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了,學了文化,我還會刷抖音看微信啦|羅甸縣龍...

2020-12-22 天眼新聞

我叫王小拎,家住羅甸縣龍坪鎮七一村裡況二組,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布依族婦女。

七一村是一個美麗的布依村寨,坐落在貴百高速公路旁,距羅甸縣城8公裡,下轄12個村民組348戶1558人,村內交通阡陌,小樓林立,嶄新的村容村貌使得它成為高速沿線一道亮麗的風景。這裡和全縣其他村一樣,發生新變化的不僅僅是村容村貌,村裡人在脫貧的歷程中也發生了喜人的蛻變。而我,自然也不例外。

我今年49歲了,生活中有諸多不幸。丈夫2017年去世了,22歲的兒子言語和肢體均屬二級殘疾,無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全靠我一個人養活,我家是貧困戶。但感到欣慰的是,我的女兒聰明乖巧,現在都勻職校讀書。

練習寫字

由於國家政策好,領導們也很關心,我現在家裡什麼都不缺。每個月除了能夠如期領到民政部門發的低保金外,村裡還給我安排了護林員的公益性崗位,每個月有800元的固定收入。除了當護林員,我還是村裡安排的幾個衛生保潔員之一,我平時打掃村寨的衛生時特別勤快,每個月都能拿到300元。  在我們村,針對像我一樣的貧困戶,駐村工作隊在給予社會保障兜底的同時,根據具體情況,逐戶制定脫貧幫扶計劃,通過解決公益性崗位、落實扶貧產業項目、合作社分紅、教育與醫療扶持等途徑,穩固提升我們貧困群眾的收入。但我常想,不能什麼都靠國家幫扶,自己更要主動努力脫貧。

目前,雖然家裡只有我一個勞動力,但我卻種了2畝紅心火龍果,不打農藥,施的都是農家有機肥,果子品質好,所以很好賣。此外,我還種有9畝多珍珠李已經掛果,十多棵核桃樹每年能產2000多斤。一年下來,收入還算可觀。  我從小沒有讀過書,以前別說認字寫字,我就連漢話都聽不明白講不清楚。有外面的領導來家裡,我常常只有躲在一邊的份,都不敢跟人家說話。另外,就因為我不會講漢話也不太聽得懂,很多時候甚至連打個電話都很困難。  2018年底,縣民宗局、團委在村裡辦「雙培」培訓班、辦夜校,吃過沒文化虧的我第一個就報名參加,沒有哪一節課落下。當前村裡已經成功開展夜校培訓26節,實施「雙培」2期共10天。每次舉行學習培訓,我總是第一個到,學得也最為認真,在前年學習結業時還得了獎狀,被評為優秀學員。

現在,我完全會寫自己的名字,會寫自己的家庭地址了。自從參加村裡組織的培訓後,我已經會講和聽懂一些日常的漢語了,也敢跟外面來的人講話了,還會使用手機刷抖音、看微信,整個人活潑開朗了不少,精神面貌好了很多。  現在,在國家扶貧政策措施的幫扶下,我家已經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生活過得越來越滋潤了。

