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彭博新經濟論壇上發言,警告除非中美兩國能建立一些合作的基礎,否則世界會滑向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難,而當前各國的軍事科技會使這種危機更難控制。
今年已經97歲的基辛格直言,美國川普政府與中國正加速走向對抗:「他們正用對抗的方式搞外交。這樣的危險在於一些危機會超越言語之爭,變成軍事衝突。」
目前,美國川普政府面臨最後兩個月任期,據報有意其有意再向中國使出強硬招數,為新當選拜登政府留下更難處理爛攤子。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形容,美國總統川普的充滿對抗的談判風格並不適合無限期使用(Trump has a more confrontational method of negotiation than you can apply indefinitely)。
「川普認為重視美國人對世界經濟不平衡的憂慮很重要,我也認為這很重要,但自此(川普執政初期)以來,我更傾向選擇不同的策略。」
基辛格表示,中美關係今年快速受到蠶蝕,意味兩國正邁向新冷戰,雙方現時需要達成共識,不論陷入什麼爭端,也不要爆發軍事衝突。他同時指出,美國與中國兩國因此需要建立機制,供雙方元首信任的人代表前者保持接觸。
對於中美兩國在人權與意識形態分歧加劇,基辛格認為這是自然的事,但「雙方需要清楚對方覺得敏感的議題,而不一定要解決這些問題,只要紓緩到一個容許進展發生的地步。 」
拜登計劃上任後重振美國在西方的領導地位,團結盟友聯合應付中國。基辛格認為,民主國家如果能夠團結合作是件好事,但他提醒,建立針對特定國家的聯盟並不明智,建立需要時防止危險的聯盟倒有必要。
基辛格認為,中美兩國領導人最終需要了解,他們對相同議題的看法非常不同,這應使他們對話的方式變得更豐富。
「美國人歷史上享有相對不受中斷的成功;中國人則有很長時間不斷重複面臨危機的歷史。美國幸運地不受切身危險困擾;中國則通常受到對他們團結另有圖謀的國家包圍。」
至於歐洲,基辛格預期他們會愈發頻繁地被迫捲入中美之間。「歐洲一直是美國戰後外交政策的基石。歐洲現在的問題是,是否在歐洲對其他國家關係的演變之中,嘗試完全自主。」
在彭博新經濟論壇上,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和英國前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討論了中美關係,以及美國如何通過爭取從歐洲到亞洲的合作夥伴來加強與中國的談判地位。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指出,在氣候變化和Covid-19疫情方面中美兩國「迫切需要合作」。英國前首相布萊爾認為,美國當選總統的拜登團隊要對中國採取更加連貫、協調的方式,而不是依賴於川普政府採取的從關稅到制裁等更加不可預測的措施組合。這些政策甚至經常讓美國親密盟友感到驚訝。