活動注意防寒保暖
冬至節日,又有好吃的,又有好玩的,還有回家團聚的親戚和朋友,小朋友一定最開心了,跑鬧玩耍的時候容易出汗。一冷一熱,特別容易感冒,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暖防寒
晚上跟爸爸媽媽一起泡個腳
中醫認為,人體中的寒氣,是由足底進入人體的,多泡腳可以驅寒保暖。冬至節這天,開心地玩樂了一整天后,跟爸爸媽媽一起泡個腳,熱乎乎地上床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