班方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登成 整理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楊儀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走訪,讓我和群眾的心貼得更近丨羅甸縣龍坪鎮大關...
    我叫袁文超,是一名來自黔南州農業農村局的幹部。2019年夏天對我來說註定是一個不平常的夏天,6月11日,也是我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日子,那是我來到大關村的第一天,曾經聽過無數一線脫貧攻堅的故事,在那一天,我也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
  • 「我的扶貧故事」一片丹心獻脫貧丨羅甸縣龍坪鎮興未村第一書記班...
    我是來自貴州黔南州羅甸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的一名幹部,名叫班行向,目前是龍坪鎮興未村脫貧攻堅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還記得我初到興未村目睹的情景:雞圈安放在門前或室內,牛羊隨意拴,室內外雜物無序擺放,堂屋幾乎沒有戶一家整潔……此情此景,讓我心為民憂、心為民急,脫貧攻堅時不我待。興未村力爭2018年實現脫貧出列,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壓力可想而知。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即「鑄心」 傾情助脫貧丨羅甸縣羅悃鎮羅蘇村...
    我叫黃光菊,是羅甸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幹部,現任羅悃鎮羅蘇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2014年以來,精準扶貧這個動聽的詞彙傳遍全國各個鄉村,全國自上而下,所有單位和部門都圍繞脫貧攻堅開展工作,以脫貧攻堅工作統攬全局。
  • 「我的扶貧故事」真「扎」實幹,收穫濃濃真情|羅甸縣邊陽鎮深井村...
    這裡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只有農家自烤的濁酒。沒有天降的福蔭,只有汗滴穿石的嬗變。2019年6月底,剛到羅甸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報到月餘,便收到組織的號令,來到羅甸縣邊陽鎮深井村擔任駐村工作隊網格員、危改工作負責人。
  • 「我的脫貧故事」舍小家,顧大家丨羅甸縣邊陽鎮團田村第一書記張青虎
    我叫張青虎,是羅甸縣邊陽鎮團田村第一書記。    一直以來,我始終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守初心,擔起使命。扛起了脫貧攻堅的艱巨任務,捨棄小家,顧全大家,抓好疫情防控,推進產業發展,認真盡職盡責。
  • 「我的脫貧故事」做一個懂感恩 知回報的人|羅甸縣鳳亭鄉聯明村...
    我叫徐清傑,今年54歲,是黔南州羅甸縣鳳亭鄉聯明村九組的村民,家裡有三人。2014年,因為要照顧正在讀初中的女兒,我和妻子都沒有外出務工,僅靠我一個人在附近打零工維持生計。家裡地也少,經濟較為困難。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入戶走訪摸底排查後,2014年我被評為了貧困戶。
  • ...投身脫貧攻堅這場戰役,是我一生的驕傲!丨羅甸縣茂井鎮高田村...
    我叫方明軍,是羅甸縣教育局一名幹部,現為茂井鎮高田村駐村幹部。今年3月16日,按照縣委、縣政府的部署,我被安排到羅甸縣茂井鎮高田村駐村,深感責任重大,在脫貧攻堅即將結束之際,有幸成為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戰爭中的一員,我倍感榮幸,這是我的目標,我一直想走到脫貧攻堅的前線,能為脫貧攻堅盡我的微薄之力。
  • 柳州市民宗委關於「我跟你學你跟我講」雙語雙向助力脫貧攻堅抖音...
    柳州市民宗委關於「我跟你學你跟我講」雙語雙向助力脫貧攻堅抖音短視頻大賽獲獎作品的公告 信息來源:柳州市民宗委 發布日期:2020-12-09 15:29 【字體:大中小】   2020年「我跟你學你跟我講」抖音短視頻創作大賽自4月以來,共收到投稿作品306個(其中參賽作品264個,展示作品42個),在我委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發布了入圍作品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我和幫扶群眾一起成長|羅甸縣龍坪鎮...
    我叫佘貴飛,是羅甸縣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幹部,現為龍坪鎮六一村黨支部書記、網格員。2016年5月參加工作,先後到鳳亭鄉紅光村、沫陽鎮訪裡村、龍坪鎮六一村開展幫扶工作。剛開始進行結對幫扶時,我對幫扶工作不是很了解,在領導和同事的指引下,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開始明白如何因戶施策,做好結對幫扶工作。幫扶過程中,積極宣傳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力所能及的解決了貧困群眾遇到的生活困難,最終見證了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群眾們脫貧增收後臉上也洋溢著笑容。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是奔向新生活的起點丨劍河縣久仰鎮黨義村...
    根據我家的實際情況,駐村幫扶工作隊幫忙申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利用社保兜底精準幫扶政策,幫我渡過難關。「龍哥,你好,我是你家幫扶幹部龍金理,同時也是你們三組的網格員,你可以叫我小龍,1528664.....是我的電話,你有困難隨時可以聯繫我,咱們一起想辦法解決。」聽著幫扶幹部龍金理樸實的話語,我感到十分溫馨。
  • 「我的脫貧故事」大學生張飄:看家鄉巨變,話幸福小家
    我叫張飄,家住仁懷市高大坪鎮桅杆村,現就讀於四川外國語大學中文系。   這一次,以「變」為中心,記錄桅杆村這個大家,和我幸福小家的脫貧故事。看現在!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欣榮延延,外面世界之大。路面硬化,路燈到家,萬家燈火,一路引你回家。鄉村文化,禮讓謙卑,不分你家我家。機器耕地,技術助力,收入逐漸穩定化。小小土地,造血強大,在家務工,收益實現多重化。你家養牛,我家養豕,共奔小康,富裕不是夢話。桅人勤奮,團結一家,添了紅磚綠瓦,不再害怕風吹雨打。
  • 「我的脫貧故事」自食其力 脫貧讓我很自豪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源江...
    因為缺少文化和實用技術,我和妻子只能在縣城周圍打打零工,收入無法穩定,讓我們的家庭極為困難,連小孩上學的費用都是靠親友支助。為改變生活,我和妻子曾嘗試過各種工作,和搞建築的老闆塔外牆架子、在飯店洗碗等但始終不見起色,同時也學不到什麼技術。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笑臉就是對我最大的認可|羅甸縣龍坪鎮羅...
    我叫鄧德培,是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龍坪鎮羅化村任第一書記。「謝謝!謝謝!謝謝!」這是我參加扶貧工作以來聽到最樸實卻又最動人的聲音。2019年7月16日,這一天對於我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根據組織的安排,黔南州運輸管理局將我選派到羅甸縣龍坪鎮羅化村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臭的汗 澆開幸福花丨羅甸縣茂井鎮高田村駐村...
    2019年7月,羅甸縣吹響了「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的脫貧攻堅號角,或許是組織對我的考慮,亦然或是生在農村的我對農村的依念......29日以100日衝刺的決戰精神毫不猶豫隨著單位派遣入村的隊伍進入麻山腹地—茂井鎮高田村。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叫黃呈江,是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駐村第一書記。   路漫漫,漫道雄關再回首;風蕭蕭,鉤沉歲月湧向前。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但是這些平淡無奇的鏡頭卻深深地鐫刻在我人生記憶裡,抹之不去。我當過教師,做過編輯、記者、講師,但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次歷練,最可貴的一段人生經歷卻是參加脫貧攻堅。2018年2月,我有幸投身到龍坪鎮下儒村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任第一書記、網格員。出生在邊遠農村的我,仰望過狹長的天空,薅過草,砍過柴,掌過犁,經歷過貧窮生活的洗禮。所以對於參與扶貧工作這項神聖的使命,情有獨鍾。
  • 「我的扶貧故事」這裡成了我的第二故鄉|羅甸縣邊陽鎮者任村駐村...
    我叫楊廣芳,是羅甸縣邊陽鎮者任村駐村工作隊長。者任村總人口1457戶6516人,貧困人口478戶1782人,2014年困發生率為27.34%;全村人口基數大,貧困面廣,工作壓力山大。全天24小時都要睜著眼睛,每項工作都需要親自過問,因為群眾工作無小事,脫貧攻堅工作更如此。
  • 「我的脫貧故事」龍裡谷腳:老楊脫貧記
    「我們谷冰村水資源豐富,經常有遊客到村裡徒步旅遊,我把魚池修好後,想養殖冷水魚,逐步發展特色農家樂。」老楊說。走在3米寬的硬化路在谷冰村,還有很多村民和老楊一樣,從改變傳統農作物種植到發展冷涼蔬菜種植,再到自主發展產業,從行動上的帶動到思想上的發展,谷冰村村民在脫貧攻堅工作的推動下,穩步邁入脫貧增收新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七載春秋丨羅甸縣沫陽鎮平巖村駐村...
    我叫黎昌盛,是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沫陽鎮平巖村一名駐村隊員。從2013年脫貧攻堅戰役打響的第一槍開始,我就開始扶貧路了。幾年時間,我見證了平巖村從一個「吃水看天、走路靠摸」的小鄉村到今天的自來水到戶,串寨串戶路到家的美麗鄉村。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家俊:在脫貧攻堅一線奉獻青春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家俊:在脫貧攻堅一線奉獻青春 2020-11-25 20: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龍大得:幸福生活是拼出來的
    村民龍大得趁著難得的晴好天氣,正忙著將自家種植的「白水大米」搬運上車,準備拉往加工廠。「我家種植的50畝水稻今年喜獲豐收,差不多有8萬多元的收入。」談起種植水稻給他家帶來的變化,龍大得笑彎了眉眼,「做夢都想不到靠種植水稻也能掙錢,實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